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互动艺术

2024-08-21 00:00张琳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4年7期

[摘 要]高中是学生学习的关键时期,语文作为高考重点考查科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部分语文教师为了追求成绩,采用硬性灌输模式开展教学,导致学生积极性不强、学习效果不佳。基于硬性灌输模式的课堂教学缺乏足够的互动交流,氛围较为压抑,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文章从“一个前提,两个要点,三个环节”入手,重点探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互动艺术,希望能够为相关教师提供有益的行为指导。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互动;实施要点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4)19-0013-03

优质课评比、教学基本功比赛、公开课展示中总少不了互动的影子。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会有意识地开展互动,但效果似乎并不好。有些教师存在为了互动而互动的嫌疑,所开展的互动形式大于意义,以致产生反作用。

有效互动的衡量标准并不是看表面上的互动频次,也不是简单地看课堂氛围活跃度。教师要立足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开展多维度、高效率的互动。这一行为落实的关键在教师,核心是学生。笔者通过梳理多年教学经验得出,要想实现课堂有效互动,就必须关注“一个前提,两个要点,三个环节”。

一、“一个前提”:聚焦三个维度,确保系统生成

首先,精准呈现文本信息,如文本思想、作者意图、文本结构、文本意境等。教师要依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选择信息,以使学生能正确体会文本的中心思想。这样学生才能进行有效的课堂互动讨论。例如,教学《石钟山记》这篇散文时,可以在学生正确体悟文本中心思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如何以勇敢探索的精神去面对生活,而不必拘泥于散文内容的分析。对于当代高中生来讲,深刻理解文本内涵远比浅层次的文本知识学习更有价值。

其次,从单元整体层面入手进行知识建构,避免脱离基础知识进行“形而上”的创新教育。例如,在引导学生探究“家乡文化生活”时,先让学生进行互动讨论,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本地土特产的开发,并要求每个小组写一份报告。学生讨论得非常激烈,写得也挺认真,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从表面上看这是一节不错的互动课,但实际上这节课丢掉了最主要的内容,那就是引导学生学习调查、访谈的方法。调查、访谈方法的正确使用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学生如果能在互动中学到这些,并能灵活使用,那才是真正的学有所获。这样,他们写出的土特产开发报告也才能真正突出产品的特色。

最后,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自我表达与展现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表真实见解。笔者在教学《项链》时启发学生:文本最后出人意料地交代玛蒂尔德花费十年时间艰辛赔偿的是一条最多值500法郎的假项链。假如玛蒂尔德的朋友还给她3万多法郎,玛蒂尔德以后的生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趣,纷纷发言表达自己的设想。学生大致分成两派,一派认为玛蒂尔德会继续爱慕虚荣,另一派认为玛蒂尔德会安分过日子,他们各有证据。比如“继续爱慕虚荣”一派认为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玛蒂尔德并没有完全打消追求豪华生活的念头,十年里她在繁重的劳动中依然怀念那风光的一夜。对她来说,她对豪华生活是没有能力再追求而不是不想追求。况且她生活的社会虚荣成风,因而很难保证她不会变回原来的样子。“安分过日子”派则认为,玛蒂尔德艰苦还债的十年对她来讲定是刻骨铭心的,她应该不会想再来一遍。十年后她能微笑着面对她的好朋友,足以说明她不再是那个爱慕虚荣的小妇人了。况且她在这十年间失去了美丽的容颜,这在当时似乎也意味着失去了跻身上流社会的“通行证”。从主观和客观上看,玛蒂尔德都和上流社会划清了界限。其实,这个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因而学生提出的观点也就难分对错。但是在讨论过程中,学生能体会到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带给他们的丰富收获和无尽快乐。

此外,在互动中有一点必须重视,那就是对学生的观点,教师不能一味地肯定。因为有时学生提出的观点不一定是对的,教师若盲目认可每一个学生的观点,就易导致有学生不能认识到自身的认知偏差,这就与互动的目的背道而驰了。教师在互动过程中要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观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两个要点”:创设问题情境,激活自学动力

首先,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引导提高学生的关注度和参与度。这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操作难度也相对较大。教师可以就文本的某一方面谈自己的疑问,从而引发学生产生相同的疑问或其他相关的疑问。这种做法可以用“抛砖引玉”概括。比如教学《蜀道难》时,笔者就把自己读这首诗后产生的疑问告诉学生:“蜀道难”是个古题,千百年来有数不清的人在写,为什么李白的这首诗能脱颖而出、流传千古?笔者的疑问引发了许多学生的共鸣。于是,师生一起在文中细细搜索,从用词用句、情节安排等方面入手,归纳总结李白的《蜀道难》得以千古流传的原因。随后,学生结合实际又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高质量问题,如这首诗的开头连用三个感叹词,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又如每一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出现都同中有异,这样处理对感情的表达有什么好处等。如此一来,就能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首诗的理解,并提高记忆效率。

其次,教师要以“最近发展区”理论为指导,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知识学习是一个学生由内而外自主获取的过程,并非教师单向、硬性输出的过程,能力的养成需要学生主动参与。也就是说,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具体互动中,教师要扮演好组织者、参与者的角色,成为学生的伙伴,与学生一道进行学习,打造师生学习共同体。教师要通过有效引领让学生快速走进“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自主发现并解决实际问题,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高综合素质。如在学习《故都的秋》时,学生对文本的主题产生了认知分歧,有学生认为作者是在歌颂秋天,有学生则认为作者存在悲秋思想。学生对此展开了激烈讨论。教师除了要肯定学生敢于表达、积极讨论的行为,还要从新的角度入手指出上述两种观点都不是很准确,这样学生就会被吸引。教师指出在赏析文本的时候,必须考虑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以及作者的身世经历。郁达夫幼年丧父,家道中落,这使他自带忧郁的气质。创作《故都的秋》时,社会环境动荡不安,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郁达夫的情绪。由此,教师继续引导,促使学生达成共识——文本所表达的实际上是以“悲秋”为内核的“颂秋”。显然,教师在此过程中提供的全新视角,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效帮助学生立足“最近发展区”,提高学习效率与效果,激发学习自主性。

三、“三个环节”:注重层次建构,拓宽价值边界

在具体实践中,教师要围绕课前、课中、课后进行重点推进、精准施力,以充分发挥互动的优势,全面拓宽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价值的边界。

首先,课前互动,深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前互动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互动意识,是后续进行更深层次互动的重要前提。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创新实践,不断探索新的互动导入方式,以更加深入、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参与互动的主动性,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比如,在教学《鸿门宴》时,教师可事先搜索相关图文、视频资料,然后整合剪辑成完整的教学材料,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学习,并开展互动活动引导学生就相关问题进行深入讨论交流,以使学生全面了解历史背景,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及核心人物等基本信息,为后续文本的深入解读打好基础。又比如,在教学《我有一个梦想》时,为充分调动学生的互动积极性,使学生深入了解文本的思想核心,教师可在课前组织开展小型的讨论会,先分享自己的梦想,再要求学生以“我的梦想”为主题,畅所欲言。如此能够有效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与互动,使师生增进对彼此的了解,为后续教师在课堂上更为高效地引入相关知识点创造良好条件。课前互动可以视为一个活动的预热阶段,其有效开展能够为课中、课后互动的顺利开展打好基础,还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互动参与积极性。

其次,课中互动,增进多维交互。课中互动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互动的重点,旨在推动师生、生生围绕环境、文本等进行多维交互,打造师生学习共同体,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明确互动的主题与方向,而且要围绕主题创新设计互动活动,以增进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文本以及学生与课堂其他维度的交互,确保互动的规范性、持续性、有效性,如此才能避免互动内容与教学内容偏离的现象,进一步增强互动过程的条理性。另外,教师要结合互动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讨论研究,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协作能力。这样不仅可以顺利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与诉求,而且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情感。当然,在上述基础上,教师还要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入分析,精准把握文本主题,以围绕主题开展具体的互动活动,细化完善互动情境,使学生切实感受互动学习的趣味。如在教学《小狗包弟》时,由于文本内容源于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教师便设定“小狗包弟的不幸经历”互动主题,引导学生围绕这一主题集中探讨小狗包弟的经历背后反映的特殊社会背景,借此加深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把握与认知,使学生充分感受语言的艺术性与逻辑性。最为重要的是,在具体互动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相应的情境,增进学生与《小狗包弟》这一文本的深层交互,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效率。

最后,课后互动,完善知识系统。除课前、课中互动外,教师还要注重课后互动的有效开展。课后互动是拓宽语文课堂教学范围的重要路径,也是完善学生知识系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驱动。语文学科有着较强的综合性,具体学习过程中,学生除了要对教材上的知识进行学习,还要对教材外的相关知识进行了解,从而提高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获得综合发展。另外,在语文知识的多维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个方面入手对知识进行探究和理解。由此看来,互动不能局限于课堂,还要延伸到课后。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互动的优势效能。如教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教师在进行最基础的阅读讲解后,便引导学生阅读更多的课外相关素材,以及欣赏相关的影视资料,从多个方面与文本进行交互,从而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使学生掌握更多教材之外的人文知识,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养成与提升。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教师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和系统平台与学生展开课后互动,以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进行辅导等。这样做能在增进师生关系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持续进步与发展,夯实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

要想构建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让每一节语文课都成为学生成长之路上的一级阶梯,教师就必须把握好三个维度,即引导学生提出高水平的问题,不断地搭建“脚手架”,始终立足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 参 考 文 献 ]

[1] 林永松.互动式教学助力建构初中语文“教、学、评”体系[J].亚太教育,2023(7):102-104.

[2] 潘晓庆.互动式教学助力建构语文“教、学、评”体系[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2(13):54-56.

[3] 刘丽英.互动式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探究[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2(5):40-42.

[4] 谢欢欢.师生互动,让语文教学焕发生命活力[J].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2(1):70.

[5] 贾倩.探究多维互动教学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10):241-242.

(责任编辑 农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