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路径

2024-08-15 00:00:00石璐璐 袁雪霏
公关世界 2024年13期

摘要:本文依照文献对比法和理论分析法首先就三全育人理论进行了概述,其次从走进学生内心,真正实现德育教学目标;丰富课外活动,促使学生的全面性发展;强化科研育人效果,充分发挥科教融合育人作用等方面提出了“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教师实践育人工作要点,最后合理探究出了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的深化路径,其中包括在完善体制机制中提升“三全育人”的效果;在多元主体互动中丰富“三全育人”的实践等,以供参考。

关键词:三全育人;高校;立德树人;路径

引言

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可以说三全育人是我国对教育改革的新要求,也属于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对此在积极回应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时,还需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并重的新思政观,并思考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些实际问题,进而真正将三全育人作为可指向高质量思政教育格局与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主要建设内容,使其发挥出实践的培育作用。

一、“三全育人”概述

(一)三全育人时代

立足于新的世纪,新的发展历程,新的起点,必须把“三全育人”的整体改革推向更高更深的层次。在观念上,高校把“三全育人”的观念从普世的价值认同转化为具体化的自觉实践,从对思政工作与业务工作的关系进行权衡,向统筹、贯穿、推动、发展方向迈进,其中“三全”的教育时期,是指学校应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顶层设计、抓住重点群体,突出特色品牌,用“大思政”的理念,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突破,构筑“三全育人”的工作体系,形成合力,形成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由此发挥高校育人实际效用,真正培育出对我国发展有贡献的高素质、高标准、高技能人才,确保满足我国对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真实需要[1]。

(二)高校形成三全育人大格局的要求分析

首先,在高校育人实践中,高校应该保证在整个过程中,对各个阶段、各个群体学生的教育指导,在全方位、全过程之中都需努力融合各方面的资源以及功能,由此在发挥科学施策的过程中贴近与了解学生,且保障办法更为科学有效,由此在引导与帮扶过程中达到促进的效果。

同时,在进一步优化评价时,还需通过加强抓手来提升评估的有效性,通过优化指导来提升评估的准确性,需将重点放在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上,并注重成长评价和发展评价。

其次,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高校应在“三全育人”的全面改革中不断深入。进一步提高对“三全育人”的认识,努力构建新的教育模式。要把“三全育人”的全面变革当作学校的“一把手”。例如,要把“三全育人”的基本思想融入理论与实践性的教育中,使新时期的“大思政课”真正开展到位,落实有序、有效。

二、“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教师实践育人工作要点

(一)走进学生内心,真正实现德育教学目标

在三全育人理念下,教师应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走进学生的内心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应与时俱进遵循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并按照立德树人任务要求,在遵循学生的健康成长规律下真正实现德育教学目标。首先,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生活选择,在学校中、班级中,以三全育人理念,开展课程教育。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可能,应该为他们敞开更多的大门,为他们带来更多的方向和信息,以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导向性的教学方法,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体,也是整个学校的中心单元,对此教师需将育人理念贯彻落实到班级内,由此达到全方位育人的最佳效果,并保障学生在受到德育理念的熏陶时养成良好学习、生活以及行为习惯,由此发挥学生的心智与潜能,全面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丰富课外活动,促使学生的全面性发展

在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中,为有序落实德育教育理念,在贯彻三全育人的指导思想时,还需强化文化育人新格局,以文化育人理念开展有关的课外活动,由此丰富学生的课后时间,为学生带来健康向上、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性发展。例如,在高校以运动会的形式进行实践育人时,可让体育专业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发挥专业特长,将大学生少年的意气风发、精神抖擞展现得淋漓尽致,其运动会更展现了大学生们奋发向上、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在运动会上,运动员代表和裁判代表庄严宣誓,并强调比赛过程中做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保证学校体育比赛的质量,严肃赛风赛纪,维护赛场秩序,确保比赛顺利进行。以此在运动会的推动下,全力依托三全育人指导方向,推进新时代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号召全体师生响应“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共同建设阳光、健康、向上的美丽校园。最后,教师需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积极开展班集体活动,在明确班集体活动的教育价值与意义后,可确保活动有序进行,并在活动中释放了学生在学习中的压力,产生感情上的共通性,使学生从被动接受教育工作转为主动了解,使其可在日常生活与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综合素质等[2]。

(三)强化科研育人效果,充分发挥科教融合育人作用

目前,为实现“三全育人”的目标,就必须建立“学校+研究平台+企业”的三元体系的协作育人体系,培养和发扬劳动精神。首先,应在立德树人实践活动中,在具体实践中,将思想价值观引导融入整个学术研究中,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当好学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其次,要加强研究,整合学校资源,重视科教结合,加强对学生的科学思考能力,强化科学思维训练和科学伦理教育,从而提高对学生的研究能力[3]。

三、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的深化路径

(一)在落实立德树人中推进“三全育人”的发展

立德树人和“三全育人”之间有着紧密的关系,两者具有很强的一致性。一方面,“三全育人”的核心是“育人”,且笔者认为,“三全育人”的起点与终点应是立德树人;重点是“全过程、全方位、全员”,在明确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思想与指导理念后。还需持续完善三全育人建设体系与路径,另一方面,在新时代下立德树人具有整体性、实效性的基本特点,这一特征体现在所立之德的完整性、所立之德所实施过程的实效性等。对此,新时代地方本科高校在明确三全育人理念后,为做好三全育人、落实三全育人,还需从整体上突出整体思维指导思想,由此将立德树人这一基本任务贯彻到整体思想中,突破时间、空间甚至是主体时间和空间的多种制约,达到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协同育人的目的。

1.地方本科高校需落实全员育人的本质要求,需明确高校全体教职工的思想本质,应要求其按照立德树人的根本教学理念实施各项有关的教学活动以及管理行为等,由此将立德树人的教育教学效果,作为衡量自身工作的基本标准,确立育人意识,提高育人能力,有机结合,齐头并进,在履行自己的职责过程中,对大学生进行政治观念的培养、思想价值的引导、道德规范的传导等[4]。

2.地方本科高校在落实全过程育人时,还需明确时间维度这一特点,并将其贯穿于学校办学治校过程中,由此突出教师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以及学生成才发展的全过程,在结合育人要求后,需确保立德树人根本理念可贯穿于覆盖到学生从入学—毕业的全过程之中,并明确构建出的新阶梯式育人时序。在此,地方本科高校的全方位育人的指导思想,需将立德树人理念内化于办学治校领域之中,并将其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在此过程中,还需将学校内外的多方资源进行有效地利用,并将这些资源反映在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进而对大学生进行“立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教育。同时,高校需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下狠功夫,需将重点放在培养时代新人上。

总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无法脱离教育教学的整体,且自身具备了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对此高校需在各个环节中渗透三全育人理念,进而保障形成制度完善、执行有效的高校思政教育新格局,而这也是形成大思政格局的关键[5]。

(二)在完善体制机制中提升“三全育人”的效果

1.在构建出完善的三全育人机制时,高校需明确三全育人的重点在于可持续性的育人以及可持续性的发展,在两者结合的动态化过程中,还需建立出以内生动力为主、外驱动力为辅的动力系统,由此做到全程育人不间断用力、整体发展与时偕行的育人效果。一方面,“三全育人”是从上级的方针和文件中开始的,要不断加大体制标准的执行力度,需将“三全育人”工作列入高校巡视整改工作、“双一流”建设工作和教学科研工作的考核内容,把“立德树人”与“师德师风”工作结合起来,把“师德”工作与“教师述职评议”“职称晋升”“优胜劣汰”等工作结合在一起,推动“综合改革试点”的筛选与教学改革项目的申报立项等内容。另一方面,相对于外部驱动,内部驱动具有更重要、更深层和更持久的特点。在此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最重要的是要将育人主体的内在动力进行挖掘,不仅要对学生进行选拔和表彰,还需运用物质与精神的激励效果,以全员育人格局将其发挥出引导的作用,并由此增进对教育对象的关切,使其达到对教育内容更真、对教育结果更善、对教育过程更美的理念认同与建设效果,同时还需将立德树人、教学成才的思想根深蒂固,化为内心的动力[6]。

2,构建和完善“三全育人”的运行机制。按照《普通高等学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建设标准(试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等文件,明确各类教育系统的职责与具体任务,并指导多职责的主体寻找各类工作的契合点,进而完成对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并完成对教育活动的科学设计规划。

3.还需构建与完善高校三全育人评价机制,高校需着眼“评什么”和“怎么评”的问题,应把立德树人效果作为基本准则,把学生的获得感作为主要准则,集中专家的智慧,运用德尔菲法,使其可建立出多层次、复合型的质量评价体系,将具有可操作性、可定量的质量评价指标浓缩出来,并将其纳入双一流建设成效以及评估、学科专业质量评价、人才项目评审之中去,由此达到以评促改、以评促进的最终建设效果[7]。

(三)在多元主体互动中丰富“三全育人”的实践

1.高校需坚持三全育人为本的建设体系,在教育教学与管理过程中需做到以学生为本。应对学生的需要进行准确把握,让多种育人主体与大学生之间的交流通道变得更加顺畅,对学生的现实的物质需要和内在的精神需要产生全面的认识;对教育过程进行细致设计,将学生需要作为主要的切入点,并重点采用或综合运用课程教学体系,在教师和受教育者的双重交互作用下,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由此提升教学质量,保障可与教育对象实现双向互动与供给,明确优质教学内容的供给方式等。

2.加强新时期高校“三全育人”的人本化。在此过程中,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保障教育教学计划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的个人学习需求等,在注重学生情感体验、学习体验时还需创设出适合学生成才发展的信息化建设体系,由此符合我国提出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8]。

结语

综上,在我国时代要求与实践改革的快速发展下,为响应新时期高校思政工作的新需求,“三全育人”全面改革试点持续深入,并真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对“三全育人”思想内涵的深入探讨,而这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丰富我国教育理论研究内容,并持续推动三全育人改革效果,真正在育人的高度、力度以及效度上下狠功夫,由此真正将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体系落实到位,并发挥三全育人的实际价值,进而真正培养出我国所需要的新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张文婷.构建高校"三全育人"长效机制[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1(8):18-20.

[2]林华坤.”三全育人”下的高校后勤服务育人体系探索[J].高校后勤研究,2021(3):5-7.

[3]李洁梅.试论高校后勤"三全育人"的实践创新——以南开大学为例[J].高校后勤研究,2021(2):12-14.

[4]杨芝涵,李荣亮. “三全育人”视域下优化高校后勤工作研究[J].高校后勤研究,2021(8):8-9,13.

[5]秦洪庆,付文静.”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辅导员立德树人路径探析[J].广东教育(高校思想教育探索),2021(4):15-19.

[6]程会娜,郭晓.”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 类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1(13):107-110.

[7]徐晶,周晶,吕庆涛.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三全育人"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21,42(27):145-146.

[8]伯洁.”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优势、困境与对策[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1,30(2):4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