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涛公文类应用文写作分析

2024-08-16 00:00:00朱丹彤
名家名作 2024年19期

[摘 要]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不少文学家,同时也是官场驰骋的政治家,他们的文学作品中有一部分是应用性强的公文,用于上情下达或启奏谏言,这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同时其语言和表达也能给予当代的公文写作一定的启示和借鉴。“竹林七贤”喜好隐逸,但也不乏入仕者,其中山涛曾在四十岁后进入官场,入仕多年,他的公文类应用文作品说理透彻、语言朴实、言辞恳切,对公文写作颇有借鉴意义。通过解读山涛留存于世的部分公文作品,分析其公文的写作特征,连通古今,让古代的公文写作为当代的公文写作提供一些借鉴之处。

[关 键 词] 山涛;启事;奏疏;应用文写作

山涛(205—283),字巨源,魏晋时期名士,“竹林七贤”之一。“竹林七贤”在政治上志向各异,山涛早在十七岁时,便深得司马懿赏识,却一直远离朝臣,不肯入仕。后来山涛也曾担任较低微的官职,受到重用后,真正开始入朝做官,这是在他大约四十八岁,司马师兄弟主掌朝政的特殊年代了。[1]584作为“竹林七贤”中不可多见的入仕者,学者对山涛的研究多集中于讨论山涛的政治生涯、剖析山涛的政治品格以还原山涛的形象,且在数量上并不算多数,同时研究者也多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更关注山涛其“人”,而忽视了山涛其“文”,尤其忽视了山涛如何作文。

山涛是一位著述颇丰的文学家。“竹林七贤”以阮籍和嵇康为代表,均在文学上有所建树,在文学史上颇有影响力,山涛也不例外,他的作品除了诗歌,还有一部分较特殊的文章,即应用性极强的公文。《隋书·经籍志》“别集类”著录:“晋少傅《山涛集》九卷,梁五卷,录一卷;又一本十卷,齐奉朝请裴津注。”[1]584山涛生前有大量作品被保存下来,可惜如今其作品大部分都已散佚,韩格平注译的《竹林七贤诗文全集译注》中记录了山涛流传下来的少量启事、奏议类的残句。奏议、启事皆是古代公文具有代表性的文学样式,无论是上情下达,还是向上谏言,其功能在我们当代的公文写作中依然存在,因此,在这些残存的只言片语中,看山涛如何写启事、奏议,其公文有何特征,对我们当代的公文写作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和价值。

一、山涛公文创作概况

山涛在文学史上的名声不如阮籍、嵇康两位名士,读者对其名声的了解,多源于嵇康的一篇《与山巨源绝交书》,嵇康在这篇著名的文章中留下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形象,而山涛被放在了他的对立面上,给读者留下了一个负面的印象。实际上,在曹魏军政大权完全落入司马氏之手后,山涛为司马氏效力,逐渐靠近了司马氏政权中枢,并受其青睐。而后司马炎在位期间是西晋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中国自东汉离乱以来再次统一,社会生产得到恢复与发展,社会也较为安定。山涛亦大展个人才干,显赫于仕途。[2]229能够成为重臣,山涛个人的政治能力和才干是不言而喻的。这也能透过其启事、奏议看出一二。

《竹林七贤诗文全集译注》中主要收录了山涛以下公文:

《表谢久不摄职》一则,摘自《晋书·山涛传》;《上疏告退》一则,摘自《晋书·山涛传》;《复让司徒表》一则,摘自《晋书·山涛传》。以上三则主要内容皆为山涛面对群臣争权夺利,屡次上表辞官。

《为子淳、尤辞召见表》一则,摘自《晋书·山涛传》,主要内容为山涛替两个儿子谢绝诏令。

《启事》五十八则,广泛摘自《通典》《北堂书钞》《太平御览》《艺文类聚》《淳化阁帖》《世说新语》《全晋文·山涛》《初学记》《三国志》《晋书》等书籍,主要内容包括处罚犯错官员的建议和荐举官吏的谏言,这也是山涛当时公文中影响力较大的一类。

《答诏问郤诜事》一则,摘自《通典》,主要内容为建议皇帝排除对郤诜的非议。

以上公文,内容上多为向帝王的启奏和建议;形式上普遍留存篇幅不长,大多是句、段等只言片语;影响上,《晋书·山涛传》中记载:“涛所奏甄拔人物,各为题目,时称‘山公启事’。”山涛荐举官员的启事数量较大,这也是他的公文中名声较大的一类。

二、山涛公文特征之一:切中时弊,缘事而发

这一特征尤其见于山涛荐举官员的启事中。西晋时对山涛执掌吏部的表现褒贬不一,争议颇多;但在其启事的写作特征方面,山涛在陈情说理时切中时弊、有理有节。

西晋建国后,山涛的主要任务集中在吏部,帮助皇帝为新建的西晋王朝选拔官员。[3]5山涛生活的时期,群臣争权夺利、贿赂公行、贪污成风。无论是处罚犯错的官员,还是为巩固皇权举荐合适的官员,都是山涛不可推脱的责任。山涛在举荐官员的启事中,大多陈述了将官员推荐至相应位置的理由,陈论针对朝廷急务和官场弊病,言辞恳切。例如:

皇太子东宫多用杂材为官属,宜令纯取清德。太子舍人夏侯孝若,有盛文德,而不长理民,有益台阁,在东宫已久。今殿中郎缺,宜得才学,不审孝若可迁此否?

《太平御览》卷二百一十五[1]590

今译:皇太子东宫现任用许多杂材作为属官,应当使其属官都用清正高德之人。太子舍人夏侯孝若,有很好的文才,但不擅长治民,却有益于中央机关,并且在东官已经很久。现在殿中郎职位空缺,应补才学之士,不知孝若可否改任此职?[1]599

山涛为东宫举荐殿中郎职位的官员,起因也是对弊病的发现和反思:东宫的属官中并不全是可用之才。山涛抓住这一问题,提出东宫属官应当清正高德、任用贤良,接着推荐了夏侯孝若。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山涛举荐官员,并不是一味地夸赞其人选的优点,而是针对他所举荐的职位,辩证地分析该人选为何适合这一职位,可见山涛在举荐官员时的有理有节、深思熟虑。

再如这一则启事:

侍中彭权迁,当选代。案雍州刺史郭奕,高简有雅量,在兵间,少不尽下情,处朝廷,足以肃正左右;右卫将军王济,才高茂美,后来之冠,此二人诚顾问之秀。圣意傥惜济,贵之。骁骑将军荀恺,智器明敏,其典宿卫,终不减济;祭酒庾纯,强正有学,亦堪取选。国学初建,王、荀已亡,纯能其事,宜当小留,粗立其制。不审宜尔,有当圣旨者不?

严可均《全晋文·山涛》[1]592

今译:侍中彭权升迁,应当选人替代。案雍州刺史郭奕,高洁简约而有宏大的气度,在士兵中间,稍有不尽下情,身处朝廷,足以整肃左右臣僚;右卫将军王济,才华高妙而丰富,是后来之士中的最佳人才,这两个人的确是圣上顾问的佳选。圣意如果舍不得王济,那么就重用他。骁骑将军荀恺,思维明敏,他主管宿卫,最终并不次于王济;祭酒庾纯,刚正有才学,也可以作为候选人。现在国家教育刚刚筹建,王、荀二人已经亡故,庾纯能够担当其任,应当稍微留任一段时间,以便大体上创立其制度。不知是否合适,亦不知是否有合乎圣意之人?[1]600

在这一则启事中,山涛提及数位官员,细数这些官员的优缺点,并建议皇帝将其任命到合适的职位上。其中山涛在举荐庾纯时,提及了时势对选拔庾纯任职的需要:国学刚刚建立,需要一位良臣来辅佐皇帝,大体上确立其国家教育的制度体系。面对这样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山涛切中问题和需要,提出了自己举荐的建议。

三、山涛公文特征之二:语言质朴,言辞恳切

山涛作文皆有浓郁的质朴、平实之风。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言“奏议宜雅”,作为公文,山涛的启事奏议并不在于辞藻华丽,但贵在思虑深沉、言辞恳切,其观点的表达直接明了、明晰通畅。

山涛现存的公文中有三则关于辞官的奏议,语言十分质朴平实,但依然可见其情感的真挚。例如:

臣年垂八十,救命旦夕。若有毫末之益,岂遗力于圣时。迫以老耄,不复任事。今四海休息,天下思化,从而静之,百姓自正。但当崇风尚教以敦之耳,陛下亦复何事?臣耳目聋瞑,不能自励。君臣父子,其间无文,是以直陈愚情。乞听所请。

《晋书·山涛传》[1]586-587

今译:臣年龄将近八十,寿命终止即在旦夕。如果(对社会)尚有丝毫裨益,怎么会遗留余力于圣明之时。实在是迫于年事已高,不再能够胜任要职。如今四海休养生息,天下万民人心思治,顺从其情安定其意,百姓自会端正。陛下只应崇尚风俗教化以劝勉他们,还要再做什么事情呢?臣耳背眼花,不能勉身自励。君与臣父与子其间不需要刻意修饰的文辞,因此我直陈己情,肯乞允许我的请求。

在这则奏议中,山涛直接表达了自己公文写作的理念:“君臣父子,其间无文。”相较于魏晋时期文章奏议日渐骈俪的文风,山涛则认为,君与臣之间的关系,不需要在言辞中堆砌辞藻、刻意修饰,直接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和观点即可。辞官的奏表如此,其他的启事奏议也是如此,可以说,这种质朴是山涛公文语言的重要特征。山涛谈及自己为何辞官,也是直接如实告知皇帝:年事已高,无法继续任职;社会清明、天下太平,皇帝只需崇尚风俗教化。虽然言辞并不讲究文采,但是山涛的观点和情感都清晰地展示在文字中。

山涛的公文语言质朴,这并不妨碍他情感的抒发和恳切态度的表达。由《上疏告退》已清晰可见山涛文字中的情感真挚,再借由其《山公启事》了解其态度之恳切、姿态之谦卑:

羊祜忠笃宽厚,然不长理剧。宗正卿缺,不审可转作否?

《通典》卷二十五[1]589

今译:羊祜为人忠诚宽厚,然而不擅长治理繁杂公务。宗正卿职位空缺,不知可否转任此职?[1]598

中庶子缺,宜得俊茂者。以济阴太守刘俨、城阳太守石崇参选,不审可有合圣意者不?

《通典》卷三十[1]590

今译:中庶子管制空缺,应该选取优秀人才。用济阴太守刘俨、城阳太守石崇参与补选,不知是否有合乎圣意之人?[1]599

鸿胪职主胡事,前后为之者,率多不善了。今缺,当选。御史中丞刁攸旧人,不审可尔不?

《太平御览》卷二百三十二[1]591

今译:鸿胪职责负责赞导朝祭礼仪之事,前后担任此职的人,大多不能尽善尽美。如今职位空缺,应当补选。御史中丞刁攸是旧臣中的能人,不知可任此职否?[1]599

以上三则启事末尾都用问句。山涛举荐官员,并不是独断专行,而是针对时弊和需要,推荐合适人选,有时会推荐数人请皇帝选择;有时综合吏部官员的意见进行上奏。在启事中,山涛常审慎询问皇帝的想法,多用征询的语气[3]6,如“不审可转作否”“可有合圣意者不”“可尔不”,诸如此类的例子在《山公启事》中颇多。从其询问的语气,以及其有理有据、深思熟虑的举荐,可见山涛态度十分恳切,完全是站在皇帝和国家的立场上推荐人才。

四、山涛公文特征之三:论证全面,说理透彻

在山涛恳切的言辞中,同样值得一提的是说理透彻、论证全面的特点。尤其是针对其任职吏部、举荐官员的工作,在推举人才时,山涛更是把这种全面彻底的说理贯彻在他的启事中。例如:

太子始传之东宫,四海属目。保傅之官,不可不高尽天下之选。羊祜秉德尚义,克己复礼,可出入周旋,令太子每睹仪刑。方任虽重,比此为轻。又可朝会,与闻国议。东宫少事,养德而已。

《通典》卷三十[1]589

今译:皇太子刚刚进入东宫,四海臣民为之瞻目。太子少傅之职,不能不尽量选择天下良才。羊祜身秉贤德、崇尚大义,行为检点、合乎礼仪,可以在出入交际的诸多礼节中,使太子时常看到言行仪表的典范。地方之职虽然重要,比起太子少傅显得很轻。又能够参加朝见天子、参与议论国家大事。东宫之中事务较少,主要就是养德而已。[1]598

太子少傅是辅佐、教导太子的官职。向皇帝推荐太子少傅的人选时,山涛未直接言明举荐的人选,而是先阐明为何这一职位要审慎选择:四海臣民都在关注新立的太子的德行,因此,选拔良才辅佐太子势在必行。接着,在推荐羊祜出任太子少傅时,山涛又全面陈述了选拔此人的好处:德行高尚,是太子的典范。为了让皇帝信服,山涛又一次强调选拔良才的重要性:既为东宫养德,又能参与议政。山涛在举荐官员时切中时弊地抓住了国家局势和选拔标准,说理也透彻、深入。

五、山涛公文类应用文的现代启示

山涛的政治抱负和人格被不少历史学专业的学者研究讨论,不可否认的是,山涛确有政治才干,也确实在其吏部任官时做出了一定的功绩,他在“通变”思想下以求“济世”[4]72,为官颇受好评。虽然山涛文学上的名声不如“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和嵇康,其作品也大多散佚,只留了一些奏议、启事的句段于后世,但从这些文字中,我们依然可以学习山涛的一些公文写作要领:首先,公文写作不能是无病呻吟,不可空洞无物,作为上通下达的重要文书,公文应当能够缘事而发,及时捕捉社会新闻和热点民生、关注时事、关注百姓民生;其次,公文写作不是写诗作赋,语言无须过于华丽、雕饰,应以清晰明了、逻辑严谨为基本,在说话“漂亮”之前,应当做到说话准确、明白;最后,公文写作应当做到说理严谨透彻、逻辑清晰、有理有据、明白晓畅。

虽然山涛并不被所有人熟知,他留给后世的文学作品并不多,也不够完整,但他朴实的文风、透彻的说理、济世的抱负,依然能够从中窥见一二。中国古代官场上的文人在入仕中书写过不少公文类应用文,虽然当时的时代和社会已与我们相去甚远,但写作中的一些特征和手法,依然可以为现在的公文写作所学习借鉴。

参考文献:

[1]韩格平.竹林七贤诗文全集译注[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

[2]江丽雅.论山涛居官[J].文化学刊,2021(11):228-232.

[3]樊荣.山涛再论[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31(4):1-9.

[4]陈婷婷.在误解中批判:简论山涛[J].焦作大学学报,2015,29(1):70-72.

作者单位:信阳学院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