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化育人,是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有效方法。带领学生理解、认同革命文化不仅可以使学生认识革命史实,传承优秀文化,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初中语文教师需要通过深入解读文本、巧用有“语文味”的教学方法、尝试多样课型等路径,优化革命文化选篇的教学,实现革命文化选篇的教学价值。
[关键词]初中语文;革命文化选篇;检视;优化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4)19-0019-03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育人,是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有效方法。语文课堂,是立德树人、以文化人的重要阵地。“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的创新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1]。因此,语文教师应充分挖掘课程中的文化资源,并引领学生理解、认同、吸收,从而实现文化育人的教学目标。
革命文化产生于特殊时代。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沉重地压在中国人民头上。这决定了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大历史任务: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中国人民只有通过斗争才能登上历史舞台,完成这两大历史任务。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几经探索,历史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完成这两大历史任务。
革命文化诞生于革命岁月,是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展的斗争实践中发展起来的。“革命文化是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现当代的历史现实构建起来的一种文化形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实践化和具体化。它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核心,以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为宗旨,以艰苦奋斗为基石,以自强不息为动力,是共产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生动体现。”[2]革命文化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鉴了世界优秀文明成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不畏牺牲、乐于奉献的奉献精神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源头活水。“革命文化是近代以来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在党和人民的伟大斗争中培育和创造的思想理论、价值追求、精神品格,如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沂蒙精神、西柏坡精神等。”[3]“革命文化的价值理念体现出革命性、斗争性的特点。”[4]另外,革命文化还具有延续性和传承性的特点。
一、初中语文革命文化选篇教学现状检视
(一)教材梳理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基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共编入革命文化选篇30篇。其中,七年级10篇,分别是《天上的街市》《纪念白求恩》《黄河颂》《老山界》《谁是最可爱的人》《土地的誓言》《邓稼先》《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回忆鲁迅先生(节选)》《驿路梨花》;八年级9篇,分别是《消息二则》《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藤野先生》《回忆我的母亲》《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回延安》《灯笼》《白杨礼赞》《最后一次讲演》;九年级11篇,分别是《沁园春·雪》《我爱这土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梅岭三章》《萧红墓畔口占》《风雨吟》《蒲柳人家(节选)》《屈原(节选)》《周总理,你在哪里》《故乡》。从内容与主旨来看,这些选篇可归为五类。
1.表现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斗争实践过程中,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中国人民总会迎难而上、乐观无畏。如《老山界》中红军战士在面对“行路难”“吃饭难”“睡觉难”“处境难”等艰难险阻时,依然乐观向上。
2.表现革命英雄主义。五四运动以来,社会涌现出的一批又一批的革命英雄人物身上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当代学生亟须的生长营养。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志愿军战士、《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中的闻一多先生等。
3.表现集体主义精神。如《纪念白求恩》概述了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华帮助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的经历。其中,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蕴含着集体主义导向。这样的精神需要传承与发扬。
4.表现理想追求。如《天上的街市》通过想象与联想描绘天上美丽的街市,表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沁园春·雪》中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表现了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以及对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赞美。
5.表现奉献精神。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民族独立、国家繁荣,抛头颅、洒热血,甘愿为国家奉献一切。《邓稼先》《土地的誓言》等均赞颂了这样的行为。阅读这些作品容易唤起读者的爱国之情与奉献精神。
通过分析选篇的数量以及选篇的内容,可以感受到教材这样编排的初衷:希望通过革命文化选篇教学,指引学生理解、认同、吸收、传承革命文化。
(二)问题剖析
当前,革命文化选篇的育人价值未能充分体现,以致学生对革命文化的理解、认同不够。部分革命文化选篇教学没有实现理想的目标,未能唤起学生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有些革命文化选篇被教师忽略;有些本该精读的革命文化选篇,教师只让学生草草读完;有些革命文化选篇教学未能引导学生进入文本,使学生深刻感受字里行间蕴含的革命文化魅力。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的文本理解欠深刻。革命文化选篇的题材内容与现实生活差异较大。部分教师没有深入解读文本,因而未能深刻体会革命文化的感染力。部分教师由于各种原因,难以理解革命年代的生活,以及相关的革命情感。这些教师对文本的理解不深刻,对其中蕴含的革命文化难以共情、共鸣。这些均导致教师教学革命文化选篇的意识淡薄,从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2.学生与文本难共鸣。时代的隔阂使部分学生难以对革命年代的生活感同身受。比如在学习《谁是最可爱的人》的过程中,当读到志愿军战士吃雪的文字时,有学生非但感受不到志愿军战士的艰苦,反而觉得“吃雪”是一件好玩的事情,因为在他的脑海里与“雪”相关的事情似乎都是美好的。因此,如何才能让当代学生理解革命年代的生活是教学革命文化选篇时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3.教师的教学方法欠丰富。部分一线教师在进行革命文化选篇教学时,并未意识到其题材内容的特殊性,仍以讲读为主。此外,部分革命文化选篇教学存在“贴标签”的现象。单一僵化的教学方法必然导致课堂教学欠缺“语文味”,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教师在进行革命文化选篇教学时要丰富教学形式,凸显“语文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价值
(一)认识革命历史
革命文化是革命实践的伟大创造,是中国革命事业的精神遗产和文化传承。通过教学革命文化选篇,可以引领学生了解近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的红色历史,认识红色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及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例如,教学《老山界》时,引导学生阅读红军战士与瑶民攀谈的语段,了解军阀统治对人民的剥削与伤害,感受红军的严明纪律,以及红军对人民的体贴与关心。教学革命文化选篇,可以让学生形象而又深刻地了解、认识革命历史。
(二)传承优秀文化
革命文化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革命实践中经过正反总结积淀而成的,因此需要不断传承、发展。“民本思想”“舍生取义”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革命文化中均有体现。《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再现了闻一多先生心无杂念潜心学问、勇往直前争取民主的高贵品质。学习这样的文本,学生不仅可以直接领略革命年代能人志士的高贵品质,而且可以潜移默化地吸收革命文化精髓。
(三)增强民族自信
革命文化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文化支撑和精神标识,它承载了党和人民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时代诉求和革命行动,传承和升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底蕴[5]。革命文化选篇或再现革命过程的艰苦,或呈现革命成果,或论析革命志士的抗争事迹和优秀品质等。通过学习革命文化选篇,学生能够了解革命历史与革命英雄,认识中国革命道路的正确性,增强民族自信与自豪感。
三、教学优化路径
(一)深入解读文本
不少革命文化选篇之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被忽视,是因为教师本身对文本没有深刻理解,没有领略到文本的重要和可贵,认为革命题材的文本与当代生活距离远且影响小。其实不然,饮水思源,今天的幸福生活源自哪里?毫无疑问,源自革命先辈的付出与牺牲。因此,教师要重视这些文本的教学,认识到这些文本有着令人震撼的魅力,需要细细品味。教师要对这些文本有深刻的理解。教师只有理解得深刻,才能真正带领学生细细解读这些文本。教师不仅要自主阅读文本,而且要查阅文献资料,了解相关历史,以更深入地解读文本。如《梅岭三章》,虽然教材注释交代了写作背景:“1934年10月,江西中央红军开始长征,陈毅因身负重伤,留在江西担任军事指挥。1935年春,他在敌人重兵围攻下,率部突围到江西、广东两省交界的油山和梅山(梅岭山脉的两座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才离开。这三首诗就写于这一时期。”但仅阅读这部分内容,可能难以深刻了解陈毅当时的处境。这就要求教师查找相关的文献资料,进一步了解陈毅当时的处境。通过阅读《赣南游击词》等,可以了解到《梅岭三章》是陈毅被困梅山,自料难免牺牲的情况下写成的一组带有绝笔性质的诗篇。这样在教学时,就可以适当地将这些背景介绍给学生。学生只有充分了解创作背景,方能深刻理解陈毅至死不渝的坚贞气节、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以及崇高博大的胸襟。
(二)巧用有“语文味”的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的魅力源自语言文字,语文课堂的活力源自有“语文味”的教学方法。革命文化选篇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如若蜻蜓点水式阅读,浮于表面“贴标签”,学生便很难理解文本,更不要说深入领会。长此以往,学生会因体味不到学习滋味而不喜欢阅读这种类型的文本。因此,教学革命文化选篇时,教师需要遵循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采用有“语文味”的教学方法。基本教学思路是以革命文化的认识与理解为主线,以提升语言建构与44989cdcd66bae20789a46dd8bb2e6bb34c100a5cd0746243e804f4713b048e3运用能力为副线,两者同步进行。革命文化从文本理解、语言品析中提炼出来,因而在理解革命文化的同时也能增强对语言的感知,二者相互促进。以《黄河颂》的教学为例。通过解读诗歌内容可以感受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这是对革命文化的感知;而通过分析诗歌的表达手法,则可以加深对革命文化的理解。《黄河颂》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还以第二人称抒情,增强了情感的抒发。教师组织学生通过朗诵体悟诗人的情感,并细腻地感受诗句的语言魅力,准确理解诗人的表达目的。革命文化选篇教学需要结合文体特征,巧用有“语文味”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边品味语文的味道,边享受革命文化的滋养。
(三)尝试多样课型
教学革命文化选篇的目的,即引导学生理解、传承革命文化。如若长期开展单一的讲读课,容易使学生产生倦怠心理。因此,语文教师需要尝试多样的课型。不同的课型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更形象、更全面地感受革命文化。比如联结地方纪念馆、展览馆等红色教育基地,开辟第二课堂;基于革命影视资料构建探究课堂,丰富学生对历史背景的认知,深化学生对相关文献的了解;等等。如教学《邓稼先》时,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电影《邓稼先》,通过生动的表演加深学生对邓稼先人物形象的了解,促使学生理解、吸收邓稼先身上的高贵品质。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通过编排革命文化选篇,告知一线教师需要重视此类文本的教学,重视学生对革命文化的理解、认同与吸收。初中语文教师需要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思考革命文化选篇教学的内容、方法与路径。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 林志芳,潘庆玉.中小学语文课程中革命文化教育的价值澄清与实践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20(5):99-105.
[3] 汤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关系[J].红旗文稿,2019(19):31-32.
[4] 顾沁怡,张乐.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异质性和同构性[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21(1):5-11.
[5] 王炳林.革命文化与文化自信[EB/OL].(2017-12-28)[2024-03-05].https://news.gmw.cn/2017-12/28/content_27205724.htm.
(责任编辑 农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