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当下课程改革的热门话题。文章以“赏析抗战歌曲,传承抗战精神”为例,从确定主题目标、搭建学习支架、外显学习成果、完善评价体系四个方面探寻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施路径,提出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要做到“跨”有所“向”、“跨”有所“依”、“跨”有所“成”、“跨”有所“评”。
[关键词]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4)19-0080-03
历史课程中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指的是围绕一个基于历史课程内容的跨学科主题,学生运用多学科的知识与技能从多角度进行综合认知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实施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能够深化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为学生的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本文以“赏析抗战歌曲,传承抗战精神”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为例,探寻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施路径。
一、“跨”有所“向”:确定主题目标
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关联性和应用性,培养跨学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达成这些目的,首先要有取向明确的学习主题和素养导向突出的学习目标。“跨”有所“向”,方能行稳致远。
(一)主题选择有取向
选择适切的主题是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关键,也是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首要步骤。适切的跨学科学习主题有两大取向。一是有意思。有意思的主题应该与学生的兴趣密切相关,能够涵盖多个学科领域,促使学生在不同学科之间建立联系,将学科知识与现实世界联系起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促使学生探索新的领域。二是有意义。“通过发掘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育人功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责任意识和社会担当,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重要要求,因此,主题最好蕴含重要的意义或者富有精神内涵。
基于以上认知,笔者设计了主题为“赏析抗战歌曲,传承抗战精神”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打破了教材以图文资料为主的叙事局限,通过抗战歌曲激发学生的兴趣。抗战歌曲是抗战时期重要的精神象征,传递着爱国、团结、勇气和奉献等抗战精神。通过研究和赏析抗战歌曲,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抗战精神的内涵和价值,培养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激发对历史和文化的情感认同。
(二)目标确定明导向
学习目标作为开展学习活动的基石,是学习过程的起点和终点。新课程理念要求“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所以,在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中,确立素养导向突出的学习目标至关重要,其对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内容选择和方法运用产生直接影响。确定学习目标时可以考虑以下因素:一是学科要求,参考相关学科的课程标准,确保学习目标符合学科要求;二是学生特点和水平,确保学习目标适应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发展需求;三是教学内容和活动,确保学习目标与教学内容和活动衔接紧密,能够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四是社会需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保学习目标与社会需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笔者围绕主题“赏析抗战歌曲,传承抗战精神”,充分考虑以上因素,从整体上设计如表1所示的目标。
设计意图:用清晰、具体、可测量和可达成的学习目标指导教学,目标之间具有逻辑关联,构成一个系统和连贯的学习目标体系,彰显核心素养目标。
二、“跨”有所“依”:搭建学习支架
教师给学生搭建学习支架,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更容易达成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目标。
(一)情境支架
情境支架就是我们熟知的教学情境,一般用于新课导入或者在引入新问题、新探究之前进行的铺垫。如何搭建情境支架呢?笔者认为应该结合现实生活,创建真实情境,促使学生将学科知识与现实问题联系起来,实现学习的有效迁移。比如在开展“赏析抗战歌曲,传承抗战精神”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时,笔者创设以下情境:“2023年是抗战胜利78周年,为了铭记抗战历史,传承抗战精神,学校决定举办一场抗战歌咏会,面向全体同学征集抗战歌咏会的活动方案。请同学们积极参与、集思广益,为歌咏会的成功举办贡献智慧。”该情境的创设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并使学习更加贴近实际生活和实际问题,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习深入且有意义。
(二)任务支架
在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中,教师可通过精心设计有梯度的任务群,驱动学生学习,组织和指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任务支架提供了一个结构化的框架,帮助学生理解和执行任务,以达到学习目标。它旨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笔者设计的“赏析抗战歌曲,传承抗战精神”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任务群如下:任务一“赏析抗战歌曲”,分解任务为品读、聆听、推荐、感悟抗战歌曲;任务二“演绎抗战歌曲”,分解任务为编排、演绎抗战歌曲;任务三“创作抗战歌曲”,分解任务为作词、谱曲、展示;任务四“撰写活动方案”,分解任务为讨论方案结构组成、确定歌咏会歌单、生成活动方案。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有梯度有关联的任务群,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达成学习目标。任务群关注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性,鼓励学生在团队中相互协作、交流学习,以此来提高他们的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任务群涵盖多个学科领域,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地理解学科之间的联系,培养跨学科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三)范例支架
范例支架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出现学生难以理解新知识的情况时,教师提供案例或具体示范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建立认知框架,获得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1.提供案例。教师通过提供案例,让学生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并理解其应用环境和相关信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分析等方式来理解案例,并从中获得相关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比如,当学生不知道何为活动方案、如何撰写活动方案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活动方案的样本。
2.提供具体示范。教师通过提供具体示范,让学生看到新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和具体操作方式。示范可以通过模拟场景、演示过程、呈现解决问题的步骤等方式进行。比如学生不知道如何赏析抗战歌曲,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推荐一首自己最喜欢的抗战歌曲,并且从歌曲的创作背景、歌词、旋律节奏、时代价值等方面展开说明,再让学生参照示范进行模仿,从而学会赏析抗战歌曲,认识抗战歌曲的魅力和价值。
(四)工具支架
为了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完成预期的学习任务,教师提供的协作、会话、交流、展示、共享等平台都可以理解为工具支架。多媒体网络、电子白板、历史课件等在学生查询资料、交流讨论、表达思想、拓展思路时都可以提供帮助。比如在创作抗战歌曲任务中,谱曲环节对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可以推荐学生使用作曲软件、微信小程序、AI等工具,以完成创作。
三、“跨”有所“成”:外显学习成果
外显学习成果是指通过可视化手段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对学生而言,外显学习成果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给他们提供及时的反馈和对他们进行全面的评估,同时促进他们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的培养。在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过程中,学生会感到自豪,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热情。对教师而言,外显学习成果能够提高教学质量。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师可以准确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学习的进展,从而调整教学策略和内容,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因此,在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施过程中,为了营造有活力的学习环境,应当积极外显学习成果。这里以“赏析抗战歌曲,传承抗战精神”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成果外显方案为例进行说明(见图1)。
设计意图:让活动成果听得到、看得见,既为个人分享展示提供了机会,又为小组合作展示搭建了平台。通过成果外显,学生能够充分展示自己在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中的成果,并从中获得反馈和建议,从而为他们的个人发展和进步提供有力支持。
四、“跨”有所“评”:完善评价体系
目前,分科教学评价主要关注学生知识的吸收和呈现程度,属于结果性评价。然而,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特点是时间周期长、自主性空间大,因此可采用作品化的评价方式来引导学生将问题探究过程和解决结果转化为作品的形式。这些作品包括建立学科模型、撰写实验方案和研究报告等。这种评价方法能够客观地评估学生的跨学科学习能力。
除了结果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也是需要关注的,它主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以及展示出来的能力。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强调合作与协作,因此可以引入合作评价的方式。例如,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参与程度、贡献和合作能力,并采用同伴评价或自评等方法来衡量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这种评价方式能够全面地了解学生在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中的发展和成长。另外,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参与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活动,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果和进步。
总之,完善评价体系能够提高评价的准确性和公正性,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引导教师改进教学,推动学校的改革和发展,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学生。
[ 参 考 文 献 ]
[1] 徐蓝,马敏.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 刘洋.支架式教学模式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6.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