基于拉波夫叙事分析模式的高中英语叙事类记叙文主题意义探究

2024-08-21 00:00黄喆雯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4年7期

[摘 要]要解读好叙事类记叙文,探究其主题意义是关键。拉波夫叙事分析模式指出,一个完整的叙事语篇包含六个要素,并以此解析叙事结构,探讨叙事技巧。其不仅带领读者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还从语篇的层面分析语段间的逻辑关系及语言的内在联系,深挖其所表达的主题意义,为叙事类记叙文主题意义的探究提供了方向。将拉波夫叙事分析模式应用于教学实践中,有助于学生深入探究语篇主题意义,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

[关键词]拉波夫叙事分析模式;叙事类记叙文;主题意义;高中英语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4)19-0028-04

一、问题的提出

语篇赋予语言学习以主题、情境和内容,并以其特有的内在逻辑结构、文体特征和语言形式,组织和呈现信息,服务于主题意义的表达。[1]59要深入理解语篇,对主题意义的挖掘是关键。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以相应的语篇分析模式为立足点,教师带领学生剖析不同语篇体裁的深层结构,深度挖掘语篇的主题意义,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从而促进他们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

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为学生呈现了形式多样、体裁各异的语篇,并分布在Reading and Thinking, Reading for Writing, Reading and Writing三个板块中。分析必修第一册至第三册及选择性必修第一册至第四册教材,叙事类记叙文体裁的语篇在Reading and Thinking板块中有17篇,在Reading for Writing板块中有9篇,在Reading and Writing板块中有12篇。同时,从《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考试形式的解读来看,英语高考中语篇的考查通常分布在阅读理解题型和完形填空题型中[1]60-108。分析近5年英语高考全国卷可知:新高考卷Ⅰ、全国卷Ⅱ(2020—2023年)考查叙事类记叙文体裁的阅读理解有8篇,完形填空有8篇;全国甲卷、全国乙卷(2021—2023年)中阅读理解有6篇,完形填空有5篇;全国卷Ⅰ、全国卷Ⅱ、全国卷Ⅲ(2019—2020年)中阅读理解有5篇,完形填空有6篇[2]。可见,叙事类记叙文是高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语篇类型,也是高中英语考试中的常考体裁结构,把握叙事类记叙文语篇模式,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挖掘语篇的主题意义。

然而,部分学生分析叙事类记叙文语篇的方式,还停留在“5W1H”模式上。此模式只是帮助学生对语篇的表层信息进行解读和整合,即只理解故事的情节线索,并不能帮助学生深入研读语篇或刻画出故事的情感线索。这类学生并不能理解语篇人物的情感态度,也不能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更不能挖掘语篇的主题意义以达到对语篇的深层理解。因此,学生常会有“读懂了”叙事类记叙文语篇但是依旧做不对题目的困惑。基于此,高中英语叙事类记叙文阅读教学亟须一种有效的语篇分析模式,帮助学生由表及里地深入研读语篇,提升语篇意识,内化语篇知识,挖掘主题意义,落实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拉波夫叙事分析模式指出,一个完整的叙事模式以点题和指向开始,以进展为主体,用评议烘托气氛,以结局结束情节,最后用尾声将读者拉回现实[3]223,从六个方面对叙事类记叙文展开分析。在语篇分析和文本解读中,拉波夫叙事分析模式能提供切实有效的叙事语篇分析方法。它不仅能带领读者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还能让读者从语篇的层面分析语段间的逻辑关系及语言的内在联系,从而挖掘语篇所表达的意义,实现对语篇的深度理解。因此,拉波夫叙事分析模式的采用,能为高中英语叙事类记叙文阅读教学指明方向。

二、拉波夫叙事分析模式概述

拉波夫是美国社会语言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叙述文体分析: 个人经验的口语版》和《叙述文体句法中的经验转换》两篇论文中,拉波夫将社会语言学方法应用于口语叙述文体分析,并提出了叙事分析模式[3]201-245。

(一)点题(abstract)

点题是叙述者在叙述前对整个事件的概要总结或推介叙述者有意讲述的事件。点题可以是文章标题,也可以是开篇的一两句话,可有可无。

(二)指向(orientation)

点题之后,在事件的开端,叙述者以某种方式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活动、环境等事件背景。

(三)进展(complicating action)

进展指事件本身的发生,事态实际的发展,回答“然后又发生了什么”的问题,是事件的核心部分。其基本特性是叙事顺序的固定性,即叙事顺序要符合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

(四)评议(evaluation)

用于建立、保持事件的目的,以及其语境意义和可述性,表示叙述者或他人对所述事件的看法、态度。评议部分展示了特定情节对事件和人物的影响,以一种静态的形式为结局埋下伏笔,助推情节的动态发展。评议是事件的暗线,和主线一起把整个事件贯穿起来。

(五)结果或结局(result or resolution)

表示事件的结束,描述一系列事件的结果、结局。

(六)尾声(coda)

尾声标示事件收尾,把叙述者和听者从事件世界带回现实世界。尾声也可能包含一般性的评论或者表示事件对叙述者的影响。与点题一样,可有可无。

以上六个要素不一定会出现在所有的叙事类记叙文中,其在文中分布的顺序也可能出现变化。拉波夫叙事分析模式不仅注重叙事文的结构分析,还注重叙事文的语义分析,对学生更好地解读、分析和理解语篇具有切实可行的作用[4]。

三、拉波夫叙事分析模式用于高中英语叙事类记叙文主题意义探究的教学实践

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选择性必修第三册Unit 4中Reading and Thinking板块的主题是“探讨冒险精神”。其中的语篇通过珀西的三篇日记叙述了探险家沙克尔顿招募船员、珀西登上“坚忍号”、“坚忍号”被困并沉没、船员登陆象岛、沙克尔顿组队求援的大致过程,是一篇典型的日记体叙事类记叙文。其中每一个事件都伴随着对相关人物的考验,展现了探险家和船员勇对逆境、坚忍无惧的精神。三篇日记按照时间顺序展开,情节线和情感线交织在一起。教师指引学生阅读文本表层信息,理解探险过程中船员所面临的极端困境,然后细读文本深层信息,探讨故事人物的性格和品质,进而发掘“成功的失败”背后隐藏的真相:领导者临危不乱、敢于担当,船员乐观积极、团结奋进,领导者与船员之间互相尊重、彼此信任,并感受探险家和船员的精神,理解语篇的主题意义,实现深度阅读。具体教学步骤如下。

(一)点题:连接主题,激活阅读动机

点题部分的内容回答了“本文是关于什么的?”这一问题,是叙事者将文章信息浓缩在 1~2 句话或标题中,带领读者对原文进行俯瞰,以迅速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和对下文的好奇心[5]。该语篇的标题是“A successful failure”,虽然是对故事内容的概括,但是要解读出其实际含义,还是要待理解全文之后,因此不适合作为点题的材料。Reading and Thinking板块的第一部分是一则据说是当年沙克尔顿在报纸上发布的人员招募广告。该广告虽然非常简短,但是细节信息不少。学生能够透过具体细节揣测沙克尔顿的用意,了解船员的必要素质——不畏艰险、吃苦耐劳,且其内容与事件第一句有逻辑上的呼应,正好可以用来连接主题并激活学生的阅读动机。

就招募广告内容设置问题:1.According to the advertisement, what kind of men was Shackleton looking for? 2.Would you like to join an expedition like this? Why or why not? 问题1通过表格的形式帮助学生梳理广告文本中的信息,一方面收集话题词块,另一方面预测船员的生活环境和必备品质。问题2唤醒学生掌握的远征探险的已知信息,并鼓励他们将问题1中的碎片化信息组织成完整的口头叙述,发表自己的意见。阅读者对输入材料中信息的正确理解建立在阅读者自身是否具有相关的背景知识并能否及时激活这些知识之上[6]。通过小组分享讨论结果,学生对故事形成阅读期待。

(二)指向:铺垫背景,酝酿叙事气氛

叙事者对指向事件主题的叙述作了铺垫[7]。指向中的时间、地点、人物、方式等交代了事件发生的背景,不仅为事件的展开进行了铺垫,而且让读者在脑海中对事件进行描绘,并将自己逐渐带入其中。

设置问题:1.What type of writing is the text? 2.What elements does the narrative include? 3.Go through the whole passage, find out the following elements. 学生在第一段背景介绍部分能找到问题线索,可得出本语篇体裁为记叙文(日记)。问题2要求学生明确记叙文5要素,即叙事的表层信息。问题3衔接问题2,学生通过快速阅读能获取指向信息:人物——Ernest Shackleton, Perce Blackborow, other crew;时间——from 1914 to 1916;地点——in the Antarctica;方式——by ship Endurance and small boats。故事的基本要素一一呈现,为之后要出场的主要人物和事件做好铺垫,酝酿气氛。

(三)进展:讲述故事,呈现情节线索

进展是指事件本身的发生和事态的发展。这一部分主要由叙事句和对话组成,叙事句谓语动词往往采用一般过去时。这部分的动作往往按一定的顺序排列,是叙事结构中的核心部分[8]。故事的发展是有序而曲折的,学生需要通过仔细阅读,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的一系列发展动态,从而厘清情节线索。

根据日记1设置问题:How did Blackborow come to join the expedition? 学生回答该问题时,需要依照时间顺序,抓住主要人物珀西和沙克尔顿的动作:珀西碰巧读到招募广告(happened to read the advertisement)→珀西申请加入远征队(applied to join the expedition)→沙克尔顿拒绝珀西的申请(turned him down)→珀西悄悄登船(secretly went aboard)→沙克尔顿最终同意把珀西收入队中(assigned him to be a steward)。之后,学生概括本段主旨大意——珀西如何加入远征队。

根据日记2设置问题:1.What happened to Endurance? 2.What did the crew members have to do? 学生回答该问题时,需要清楚“坚忍号”的境况和船员行动之间的联系:“坚忍号”卡在冰里(became stuck in the ice)→“坚忍号”被冰挤毁(got crushed by the ice)→船员抢救最需要的供给品(rescue their most essential supplies)→沙克尔顿丢掉他的金子(threw away all his gold)→沙克尔顿允许赫西留下班卓琴(allowed Hussey to keep his banjo)→“坚忍号”沉没(sank)→船员弃船(abandoned the ship)。之后,学生概括本段主旨大意——沙克尔顿和船员如何弃船。

根据日记3设置问题:What did Shackleton, Wild and Blackborow do to make sure they could survive? 学生回答该问题时,需要找出相应人物的行为:沙克尔顿——离开去寻求帮助(left to find help);弗兰克·怀尔德——抓企鹅做汤,鼓励珀西(caught a penguin to make soup, encouraged);珀西——挤在小船上,试着去想让人开心的事情(crowded together, tried to think of happier things)。之后,学生概括本段主旨大意——象岛求生。

日记1是事件的起始,日记2是事件的发展,日记3是事件的高潮,问题按顺序分别对应三篇日记。学生通过细读文本,依照时间顺序找到人物动作,抓住这次南极探险历程中的几个重要事件,并理解沙克尔顿和船员面临的挑战、困境,找到情节线索。

(四)评议:烘托人物,交织情感线索

评议是叙事者写作思路和意图的重要体现,也是高考英语阅读理解的常见考点[9]。评议是叙事类记叙文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在叙事结构中承担着描述人物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特征、展示人物处事态度等作用,可以体现叙述者的情感走向,具有社会性功能。在一个故事中,评议可以以各种形式出现,也几乎可以放置于任何位置。通过阅读把握人物情感变化是一种深度理解,情感线索是支撑阅读理解的重要逻辑脉络。在分析评议的过程中,人物的情感有时是显而易见的,有时是需要推理的,厘清情感线索的过程是锻炼学生思维的过程。

首先,介绍本单元阅读策略——推断性格特征和情感,帮助学生解答问题。其次,设置问题:1.What qualities did Blackborow,Shackleton,and Frank Wild exhibit? 2.How did Blackborow's feelings about being on the expedition change as the days passed? 跟随阅读策略的指引,学生在文章中寻找相应角色的语言和行为,并以此为线索归纳出人物的性格特征。经过思考和讨论,学生得出如下主要人物角色的性格特征:珀西——adventurous,enthusiastic,fearless;沙克尔顿——calm,selfless,considerate,brave,responsible,determined;怀尔德——patient,optimistic,kind,genuine,persistent, resolute,还绘制出珀西情感变化的思维导图,见图1。

透过表象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情感变化,抓住文章的情感线索,并和情节线索结合起来,学生能够明白正是领导者沙克尔顿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勇于担当的精神、船员对待伙伴的真诚和乐观面对逆境的勇敢使得所有人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并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努力求生。至此,学生终于能够明白文章标题的真正意义——“坚韧号”沉没了,他们没有到达南极,这是失败;在船长的激励下,船员努力保持乐观地活着,这是巨大的成功。同时,学生也明白要辩证地看待成败,而不是仅用单一的标准衡量成功。

(五)结果或结局:结束故事,交代叙事结果

“结果”或“结局”是事件的结局或问题的解决,是对事件核心矛盾的交代,标志着叙述的结束,包含人物的下场、目的的实现或失败[10]。原文叙述到沙克尔顿赴南乔治亚岛寻求帮助,剩余船员在象岛艰难求生等待救援就戛然而止,并未设置结局,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思考空间。基于前期已经厘清的故事脉络,教师可设置问题:Was the story over? If not, please write a diary as the ending of the story,using the learnt strategy.并展示珀西的情感变化简线:proud→desperate→hopeful→?以引发学生思考。学生给出的答案不尽相同,基本都能够和事件逻辑相符,内涵一致,但是又显示出不同的情节设置,展示出个性化思考,思维得到锻炼和提升。

(六)尾声:卒章显志,升华文章主题

作为点睛之笔,尾声部分基于文本而又髙于文本,不仅实现对文本主旨的升华,还渗透情感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尾声承接结局,能把学生从事件情节中带离,引导他们回到事件的起点,回顾整个事件,并对事件背后所蕴含的真理进行思考。有时候,尾声可以和结局放在一起,学生在续写日记任务中也以珀西的视角对事件作出了回应。以一名学生的答案为例,“Finally,as Shackleton returned with help,my heart swelled with gratitude and admiration for the remarkable crew who had shown me the true meaning of perseverance,optimism,and courage in the face of difficulties and adversity.”

从“点题”“指向”“进展”“评议”对语篇的解构,到“结局”“尾声”对语篇的重构,通过一个完整的分析模式,学生由表及里地深度解读语篇,探究语篇的主题意义:勇于挑战自我,正视人生中的逆境,把握生命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

拉波夫叙事分析模式注重厘清情节的发展脉络和因果逻辑,清晰确定故事的进展和冲突,重视探究人物的情绪变化和性格特征,能够加深学生对语篇的理解。掌握拉波夫叙事分析模式,可以让学生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从语篇的层面分析语段间的逻辑关系及语言的内在联系,进而让学生更容易把握语篇所表达的主题意义,较好地完成此类语篇的阅读任务。

四、结语

教学实践表明,拉波夫叙事分析模式对叙事类记叙文主题意义探究的教学是有益的。它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抓住事件的情节线索,厘清事件的表层脉络;正确推断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情感变化,明晰事件的情感线索,深挖事件的内在联系;进而把握事件中的矛盾和冲突,明确作者写作意图,升华文本主旨,探究主题意义。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 教学考试研究院,北京天利考试信息网.五年高考真题汇编讲解·英语[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23﹒

[3] LABOV M.Language in the inner city:Studies in the Black English Vernacular[M].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1972.

[4] 肖敏.拉波夫叙事分析模式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2):187-188.

[5] 赵伟雯.拉波夫叙事分析模式在英语读后续写中的运用[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9(1):39-43.

[6] 吴秀蓉.拉波夫叙事分析模式在英语记叙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20(11): 44-48.

[7] 张天伟,胡智勇.拉波夫的叙事分析模式对英语阅读理解教学的启示[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3):46-49.

[8] 王小丽.拉波夫的叙事分析模式在语篇分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语篇《Face to Face with Guns》为例[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3(6):56-58,73.

[9] 沈奥.拉波夫叙事分析模式在高考记叙文阅读理解中的应用[J].教学考试,2020(39):52-54.

[10] 周永鹏.拉波夫叙事分析模式在英语读后续写中的运用[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8(3):40-44.

(责任编辑 黄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