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瑶族油茶习俗是南岭走廊瑶族聚居区的一种地缘性茶俗,它是广西瑶族日常饮食的重要部分,融入了瑶族的传统文化和礼仪,成为了一套完整的茶规礼俗。茶俗(瑶族油茶习俗)作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的组成部分,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文章以瑶族油茶习俗为研究对象,介绍其起源、发展、技艺礼俗,并探究如何在当下做好非遗茶俗的保护与传承。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瑶族油茶习俗;保护与传承
中图分类号:TS272.5;TS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150(2024)08-76-6
瑶族油茶习俗是南岭走廊瑶族聚居区的一种地缘性茶俗,属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项目名录中的“民俗”,这是非遗项目中极富特色的门类,是与生活密不可分、满足人民实际生活需要的文化事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1]。“民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发展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2]。
瑶族油茶习俗分布在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为核心,包括周边的灌阳、资源、龙胜和贺州市富川、钟山等县,并辐射至湖南、广东等部分瑶族聚居地。在这些地区的瑶家村寨里,熟练掌握打油茶“茶规”的寨老会将油茶的技艺习俗和相关知识传授给年轻的族人们,而这些世世代代习惯于每天“打油茶、喝油茶”的瑶族民众也成为了该项目的主要传承群体。
我国自2005年颁布《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后,启动了国家、省、市、县的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建设[3]。2021年,由广西恭城牵头申报的茶俗(瑶族油茶习俗)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2年11月29日,该项目作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的组成部分,随该遗产项目成为我国第43项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包含44个国家级涉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其中39项为茶制作技艺,5项为茶习俗[4]。
本文将以瑶族油茶习俗为研究对象,深挖它的起源发展、展示它的技艺礼俗,探究如何在当下做好非遗茶俗的保护与传承。
1 瑶族油茶习俗的起源与形态
油茶,与生活在南岭走廊的瑶族人息息相关、命运相连。据史料记载,隋代的始安郡,领辖包含阳朔、平乐、茶城等16个县,其中茶城县为义宁二年(618)设置。可见这座始建于隋代、有着1 000多年历史的广西县城,因“茶”而得名,也表明了油茶的前身在隋代或已出现,并受到当地民众的喜爱。
唐代“茶城”改名为“恭城”,瑶族自那时起,陆续从湖南、广东等地迁入,当地食用打油茶的习惯逐渐发展形成瑶族油茶习俗,并在历史迁徙和民族融合的进程中,随着庙会等民俗活动的开展而传播开来,从山地逐步传入平地,由恭城瑶寨逐步发展到多地区、多民族共享的特色茶俗,恭城也成为瑶族油茶习俗最核心的实践区域之一。
1.1 “潮湿瘴重”是瑶族油茶习俗形成的重要因素
特定的自然条件造就了各地不同的农林牧副渔等生产生活方式,不同地区的特色饮食都是聚居当地的族群适应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后的重要产物。恭城瑶族自治县地处桂林东北部、五岭之南,山高林密、雨湿雾重,常年居住在此的瑶族民众,需要长期与湿气打交道,生活条件异常艰苦。
智慧的瑶族民众经过长期实践,发现茶叶、蒜头、生姜经过高温拌合后食用能有效地起到提神驱寒、消食健胃的作用,而将茶叶及多种香料等放入铁锅反复捶打后加水混煮形成的饮品,配以杂粮一起食用,还能充饥解渴,非常适用于在山区恶劣的环境下驱湿避瘴,便慢慢将这“打油茶”技艺固定下来,成为瑶族茶俗里特有的“爽神汤”,使这款起源于适应环境的山区食物升华为瑶族的一个民族文化符号。
1.2 “茶粥羹饮”是瑶族油茶习俗食茶的独特方式
茶的发现和利用,历经药用、食用到饮用的漫长过程。饮茶方式也从唐代以前的生煎羹饮逐渐向唐代的煮茶茗粥、宋代的点茶茗战和始于明代的瀹饮冲泡等演变。
瑶族油茶习俗形成于尚混饮茗粥的唐代时期,加之当地茶叶、葱姜、稻米、红薯、花生、芝麻等作物均有产出,长久以来“茶粥羹饮”的晋唐遗风就得以保留[5],还增加了适合当地瑶民生存环境和气候条件的油茶原料,形成独特的油茶食用方式,发扬传承至今。
2 瑶族油茶习俗的技艺与礼俗
2.1 瑶族油茶的传统制作技艺
广西的油茶制作技艺可分为恭城、平乐、灌阳、龙胜、资源、钟山、三江、融水八大“门类”,均为当地不同地区的非遗代表性项目。但不论隶属于何种门类,想要制作出一款好喝的油茶,原料的选择搭配、敲打的角度力度和制作的时间把控等要素缺一不可,这些虽没有规范统一的标准,但最能考验出油茶师傅一代代传承下来的“打油茶”手艺和经验。笔者走访了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周黎维老师,详细探究其中“奥秘”。
制作“打油茶”用料非常讲究,首先要选择合适的茶叶。瑶族油茶一般选用大叶绿茶为主料,旧时常选取没有“芽头”的粗老茶叶,现在则多以每年清明至谷雨间连梗带叶采摘的茶叶为主。这样的茶叶打出来黏性大、味道鲜,可制成绿茶备用,每次按照人数确定投茶量,一般按20~30 g/人投入干茶即可。正式“开打”前,还要先用少许沸水,将茶叶浸泡5~10 min,减少干茶中的火工味和苦涩味,起到浸润的作用。
做出好喝的“打油茶”,选择趁手的工具很重要。瑶族民众经过长期实践积累,打造出了一套专用的“油茶三件套”:一口锅、一把槌、一个隔。“一口锅”指的是一口专用的铸铁茶锅,口径1尺(1尺=33.3 cm)余,锅侧带柄,锅壁厚实,能很好地保持锅温且耐敲打,锅边缘的凹口方便茶汤倒出;“一把槌”造型独特,是一把“7”字型的实木茶槌,人们手握长的一头,再用短的一头用力打碎锅中的油茶原料;“一个隔”则是用来分离锅中茶汤和残渣的竹编茶叶漏隔,考究的人家还有用金银花藤精心编织的漏隔。有了这三件套,只要生起灶台的火,就可以“咄咄哚哚”地打上油茶了。
油茶的制作过程并不复杂,却处处有技巧。先洗净并搭配原料,一般20~30 g的茶叶,搭配15~20 g的生姜,佐以适量的花生、蒜米、生葱和盐;再热锅入油,将原料放入锅内拌炒后,用木槌反复捶打捣烂,做到用力压、轻轻捶打、慢慢敲;锅温要一直保持150 ℃左右,待茶中汁液完全渗出后加入适量热开水,熬出茶味;最后,用竹编的漏隔把茶汤滤出,并根据个人口味和喜好,撒入葱花、香菜末、米花、馓子等配料,也可加入猪肝、鲜鱼等配菜或甜口的白糖,这样一碗原汁原味、微辣带涩、回味无穷的油茶就做好了。瑶乡人打油茶一般连做4锅,因为“一杯苦,二杯呷(涩),三杯四杯好油茶”,前两锅的油茶苦涩味稍重,后两锅则苦味散尽,茶水才更浓醇好喝[6]。
2.2 瑶族油茶的茶规礼俗讲究
油茶是广西瑶族民众重要的日常饮食之一,只要走进当地的瑶家寨子,人们就能看到各家各户喝油茶的场景,街巷中也总是一年四季都回荡着打油茶的响声。油茶的制作过程和品饮方式中逐渐融入了瑶族的传统文化和礼仪,成为具有一套完整讲究茶规礼俗的瑶族油茶习俗。
瑶族人淳朴好客,家中来客按照“客人入屋茶为礼”的礼俗,主人会邀请客人进屋落座,并拿出家里最丰盛的油茶佐料,摆上一桌子的佐食小吃,热情地支起锅,打起茶,唱着歌为客人敬油茶。虽说瑶家人日常并不讲究家里是谁打油茶,但在招待客人或重要的节庆场合上,打茶、唱歌、敬茶都要由瑶家姑娘来承担,男性则主要负责陪客人在火塘边喝茶聊天。这也是瑶寨里招待远道而来的客人最隆重的礼节和欢迎仪式。
瑶族敬茶喝茶也很有讲究。在向客人奉上前两碗油茶的时候,瑶家主人并不会同时递上筷子,而只是将米花等佐食小吃加入碗里。客人喝完碗里的茶后,需留下些许小吃在碗底,一是用来夸赞主人准备的小吃丰富、有余不尽,二是表达了还想再添一杯的意思。直到客人喝到第三碗,主人家才会送去筷子,所以这也意味着客人喝油茶必须要连喝3碗,只喝一两碗,主人会不高兴的。但如果客人喝完3碗不想再喝了,只需把碗筷放回茶盘中,热情的瑶家主人也就不会再继续添茶了,而是满意地去准备正餐。
此外,还有一些瑶族的茶规礼俗也需注意,避免发生误会。比如,到访瑶家的客人不能随意做出怕冷或怕热的动作,也不能以天气为话题与主人攀谈,这在瑶寨里都是催促赶紧打油茶的举动,被认为是粗鲁不礼貌的行为,会惹得主人家不高兴。
瑶族油茶习俗还在当地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不论是瑶家人婴儿满月、婚前定亲、老人寿宴等特殊场合,还是宗教祭祀、逢年过节、乔迁新居等重要时刻,瑶族民众都能通过油茶这一声声敲击的旋律、这一碗碗醉人的滋味,来传达他们生活中的礼节与习俗。
3 瑶族油茶习俗的保护与传承
2021年,我国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简称《意见》),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7]。该《意见》明确要把非遗保护与民族认同、国家统一和文化强国联系起来,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已然纳入我国国家战略。瑶族油茶习俗是我国瑶族民众文明与智慧的结晶,是瑶家人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瑶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世代相传、延绵有序。
3.1 保护与传承面临的问题和困境
虽然在我国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潮下,瑶族油茶习俗的保护传承力度日益加大、水平日渐提升,但笔者通过调研发现了一些问题与困境。
一是对项目意义宣传不够,认识不足。瑶族油茶习俗作为瑶族重要的非遗习俗之一,因为宣传推广的不到位,导致社区民众对其“非遗”属性不甚了解,文化认同度不高,不能充分认识到该习俗作为非遗项目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必要性,也影响了这一群体保护作用的发挥,使得该项目在开展保护、推进传承的全面性和整体性上存在缺失。不仅如此,该项目在社区之外的可见度和知晓度也有所不足。
二是传承人群出现“断脉”,后继乏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活态文化,它不能离开传承人群而独立存在。当下现代化、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就如同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越来越多的非遗项目开始为人所知,但另一方面也需面对“生存土壤”改变的现实。多元精彩的生活状态导致年轻人群“打油茶,喝油茶”的习惯逐步减退,瑶族油茶习俗的传承力量日渐薄弱、略显颓势,项目传承人群可能面临青黄不接的风险。
三是非遗过度商业化趋势抬头,亟需警惕。冯骥才在研究非遗后时代传承时,曾提出心中的忧虑:在文化现代性的背景下,我国非遗保护面临着内卷式的路径依赖,过度商业化对非遗造成严重威胁[8]。这样的担心,不无道理。在非遗存续与商业利润带来的效益之间,一直存在着“动态平衡”,瑶族油茶习俗想要长久地保护传承下去,就需保持这一平衡状态,避免因商业利益驱使,而迎合消费者在原有民俗基础上做出随意改变。
3.2 打破保护与传承困局的思路与对策
非遗的现代性问题,首先是传统文化重构、资源利用和知识全球传播的问题,因而传统与现代并非截然对立,而是有机统一的[9]。传承不等于守旧,任何事物都并非一成不变,而要在演变的过程中不断改良,成为对传统的一种延续和发展。
在经济文化高速发展的时代潮涌中,想让瑶族油茶习俗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就要适应时代变迁带来的新潮流、新变化,瑶族油茶习俗的保护与传承应不断注入时代的活力,与时俱进、敢于破局,积极研究探索项目的传承方式与方法,在传承中有所创新、在创新时保有本真,推动其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该遗产项目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3.2.1 构建保护机制,推动项目可持续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由一个社区或群体集体创作,体现的往往是一个民族甚至一个地区、一个国家共同的文化传统,符合公共产品的属性,承载着社会公共利益[10]。基于非遗这一属性,为了更好地提高民众对瑶族油茶习俗的项目认知度和文化认同感,应优化顶层设计、构建保护机制,以“立法保护”为契机,通过《恭城瑶族自治县恭城油茶产业发展条例》[11]等法规条例的颁布实施,推动包括瑶族油茶习俗在内的油茶文化、油茶产业、油茶科技统筹发展;以“静态保护”为基础,做好茶俗(瑶族油茶习俗)项目建档,及时全面采集项目文图、音频、视频等信息并利用好数字化平台实现数据保存利用;以“动态保护”为载体,组织开展油茶制作技艺展示体验品鉴会、科普讲座研讨会、油茶购物展销会等[12],增强项目所在社区民众的文化认同感,使其自发遵循传统、保护习俗;以“协同共享”为目标,依托所在社区文旅部门、非遗中心等,联合项目保护单位、专业研究机构和工坊企业,加强部门间、专业间、行业间联动协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非遗保护,形成合力,提升整体保护水平。
3.2.2 培育传承人群,促进项目延续不断档
非遗传承关键在“人”,夯实传承基础,后继才能有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物质”特征,表明了它们不同于“物体”,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有当掌握这些非遗技艺或习俗的传承人群将其呈现时,才会让人真切地感受到它的存在[13]。瑶族油茶习俗要深挖文化内涵,走进校园,培养年轻一代的兴趣和热爱,让他们感受茶俗魅力,成为传承的新生力;要注重项目传承主体的培育,形成国家、省(区)两级代表性传承人为引领、其他级别代表性传承人为骨干、待评传承人群为基础的“矩阵式”队伍;要利用现代科技,通过制作教学视频、线上直播课程等方式,打破时间空间限制,拓展培训渠道、加大传承力度,提高项目存续力。
3.2.3 盘活宣传载体,实现项目多元化传播
非遗传承重心在“活”,呈现出项目的活动、活态与活力。非遗保护应跳脱出以民族为单位的保护思路,将“生产性保护”“表演性保护”“博物馆保护”等模式在区域性文化空间的建构中相互促进,从而使非遗项目处在完整的活态“文化场”中[14]。瑶族油茶习俗可依托每年“三月三”等特色鲜明的节庆日,策划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多类别主题活动,持续加强对外合作交流;可与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相结合,联合博物馆、图书馆举办瑶族油茶习俗非遗专题展,配合代表性传承人讲座、油茶习俗体验等形式,打造可观赏、可体验、可品鉴的活态展览模式,使展览深入社区触达相关人群,并致力于将巡展延伸至国外,进一步扩大宣传普及面;打造“瑶族油茶习俗”宣传IP,利用短视频、直播等自媒体平台流量,沉浸式展示并复刻“打油茶、喝油茶”全过程,拉近非遗与年轻大众的距离,表达“年轻态”的活力非遗。
3.2.4 充实传承形态,用好项目转化创新成果
非遗传承落点在“用”,在于如何实现传承成果的转化利用。如恭城瑶族自治县油茶协会作为茶俗(瑶族油茶习俗)保护单位,可联动中国茶叶博物馆等专业机构,用好项目非遗及茶文化资源,联合开展理论研究并逐步将理论成果创新转化,服务运用于实际。如分析潜在受众人群体验需求和消费习惯,针对现代消费者快节奏、便利化的需求,创新油茶产品形式,如开发便携式、速溶式油茶产品等,将网络流量转化为实际收益;如加快推进非遗主题文旅融合,构建集茶叶种植园、油茶体验园、瑶族油茶习俗非遗工坊等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区”或“文化生态保护区”;如积极推进油茶产业与瑶医中药、康养度假等健康产业共同打造“康养共同体”,推动油茶产业转型升级,将非遗传承成果真正用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J].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 2006(2): 138-145.
[2] 钟敬文. 民俗学概论[M]. 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8.
[3] 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EB/OL]. (2008-12-09)[2024-07-10]. http://www.npc.gov.cn/zgrdw/huiyi/lfzt/fwzwhycbhf/2008-12/09/content_1461286.htm.
[4] 鲁成银.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非遗申报解读[J]. 中国茶叶, 2023, 45(2): 49-53.
[5] 罗丽诗. 广西“非遗”美食打油茶的历史起源与文化价值研究[J]. 歌海, 2021(1): 132-138.
[6] 周维黎. 人民非遗上舌尖 富民强县新支柱——“恭城油茶”跨越千年的民俗茶俗传奇[N]. 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 2023-07-04 (B3).
[7]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J].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2021(24): 14-17.
[8] 冯骥才. 非遗后时代:传承仍然让人充满忧虑[N]. 中国艺术报, 2013-06-14(3).
[9] 方李莉. 论“非遗传承”与后现代文化模式的再生产[J]. 人文天下, 2015(17): 40-45.
[10] 黄玉烨, 戈光应.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模式[J]. 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23(5): 46-50.
[11] 何月, 李振杰, 李茂香. 恭城油茶文化节:非遗油茶以文促产 扬帆民族茶饮新蓝海[N]. 桂林日报, 2024-05-27(4).
[12] 陈展图, 马青霞, 卫艺佳, 等.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保护——以恭城油茶为例[J]. 当代农村财经, 2023(10): 39-43.
[13] 梁宏章. 广西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策研究[J]. 歌海, 2022(4): 129-139.
[14] 艾菊红. 人口较少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区域性文化空间思考——以西藏林芝地区门巴族、珞巴族和僜人为例[J]. 民族学刊, 2020, 11(3): 54-63, 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