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树体管理技术研究进展

2024-08-19 00:00:00何永雷小刚马媛春段玉江杰朱旭君房婉萍
中国茶叶 2024年8期

摘要:茶树树体管理是对茶树进行的一系列栽培和管理措施,旨在优化树体结构、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是确保茶园高产优质的重要手段。目前,国内外关于茶树树体管理的研究,多是从修剪时间、修剪方式、机械管理、水肥管理和对茶树生长的调节等方面进行探讨。文章以茶树树体管理技术相关研究为主线,对现有领域的研究状况进行了分析,并对当前茶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为建立健全茶树树体管理技术体系提供相关的研究思路和方向。

关键词:茶树;修剪;机械化管理;水肥管理

中图分类号:S5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150(2024)08-23-7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叶生产国,过去几十年来,我国茶树栽培管理技术一直在不断发展。茶树种植过程中选用合理的栽培管理技术,能够确保茶树适应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且生长旺盛,从而保证茶叶的产量和质量。然而,随着茶树种植面积和种植区域的扩大,茶园生态环境也随之发生很大的变化,加之多样化栽培品种的推广,传统的茶树栽培管理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需求。因此,如何优化茶树栽培管理方式来提高茶叶产量和质量,是当前茶园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茶树树体管理技术包括茶树修剪、机械化树体管理,以及茶园水肥管理等技术,旨在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从而实现茶园效益的最大化。

1 茶树树体修剪

茶树在生长过程中,顶芽的发育较侧芽旺盛,具有明显的顶端优势[1]。通过修剪可以合理调节茶树体内养分的分布,以解除茶树的顶端优势,使养分得到合理利用和分配。合理的修剪可以调控树体的结构、塑造骨干枝、增加分枝密度,促进茶树的生长和发育,从而提高茶叶的品质和产量。茶树在不同的生长周期所适宜采用的修剪方式也不同,需要根据茶树的不同生长阶段和状况来选择合适的修剪方法和修剪时间[2-3]。正确的修剪对维持茶叶的高产优质,保持茶树的健壮形态,延长茶叶的采收年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还能提高茶园的管理水平,方便机采,提高采摘效率[4]。

1.1 适时修剪

幼龄茶树定型修剪是培育强壮骨干枝的先决条件,通常采取3次定型修剪,春、夏、秋季都可开始,最佳时间为早春2—3月,此时春季茶芽开始萌发,进行定型修剪可使其具有更强的生命力[5]。定型修剪使茶树的主干变得更加粗壮,树冠的高度保持一致,并初步形成良好的采茶面,为后期的采茶机械化提供便利。张丽平等[1]在对成龄茶园修剪时期的研究中发现,在春茶采摘前轻修剪对春茶萌芽时间有影响,如龙井43、菊花春、碧云等枝条密实、出芽早的品种其新梢萌发延迟了5~9 d,一芽二叶展开期推迟2~7 d;但对分枝和发芽时间都比较晚的贵州苔茶则没有明显的影响。因此,对名优茶生产茶园,切勿在春茶之前进行过多的剪枝;但如果是冬天发生霜害的茶树,可以在春茶前30 d左右进行轻修剪。

殷丽琼等[6]通过对比试GByJQeucV6cdmKmWSKJQPSQF49byI6fyi8VrFgiyIms=验发现,成龄云南大叶种茶树在春茶采摘后修剪比在冬季修剪后其正常芽叶率明显提高,且咖啡碱和茶多酚含量也显著增加,表明春茶采摘后进行适当的修剪,可以提高茶叶的质量,增加茶叶产量。李子平等[7]研究茶树不同修剪时期对茶芽越冬、萌芽和采收的影响后发现,早发芽的茶树最合适的剪枝时期是在每年的12月,这时的气候条件有利于茶树发芽和一芽一叶开展,可使茶树更快进入采摘阶段,从而使茶叶的经济效益得到更大提升。修剪时期确定受茶树品种及所处生长阶段的影响,需要根据种植茶树的品种和不同的生长状态来选择合适的修剪时间,确定合适的修剪深度和修剪频率,使茶树拥有良好的长势,以促进新梢生长,提高茶叶品质和产量。

1.2 适度修剪

修剪是培育茶树树幅最主要的技术。幼龄茶树经过定型修剪,能够有效控制茶树顶部的过度生长,促进侧枝生长,增加茶树树幅,有助于实现早成园、高产量;对于成龄采摘茶树,经多次采摘,树冠面参差不齐,为了提高芽叶质量,采用轻修剪去除树冠表面3~5 cm的绿色叶和不整齐的枝条,以促使新芽的萌发;青壮年茶树进行轻修剪和深修剪可以剪除“鸡爪枝”,使得茶树冠面平整,扩大茶树树幅,抑制生殖生长,促进茶树的营养生长,增强茶树的萌芽力,从而提高产量[8]。

许婧等[4]研究指出,当茶树长至2龄时,为培育幼龄树冠,必须实施首次定型修剪。以中小叶种灌木型茶树为例,定型修剪每隔1年进行1次,连续修剪3次,直至树高超过70 cm。此时,为了控制茶树高度并保持树冠整齐,需再次进行轻修剪,以解除顶芽对侧芽生长的抑制,促进茶芽萌发。深修剪的目的是更新树体,应根据树势确定是否进行,适用于树冠面上“鸡爪枝”丛生、芽叶瘦小,以及对夹叶现象严重或产量明显下降的茶树。通常每3~5年进行1次深修剪,使用修剪机去除树冠顶部10~15 cm的枝叶,修剪后的树冠面呈弧形,从而提升枝条的育芽能力[9]。对于衰老的茶树,可以进行台刈来彻底改造树冠结构。台刈高度一般位于地面上方8~10 cm处,需确保剪口倾斜且光滑,以便促使茶树根部潜伏芽的萌发[10]。

江新凤等[11]在分析不同修剪模式下幼龄茶树的生长状况时提出,为了提高鲜叶产量,通常仅在前次剪口基础上提高3~5 cm进行轻修剪,或将树冠表面的突起树枝剪掉。有些茶区甚至每年都进行重修剪。这些修剪模式虽能刺激茶树生长和提高育芽能力,但由于茶树芽头密度小,质量不高,且未能有效去除树冠内部及下部的病虫害枝条,这不仅为茶园害虫提供了生存环境和食物来源,还增加了茶树的养分消耗,不利于茶叶品质的进一步提升。因此,应结合茶叶的生长特性和标准进行适度修剪,以保持茶树间的合理空隙,促进茶树健康成长[12]。

1.3 适当养护

茶树经过修剪之后,树体的营养消耗会大幅增加。由于光合作用产物减少、养分供应不足,伤口的愈合以及来年新芽的生长都受到影响。新的生长点依赖树体内储存的养分,尤其是根部的营养存量,如果树体营养储备不足,茶树萌芽就会受到严重影响。当茶树缺乏足够的营养支持时,即使进行修剪,也只会使茶树消耗更多养分,从而加速其衰亡过程。为此,罗长城[13]提出在茶园秋季修剪后,结合茶园内的行间深翻来增施有机肥及磷钾肥。一般而言,每667 m2成龄茶园需要额外施用有机肥1 500 kg以上,并结合施入40~60 kg的磷肥和钾肥,以确保茶树能够充分恢复和健康成长。依据茶树实际生长状况进行施肥,注意氮磷钾3种元素的平衡,发挥肥料的作用,使修剪后的茶树更快恢复生产[14]。

此外,对于经过定型修剪的茶树,应该采取“多留少采”的原则,以养为主,采摘为辅;成年茶树经深修剪后,应根据修剪的具体程度来保留部分枝条,通过留养来增强枝干。在此基础上,对后续生长的次级枝条进行修剪以培养新的采摘面。通常深修剪后的茶树需经过1~2个季节的留养,才能进入轻采摘阶段,再次投入生产。若在修剪后忽视养护工作或者过度采摘,都可能导致茶树长势过早衰退[15]。

茶树剪枝后,伤口易受病菌和虫害的侵袭,同时修剪后的新梢保持了较好的嫩度和旺盛的枝叶,为病虫害的滋生提供了有利环境。因此,在茶树修剪后,及时的病虫防治是必不可少的。对重修剪或台刈的茶树,尤其是南部栽培的大叶种,宜在剪口喷上波尔多液或杀菌剂,以避免伤口感染。对新梢再生阶段的茶树,需及时对新梢上的病虫害如蚜虫、茶小绿叶蝉、茶尺蠖和茶锈病等进行防治,保证新梢的正常生长[1]。综上所述,对于茶树的修剪需结合后续的管理工作,确保其安全越冬并在春季适时萌芽,从而达到优质高产的目标。

2 茶树树体机械化管理

尽管我国是茶叶生产大国,但在茶叶生产环节中,除了加工环节实现了较高的机械化程度外,其他环节的机械化水平仍然偏低。许多地区依旧依赖手工劳动,这导致巨大的劳动成本和低下的作业效率,严重阻碍了我国茶产业的进一步发展。随着国内茶叶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人们对高品质茶叶需求的日益增长,构建一个高效且低耗的茶叶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体系显得尤为迫切[16]。茶叶生产机械化技术涵盖了茶园耕作、树体管理、茶叶采摘及茶叶加工等各个环节,旨在实现全面机械化[17]。茶园的机械化管理推动了茶叶产业进入一个新时代,简化了茶叶修剪和采摘技术,并促使传统茶农逐步向现代茶农转型[18]。通过大力推广机械化管理,可以显著提升茶叶生产效率,减少人力资源的浪费并降低生产成本。

2.1 机械化修剪设备应用

茶叶机械化修剪是指在茶园管理过程中,使用机械对茶树进行修剪,从而降低劳动强度和劳动力成本的一种作业方式。我国茶区辽阔,遍布于南方18个省的900多个县,据统计,我国超过60%的茶园位于陡坡地带,而平缓坡地带茶园不足40%,茶树种植地以丘陵山区为主,茶园难以进行宜机化建设,大型机械无法进入茶园进行作业,机械化修剪面临着较大的挑战[19]。

针对丘陵山区茶园机械化程度低、修剪设备低效的现状,罗悦洋等[20]根据广西丘陵山区茶园的种植模式及农艺要求,研发出一套适合于山地丘陵山区茶树的悬挂式修剪设备。研究发现,该设备在使用水平修剪刀组和竖直修剪刀组进行茶树顶端和侧边修剪时,能够达到更好的修剪效果。这套修剪装备设计结构紧凑、作业效率极高、操作灵活,能适应广西丘陵山区茶树的修剪工作需要。茶叶修剪机依据其作业功能的不同,可以分为单人手提式,双人抬式,轻、重、深修剪机以及侧边修剪机等多种类型,对于老化严重的茶园,可以采用台刈机来进行修剪工作[21]。电动修剪机是最好的选择,具有环保、高效的特点,能够维护茶园生态环境[22]。

马尚万等[23]对秭归县的茶叶产业进行了调研,发现茶叶修剪、台刈机械得到了推广应用,该县茶叶种植基地、茶叶专业合作社以及种植大户纷纷投资购置了高效的修剪工具,包括单人修剪机、双人修剪机和割灌机,这些先进的机器被广泛应用于茶叶的精细修剪和茶园的改造工程中,显著提高了茶农的工作效率和茶叶品质。此外,汪升毅[24]的研究中提到为了解决夏秋茶生产成本高、劳动强度大、经济效益低下的问题,石台县成立了茶叶机械化修剪采摘服务队,对服务队的效益进行分析发现,选用机械化修剪采摘比人工修剪采摘平均每667 m2节本增收2 440元,这对促进石台县茶叶机械化修剪采摘技术推广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2.2 机械化采摘技术

茶叶生产中,机械化采摘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与传统手工采摘相比,机械化采摘可以有效降低采摘成本,提高工作效率[25]。随着机械化采茶技术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浙江、江苏、四川、贵州等地区的一些大型茶园已经开始使用采茶机[26]。针对我国许多茶叶产区位于丘陵陡坡,地形复杂,大型和中型机械难以作业这一问题,杜哲等[27]运用ADAMS软件对双动割刀往复式切割器进行了运动仿真研究,并通过田间试验与仿真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一次切割率与模拟值的绝对误差不超过6%,漏割率的实测值与模拟值误差不超过2%,这为便携式采茶机切割器的参数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尽管采茶机正在全国广泛应用,但这种机械化的采摘方式存在一定的问题。由于其无差别的采摘特性,虽然采摘效率极高,但它无法对老叶或嫩芽进行选择性采摘,导致混杂和破碎的茶叶比例较高,从而严重影响到茶叶的完整度。因此,这种采茶方式主要用于大规模生产的大宗茶或原料较为粗大的乌龙茶采摘,无法满足名优茶的采摘标准[28-29]。对于名优茶机械化采摘面临的挑战,袁海波等[30]提出了一种逐步推进的复合式采摘方法,在确保经济效益的基础上,探索适合当地茶园和产品条件的复合式采摘方法,然后逐步过渡到以机采为主、手采为辅的模式,最终实现完全的机械化采摘。更有学者提出了一种名优茶的采摘设备,该新型茶叶采摘设备随身携带机械手,根据手工采茶工艺流程模拟手指活动动作,让机械采摘工作落实到茶山上的实际采摘中,有效解决了茶叶采摘工的季节性短缺问题[31]。

南京林业大学郝淼[32]设计了一种茶叶仿生手抓末端执行器,通过芯轴在上夹爪开合驱动机构的带动下相对于里层套轴向移动,实现夹爪的开合,夹持茶叶嫩茎并将其拉断,完成对茶叶嫩芽的采摘。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团队研制的第三代名优茶采摘机器人,能够独立识别茶树的嫩芽和叶片。通过精确控制机械手执行采摘任务,其芽叶的识别正确率可达85%左右,采摘成功率则高达40%,这一技术的进步为茶叶的高效采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33]。

3 茶园水肥管理

茶树在种植过程中有“有收无收在于水,多收少收在于肥”的说法,可见水肥管理对于茶树树体管理的重要性。茶树对温度、湿度、营养元素以及光照的要求极高,不适宜的因素都有可能会使茶树出现病虫害的几率增加,尤其是水分和施肥情况对茶叶的产量和质量影响最大,严重时还会导致茶树生长不良等一系列问题[34]。

3.1 茶园施肥管理

茶树是我国重要经济作物之一,以叶片为收获对象,新梢中氮、磷、钾的含量分别可达到4%~7%、0.3%~1.0%、2%~2%,因此对养分的需求较大,尤其是氮[35]。又因茶树多种植在山坡地等养分贫瘠的土壤中,且其在生长及采摘中转移了大量的营养物质,通过施肥可以增加土壤对茶树的养分供应,从而维持茶树正常的生理代谢过程,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长期定位试验结果表明,施氮显著改变了茶园土壤碳循环基因,提高了土壤有机碳降解酶尤其是不稳定和难降解碳相关酶的丰度,对多年生茶园生态系统中的土壤碳储量产生了潜在影响[36]。

我国茶园普遍存在过量施用化肥的问题,80%茶园施用的化肥氮磷钾比例不完全符合茶叶养分需求,有机肥养分所占比例偏低,只有15%。这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还可能导致环境污染[37]。有研究表明传统的茶园生产偏施氮肥严重,长期高氮栽培方式导致土壤严重酸化、地下水硝酸盐超标,土壤氮氧化合物向大气中过多排放,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水肥一体化节水控肥措施可使传统的粗放生产变为精细栽培,提高水肥利用率,有效降低环境污染,推动茶园实现精准化生产和提质增产[38]。

3.2 水肥一体化

在茶树生长过程中,水与肥料是诸多因素中最为重要,也是最易控制的两个关键问题。在生产过程中根据茶树的需肥需水规律,把水与化肥通过一定的比例进行混合,再由铺设在田间的滴灌管道缓慢均匀地送至茶树根部。水肥一体化可使种植户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更好的茶叶品质以及更高的经济效益[39]。王子腾等[40]通过化肥减施和配施有机肥改善土壤质量,研究了水肥配比对茶叶产量及质量的影响,结果得出适量比例肥液混合的茶叶产量明显增加。丁明来等[41]在田间以盆栽的嘉茗1号茶树为试验对象,在试验中采用“311-B”D饱和最优设计和建立三元二次多项式方程,来研究茶树生长过程中肥料以及灌水量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N、P、水3个因素对茶树生物产量的耦合效应显著,其中每个因素单独的作用效应顺序为N>水>P;每个因素交互作用效应强弱顺序为N+水>P+水>N+P。孙立涛等[42]以山东青岛的两个茶园为试验基地,做了两组对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水分利用率较高的一组茶叶产量对比增加12%~13%。马立锋等[43]提出了“有机肥+水肥一体化”高效施肥技术模式。通过试验示范结果表明,在减少化肥用量47%的情况下,平均增产19.5%,每公顷茶园节本增收2.25万元。该模式明显降低了养分的淋溶损失,提高了茶树的经济效益。

4 外源生长调节剂在茶树树体管理中的应用

修剪和采摘是传统的茶树管理技术,在茶树生长过程中,通过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调节茶树内源激素的代谢平衡,从而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这些调节剂的应用能促进根系发展、打破休眠状态,以及增强茶树的抗逆性等。

4.1 茶树树体生长发育

马林龙等[44]研究发现,在茶树发芽初期喷施赤霉素(GA3)可以有效促进越冬芽萌发;而在春茶生产后期,适时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能显著提高茶树的发芽密度和百芽质量。李聪聪等[45]试验发现,在龙井43萌动期喷施脱落酸(ABA)会抑制新梢生长,而喷施GA3和吲哚-3-乙酸(IAA)则会促进新梢生长,因此可利用外源生长调节剂来调控茶叶采摘期。Li等[46]研究发现,砷胁迫会显著降低茶树叶片光合系统II的最大光化学效率,增加活性氧的积累和提高脂质过氧化程度,从而引发茶树叶片中的剧烈氧化应激反应。褪黑素能够选择性地增强茶树叶片中花青素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而促进叶片中花青素含量的增加,有效减轻砷胁迫对茶树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研究表明,施用外源IAA能够缓解镉胁迫对茶树造成的毒害影响,具体表现为茶树根系活力增加,根、茎、老叶和新梢中的抗氧化酶活性提高,鲜叶理化成分含量增加,茶树叶片光合作用能力提高,且各组织中镉含量显著降低,茶树生长量增加[47]。

4.2 茶树树体抗逆能力

选用不同的植物生长调节剂能够提升茶树的逆境抵抗能力。曹语等[48]研究发现,在高温条件下,对中茶108喷施外源γ-氨基丁酸(GABA)能有效减轻高温胁迫对茶树叶片的损伤。在高温胁迫下,对茶树叶片喷施2,4-表油菜素内酯(EBR)会使叶片的气孔导度显著提升,外源EBR通过促进光合作用中的碳反应过程,从而缓解了胁迫对茶树叶片光合作用的抑制效应[49]。王莹等[50]观察低温胁迫下贵州云雾贡茶植物激素变化发现,ABA等生长抑制类激素含量显著增加,而IAA、GA3等促进生长相关激素含量下降,这表明通过施加适宜的外源激素可以有效应对低温胁迫。

5 问题与展望

茶树树体管理是确保茶园高产和生产优质茶叶的重要环节,但目前生产管理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对于高端名优茶的采摘大部分还是靠手工来完成,可以针对不同的采摘标准研究相应的采摘设备,降低采摘成本;另外修剪后的施肥管理太过粗放,会造成土壤富营养化,不利于茶园可持续发展,可以研究茶园精准施肥,提升茶园产量。茶树对环境的适应性也是树体管理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气候和种植区域的变化,如何通过管理措施提高茶树的适应性,使其能够在更广泛的环境条件下生长,是一个长远的课题。

此外,茶园的可持续管理是未来茶树树体管理的一个重要方向,这包括在保证茶叶品质的同时,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随着茶树遗传转化技术的发展,利用遗传转化技术改良品种在茶树上成为可能,在茶树树体管理的同时结合优良的品种为茶树树体调控提供新的思路与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丽平, 李鑫, 颜鹏, 等. 茶园高效修剪技术[J]. 中国茶叶, 2018, 40(5): 71-74.

[2] 谢洪. 山区茶叶种植管理技术探讨[J]. 南方农业, 2017, 11(23): 37, 39.

[3] 李建梅. 浅析无公害茶叶栽培与管理技术[J]. 农技服务, 2017, 34(23): 52.

[4] 许婧, 王永彬. 浅议茶树修剪及管理技术[J]. 种子科技, 2018, 36(8): 79, 83.

[5] 薛景东. 探究基于生态理念视角下的茶叶种植管理[J]. 福建茶叶, 2022, 44(10): 13-15.

[6] 殷丽琼, 肖星, 刘德和, 等. 不同时期的轻修剪对云南大叶种茶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 西南农业学报, 2019, 32(5): 1034-1038.

[7] 李子平, 莫小燕, 冯红钰, 等. 修剪时间和气候因子对茶叶早芽品种开采期的影响[J]. 中国热带农业, 2020(5): 90-93.

[8] 方吉男, 韦宇冬, 黄育安, 等. 修剪形状对英红九号茶树蓬面生长与产量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 2022, 50(15): 34-35, 46.

[9] 刘庆. 浅谈茶树树冠培育和修剪技术[J]. 南方农业, 2019, 13(17): 10-11.

[10] 上官万福. 茶树栽培与茶园管理技术发展探究[J]. 福建茶叶, 2020, 42(3): 13.

[11] 江新凤, 杨普香, 彭焱松, 等. 不同修剪模式对幼龄茶树树冠生长的影响[J]. 蚕桑茶叶通讯, 2018(4): 20-23.

[12] 吴丽芬. 无公害茶叶高效种植技术要点[J]. 南方农业, 2018, 12(33): 18, 24.

[13] 罗长城. 北缘茶区秋季修剪对茶树越冬及次年茶芽萌发影响的探讨[J]. 茶业通报, 2021, 43(3): 130-131.

[14] 吴婷婷. 茶树栽培与茶园管理技术发展探究[J]. 农家参谋, 2020(16): 133.

[15] 李秀芬, 高燕. 莱芜茶树修剪技术[J]. 农业科技通讯, 2019(8): 418-419.

[16] 陈加土, 毛伟, 周宇晓. 茶叶生产机械化现状与发展思考[J]. 时代农机, 2019, 46(4): 15-16.

[17] 王文明, 肖宏儒, 宋志禹, 等. 茶叶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J]. 中国农机化学报, 2020, 41(5): 226-236.

[18] 罗琳杰, 袁静. 茶园机械化管理及配套生产技术浅析[J]. 南方农业, 2020, 14(5): 143-144.

[19] 康丽春, 周逸涵, 饶洪辉, 等. 国内外茶树修剪机械概述[J]. 蚕桑茶叶通讯, 2022(5): 19-21.

[20] 罗悦洋, 高巧明, 吕攀, 等. 悬挂式茶树修剪装备的设计与试验[J]. 南方农机, 2023, 54(21): 27-30, 62.

[21] 李赛君. 茶园修剪机械[J]. 湖南农业, 2022(4): 16.

[22] 陈福建. 探析茶叶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J]. 中国农机监理, 2023(6): 65-66, 69.

[23] 马尚万, 赵军. 秭归县茶叶生产机械化现状与建议[J]. 湖北农机化, 2018(1): 29-30.

[24] 汪升毅. 山区茶叶机械化修剪采摘服务队模式探索[J]. 农家参谋, 2018(21): 70.

[25] 王梦谦. 气象要素与修剪模式对茶树树冠培育的影响[D]. 南京: 南京农业大学, 2019.

[26] 权启爱. 采茶机械的研制和我国采茶机械化事业的发展(续)[J]. 中国茶叶, 2018, 40(9): 8-12.

[27] 杜哲, 胡永光, 王升. 便携式采茶机切割器运动仿真与试验[J]. 农业机械学报, 2018, 49(S1): 221-226.

[28] 罗泽涌, 陈建, 方晶晶, 等. 我国丘陵山区茶园种植机械化现状与发展研究[J]. 农机化研究, 2020, 42(2): 1-7.

[29] 徐应槐. 茶树机械采摘探讨[J]. 现代农业科技, 2020(12): 50, 53.

[30] 袁海波, 滑金杰, 邓余良, 等. 名优绿茶机械化采摘技术[J]. 中国茶叶, 2018, 40(6): 4-9.

[31] 申友航. 高端茶叶机械化采摘工艺方法研究[J]. 中国农机监理, 2022(9): 24-25.

[32] 郝淼. 高档名优绿茶嫩芽识别与仿生采摘指研究[D]. 南京: 南京林业大学, 2019.

[33] 朱梦莹. “铁姑娘”采茶忙 破解茶园“用工荒”[N]. 中国农机化导报, 2022-04-11(7).

[34] 杨清霖, 杨向德, 石元值, 等. 茶园滴灌与水肥一体化技术研究[J]. 茶叶学报, 2019, 60(1): 32-37.

[35] 李娜娜, 王璐, 郝心愿, 等. 2023年茶树遗传育种研究进展[J]. 中国茶叶, 2024, 46(3): 1-11.

[36] YANG X D, NI K, SHI Y Z, et al. Metagenomics reveals N-induced changes in carbon-degrading genes and microbial communities of tea (Camellia sinensis L.) plantation soil under long-term fertilization[J/OL]. The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23, 856(2): 159231. https://doi.org/10.1016/j.scitotenv.2022.159231.

[37] 倪康, 廖万有, 伊晓云, 等. 我国茶园施肥现状与减施潜力分析[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9, 25(3): 421-432.

[38] 徐秀秀, 田丽丽, 宋鲁彬, 等. 山东省茶园水肥一体化现状及建议[J]. 落叶果树, 2020, 52(2): 32-33.

[39] 孙红严, 马德新. 茶园水肥一体化研究进展[J]. 陕西农业科学, 2019, 65(7): 87-90.

[40] 王子腾, 耿元波, 梁涛, 等. 减施化肥和配施有机肥对茶园土壤养分及茶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生态环境学报, 2018, 27(12): 2243-2251.

[41] 丁明来, 傅德龙, 孙立涛. 水肥耦合条件与茶树生长关系组成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13, 29(31): 137-141.

[42] 孙立涛, 王玉, 丁兆堂. 地表覆盖对茶园土壤水分、养分变化及茶树生长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 2011, 22(9): 2291-2296.

[43] 马立锋, 石元值, 杨向德, 等. “有机肥+水肥一体化”高效施肥技术模式[J]. 中国茶叶, 2020, 42(2): 46-47.

[44] 马林龙, 卢素芳, 金孝芳, 等. 4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茶树叶芽生长及茶叶品质的影响[J]. 茶叶通讯, 2019, 46(1): 43-47.

[45] 李聪聪, 王浩乾, 叶玙璠, 等. 植物激素对茶树春季新梢生长发育的调控作用研究[J]. 茶叶科学, 2023, 43(3): 335-348.

[46] LI X, AHAMMED G J, ZHANG X N, et al. Melatonin-mediated regulation of anthocyanin biosynthesis and antioxidant defense confer tolerance to arsenic stress in Camellia sinensis L.[J/OL].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21, 403: 123922. https: //doi. org/10. 1016/j. jhazmat. 2020. 123922.

[47] 贺群. 外源吲哚乙酸对茶树响应镉胁迫的影响[D]. 长沙: 湖南农业大学, 2019.

[48] 曹语, 任太钰, 马媛春, 等. 喷施外源GABA对高温条件下茶树叶片部分生理指标的影响[J].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2021, 30(5): 69-71.

[49] 李梦菡, 吉艳艳, 张丽平, 等. 植物激素在茶树应对非生物逆境中的作用研究进展[J]. 中国茶叶, 2022, 44(10): 8-15.

[50] 王莹, 李岩, 王姝, 等. 低温胁迫下贵州云雾贡茶生长调节剂的变化[J]. 湖北农业科学, 2020, 59(8): 9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