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茶产业是十堰市六大重点农业产业之一,为地区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作出了重要贡献。文章从政府政策、生产结构、生产主体、绿色发展和品牌建设等方面阐述十堰市茶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了当前制约茶产业发展的茶园老化、加工滞后、宣传薄弱、发展缓慢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以期为十堰市茶产业发展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十堰市;武当山茶;茶产业现状;生态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S5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150(2024)08-67-4
十堰市位于秦巴山区东部、汉江中上游地区,地处北纬32°左右的中国南北气候分界带,气候宜人,四季分明,不燥不湿,森林覆盖率达73.86%,空气优良天数常年保持90%以上。十堰茶区属于江北茶区,为我国茶树适宜生长区的北缘地带,是高香型绿茶重要产地,被农业农村部等九部门认定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第二批),先后获得“中国道茶文化之乡”“中国有机绿茶之乡”等殊荣,同时十堰也是中国茶产业联盟全国首批生态低碳茶整建制推进试点区域。文章从十堰市茶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出发,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以为十堰市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
1 十堰市茶产业发展现状
2023年,十堰市茶园总面积5.83万hm2,居湖北省第三位,干毛茶总量2.69万t,同比增长21.5%,综合产值100亿元以上。茶叶产品有七大类、100多个品种,武当山茶为十堰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十堰市所辖市、县、区均产茶,主产区有竹溪县(2.09万hm2)、竹山县(1.86万hm2)、房县(0.8万hm2),3县茶园面积占全市茶园总面积的80%以上。
1.1 地方政府高度重视
十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把茶产业列为山区农业发展的重点产业[1],实行一名市级领导挂帅、一个工作专班负责、一个市直单位牵头、一个专家团队指导、一套保障措施跟进的“五个一”工作机制,先后出台《关于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意见》《十堰市茶产业链五年行动计划(2021—2025年)》《十堰市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实施方案》《十堰市突破性发展绿色食品饮料产业三年行动(2023—2025)方案》等重要文件,实施了市、县级标准园创建和低产茶园改造等一系列惠农政策,有力促进了十堰市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1.2 产业结构多元发展
近年来,十堰市由过去单一生产绿茶转变为多种茶类生产,绿茶产量占茶叶总产量的86.9%,红茶、白茶、黑茶占13.1%;绿茶中以单芽和一芽一叶为原料的名优高档绿茶比重适当调低至70%。出口茶产量增加,据统计,2023年出口茶叶2 806 t;创汇5 713万美元,同比增长157%。同时,茶饮料、茶工艺品、茶深加工等系列产品的综合开发快速增加,产品结构日趋优化。
1.3 经营主体实力壮大
十堰市现有茶叶加工企业610家,企业经营茶园面积约占全市茶园总面积的45%,其产值占全市70%以上。现有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54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12家、市级41家,规上企业18家。近几年茶叶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较快,已培育1 275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9家、省级示范社17家、市级示范社54家。全市现有茶叶类家庭农场694家,其中省级17家、市级27家。
1.4 绿色生态加快转型
茶叶绿色生产不断推进。一是大面积建设无性系良种茶园,累计推广鄂茶1号、鄂茶10号、中茶108等无性系良种9 600余hm2,新建茶园无性系良种覆盖率100%。二是加快构建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模式,大面积推广机械化生产、生态茶园建设、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绿色防控等关键技术。三是发展绿色茶叶产品,已发展绿色食品认证茶叶26个、有机产品认证茶叶45个。四是推动绿色低碳生产,十堰市被中国茶产业联盟确定为全国首批生态低碳茶整建制推进试点区[2],2家茶企被杭州中农质量认证中心认定为全国首批生态低碳茶认证企业。
1.5 茶叶品牌迅速崛起
十堰市重点打造的武当山茶区域公用品牌,在2024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以43.21亿元的品牌价值位列品牌榜第三十名,位居全省第二[3]。武当山茶绿茶外形自然卷曲、汤色嫩绿、香气清香高长、滋味醇鲜爽,具有明显、稳定的辨识度。十堰市在建立武当山茶标准体系基础上,成立了武当山茶产业品牌联盟,按照“企业品牌+区域公用品牌”运作模式,授权商标使用企业均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备案,实施“一物一码”,且茶叶包装设计须经审核通过后方可印制流向市场,施行统一标准、标识、质量和统一对外宣传。截至2023年底,十堰市已授权备案茶企164家,通过包装设计审核75家,审核包装设计208款,品牌知名度和竞争力加速上升。
2 十堰市茶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2.1 茶园老化,基地端不优
目前仍有上世纪70年代以前建设的1.33万hm2以上茶园亟待改造,老旧茶园比例大,其中约80%的茶园为茶籽直播的群体种茶园,普遍存在缺乏配套设施、园区基础建设差、难以机械化生产等问题,加上茶园管理水平总体滞后,造成茶园单产低下。2023年,全市茶园单产仅462 kg/hm2,远低于全省1 173 kg/hm2的水平。一是受制于自然地形,十堰市茶园多呈零散状分布,单块茶园面积普遍较小,多为2~5 hm2的小块茶园,配套道路多数只有一条主干道和临时步道,且道路十分狭窄,坡陡弯急,通行能力较差,生产作业所需的主干道、支道、作业道不完善问题较为突出。二是作为内陆北缘茶区,十堰市茶园自然生态环境系统较为脆弱,虽进行了林相改造、茶林间作、绿色高效栽培等技术示范,但多数茶园还依赖于自然生态。三是茶园管理水平较为粗放,整体上对茶园养分投入不足,尤其是山地茶园,茶树长期处于“入不敷出”的境地,造成茶树衰老进程加剧。
2.2 加工滞后,产品端不全
一是加工节能降耗水平偏低,全市70%以上的茶叶加工车间存在设备陈旧、能耗偏高问题。据统计,2021年全市茶叶加工累计用电470.39万千瓦时、用煤炭1 385.9 t、用气20 003 m3。二是产品加工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全市仍有部分茶企只做一季春茶,且主要是名优绿茶,大宗绿茶、红茶、白茶、黑茶等产品比重很小,茶饮料、茶食品、茶提取物、茶文创品等产品开发有待推进。
2.3 宣传薄弱,品牌端不强
一是品牌建设起步较晚,2021年启动的武当山茶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刚步入正轨。二是品牌宣传力度不够,宣传推广方式单一,与目标市场消费群体结合不够紧密;资金投入不足,宣传媒体和平台局限于本市,往外辐射力度不足。三是品牌知名度不高,外部市场消费者对武当山茶认知度低。
2.4 发展缓慢,主体端不壮
一是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不强,总体上茶企规模小、实力弱,辐射带动产业发展能力弱。二是企业抱团发展意识不强,企业间过度竞争,抱团做大市场意识不强,产品同质化、低价竞争现象普遍存在。三是缺乏专业人才,大部分企业负责人集生产、加工、营销等职能于一身,缺少专业的加工和营销人才,其中全市90%以上的茶企未建立专业营销队伍,茶叶销售方式局限于传统销售门店和朋友介绍购买等方式,网络直播销售等新型销售方式应用不足。
3 推进十堰市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
3.1 以强化茶生态低碳发展为基础目标
十堰市茶产业应以全力推进武当山茶生态低碳发展为目标,以全市推进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为基础,做精做细做实十堰市生态低碳茶整建制推进试点工作,结合丹江口水库国家级生态保护区,重点抓好茶叶生产中绿色防控环节,全面构建应用生态低碳茶生产技术体系,争取10年内实现生态低碳茶全覆盖,有机茶占10%以上。
3.2 以优化良种与产品结构为关键环节
一是积极推广无性系茶树良种,提高建园质量,大力推广茶园机耕、机剪、机采技术,配套老旧茶园宜机化改造,逐步实现由人采到机采的过渡,以应对劳动力短缺,实现节本增效[4-5]。二是引导茶企更新老旧加工设备,提高生产力,缩短投产周期。三是加大大宗茶开发力度,转变茶叶生产只做一季春茶的思想观念,加快利用夏秋茶资源开发精深加工产品,逐步实现三季采茶、四季制茶,促进茶产业链补链强链,实现茶企茶农增产增收[6]。
3.3 以做强武当山茶品牌为核心举措
一是讲好武当山茶生态故事,大力宣传武当山茶孕育于武当山、神农架和南水北调枢纽丹江口水库等优良生态环境的文化,锚定南水北调沿线的北京、天津、石家庄、太原等大城市,大力宣传生态茶叶与“一库碧水永续北送”的紧密联系,打响“饮丹江水、品武当茶”口号,塑造武当山茶生态好茶的品牌形象。二是积极争取湖北省支持,集中全市资源,以树立百年品牌的决心和十年磨一剑的恒心,持续打造武当山茶区域公用品牌。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在媒体宣传、市场推广等方面下功夫,进一步加强武当山茶品牌宣传力度。三是发挥武当山茶产业品牌联盟的组织作用,组织授权企业在市场宣传中同时宣传“母子品牌”,不断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竞争力,连续组织武当论茶品牌茶事活动,积极争取建立联合国粮农组织一国一品行动生态低碳茶示范基地,争取举办国际茶日主场活动,扩大知名度。
3.4 以培育产业龙头领军企业为关键措施
一是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支持本地企业加快成长,积极引导和支持中小型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扩大规模,打造1~2家具有产业带动能力的领军企业,以此为基础建设茶叶企业集群。二是要切实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名气大、有实力的境外知名企业或民间资本等社会力量参与全市茶产业开发,实现“借船出海”,提升武当山茶知名度。
3.5 以拓展销售平台为重要手段
一是引导企业组建营销团队,大力拓展省内外市场,积极拓展南水北调沿线中大型城市市场,加快打开国际市场,不断提高品牌覆盖率。二是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构建线上茶叶营销网络体系,依托抖音、快手等新媒体直播平台,借助武当山、神农架、丹江水等地域名片,推动茶产业直播基地建设和直播带货,打造现象级网红茶叶产品,助力十堰茶叶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
参考文献
[1] 吴伟, 张雁飞, 余莉, 等. 十堰市茶产业持续发展的思考[J]. 湖北农业科学, 2019, 58(S2): 481-483.
[2] 冷杨, 胡强, 尚怀国, 等. 以生态低碳茶为抓手推动现代茶产业延链补链强链[J]. 中国茶叶, 2023, 45(5): 1-5.
[3] 胡晓云, 魏春丽, 单子昊. 2024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J]. 中国茶叶, 2024, 46(5): 17-29.
[4] 张磊, 杨如兴. 低碳农业中的茶产业[J]. 中国茶叶, 2011, 33(11): 8-9.
[5] 颜鹏, 吴碎典, 胡强, 等. 生态低碳茶园固碳减排技术研究[J]. 中国茶叶, 2023, 45(9): 28-31.
[6] 冷杨, 尚怀国, 陈勋, 等. 我国低产低效老茶园改造技术措施及工作建议[J]. 中国农技推广, 2019, 35(8): 11-13,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