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茶农绿色生产技术采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2024-08-19 00:00:00史琼宋欣儒黄莹林梦星
中国茶叶 2024年8期

摘要:黔山秀水出好茶,独特的地形特征和适宜的气候条件成就了黔茶的优异品质,推动茶农采纳绿色生产技术对于实现黔茶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以贵州省6个重点产茶市(县)314位茶农为研究对象进行实地调研,分析了茶农采纳绿色生产技术的意愿,探讨了影响茶农采纳绿色生产技术的关键因素。结果显示,个人认知维度中,茶叶种植绿色生产行为对茶叶品质及个人健康的影响与茶农绿色生产技术采纳强度存在显著正向关系;在外部环境特征中,政府部门宣传推广、组织技术培训、茶叶农药残留抽检、生态补贴等都会对茶农采纳绿色生产技术产生显著影响。基于研究结果,文章从政府、科研院所、农业经营组织、农户多角度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贵州茶农;绿色生产;技术采纳;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S5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150(2024)08-60-7

当前气候变化、资源短缺和生态破坏等问题凸显,如何有效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绿色生产技术作为一种可持续的生产模式,因其在降低环境负面影响、提高农产品品质和安全性等方面所具有的优势而备受关注。茶产业是贵州省农业的重要支柱之一,也是贵州农业现代化和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推进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推广绿色生产技术,可以减少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保护土壤肥力和生态环境,提高茶叶品质和安全性。这不仅能为茶农和相关产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也能推动茶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随着可持续农业理念的推广,绿色生产行为逐渐成为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关注的焦点。然而,生产实践中,绿色生产技术的推广成本较高、绿色生产方式在短期内可能带来产量下降或收益不稳定、绿色生产的市场认可度不高及价格溢价机制尚未成熟等诸多因素会使茶农对绿色生产行为产生偏见甚至抵触情绪。如何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促使农民积极采用绿色生产技术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采用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在贵州省的湄潭、凤冈、都匀、余庆、贵定、雷山等茶叶产区开展调查,主要针对茶叶农户进行问卷访谈,jwGuJ6QsBOg6GzvQaxpnhbj8L+GlwcYCIt/ELltDD6U=并与茶叶企业、合作社和政府相关部门进行座谈,全面了解贵州茶农绿色生产行为现状,深入探讨影响贵州茶农采用绿色生产技术的因素,进而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推进贵州茶产业实现绿色化发展。

1 文献综述

当前,我国关于绿色生产技术方面有较多研究,梳理现有文献,主要从农业绿色生产技术的效果、农户对技术的认知和采纳及其影响因素等几个角度展开。

农业绿色生产技术效果方面,研究兼顾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阶段,包括测土配方施肥、综合应用有机肥、保护性耕作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农业废弃物处理和秸秆处理等[1-3]。关于农户对绿色生产技术认知和采纳方面的研究发现,农民对农业新技术的理解和接受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他们通常通过外界宣传、参加培训、与他人交流和咨询等途径来建立对新技术的认知[4]。有学者分析了农户新技术认知与环境行为的关联效应,发现农户对新技术的认知与亲环境行为相互影响且效果明显,证明了技术认知的重要性[5]。研究证实,家庭主要劳动力的受教育年限、家庭总收入、耕地面积、水资源短缺程度、农业收入占比、政府财政补贴等因素对绿色农业技术采纳意愿有重大影响[6]。在需求方面,对低投入高产出的绿色种植技术需求意愿最大,其市场效益的感知系数越高,对绿色农业技术的需求意愿越明显[7]。也有学者从主观因素,如感知、习惯、态度等角度进行分析。绿色生产意愿向绿色生产行为的转化可能受到个人主观意识、社会环境、经济利益等多种因素的影响[8]。如技术感知和生态认知的提高能促进农户秸秆还田行为的达成。

众多学者围绕农业绿色生产技术的影响因素展开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当前认为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农户个体特征[2,9-11]、家庭特征[12-15]、外部环境因素[15-18]及产业组织[19]。如外部环境因素包括政府培训、政府补贴、补偿处罚机制、产权稳定性等[15-18];产业组织方面包括是否加入合作社[19]等,均会影响绿色生产行为。此外,认知是行为的先导,众多学者将心理认知纳入到农业生产行为研究的模型当中,并主要从技术、环境、风险、效益等认知层面研究对其技术采纳的影响[20-24]。还有学者从认知冲突、心理距离、公众形象诉求等其他认知角度研究个人认知对绿色生产技术的影响[24-26]。一般而言,个人的价值评价越积极,越能促进行为的达成。

2 研究设计

2.1 数据来源

团队于2023年4月1日至6月30日深入湄潭、凤冈、都匀、余庆、贵定、雷山等贵州茶叶主产区开展调查研究,对茶农进行问卷调查、面对面访谈。本次研究共发放了问卷325份,回收319份,处理后共得到314份有效问卷。

2.2 模型构建

2.2.1 个人认知维度

个人认知维度包括茶农个人及家庭特征、茶农个人认知(表1)。茶农个人及家庭特征包括:农户年龄(X1)、农户受教育程度(X2)、农户身体状况(X3);茶农个人认知包括:茶农绿色生产行为对茶叶品质的影响(X4)、茶农绿色生产行为对食品安全的影响(X5)、茶农绿色生产行为对环境保护的影响(X6)、茶农绿色生产行为对个人健康的影响(X7)。

2.2.2 外部环境

外部环境包括近3年是否有政府部门宣传绿色生产技术(X8)、政府是否组织过绿色生产技术方面的培训(X9)、政府是否对茶农药残留(农残)进行抽检(X10)、茶农采用绿色生产技术是否有生态补贴(X11)、您的绿色生产行为是否受政府严格监管的影响(X12),以及政府为有机、绿色等生态茶叶做品牌宣传,认证有机茶等举措会影响您的茶叶绿色生产行为(X13)等(表1)。本文基于最小二乘法(OLS)进行影响因素分析,具体公式为:

Yi=β0+β1X1+β2X2+β3X3+……+βiXi+μi (1)

式中,Yi表示农户i的绿色生产技术采纳强度,Xi表示茶农的绿色生产技术采纳强度的影响因素,βi为相应的估计系数,β0和μi分别为截距和随机扰动项。

在探讨茶农绿色生产技术采纳强度的动因时,本文采用了多维度的视角,将其归结为内外两个方面的3个关键层面:茶农个人及家庭特征、茶农个人认知和外部环境影响。在这3个层面中,茶农的个人认知变量为本文的核心关注点。这一变量不仅揭示了茶农对绿色生产技术的理解深度,更直接影响了他们对绿色生产技术的采纳强度。与此同时,茶农个人及家庭特征变量作为控制变量,有助于理解不同茶农因个体差异而产生的行为异质性。为了进一步强化茶农对绿色生产技术的使用强度,本研究提出通过加强绿色生产技术的推广普及和宣传,以深化茶农的个人认知。这不仅需要针对茶农个人及家庭特征进行精准施策,更需要从茶农的内在需求出发,引导他们充分认识绿色生产技术的重要性和优势。外部环境变量同样不容忽视,本研究特别关注了政府对茶农采用绿色生产技术的相关政策、监管力度,以及有机、绿色等生态茶叶的品牌认证宣传对茶农行为的影响。这些外部因素为茶农提供了明确的政策导向和市场激励,有助于推动绿色生产技术在茶产业中的广泛使用。

2.3 变量选取

本研究的因变量是绿色生产技术采纳强度(Y),问卷列举了是否采用自然农法,即实施不使用化学合成肥料和农药的农业实践,转而使用自然农法如植物间作、生物防治等方法,是否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是否采用节水灌溉技术,是否采用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这4项行为选择来对茶农的绿色生产技术采纳强度进行评定。若Y = 1,表示茶农参与了1项行为;Y =2,表示茶农参与了2项行为,依此类推直到Y =4。从茶农个人及家庭特征、茶农个人认知、外部环境3个维度选取13个自变量来解析绿色生产技术采纳强度的影响因素以及其程度如何(表1)。

3 实证分析

3.1 模型检验

本研究使用的调研数据为截面数据,为避免自变量间高度相关存在高度共线性,进而削弱自变量的作用效果,使用容差(1/VIF)和方差膨胀因子(VIF)对模型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经检验得出,容差最小值为0.342,VIF范围在1.069~2.928之间(表2),不服从共线性假设。结果表明基本上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可以进行下一步分析检验。

3.2 模型估计

按照公式(1)进行回归,分析茶农和外部环境与绿色生产技术采纳之间的关系,结果如表3所示。统计量F=7.868,调整后R2为0.222,具有较好的拟合效果,有关统计量均表明该回归模型能够较好地拟合样本数据。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茶农个人认知对绿色生产技术采纳强度的影响

茶农绿色生产行为对茶叶品质的影响(X4)对绿色生产技术采纳强度(Y )在5%的统计水平下有显著的正面影响。当茶农认为采用绿色生产技术能够让茶叶品质得到提升时,他们更有可能积极采纳和应用绿色生产技术。这可能是因为茶农认识到绿色生产技术能够带来更高品质的茶叶,从而提升其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收益,因此愿意在生产过程中投入更多资源和精力来采用这些技术。

茶农绿色生产行为对个人健康的影响(X7)对绿色生产技术采纳强度(Y )在5%的统计水平下有正向显著影响。茶农认为绿色生产行为对自身健康有积极影响时,更倾向于采用绿色生产技术,茶农认为绿色生产行为对个人健康越有益,就会越愿意采纳绿色生产技术来减少以往传统生产技术对个人身体健康造成的不良影响。

3.3.2 外部环境对绿色生产技术采纳强度的影响

在外部环境特征中,近3年是否有政府部门宣传绿色生产技术(X8)对绿色生产技术采纳强度(Y )在1%的统计水平下有正向显著影响。政府部门对绿色生产技术作宣传的地区,其绿色技术采纳强度显著高于无政府部门宣传的地区。这可能是由于,政府部门宣传使茶农对绿色生产技术有了一定的了解与认识,认知越深,其采纳的可能性越大,进而提高绿色生产技术采纳强度。

政府是否组织过绿色生产技术方面的培训(X9)对绿色生产技术采纳强度(Y )在5%的统计水平下有正向显著影响。与宣传活动同理,政府的绿色生产技术培训可能会增进茶农对茶叶生产技术的全面了解,减轻风险顾虑,并促使茶农将所学技能运用到实践中,进一步提高对绿色生产技术的采纳程度。

政府是否对茶叶农残进行抽检(X10)对绿色生产技术采纳强度(Y )在1%的统计水平下有正向显著影响,说明政府对茶叶农残抽检次数越多,茶农绿色生产技术采纳强度越高。政府相关部门对茶叶农残抽检倒逼茶叶源头生产者——茶农更加重视茶叶质量安全。绿色生产技术能够极大地减少茶叶中的农残,出于经营合规性角度考虑,面对更高农残抽检压力的茶农更倾向于采纳绿色生产技术。

茶农采用绿色生产技术是否有生态补贴(X11)对绿色生产技术采纳强度(Y )在5%的统计水平下有正向显著影响。获得生态补贴的茶农在采纳绿色生产技术方面表现得更加积极。生态补贴作为一种经济激励措施,能够有效促进茶农采用绿色生产技术。具体而言,生态补贴可能在多个方面影响茶农的行为。首先,补贴可以降低茶农采用绿色生产技术的经济成本,使他们更容易承担转型过程中的投入;其次,补贴可以提供额外的经济收益,增强茶农的经济动机,使他们更有动力去尝试和应用绿色生产技术。

4 小结与讨论

从茶农个人认知角度上看,茶农不仅关注技术采用对茶叶品质的影响,也关注其对自身身体健康的影响,二者共同在认知层面推动了茶农对绿色生产技术的采纳。绿色生产技术常常与有机、环保、健康等概念联系在一起,这有助于提高茶叶市场售价,进而提升茶农对绿色生产技术的采用意愿;传统茶叶种植可能需要大量使用化学农药和化肥,这些物质对茶农的健康可能造成潜在威胁。当茶农意识到绿色生产技术对自身健康的正向影响时,就会提升采用绿色生产技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从外部环境角度上看,政府的宣传、培训、补贴与农残抽检等活动都显著影响了茶农对绿色生产技术的采纳。政府通过宣传活动向茶农普及绿色生产技术,包括其操作方法、优点和成功案例等,有效帮助茶农理解绿色生产技术的实际效果和应用价值,从而增强他们的采纳意愿。采纳新技术往往伴随着一定的风险,政府的补贴和激励措施可以帮助茶农分担这些风险,提高他们对绿色生产技术的接受度和信心。农残抽检也从监管的角度促进茶农对绿色生产技术的采纳,政府通过农残抽检和监管措施,确保市场上的茶叶产品符合安全标准。这种监管机制不仅保护了消费者的权益,也促使茶农在生产过程中减少农药的使用,从而推动绿色生产技术的普及。

5 建议

5.1 强化绿色生产技术推广

一是要积极开展绿色生产技术培训工作,通过举办专题讲座、现场示范、观摩交流等活动,向茶农展示绿色生产的成功案例和可持续发展的好处,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以及绿色生产的积极性。二是注意对绿色生产示范户、示范村的推广及宣传。选取在绿色生产技术应用上取得显著成效的茶农作为典型,通过案例分享和经验交流,增强其他茶农采用绿色生产技术的信心和动力,组织茶农参观学习成功应用绿色生产技术的示范茶园,提高茶农对绿色生产技术的采纳意愿。三是加强基层绿色技术推广队伍的建设。积极培育一支高素质、接地气的绿色生产技术推广人才队伍,引导茶农科学开展绿色生产,提高茶产业效益。

5.2 加大绿色生产技术宣传

一是政府和村集体可以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宣传册等多种渠道,广泛宣传绿色生产的理念和重要性。二是加大绿色生产行为有益茶叶品质、茶农身体健康的宣传。转化茶农对绿色生产技术的个人认知,从外力推动其接受绿色生产技术向内力驱动转变。

5.3 加强绿色生产扶持力度

一是设立专项补贴和奖励基金,对采用绿色生产技术并通过认证的茶农给予经济奖励。可以根据茶农的绿色生产投入和产出情况,制定具体的补贴标准,激励更多茶农转向绿色生产。二是通过税收优惠、贷款利率优惠等政策措施,降低茶农的生产成本,增强他们的绿色生产积极性。三是统筹整合项目资金,加大对使用绿色生产技术茶农的资金扶持力度。

5.4 加大茶叶质量安全监管

对茶叶生产所用的设备器具等源头端农资领域实施严格监管,如对违反绿色生产规定的茶农和企业进行罚款,以提高其违规成本。同时,限制市场准入,禁止违规产品进入市场流通,确保消费者购买到的都是符合环保标准的茶叶。对于情节严重的违规行为,政府还可以采取吊销营业执照等严厉措施,彻底杜绝其继续违规生产。

参考文献

[1] 王建华, 周瑾. 农业绿色生产转型的内在动力——基于微观主体实践与外部结构性因素的影响分析[J].农村经济, 2022(12): 67-77.

[2] 杨志海, 王洁. 劳动力老龄化对农户粮食绿色生产行为的影响研究——基于长江流域六省农户的调查[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20, 29(3): 725-737.

[3] 李芬妮, 张俊飚, 何可. 非正式制度、环境规制对农户绿色生产行为的影响——基于湖北1105份农户调查数据[J]. 资源科学, 2019, 41(7): 1227-1239.

[4] 乔丹. 社会网络与推广服务对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采用影响研究[D]. 杨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8.

[5] 赵瑾, 郭利京. 非正式制度对农户亲环境行为的影响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7, 45(4): 234-238.

[6] 王晓鸿, 杨艳丽. 甘肃省农户对节水灌溉技术采纳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J]. 新疆农垦经济, 2015(11): 15-19.

[7] 黎孔清, 陆冉, 李群. 广西果农绿色农业技术需求及行动机制研究[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40(5): 121-128.

[8] 罗岚, 刘杨诚, 马松, 等. 政府规制、市场收益激励与果农采纳绿色生产技术[J]. 科技管理研究, 2021, 41(15): 178-183.

[9] 石志恒, 崔民. 资本禀赋视角下农户绿色生产行为及影响因素[J]. 开发研究, 2019(5): 104-110.

[10] MURAGE A W, MIDEGA C, PITTCHAR J O, et al. Determinants of adoption of climate-smart push-pull technology for enhanced food security through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in eastern Africa[J]. Food Security, 2015, 7(3): 709-724.

[11] FEDER G, MURGAI R, QUIZON J B. Sending farmers back to school: The impact of farmer field schools in Indonesia[J]. Review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004, 26(1): 45-62.

[12] 李昊, 李世平, 南灵, 等. 中国农户环境友好型农药施用行为影响因素的Meta分析[J]. 资源科学, 2018, 40(1): 74-88.

[13] 黄炎忠, 罗小锋, 李容容, 等. 农户认知、外部环境与绿色农业生产意愿——基于湖北省632个农户调研数据[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8, 27(3): 680-687.

[14] 张聪颖, 霍学喜. 劳动力转移对农户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选择的影响[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3): 65-72, 155.

[15] 王学婷, 张俊飚, 童庆蒙. 参与农业技术培训能否促进农户实施绿色生产行为?——基于家庭禀赋视角的ESR模型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21, 30(1): 202-211.

[16] 杨玉苹, 朱立志, 孙炜琳. 农户参与农业生态转型: 预期效益还是政策激励?[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9, 29(8): 140-147.

[17] 林黎, 李敬, 肖波. 农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意愿决定:市场驱动还是政府推动?[J]. 经济问题, 2021(12): 67-74.

[18] 郑沃林. 土地产权稳定能促进农户绿色生产行为吗?——以广东省确权颁证与农户采纳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为例证[J]. 西部论坛, 2020, 30(3): 51-61.

[19] 张伟华, 周迪, 李玉峰. 农民合作社绿色生产行为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扎根理论的探讨[J]. 世界农业, 2020(9): 20-28.

[20] NASSUL S K, THOMAS D, MATIN Q. Heterogeneous information exposure and technology adoption: The case of tissue culture bananas in Kenya[J].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012, 43(5): 473-486.

[21] 李后建. 农户对循环农业技术采纳意愿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 中国农村观察, 2012(2): 28-36, 66.

[22] 余威震, 罗小锋, 王洁, 等. 责任意识能激发稻农亲环境生产行为吗?——基于情境约束的调节效应[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20, 29(9): 2047-2056.

[23] 程鹏飞, 于志伟, 李婕, 等. 农户认知、外部环境与绿色生产行为研究——基于新疆的调查数据[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21, 35(1): 29-35.

[24] 王璇, 张俊飚, 何可, 等. 风险感知、公众形象诉求对农户绿色农业技术采纳度的影响[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20, 25(7): 213-226.

[25] 郑纪刚, 张日新. 认知冲突、政策工具与秸秆还田技术采用决策——基于山东省892个农户样本的分析[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21, 35(1): 65-69.

[26] 郭利京, 王少飞. 基于调节聚焦理论的生物农药推广有效性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6, 26(4): 126-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