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鹤峰茶历史悠久,因其当地民俗风情、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文化特色。通过对鹤峰茶文化发展史的梳理,从容美贡茶、鹤峰宜红、万里茶道茶源地3个方面对鹤峰茶文化亮点进行了全面挖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鹤峰茶文化助力茶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丰富“鹤峰茶”品牌内涵,助力鹤峰茶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鹤峰茶;容美贡茶;宜红;古茶道
中图分类号:S571.1;F32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150(2024)08-71-5
鹤峰县位于湖北省西南部武陵山区腹地,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巴楚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早在公元前13世纪,炎帝神农氏就曾在此躬耕农田,种茶制茶,开辟了巴楚文明的先河。鹤峰县群山叠嶂,雨水充沛,优质的自然资源造就了茶树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自古以来,恩施茶叶名品众多,其中,以恩施玉露、鹤峰宜红、容美贡茶、鹤峰松鹤茶等为代表的名茶具有悠久的历史。近年来,鹤峰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茶叶生产,一直把茶业作为鹤峰县的主导产业,通过整合县域茶叶资源打造了“鹤峰茶”地理标志产品及“鹤峰茶”区域公用品牌,并围绕“绿色、生态、有机、富硒”四大特色,进行了茶叶全域绿色生产和出口基地建设,先后获得“中国茶叶之乡”“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全国重点产茶县”“全国茶叶全域有机示范县”等荣誉称号;万里茶道鹤峰段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木耳山有机茶园入选“中国茶产业T20最美生态茶园”。本文通过对鹤峰茶文化的探究,以期进一步挖掘鹤峰茶文化内涵,为构建“一县一品”的茶文化品牌提供参考。
1 鹤峰茶文化历史
鹤峰县位于湖北省西南部,是湖北的“南大门”。《施南府志》及诸县志记载,长阳、五峰、鹤峰、咸丰、宣恩、利川、来凤、巴东等,上古属廪君国地,禹贡为荆梁二州之域,周为巴国[1]。历史上这一地区,在秦汉以前是古巴人的栖居地,现今生活在鹤峰县的主要民族“土家族”正是古巴人的后裔[2]。YksH29wAcXMrtwrohGkuiQ==据东晋常璩所著《华阳国志·巴志》记载“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丹、砂、茶、蜜……皆纳贡之”,说明鹤峰的先民早在西周时期便形成了种茶制茶的习俗。唐代陆羽所著《茶经》之“一之源”中描述:“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3]”其中巴山、陕川一带就包括了现今鹤峰县辖区。同时,近年来在鹤峰县茶树种质资源调查中发现,在鹤峰县五里乡水泉村、雉鸡村,中营镇三家台村、刘家村,走马镇红罗沟村等地存在人工栽培型古茶树群落[4]。目前,鹤峰县所辖区域被农业部门认定的古茶树资源有22株,进一步证实了鹤峰县有着悠久的种茶历史。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最为辉煌的一个时代。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随之发展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空前繁荣的景象,因而史称“茶兴于唐”。在此时期,鄂西土家族人已将茶叶作为贡品进贡[2]。明朝是鹤峰茶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明洪武初期相继在秦州、河州、洮州、庄浪、西宁、甘州设立茶马司,负责用四川、汉中等地出产的茶换取西宁卫、河州卫、甘州卫等地所产的马。明代的鹤峰为“荆南八府”之一,是当时中国茶叶生产的主要基地。由于鹤峰所处地理位置与荆州、襄阳等地相距较近,故而鹤峰与荆州、襄阳等地的茶叶交流也非常频繁。到了清朝,茶叶贸易促使鹤峰茶叶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据《鹤峰县志》记载:“光绪初年,鹤峰全县有茶行98家。[5]”宣统元年,鹤峰县第一家近代民族资本茶庄——“兴华”茶庄在县城开业。据《中国茶叶大辞典》记载,“兴华”茶庄是当时全国最大的民族资本茶行[6]。这个时期,随着茶叶贸易的迅速发展,逐步奠定了鹤峰茶在中国茶文化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2 鹤峰茶文化亮点发掘
2.1 土家珍品“容美贡茶”
土司制是元朝确立的一种民族治理政策,源于唐朝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推行的羁縻郡县制,是中国古代中央王朝维护地方稳定,显示中央集权的一种地方行政制度。位于鹤峰县域内的容美土司始建于元朝,是鄂西土司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7]。“容美”源于土家语“容米”,指传说中的造物女神。容美地区古代又称容阳、柘溪,位于湖北省西南边陲,包括了现在的鹤峰、五峰两县绝大部分地区[8]。据《鹤峰县志》记载:“永顺、保靖、桑植、容美四大土司,而容最强,桑亦能敌之,后乃结好。[5]”明末清初,容美土司发展到鼎盛时期,控制疆域包括现今鹤峰、五峰、巴东、长阳,以及恩施、建始、清江以南大部分区域,面积多达7 000 km2,被康熙皇帝誉为楚蜀最强土司[9]。康熙十三年实行“改土归流”,打破了“蛮不出境、汉不入峒”的禁令,大量汉人进入容美区域,自此容美土司结束了为期425年的地方统治,退出了历史舞台。
明清时代,茶是容美土司对外贸易的重要物资。自明朝始,容美茶便作为贡品朝贡,到了清朝“容美贡茶”更是声名雀跃[4]。光绪十一年续修的《鹤峰州志》记载:“容美贡茗,遍地生植,惟州署后数株所产最佳。[10]”乾隆六年所修《鹤峰州志》记载:“茶,世述录神仙园、陶溪二处,茶为上品。”根据上述州志描述可知,清朝时期容美地区已盛产茶叶,当时人们对不同地区容美贡茶的品质特征已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其最佳产区神仙园和陶溪位于现鹤峰县留驾司区域[11]。
根据明朝嘉靖年间土王田世之子田九龄所作《茶墅》中“旗枪布处枝枝翠,雀舌含时叶叶青”,以及清康熙年间顾彩所著《容美游记》采茶歌“采茶归去不自尝,妇姑烘焙终朝忙”中的描述[12],并且史料记载鄂西南在清中期前只产绿茶,可知明清时的“容美贡茶”从现代茶叶分类角度属烘青绿茶类,后因适应出口需求改变制作工艺,开发出了红茶[11]。在清末民国时期,容美贡茶受各种因素影响而衰败,因此其古法制造工艺现已无详细史料可寻。1979年,国营走马茶场科技人员,通过走访老茶人对容美贡茶传统工艺进行了挖掘与创新,使得容美贡茶加工工艺失而复得[11]。现今的容美贡茶加工工艺主要包括摊青→杀青→揉捻→炒二青→理条→烘焙几个关键的工序。其特点可概括为:原料精选一芽一叶和一芽二叶初展;干茶条索紧结、光润、圆直似针,色泽银绿隐翠如玉;滋味醇厚、鲜爽、回味甘甜;栗香持久,如嗅春兰。1987年,鹤峰县茶叶精制厂注册“容美茶”商标,产品上市后命名为“官鼎茶”。2006年,鹤峰县心牌茶厂采用容美茶传统工艺生产“容米贡茶”,并在2009年获“鄂茶杯”金奖[11]。遗憾的是近几年由于种种原因,“容美贡茶”不复当年的辉煌。
2.2 名扬海外的鹤峰宜红
我国红茶最先于明代中期在福建武夷山生产,随着外销红茶对国内市场的刺激,红茶制法逐渐传播到我国其他茶区[13-14]。光绪版《鹤峰州志》记载:“邑自丙子年(1876)广商林紫宸来州采办红茶。泰和合、谦慎安两号设庄本城五里坪,办运红茶,载至汉口,兑易洋人,称为高品。州中瘠土,赖此为生计焉。[10]”这是现有史料中关于鹤峰红茶最早的记载[15]。湖北名茶宜红又称宜红工夫茶,由广东商人林紫宸、卢次伦所创,因由宜昌出口外销而得此名,与宁红、祁红并称中国三大工夫红茶[14]。鹤峰为宜红的一个重要产区(鹤峰宜红),在1947年由当时的“行政院新闻局”印刷发行的《茶叶产销》一书中,对宜红产区进行了划分:宜昌红茶区,本区位于鄂省西南部,属于清江流域,大部分属于高原地带,茶园分布于五峰、鹤峰、长阳、宜昌、恩施、宣恩、咸丰、来凤、利川及建始等20多个县,其中以鹤峰、五峰、恩施茶园面积最广,产量亦最多。鹤峰宜红因其品质和价格优势在清末民初的出口茶市场深受国外客商欢迎,出口量仅次于祁门红茶。清光绪年间,美国茶师称赞鹤峰红茶虽逊于祁红,但优于湖红,品质堪与宁红媲美,他称赞鹤峰红茶为上品,不仅色、香、味俱佳,而且浸汁程度较优[16]。外省客商因鹤峰红茶质优利厚,纷纷在鹤峰建立了茶庄,进一步促进了鹤峰宜红的贸易往来和声名传播,其中英商“泰和合”茶号规模较大,较为知名[17]。鹤峰宜红的辉煌持续到民国初期,连年的军阀混战影响了鹤峰宜红的发展,此外清末光绪之后,红茶的国际市场发生改变,最为重要的出口国英国在印度、斯里兰卡等地发展茶叶种植,国内红茶出口市场需求锐减,以出口成名的宜红受到市场的严重冲击,鹤峰宜红产业也开始走向衰落。目前,鹤峰区域所产红茶多以企业品牌或“鹤峰红茶”进行推广销售。
2.3 申遗背景下的鹤峰宜红古茶道
宜红以出口得名,在宜红的贸易运输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茶叶贸易、人群流动、物资交换、文化交流的路线,这就是“宜红古茶道”[18]。宜红古茶道在明清时期已成雏形,是当时容美土司对外进行茶叶贸易和朝贡的主要路线,在“万里茶道”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宜红古茶道的文化价值被再次挖掘并成为了“万里茶道”的一部分纳入申报范围。“万里茶道”是继“丝绸之路”之后的又一连接欧亚大陆的国际商道,该商道起于福建武夷山,途径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内蒙古,进入蒙古国,抵达俄罗斯,再经俄罗斯延伸到中亚和欧洲。“宜红古茶道”作为“万里茶道”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反映了西南山区复合生计模式与平原农耕文明的文化交流,同时也是武陵山区少数民族与汉族文化交流融和的迁移走廊,具有重要的文化发掘价值。
“宜红古茶道”以五峰、鹤峰、石门、宜都范围为核心,并包括了周边的贸易商道。鹤峰县则以“南府土司衙门及三坡古茶道”进入非遗申报名单[18]。鹤峰境内保留了5条主要古茶道,总长330 km,沿途共有茶号9处、驿站8处、石刻12通、客栈5处、桥梁21处、古井15处、渡口4处[19]。这些遗迹的背后也蕴含着制茶技艺、运输方式、戏曲、诗歌、民间故事等多种文化遗产。开发利用鹤峰宜红古茶道的文化遗产价值将对鹤峰茶旅融合、品牌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3 鹤峰茶文化助力产业发展建议
近些年鹤峰县政府对茶产业高度重视,目前全县茶园面积超2.6万hm2,茶园总面积全省第一、有机茶基地认证面积位居全国前列。全县90%的村有茶,70%的农户种茶,农民50%以上的收入靠茶。全县茶叶市场主体达1 100余家,其中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0家;并有11家茶企获得自营出口权,产品外销意大利、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等多个国家。据统计,2023年全县干毛茶产量4.067万t,综合产值75亿元;出口外销9 076 t,创汇3 960万美元,位居全省前列。
在鹤峰茶产业稳步发展的同时,茶文化推广与宣传方面仍有巨大的挖掘潜力,为加强鹤峰茶文化传播,现就以下3个方面提出鹤峰茶文化助力产业发展的建议。
3.1 融合民族文化,赋能公用品牌建设
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发展需要历史文化的沉淀和时间的积累。目前发展较为成熟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都有内在文化作为支撑,如“西湖龙井”有乾隆与十八棵御茶的故事;“福鼎白茶”有太姥娘娘和绿雪芽的传说。这些传说故事经过时间的沉淀和百姓的口口相传构成了地方茶叶品牌的文化价值核心,促进了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形成和发展。目前,鹤峰县以“鹤峰茶”作为地理标志产品打造区域公用品牌,但在“鹤峰茶”的宣传方面主要以当地优良的生态环境作为重点,因此在核心文化价值支撑方面略显不足。
根据《地理标志产品 鹤峰茶》(DB 42/T 522—2015)中规定,“鹤峰茶”从茶叶分类上为条形绿茶,加工工艺流程为:摊放→杀青→揉捻→初干→整形提毫(烘青)→足干→提香。对比分析可知,鹤峰茶与容美贡茶在加工工艺上基本一致,茶叶外形相似,可视为在容美贡茶基础上的完善和细化。因此,建议融合当地的土家文化,将容美贡茶的辉煌历史作为“鹤峰茶”的文化价值核心,恢复打造“神仙园”“陶溪”等历史茗园遗迹,进一步推动“鹤峰茶”区域公用品牌的发展。
3.2 明确战略目标,打造鹤峰宜红出口基地
鹤峰县作为湖北省茶叶大县,以优越的生态环境为基础,全域有机茶生产模式作为技术支撑,在茶叶出口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鹤峰县政府加大了茶叶出口方面的建设力度,着力打造全国出口茶强县。2024年第一季度,鹤峰茶出口额超1 500万美元,表明鹤峰县在茶叶出口方面逐步积累了经验,并得到了国外市场的认可,但从出口茶的品类来看,目前以绿茶为主,红茶仅占了很小的比例。事实上,国际市场对红茶依然有需求,但近些年印度和非洲国家的茶叶对我国红茶出口造成了价格上的冲击。鹤峰宜红当年以品质创造了一个时代的辉煌,在目前国际红茶市场激烈竞争下,鹤峰宜红要明确定位,以小叶种红茶的差异化风味和优良的品质为核心竞争力,围绕铁炉乡、走马镇一带打造集中连片的茶叶生产基地,加大宣传和产销对接,重塑鹤峰宜红的出口之路。
3.3 加速茶旅融合,促进鹤峰茶产业发展
鹤峰群山叠翠,雨水充沛,拥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被誉为“中国仙本那,世外古桃源”的屏山大峡谷,更是受到了全世界旅游爱好者的青睐。在茶旅融合方面,鹤峰最有名的景点是被誉为“世界茶谷”的木耳山茶场,茶园总面积5 000余hm2,集中连片,风景秀丽,是我国30座最美茶园之一。除了自然景观,茶旅融合还应重视茶文化、茶技艺的体验,茶氛围的营造,这些方面对于鹤峰县发展茶旅融合建设仍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南府土司衙门及三坡古茶道”已列入“宜红古茶道”的申遗名单,据统计该区域内保存了大量的历史古迹。可围绕着该区域打造“宜红小镇”,并设立宜红工夫茶技艺体验中心、茶主题餐厅、民宿集群,建立规模化的茶叶市场,营造当年茶马古道中心驿站商业繁荣景象。同时,还可以结合近些年比较成功的“鹤峰铁板烧文化节”进行茶元素的植入,如建设茶啤酒、新茶饮、茶周边产品的联合集市,进行茶文化的宣传。通过此类大型活动的引流让游客从初识鹤峰茶、了解鹤峰茶到爱上鹤峰茶,逐渐提高鹤峰茶品牌的知名度,促进鹤峰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4 小结
容美贡茶、鹤峰宜红、鹤峰宜红古茶道在鹤峰茶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鹤峰茶”市场营销和推广方面挖掘和利用好这3个方面的茶文化、历史的内涵,对“鹤峰茶”品牌建设能557a35525bdf0da39e29bd142fc50be0e86a8041107f89c1ac0c8541be1209b0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目前,在茶文化利用和价值转化方面鹤峰茶仍有潜力可以挖掘,例如土家族的擂茶(油茶)习俗[20]、鹤峰县域古茶树资源的利用和保护[21]、鹤峰县生态旅游价值和茶文化的融和等都是鹤峰茶文化集群的组成部分,由于本文的侧重点所限并未一一展开论述。总体而言,鹤峰县有着悠久的茶叶发展历史,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多元的茶文化形式,发掘利用鹤峰茶文化内涵需要学者们的研究、政府的推广和引导,以及企业的多元化利用,合力推动鹤峰茶产业、茶品牌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冯祖祥, 周重想. 古代巴人与茶文化[J]. 农业考古, 2000(4): 270-271, 273.
[2] 赵桅. 鄂西土家族地区茶史茶文化探析[J]. 农业考古, 2014(5): 68-71.
[3] 陆羽. 茶经[M]. 哈尔滨: 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2.
[4] 邓辉. 容美茶的历史初探[J]. 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 2018(5): 18-21, 8.
[5] 黄贤美. 鹤峰县志[M]. 武汉: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0.
[6] 陈宗懋. 中国茶叶大辞典[M].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0.
[7] 周萌. 明代容美土司朝贡研究[D]. 吉首: 吉首大学, 2021.
[8] 陈楠, 杨薇. 从《容美纪游》看清初鹤峰土家文化[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24(33): 79-81.
[9] 祝光强, 项国平. 容美土司概观[M]. 武汉: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6.
[10] 毛峻德. 鹤峰州志[M]. 南京: 江苏古籍出版社, 2013.
[11] 杨胜伟, 徐国庆, 张云. 容美贡茶[J]. 中国茶叶, 2012, 34(1): 36-37.
[12] 高润身, 高敬菊. 《容美游记》评注[M]. 武汉: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6.
[13] 陈宗懋. 中国茶经[M]. 上海: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10.
[14] 曹绪勇, 张新华, 许爱国, 等. “宜红茶”源流考[J]. 中国茶叶, 2017, 39(5): 48-52.
[15] 曹绪勇. 再论宜红茶的起源[J]. 中国茶叶, 2022, 44(10): 65-69.
[16] 赵桅. 清末民国时期的鹤峰红茶及茶文化[J]. 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 2020(6): 11-14, 22.
[17] 宜都市宜红文化保护传承和申遗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宜都与宜红茶[M]. 北京: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23.
[18] 黄柏权, 黄天一. “宜红古茶道”初论[J]. 农业考古, 2018(2): 215-220.
[19] 陈延斌. 申遗视野下的“宜红古茶道”价值研究[D]. 宜昌: 三峡大学, 2018.
[20] 刘伟华, 马定莲. 恩施民俗茶文化的内涵及其呈现[J]. 农业考古, 2018(5): 100-104.
[21] 田敏, 孙志国, 刘之杨, 等. 武陵山片区鹤峰茶叶的地理标志保护与品牌培育[J]. 安徽农业科学, 2014, 42(2): 625-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