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 打造学校课程新体系

2024-08-19 00:00:00何小玲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24年7期
关键词:生活学校课程

“生活·实践”教育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为基础,主张以生活为中心,以实践为方式和途径,构建教育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的学校教育健康生态,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全面和谐健康发展。武汉市武昌区卓越教师团队的部分教师及其所在学校秉承陶行知的教育理念,立足学习本位和学生立场开展课程设计和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将生活实践体验上升为个人情感和价值观念,发展核心素养。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们关注学校课程体系的整体建设,尤其是“生活·实践”课程的建设,充分运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上的VR和AR演示,让数字化赋能课程设计和课堂教学。

《武汉市学校发展素质教育履职考核评价指标》要求学生能辨识至少30种常见农作物,知晓7种常见农作物生长规律,至少了解1种农作物的经济价值。武汉小学据此自主开发了“蔬菜集市”“开心农场”“舌尖上的武汉”等项目式学习课程。四年级学生走进农贸市场,认识接触各种蔬菜,制作蔬菜辨识卡。在“六一”校园集市上,学生带着新鲜蔬菜,架起广告牌,吆喝、宣传、换购自己喜欢的蔬菜。别出心裁的“廖记凉拌黄瓜”摊位生意火爆,色彩斑斓的“菊苣蔬菜沙拉”摊位前排起长龙,有创意的小摊主还赠送鲜花一枝。这样的活动是劳动课(认识蔬菜、清扫摊位)、道德与法治课(正确认识广告)、语文课(准确表述蔬菜)、英语课(蔬菜的英文表达)、美术课(制作辨识卡、广告牌)、数学课(衡量物品价值)、信息技术课(美食小程序)、人际交往课(学会与陌生人交流)等学科知识与能力的综合课程。

武汉小学瑞景校区从2019年开始设计主题为“爱上博物馆”的校本研学课程,开发了“古生物化石巡展”“森林学校”和“小小讲解员”系列课程。课程整合了校内外的学习时空,一方面将博物馆“搬”进校园,搭建可触摸的地学博物馆、种子博物馆、昆虫旅馆、屋顶农场等,把生活中、大自然中贴近学生认知的内容引入课堂,把听讲的课堂变成生活的课堂和自然的课堂;另一方面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教育场馆,如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武汉植物园和洪山菜薹基地等,从物理空间上打破教室和学校的围墙,给学生提供开放的学习场所。这是良好教育生态的体现。

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生活教育理论强调学生应该通过实际的生活经历和实践活动来获取知识和技能,要将学生置于真实的生活环境中,让他们亲身参与和体验各种活动和情境。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教师应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和指导者,鼓励他们主动思考和实践,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武汉市武珞路中学准确找到切入口,设计并实施“生活·实践”教育。在道德与法治课上,学校以创设生活化实际场景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枯燥的知识和概念,结合重难点知识,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表演情景剧,通过角色代入培养学生在真实生活情境中理解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在作业设计上,学校打破传统模式,让学生利用周末和小长假走进黄鹤楼、湖北省博物馆、长江大桥等景点,制作手工宣传作品。

武汉市武昌区南湖第二小学在教学活动中强调将生活实践和问题解决能力置于核心地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英语教师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需求出发,在讲授“My holiday”单元时,选择了“怎样合理规划假期生活”这个话题布置小组任务。学生通过设定目标、制定计划、平衡活动、灵活调整、自我关怀和合理安排预算等方式规划假期生活,在探讨活动中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影响力,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一任务的有效完成打破了传统学习模式的时空限制,培养了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养。

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情感需求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发展,培养学生的情感智慧和情感表达能力,应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通过生活教育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领悟,培养其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

粮道街中学以学科教学为阵地挖掘思政元素,利用真实的场景联系学生生活与实践,实现协同育人,引导学生从四个维度进行实践探索——从“生活·实践”的立场出发挖掘课程思政的内涵;从“生活·实践”的视角切入发挥学科育人的特色;从“生活·实践”的路径促进学生知行合一;从“生活·实践”的教育经验出发进行拓展。学校构建一个立体的育人环境,挖掘新时代背景下课程思政的丰富育人内涵,找到与学科教学的连接点,开展常态化、系统化、项目化的教育活动提升育人品质,赋能可持续的育人实效。

南湖第一小学自主开发“灵动嘉奖令”评价体系,教师利用手机评价软件,每周从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家长也可以同步收到教师的评语。根据不同方面的发展,学生会得到不同颜色的“苹果”,最终获得“心愿”。这是对学生全方位、全过程的发展性评价。

武汉小学的读书节活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自己生活的城市——武汉的文化和历史,激发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培养“吾与吾城共成长”的情怀与责任。学校抓住学生品德教育的契机,培养身心好、品行好、学习好,有实践体认、有个性特长、有终身梦想的儿童,打造独具特色的“三好三有”儿童教育目标体系,帮助儿童认识自身独特的个体价值,在丰富的童年经历中留下美好回忆,持续滋养生命,奠定美好人生基础。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提升实践素养。教育应该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寻找答案,通过自主探究深入理解知识,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让他们能够在实际情境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梅苑学校在语文教学中践行生活教育理论,强化学科实践,注重学中做、做中学,引导学生参与学科探究活动,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构建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体会学科思想方法,加强知识学习与学生的经验、现实生活与社会实践之间的联系,注重真实情境的创设,增强学生认识真实世界、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学校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湖北省武昌实验小学的“问导式”课堂教学改革也关注实践元素,1.0版“问导式”课堂完成了小组学习方式和以自学、质疑、合作、探究和反思为基本教学要素的课堂教学方式的探索,形成了一系列可以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和推广的方法和策略。2.0版“问导式”课堂基于先前经验进行优化。教师备课推行“一大四小”的方式,“一大”指单元整体分析学情、课标和教材,“四小”指单课时有学习目标、学生活动、教师引导、嵌入式评价四个要素。“问导式”学习方式的变革,是一种模式的探索,也是一种生态的建设升级。

武汉市第二十五中学的教师关注互联网时代学校生活的变化,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实践为主线,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习知识,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学生的交流沟通、团队合作和实践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身心健康。生活教育理论认为美育和体育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思维能力,要注重培养学生对艺术、文学、音乐、自然景观等方面的欣赏能力,让他们能够从中获得美的享受和情感满足。

武汉大学第一附属小学在课堂上引入不同形式的音乐、绘画、雕塑、舞蹈等,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和欣赏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通过分析作品的构图、色彩运用、表现手法等,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艺术作品的表达方式和内涵,提升艺术欣赏能力。学生通过创作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教师则提供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审美水平。学生通过跨学科主题学习,更全面地理解和运用艺术。

丁字桥小学以体育课程为切入点,促进国际理解教育。学校通过每天的体育课和两次大课间,开展滚铁环、踢毽子、跳房子等校本活动,增强学生的体质,降低学生近视率;通过对体育赛事及活动的介绍和引入,增进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强调通过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教师要深入学习陶行知的教育理论并以此为指导,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满足新时代学生的学习需求。

猜你喜欢
生活学校课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计算机教育(2020年5期)2020-07-24 08:53:38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漫生活?阅快乐
生活感悟
特别文摘(2016年19期)2016-10-24 18:38:15
学校推介
留学生(2016年6期)2016-07-25 17:55:29
无厘头生活
37°女人(2016年5期)2016-05-06 19:44:06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奇妙学校
MOOC起步,从微课程开始
物理与工程(2014年2期)2014-02-27 11:2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