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结合视域下乡镇新型养老模式服务设计研究

2024-08-15 00:00:00王闻迪 刘展辰
公关世界 2024年13期

摘要:在健康中国战略的推动下,构建乡镇地区尤其农村地区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体系,是补齐民生短板,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国家建设的重要举措。本课题在医养结合视域下通过对城乡结合地区养老现状特殊性的分析,引入服务设计思维和产品设计流程,推行养老服务平台设计、医养流程优化、家庭赡养情感化体验提升、社区联动健康动态监测等服务策略。

关键词:医养康养;服务设计;老龄化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养老服务、养老模式的创新需求日益凸显,尤其乡镇地区,传统的家庭式赡养已经难以满足老年人多元化养老需求。乡镇养老模式面临诸多挑战,如养老资源相对不足、医养资源分配不均、养老模式单一等问题。由此,本课题对当前乡镇及农村地区养老问题和挑战进行分析,创新性地利用服务设计这一新颖概念和设计手段提出符合乡镇实际的新型养老模式,设计可操作性强、针对性强的服务设计方案,包括服务设计蓝图、医养结合的养老APP设计等可行性方案与设计产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政府扶持、社区参与、家庭支持和第三方技术辅助的综合养老服务模式,并设计出具体实施方案,旨在提升乡镇养老模式服务质量,满足老年人多元化需求,培养养老相关人才,增强老年人社会参与和自我价值实现,达到老有所依老有所养的良性养老生态。

一、乡镇及农村地区养老问题面临的困难

(一)养老资源不足

1.基础设施不完善,缺少相关人才。乡镇及农村地区在经济发展层面尤为不足,对于养老问题的基础设施建设相较于城市较为落后。在政府政策推动和提供资金补助的情况下,总体发展水平较为乐观,但一些乡镇地区缺乏必要的养老设施,导致老年人无法得到充分地照顾和关爱。另一方面,乡镇尤其农村地区,仍需要技术和人才的支持。两者相互促进,对于提高乡镇及农村地区养老水平是双重保障。

2.物质体系的不足,养老服务水平不高。乡镇及农村地区的生活水平反映老人们的生活幸福指数,其受物质体系的影响。基础生活的物质保障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支持,加紧步伐建设交通、物流以及基本的水电气供应,从而提高当地老人的生活水平及幸福指数。归根结底,农村养老问题归属于经济发展问题。只有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才可以摆脱农村养老困境,并为其提供经济保障[1]。

3.医疗建设不完善,医养资源分配不均。乡镇地区的养老服务水平不高,缺乏专业的护理人员和医疗人员以及由于资源分配不均和经济发展滞后导致的医养康养机构短缺。当下我国乡镇及农村地区,老年人健康供给资源分布不均、社区助力不足等问题,阻碍了老龄化国家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

(二)养老方式呈现单一化

1.养老意识淡薄,留守老人问题严峻。农村及经济发展滞后地区,留守老人问题较为严峻,很多老人仍秉持“养儿防老”的传统养老观念。而基于庞大的人口基数,当前中国农村农民对养老保险的制度需求和政府对该制度供给存在不均衡[2]。养老政策不能顺畅地上传下达,如何使乡镇老年人享受普惠养老措施,深刻认识到医保的便捷性,提高对自身健康状况的重视程度是必须要为之努力的。加强医疗建设,让老人们形成卫生防护意识XWNfxFcBqrxfvtydJIJtbw==和健康意识,同样是解决养老问题所面临的困难。

2.传统养老院模式急需改善。现今养老对于环境、容量、技术和食品安全保障的需求,传统的老年社区等社会养老机构和养老院、托老中心等城乡公益养老机构无法满足。如此庞大的老龄化人口数量仍让传统的养老院模式去消化解决,显然不太现实。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改善单一的养老模式,使其提高对老龄化人口的消化能力,实现民生改善。现如今互助养老和互联网智慧养老模式等新思路的提出为乡镇新型养老模式的发展指明方向,杨博维等专家认为: 应“将养老产业发展规划纳入民生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体系之中”,“构建一整套政策支持体系”其规划是从“三农”实情和项目的运营效益出发,为契合新型城镇化建设大局而提出[3]。

二、基于服务设计思维的乡镇新型医养的优势

(一)创新运行模式,满足多样需求

全面构建以街道及综合医养结构为中心,辐射社区、日间照料站、社区门诊等站点的社区居家医养服务体系,构建多元联动的服务设计蓝图,见图1。服务设计的整体性规划作为 一个整合的系统模式,体现出强烈的体验特征。整体而言,服务设计提供的不单是一个普通的服务型APP或互联网平台,它需要打通各个环节,整合服务供应商、服务提供者、第三方医养机构等一系列相关利益体,各方共同努力,结合相对应的设计产出服务系统,形成共同协作的设计关系[4]。

在适应政策环境过程中,社区医养结合建设的内涵和服务主体、服务内容、服务对象等要素逐步明确[5]。在社区医养建设过程中,政府起主导作用并提供相应建设政策和补贴,街道社区牵头对于留守老人、失能老人进行特别关照,同时突出医疗机构的主办特色,鼓励社会医疗资源下沉社区,建立社区老年人线上健康台账,时刻进行健康监督,对各类疾病进行积极治疗。关注慢性病与人口健康,更是保证全民健康的根本所在,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 没有老年人的健康,就没有全民的健康[6]。

(二)丰富服务内容,规范服务流程

养老产业应更加细分,针对“新老年人”的特点和需求,力争精准服务[7],增加各种娱乐活动和消费场所,使精神富足得到满足感。传统的养老模式仅仅给老人提供基本生活条件以及衣食住行的基本服务,老人的健康和精神状态知之甚少,关注度不高,问题的发现具有很高的延时性。而乡镇新型医养模式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前提下,力求健康与慢性病管理与养老需求相结合,增加文娱活动、心理慰藉咨询、老年大学、技能培训等内容,同时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需求。社区医养结合是一种以老年人个体需求和健康状况为依据,提供多层次养老服务的养老模式,它能够有效满足老年人生活、健康与精神需求。

而在丰富服务内容的同时还要规范服务流程,完善评价体系。服务设计的完整性要求对各个服务环节的利益相关者进行评价与反馈,在制定完善服务设计蓝图,建立服务接触点规范流程的基础上,完善的评价体系可以对服务提供者,尤其是第三方医养机构进行量化评分,对服务设施、运营管理、操作规范等进行综合评估与验收,评价结果可通过官方渠道进行公开。

(三)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培养养老产业人才

乡镇新型医养模式的建设,不仅仅需要政府的支持,社会各界人士投身到其建设当中去也必不可少。新型医养服务设计提倡医护人员、志愿者等多种人才为社区老年人提供专业问诊、医疗服务、政策咨询等,结合自身能力为辖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就近就医、助餐助浴等服务。依托大专院校、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养服务机构加强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既缓解了就业压力又打通了产业联动。另一方面,招募高职院校志愿者,增加新型医养的可持续性,使社会中新老血液进行思想碰撞,利于双方发展。长期努力的目标以期协调各方关系,促进医养结合社区模式的发展与完善,为我国老年群体提供更加优质、全面的医养服务,使“医”与“养”真正地在社区得到融合。

三、医养结合视域下乡镇新型养老模式智慧APP

(一)目标人群

目标人群为65周岁以上的老年人或者其他原因导致的子女无法在身边尽到赡养义务的,均可让老人体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丰富老年生活。在老龄化如此严峻的今天,国家也加快了对新型养老体系的建设,以改善民生。

(二)服务定位

服务设计来源于社会心理学,对更好地提供养老服务贡献了新思路。解决乡村地区养老问题所面临的各种困难,同时提高老龄化人口的幸福指数,加快经济建设。

(三)内容模块规划

1.政策解读。智慧平台APP针对乡镇及农村老人对国家政策了解不深,对信息敏感度低的情况,设置政策解读模块,鼓励专业人员入驻,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养老政策解读,打破信息壁垒。

2.医疗服务、生活照料、文娱活动等服务模块。本平台是以为目标用户提供自身健康数据及生活照料为主要内容的服务系统,为用户更直观地了解身体各项指标,更便利地掌握身体健康情况,提升用户便利程度与黏性。例如医疗服务模块建立健康电子台账,根据身体数据推送相关健康提示,让目标用户在监督下培养良好的习惯,提供权威医生用更具口语化的语言科普健康知识,贴近民众通俗易懂,且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科学性。生活照料模块可线上订餐、提供代缴费、代取药、家政保洁、上门维修等便捷服务;文娱活动可实时查看并预约全城社区或街道组织的书画歌舞、老年课堂、旅游休闲等文化活动。

3.出行助手。针对目标人群不善于灵活使用较为复杂的功能,在路线规划模块搭建出一键回家和亲友探访两个便捷服务功能。针对乡镇农村多数大龄老年人对新科技产物无法流利运用的问题,通过智慧养老APP中出行助手功能,用户可提前在一键回家中编辑好家庭地址,进行定位,在老年人在外需要外出的时候点击目标地址,即可马上智能导航到目的地,简化不必要流程,实用性更强,同时子女可进行定位查看,随时关注老人在外出行情况。

在探访亲友模块中,可输入3位亲友家庭住址,用亲友头像作为区分也可自行添加标注,平日如想探访亲友,可一键导航至亲友家,实现智慧出行。

4.家庭小组。添加家庭联系人,组建家庭聊天小组,在聊天模块可以进行日常分享、互动,以此来加深与老人的沟通同时增加对老人的关爱。子女也可以通过配套互联网视觉信息传递技术随时看到父母的活动轨迹,如有异常情况即可一键报警,解决子女最关心的老人安全问题。

5.招聘信息。以网络与新媒体渠道借助大数据精准服务向就业者提供招聘信息,并向大众推广使其了解新型养老模式。同时进行专业人才培养和招聘,提供一定量的工作岗位,为政府缓解现阶段就业难的问题,在促进乡镇就业及经济发展的同时将新型医养养老模式面向大众。

(四)服务设计的独特性需求

1.认知需求。对于65周岁以上的乡镇老人,这类群体的文化认知水平相对较低,因此在智慧平台的推广和应用方面应借助其子女亲属等进行辅助认知,更加系统性地、简洁地去介绍平台信息和内容推广,增加各种面向工作人员的咨询渠道并保证畅通无阻。

2.可视化需求与交互性需求。信息设计应更多地去使用图片、图表、色彩等元素,以此来增加受众对其的感知能力。对文化水平不高或文字精细化阅读能力较弱的群体,色彩、图案的感知力相对较强,从可视化信息设计方面应符合老年人阅读习惯,使内容可读、易读。同时在交互操作方面,应尽可能简化达到目标操作所需求的步骤,导航信息一目了然,简化手势操作和交互流程。另一方面,因目标群体的交互特殊性,不能完全摒弃传统媒体助力,APP中仍要增加一键电话咨询或社区、医疗机构地址信息等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

结语

我国在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后,养老问题一直是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乡村新型医养模式的建设是解决我国养老问题困难的重要手段。将有助于政府建立更加完善的新型医养服务体系,推动医养产业模式创新的持续探索。乡镇新型医养概念的提出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对人口老龄化这道壁垒的一记重拳,青壮年也无后顾之忧更加积极地投身到祖国的建设中,是提高人民幸福指数的特效药。

参考文献:

[1]叶晨莹,沈伟.关于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农村养老问题的思考[J].山西农经,2021(19):96-97+100.

[2]田凯.当前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制度分析[J].社会科学辑刊,2000,(06):28-32.

[3]卢布,黄赢,李建国,等.54321养老产业模式研究——兼论农区养老主题小城镇建设[J].中国软科学,2014,(01):87-95.

[4]张晨帆,王博,袁婷薇,等.二线城市社区中老年人情感化服务设计研究——以无锡为例[J].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03):17-22.

[5]徐欣,高红霞,候贵林,等.社区医养结合“合法性”的行动框架与解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22,39(5):335-339.

[6]高瑗,原新.老龄化背景下中老年人口的健康转变模式特征及其应对[J].河北学刊,2018,38(3):170-175.

[7]王冕.浅析北京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海峡科技与产业,2021,34(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