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茶产业竞争力评估研究进展

2024-08-19 00:00:00潘昌健陈富桥胡林英林梦星伊晓云姜仁华
中国茶叶 2024年8期

摘要:系统评估县域茶产业竞争力可以为茶叶主产县制定差异化竞争战略和特色化发展策略提供依据。文章总结了县域茶产业竞争力评估相关研究的理论依据、评价指标体系、计算方法,并简述了评估结果的应用现状;指出了既有研究存在的理论框架适配度不高、指标体系准确性和可测度较低、计算方法相对单一、评估结果应用场景较少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尝试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以期为相关议题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茶产业;县域;竞争力评估

中图分类号:S5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150(2024)08-48-4

茶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县域是乡村振兴的主要阵地。系统评估县域茶产业竞争力有利于茶叶主产县制定差异化竞争战略和特色化发展策略。竞争力是参与者通过比较而体现出来的综合能力,是一种相对能力[1]。县域茶产业竞争力评估的核心工作包括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数据采集、评估方法选择和评估结果应用。

目前,针对县域茶产业评估的研究成果虽然逐渐丰富,但尚未形成体系,且相关成果尚未能充分服务县域茶产业发展,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尚待弥合。本文通过梳理相关研究现状、总结经验启示、探寻既有研究的薄弱之处,尝试提出研究展望。

1 茶产业竞争力相关研究概况

1.1 县域层面的评估研究

当前,已有部分机构和学者发布或发表了与县域茶产业竞争力相关、相似的评估研究成果。其中,机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China Academy for Rural Development,CARD)等机构分年发布的《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和中国茶叶流通协会(China Tea Marketing Association,CTMA)等机构分年发布的“中国茶业百强县名单”。CARD自2010年以来,以区域公用品牌为载体,对主要地市级、县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进行评估,并发布了各年度评估结果。该研究以区域公用品牌为载体,侧面评估了各地茶产业发展综合能力。CTMA近年来基于重点产茶县域情况调查数据对县域茶产业发展能力进行排名,并逐年发布了茶产业百强县名单。

除了机构成果外,也有多位学者发表了关于县域茶产业竞争力评估的研究成果,杨双旭[2]对松阳、武义、长兴等14个产茶县域的茶产业竞争力进行了评估;陈富桥等[3]对全国17个省份264个县的茶产业综合实力进行了评估;屈峰[4]基于全国125个乌龙茶主要产地县(市、区)的数据,对县域乌龙茶产业竞争力进行了评价。

1.2 其他相关层面的评估研究

除了评估县域茶产业发展水平外,学界还从不同层面评估了茶产业竞争力或发展能力,这对县域茶产业竞争力评估具有参考意义。在茶产业国际竞争力层面,许咏梅等[5]从产品生产、市场,以及产业制度与国际市场环境3个方面估算了中国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田爱国[6]则结合贵州省的数据,分析了贵州省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刘滨等[7]对江西省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研究。在省域或地区茶产业竞争力层面,孙晓虎[8]以安徽省为例,分析了各指标对茶产业竞争优势的影响;刘雨鑫[9]以武陵山片区为例,选取市场占有率、区位商指数为指标建立了茶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评估了武陵山区茶产业竞争力水平;邓熠枫[10]评估了川茶在全国各省中的竞争力位次,并提出了增强川茶竞争力的对策建议。在企业层面,冷杨等[11]从生态环境水平、技术与管理水平、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5个维度测度了企业茶园生态化发展水平,并识别了阻碍茶园生态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2 县域茶产业竞争力评估的理论依据

现有相关成果主要以波特的五力模型、钻石模型等为理论分析框架。钻石模型为竞争力评估提供了基础分析框架,学界在钻石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多次改进和完善,提出了用于竞争力评估的多种理论框架[12]。

杨双旭[2]在分析了比较优势理论、钻石模型、核心能力理论等主要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包括茶产业资源禀赋、茶产业组织结构和茶产业竞争环境3个重要方面的理论框架。胡晓云等[13-14]根据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特殊性,依据“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模型”(即CARD模型)进行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的核算: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品牌收益×品牌强度乘数×品牌忠诚度因子。其中,品牌收益由茶叶年销量×(品牌零售均价-原料收购价)×(1-产品经营费率)构成;品牌强度乘数是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强度所决定的未来收益能力的一个乘数,其首先是品牌强度的比较,而品牌强度由品牌带动力、品牌资源力、品牌经营力、品牌传播力、品牌发展力5个二级指标构成;品牌忠诚度因子=(过去3年平均售价-销售价格标准差)/过去3年平均售价。屈峰[4]基于钻石模型,构建了包含多层次多维度的分析框架,对乌龙茶主产县茶产业竞争力进行了评估。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根据产业发展状况,从产业链视角按照茶叶种植、茶叶生产、茶叶加工、品牌建设、融合发展、政策支持和相关奖励情况等方面构建了百强县评价模型。陈富桥等[3]依据产业专业化分工相关理论,选取产业规模、产品专业化、科技支撑、产业素质与效益4个维度构建了茶产业区域发展综合实力评价模型。

3 县域茶产业竞争力评估的指标体系

县域茶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涉及全产业链各环节。杨双旭[2]构建了包含茶园面积、茶叶产量、茶叶产值、良种化面积、标准化茶园面积、茶农经营茶园面积、茶农户数、专业合作社数量、茶叶企业数量、龙头企业数量、龙头企业产值、农技人员数、政府财政投入、企业研发投入、茶叶市场交易额、人均GDP、产业政策等17个变量的评价指标体系。其中,产业政策由10个方面的支持构成:对成立茶叶组织机构的支持,对品牌培育、龙头企业和茶叶标准化建设的支持,对茶农和企业成立专业合作社的支持,对茶农和企业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的支持,对茶叶质量安全认证方面的扶持,对厂房和加工机械设备更新改造的支持,对投资茶产业的企业是否给予优惠政策的支持,对与茶产业相关的公共基础建设的支持,对拓展外销市场的支持,对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的支持。经过筛选后,用于评价的指标体系包括茶园面积、茶叶产量、良种化面积、人均GDP、茶农户数、茶叶企业数量、茶农经营茶园面积、龙头企业产值、企业研发投入、政府财政投入和产业政策等11个变量。

陈富桥等[3]构建了包含茶园面积、茶叶产量、绿茶专业化程度、红茶专业化程度、乌龙茶专业化程度、黑茶专业化程度、无性系茶园比例、规模以上茶叶企业数量、中国驰名商标数量与茶园单位面积产值等10个变量的评价指标体系。屈峰[4]构建了包含区域品牌美誉度、茶文化氛围、区域品牌管理水平、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茶叶产量、茶叶产值、茶叶种植面积、规模企业销售额、企业数量、研发经费、亩产、平均价格、品牌忠诚度、网络销售额、区域品牌网络影响力等16个变量的评价指标体系。

4 县域茶产业竞争力的评估方法及结果应用

4.1 评估方法

现有文献中,关于县域茶产业竞争力的计算方法主要分为两类:一是降维类计算方法,包括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等;二是加权类计算方法,包括专家赋权法、熵值法等。在降维计算方法使用方面,杨双旭[2]利用因子分析法对样本县域茶产业竞争力指数进行了测度;陈富桥等[3]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估了样本产茶县茶产业的综合实力;屈峰[4]借助因子分析法对乌龙茶主产县茶产业竞争力进行了评价。在加权类计算方法使用方面,胡晓云等[13]采用了基于加权综合方法的CARD模型计算了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价值指数;孙晓虎[8]使用熵值法计算了安徽省茶产业竞争力水平;邓熠枫[10]也使用熵值法计算了四川省茶产业的竞争力指数,该方法亦适用于县域茶产业竞争力指数的测算。此外,现有研究还基于单维度评价方法评价区域茶产业竞争力。刘雨鑫[9]使用市场占有率、区位商指数、规模优势指数、效率优势指数、综合优势指数分析了武陵山湘鄂片区茶产业竞争力。

4.2 结果应用

相关评估的结果通常以指数、榜单等形式汇报发布。评估结果通常使用于相关评估单位发布研究报告和地方媒体发布产业新闻[16-19]。也有部分评估结果被融入产业规划和行动方案等。例如,桐柏县在茶产业发展规划中应用了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相关研究成果[20]。总体上看,相关评估结果已经部分用于茶产业管理机构、企业和消费者参考,但其应用范围和深度还有待进一步丰富xu2bHBRZsh2OTcgqTEbZsEhmptObJsgf3lxKWA211mI=,尤其是在指导产业扶持政策方向、投资领域和企业经营策略调整方面。2024年5月,《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价》团体标准(T/CAI 049—2024)发布,这可能使相关评估结果的应用场景得到进一步拓展。

5 既有研究的薄弱之处及研究展望

5.1 既有研究的薄弱之处

现有成果为县域茶产业竞争力评估提供了研究基础,但仍存在一些薄弱之处:一是理论框架适配度还不够高。按照五力模型或钻石模型直接构建理论框架,在实际计算中可能遇到部分维度“测不准”和数据难以获取的问题。二是指标体系准确性和可测度还比较低。例如,公用品牌面积和全区域茶园面积可能存在差异,若使用区域茶园面积衡量公用品牌面积,则可能忽略公用品牌授权使用范围带来的影响。又如,品牌美誉度、影响力等指标难以直接测量,要借助其他指标合成“潜变量”,这可能存在指向不明、可操作性相对不足的问题。三是计算方法相对单一。现有成果主要利用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熵值法等方法单独测度县域茶产业竞争力相关指数,尚缺乏对茶产业发展特点和产业专家经验的考虑。四是评估结果应用场景较少。当前大多仅用于地方媒体宣传等,其服务产业发展的潜力尚未充分释放。

5.2 研究展望

今后可针对既有评估成果的薄弱环节开展深入研究:一是构建更高适配度的理论分析框架。从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等出发,构建一个结构更为合理、逻辑更为完整、适用性更强的理论分析框架。二是在考虑完整性、逻辑性、应用性和可操作性的基础上,构建更适用的县域茶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三是需要进一步结合产业数据分布特征和产业发展目标构建“专家经验权重+数据特征权重”、多种方法评估结果综合加总的组合型评估策略,以增强县域茶产业竞争力评估结果的稳健性。四是拓展评估结果应用场景。需要在分析县域茶产业竞争力因素贡献率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相关评估结果在产业发展中的实际应用,以目标和需求为导向,通过分析竞争力状况提出县域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针对性措施。

参考文献

[1] 汪莹. 产业竞争力理论研究述评[J]. 江淮论坛, 2008(2): 29-38.

[2] 杨双旭. 茶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的构建[D].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0.

[3] 陈富桥, 杜佩, 胡林英, 等. 茶产业区域发展综合实力评估研究[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7, 38(12): 157-163, 191.

[4] 屈峰. 乌龙茶产业竞争力研究——基于125个县域的调查数据[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8.

[5] 许咏梅, 苏祝成. 中国茶产业竞争力研究[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8.

[6] 田爱国. 贵州省茶产业竞争力研究[J]. 中国茶叶加工, 2017(3): 34-41.

[7] 刘滨, 唐云平, 叶永梅. 江西省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研究——基于2003—2015年的数据[J]. 新疆农垦经济, 2017(2): 44-49.

[8] 孙晓虎. 安徽省茶产业竞争力评价与分析[D]. 合肥: 安徽农业大学, 2019.

[9] 刘雨鑫. 武陵山湘鄂片区茶产业竞争力研究[D]. 武汉: 中南民族大学, 2020.

[10] 邓熠枫.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四川省茶产业竞争力研究[D]. 成都: 西南财经大学, 2021.

[11] 冷杨, 周晶, 尚怀国, 等. 茶园生态化发展水平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3, 44(3): 109-117.

[12] 陈卫平, 朱述斌. 国外竞争力理论的新发展——迈克尔·波特“钻石模型”的缺陷与改进[J].国际经贸探索, 2002(3): 2-4, 18.

[13] 胡晓云, 魏春丽, 陈清爽, 等. 价值决胜——中国茶叶品牌价值成长报告(2007—2017)[M].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8.

[14] 胡晓云, 魏春丽, 单子昊. 2024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J]. 中国茶叶, 2024, 46(5): 17-29.

[15] 农业农村部,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 农业农村部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 关于促进茶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J].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公报, 2021(10): 19-22.

[16] 陈富强, 卢世容. 一叶茶“出圈”记——湄潭县连续三年位居中国茶业百强县榜首[J]. 当代贵州, 2023(Z1): 74-75.

[17] 马云璞, 黄琴. 平利蝉联中国茶业百强县[N]. 安康日报, 2022-12-22(1).

[18] 李孟河, 刘番, 王雪. 保靖黄金茶品牌价值达40.93亿元[N]. 湖南日报, 2024-05-15(4).

[19] 徐磊. 武当山茶品牌价值达36.88亿元[N]. 十堰日报, 2023-06-19(1).

[20] 刘燕滨, 王长伟, 毛童辉, 等.桐柏县茶叶品牌现状及发展思路[J]. 中国茶叶, 2022, 44(2): 7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