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川市都亭体育路小学秉承“五育”融合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真正落实“双减”,重点开发、构建、实施每学年“循环滚动 螺旋上升”的六大校本主题特色实践课程——“劳动我最行”“阅读我最棒”“运动我最强”“艺术我最亮”“学习我最好”“心理我健康”。以“双减”工作为突破口,聚焦“轻负高质”,学校坚持“在细微处育人,在活动中成长”的思路,将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在重塑良好教育生态的过程中,为孩子和家长减负,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做加法。
党建带队建,“五育”并举创特色
学校党支部将党建工作与德育结合,通过“学党史、感党恩、跟党走”等系列主题活动,积极开展童心向党“五个一”活动,即阅读一本党史国史书籍,观看一部党史国史影片,宣讲一个党史国史故事,演唱一首党史国史歌曲,撰写一篇党史国史作文。
同时,以“党建特色实践活动”“少先队活动”和“小记者活动”为载体,开展“寻找红色印记”“采访身边优秀共产党员”等实践活动,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和实用有效的载体丰富青少年的党史国史知识,增强爱党爱国信念,抓牢学生的思想政治启蒙。
在学校党支部特色实践活动中,为解决多年来家长接送孩子拥堵在校门口的顽疾,学校德育室带领党员教师在学校门口涂画出富有特色、颜色靓丽的“一米线”和家长等候区,配上精美图案,打造“文明上学路 爱心护学岗”,时时提醒学生注意卫生、文明出行,师生小手拉大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文明行为理念,让文明之花开遍校园。
构建校本特色课程,提升学校品牌影响力
“双减”和“五项管理”政策的出台,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为彰显学校办学特色,强化学校立德树人主阵地作用,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将六大校本特色实践课程螺旋状、序列化分布在各年级,满足学生多元化需求,与学校活动相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
在主题式实践课程中“育德”。学校秉承德育为先的课程理念,将课后服务中语言艺术类课程与思政课有机结合。如在“五彩童声”小主持人课程中融入红色主题,开展“红领巾讲党史”“党史故事演讲比赛”等系列活动。将学科课程与党史学习有机结合,让学生从小知党史,做红色文化的宣讲员。
在“运动我最强”实践课程中“育体”。该实践课程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运动能力,创设了一系列体育技能类社团,如“未来之星”足球社团、“超越梦想”啦啦操社团、“极速蜗牛”攀岩社团等,每周布置家庭体育锻炼作业,让孩子爱上运动,拥有健康体魄。大课间操是学生的校园日常活动之一。每天上午10点,随着音乐响起,2100余名学生在操场上尽情演绎新式课间操,成为校园文化生活的一道靓丽风景线。学校的大课间操和《利川红》歌唱比赛荣获市级一等奖。
在“艺术我最亮”实践课程中“育美”。学校积极开展艺术特色教育,基于“五育”融合开设“利川巧姐”非遗传承手工编织、“闪亮星空”街舞、“萤火虫”合唱、“红黄蓝”美术等文化艺术类社团,同时在学校微信公众号和抖音平台推出“每周艺术之星”,积极宣扬学校小小艺术家的风采,培养学生爱艺术、爱生活的品格,促进学生“美育”素养的提升。每到社团开展时段,专用教室里会传来美妙的音乐声,操场上会看到学生灵动的身影,整个校园充满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学校排练的大型团体操《悦动武韵 华彩少年》在利川市第十三届青少年运动会开幕式展演中获得领导、家长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赞扬。
在“劳动我最行”实践课程中“育能”。学校将义务教育阶段劳动任务具体化为三个课程任务群——“雏鹰小当家课程群”“四季农庄课程群”和“小农夫研学课程群”,每个课程群又包括若干子课程。比如,在“雏鹰小当家课程群”的子课程——“今天我当家”中,学校重点实践日常家务劳动,通过《给家长一封信》的方式列出劳动任务清单,布置劳动作业,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在“阅读我最棒”实践课程中“育情”。学校“阅读”课程主要由语文教师推进,开设国学社团、书法社团等,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机渗透在课堂教学和课后服务中,把活动场所放在师生情感交融的语文课堂上。4月20日,“利川市童心阅读联盟暨校园首届读书节”展评活动在经典诗词诵读中拉开帷幕。课桌舞表演、课本剧、亲子诵读、古诗词书写等节目轮番上演,精彩纷呈。书香溢满校园。“阅读我最棒”主题实践课程活动被媒体推广报道。
在“学习我最棒”实践课程中“育智”。在教师层面开展“学为主,教为辅,构建高效课堂”课改研究,在提高课堂质量上下足功夫,保证减量不减质。构建以学科组为单位的集中备课制度,开启“无生课堂”备课模式;实施梯度教研传帮带,每周二、三、四教研日,领导示范、骨干引领、青年练兵、师傅指导协同发展,帮助年轻教师快速成长。课堂实施“三讲三不讲”高效法,“三讲”即重点内容讲、对学生理解有帮助的讲、利于学生创新和发展的讲;“三不讲”即学生一看就懂的不讲、学生讨论互学能懂的不讲、超标难懂的不讲。“三清”式保障法,即堂堂清:当堂完成作业,达到人人都会;日日清: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对困难学生进行辅导,达到人人都会;单元清:每单元检测后,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辅导方法,对困难学生进行专项辅导,达到人人都会。每月定时在学校微信公众号、抖音平台推出“学习之星”,积极宣传学校优秀学生的风采。学校在2023年9月被利川市教育局评为“教育质量优胜单位”和“教育改革特色学校”,是全市小学唯一同时获得两项殊荣的学校。
在“心理我健康”实践课程中“育心”。学校开展以“启智润心,真爱护航”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实施“五个一”活动:利用黑板报、宣传栏、手抄报、校园广播、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营造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浓厚氛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训;邀请心理专家进校园;开设心理健康团体辅导课;组织心理健康家庭公约活动。
积极进行作业“革命”,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课后服务开展以来,学校教导室对学生作业设置提出具体要求,制定了作业管理办法,作业检查公示制度,严格管理学生作业的质与量。各科以备课组为单位,设置分层作业,每周集体备课时间对下周分层作业设计进行研讨,每周五提前设置好下周的分层作业,并分发到备课组群,供教师参照布置适合本班学生的分层作业,周末由备课组布置适合本年段学生的特色作业,包含跳绳、阅读、做家务、科学探究、踏青、参观、社会实践等。分层作业设置兼顾了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既让学优生“吃得好、吃得饱”,又让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在完成基础作业的同时收获一份自信,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书包瘦身,合理调控。推行“小书包”不回家政策,严格落实“小学一、二年级坚决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小学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等要求,在课后服务的时间段完成作业,让作业不出校门。严格执行“三不”“两禁止”:不布置大量抄写、机械重复性作业;不留超出课标要求的超纲作业;不留惩罚性作业。禁止通过手机微信或QQ群等方式留作业;禁止给家长布置作业,要求家长批改、打印作业等。量上精减,形上瘦身,让孩子轻松无作业回家。
制度健全,加强监督。学校把提高作业质量作为一个课题加以研究,成立作业研究小组,先后出台了《作业管理实施方案》《作业管理制度》《作业公示制度》《作业布置与批改十项要求》《作业设计十项原则》等质量提升办法,积极实行分层作业,使作业从“大水漫灌”变为“精准浇灌”,帮助学生在有限时间内提升学习效率。
服务调研,群众满意。推行课后服务以来,学校针对“双减”落实情况设计了问卷调查,发放给家长,收回反馈记录2100余份,并对结果统计分析。家长对课后服务满意率达到99.1%,达到了预期效果。
学校通过特色实践课程的打造,致力于培养习惯良好、兴趣多元、视野开阔、成绩优异、意志坚定的创新型人才,实现学校课程有特色、教师有特点、学生有特长的课程开发效应,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助力,努力把有温度的教育落到实处,进一步提升学生和家长的满意度,为孩子们打造一个幸福多彩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