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探讨大学生人际敏感和利他行为之间的关系,采用SCL-90中的人际敏感问卷和大学生利他行为问卷对377名大学生开展调查研究。结果是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人际敏感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性质本科院校的大学生在利他行为上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人际敏感水平对利他行为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结论是大学生人际敏感水平越高,表现出的利他行为越少。针对大学生群体中高发的人际敏感问题,高校教育工作者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敏感;利他行为;教育启示
引言
利他行为是一种不计回报、给予他人帮助的无私行为,是亲社会行为的重要表现形式[1]。大学生群体正处于从学校角色向社会角色过渡的关键阶段,培养大学生的利他行为对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社会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2]。
人际关系敏感(简称人际敏感)是指个体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对他人的情感和行为知觉和敏感的程度,是衡量个体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此类个体以持续关注和担忧负面社会评价为特征,对于他人的评价过分警觉和在意,容易对他人的行为产生误解,经常会为了避免他人的负面评价而采取防御性措施,因而人际敏感的个体在社交过程中往往难以与人亲近[3]。
利他行为发生在人与人的互动过程中,人际互动中的人际敏感特征因而也会对利他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本研究拟探讨大学生人际敏感和利他行为之间的关系,为促进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提供积极的能量和教育建议。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中国部分高校全日制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共发问卷412份,剔除无效数据后共收回问卷377份,回收率91.5%。其中男生210人,女生167人。
(二)研究工具
1.大学生人际敏感问卷
本部分选自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中的人际敏感内容,共9个问题,每个问题包含无(自我感觉不存在问题)、很轻(感觉存在问题但无实际影响或影响轻微)、中等(感觉存在此症状,且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偏重(自我感觉存在该症状,并造成相当程度的影响)、严重(自我感觉症状的频率和强度都很严重)5种选择,以1—5分计算。总得分在9—45分,低于18分为正常,超过27分则意味着出现明显的人际关系敏感症状。本研究量表的 Cronbach's α为0.889。
2.大学生利他行为问卷
本部分使用了由Rushton等人(1981)编制并由苏娟(2014)修订的自我报告利他主义量表,包括20个问题。量表采用5分制,被试得分越高,利他行为越频繁。修订后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87,分半信度为0.807。在本研究中, Cronbach's α为0.915。
3.数据录入与分析
回收所有的问卷,将377份有效问卷的数据录入SPSS 25.0统计软件并进行数据处理。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本研究中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一)一般资料描述
被调查对象的基本特征如下:男性210人(55.7%),女性167人(44.3%);大一73人(19.4%),大二77人(20.4%),大三85人(22.5%),大四142人(37.7%);独生子女85人(22.6%),非独生子女292人(77.4%);城市197人(52.2%),乡镇60人(15.9%),农村120人(31.9%);医学院校291人(77.2%),地方院校86人(22.8%)。
(二)人口学变量差异分析
1.男女生在人际敏感、利他行为上的差异比较
为检验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人际敏感和利他行为上表现的差异,对被试在这两个变量上的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男女生在人际敏感得分(t=-1.249, p>0.05)与利他行为得分(t=1.893, p>0.05)上的差异均不显著。
2.不同年级在人际敏感、利他行为上的差异比较
为检验不同年级在人际敏感和利他行为上表现的差异,对被试在这两个变量上的差异得分进行F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年级对大学生人际敏感问题影响显著(p<0.01),而对利他行为影响未达到统计学意义水平(p>0.05)。事后检验显示,大一、大二学生的人际敏感水平相较于大四学生更为严重。具体情况见表1。
3.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在人际敏感、利他行为上的差异比较
为检验是否为独生子女在人际敏感和利他行为上表现的差异,对被试在这两个变量上的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人际敏感得分(t=0.174, p>0.05)和利他行为得分(t=-1.168, p>0.05)上差异均不显著。
4.不同居住地的大学生在人际敏感、利他行为上的差异比较
为检验不同居住地(城市、乡镇、农村)在人际敏感和利他行为上的差异,对被试在这两个变量上的得分进行F检验。结果显示,不同居住地的大学生在人际敏感得分(F=2.304, p>0.05)和利他行为得分(F=2.023, p>0.05)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5.不同性质院校的大学生在人际敏感、利他行为上的差异比较
为检验来自不同性质院校的大学生在人际敏感和利他行为上的差异,对被试在这两个变量上的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本科院校性质对人际敏感影响不显著(p>0.05),对利他行为影响显著(p<0.01),医学院校学生利他行为显著高于非医学院校学生。具体情况见表2。
(三)人际敏感与利他行为关系研究
1.人际敏感与利他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人际敏感量表的信度为0.889,利他行为量表的信度为0.915,二者可靠性统计量均大于0.8,说明量表信度能够被接受,可以进行相关性分析。相关分析发现,人际敏感得分与利他行为得分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r=-0.14, p<0.01)。
2.人际敏感和利他行为的回归分析
以人际敏感作为自变量,利他行为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建立回归模型。结果显示,人际敏感水平对大学生的利他行为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β=-0.14, p<0.01)。具体情况见表3。
三、讨论
(一)大学生人际敏感与利他行为的特点
在人际敏感方面,大学生的平均得分为20.27。在被调查的377人当中,人际敏感得分小于18分即正常水平的有120人,仅占总人数的31.83%;医学院校学生人际敏感得分不小于18分的有197个,占被调查的医学院校大学生人数的67.70%,得分大于27的有32人,占被调查的医学院校大学生人数的11.00%;非医学院校学生得分不小于18分的有58人,占被调查的非医学院校人数的67.44%,得分大于27的有7人,占被调查的非医学院校人数的8.14%。显然,医学院校无论是有人际敏感还是明显人际敏感问题的同学占比都要大于非医学院校,这可能是由于医学院校大学生普遍存在课业繁重艰涩、临床实习压力大等问题,致使医学生容易产生不稳定的情绪[4]。总之,无论是医学院校还是非医学院校,大部分大学生都会面临不同程度的人际敏感问题。
而对于利他行为而言,大学生平均得分为59.46,总体表现良好。其中,医学院校大学生利他行为平均得分显著高于非医学院校大学生,这可能与医学生对未来工作性质的充分了解和作为白衣天使预备役所具备的社会责任感相关。
(二)大学生人际敏感和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在5个人口学变量中,年级对人际敏感影响显著,大一、大二学生均与大四学生人际敏感水平差异显著。这可能是由于大一、大二学生初入大学,未曾适应大学的生活学习节奏所致:在之前的生活里很多同学从未有过离开父母和住校的经历,在人际关系处理上缺乏经验,而大学是一个考验学生综合素质的环境,在面对完全陌生的环境、新的学习模式以及新的交往圈子时,很多学生难以及时地适应,因而表现出人际敏感程度较高的问题,符合一般常识。
此外,虽然男女在利他行为上的差异未达统计学标准,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差异,即相比女性,男性表现出更多的利他行为。这一发现与社会对男女的性别角色期望有所出入,这可能是因为本研究采用的量表中涉及的一些题目如“当他人的车在路上出问题时,我曾给予过帮助(如更换零件,帮忙推出积雪、土坑等)”等并不属于举手之劳的小事。研究者们发现,在与女性性别角色图式相符或情境较为简单安全时,女性更有可能做出利他行为,对于存在潜在危险或者需要更多体力的情况下,男性更有可能做出利他行为[5]。
(三)两个变量的关系分析
研究发现,大学生人际敏感对利他行为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人际敏感症状越轻微,利他行为表现得越多;反之,则利他行为表现得越少。这可能是因为人际敏感的大学生长期沉浸于有关自己与他人的负面认知中,无法与人建立亲密关系,身处集体场合时会产生不自在感和自卑感,在行为上表现为沉默寡言和消极退缩,因而很难做出帮助他人的行为[6]。甚至有研究发现,人际互动中的人际敏感特征会致使个体表现出更多的攻击行为[7]。而那些热情开朗,积极勇敢,善于表现自己的大学生在面对他人需要帮助的情况下更可能施以援手。总而言之,妥善处理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缓解大学生人际敏感症状,对培养大学生的利他行为和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四、教育启示
(一)高校教育工作者应重视大学生人际敏感的问题
人际关系敏感不仅会导致大学生社会适应功能变差,利他行为减少,同时它也是焦虑、抑郁的易感因子。因而学校应定期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普测,根据每位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造册登记、建档立卡,注重对人际关系敏感高的学生的筛查、干预和追踪。
(二)高校要注重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
很多人际敏感的学生往往不知道如何正确与人沟通,有时虽然他们希望能改变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消极被动,但却对如何改变一筹莫展。所以高校应多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讲座和主题活动,从心理教育、情感教育等多方面培养学生,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训练技术,教会学生学会互相谅解、彼此宽容,改善学生的认知,提高情绪的表达和调节能力,构建正确的自我概念。
(三)高校应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及咨询工作
通过个别咨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团体辅导等多种方式开展,为学生提供有效、及时的心理指导服务和情绪宣泄的合理出口。此外,高校还应充分利用校园网站、校园电子屏、微信及微博公众号、校报与广播以及学生宣讲等各种资源和途径,对学校的心理辅导服务进行大力宣传,争取做到让每一个同学都清楚一旦遇到困扰自己可去何处寻求帮助。
结语
大学生人际敏感水平对利他行为发生率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面对新时代大学生群体中高发的人际敏感问题,高校教育工作者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并采取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李艳芳.大学生道德价值观、自我概念与利他行为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
[2]常洪铭,严万森.家庭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利他行为的影响:多重中介模型[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2,30(06):939-944.
[3]刘艳,谷传华.人际敏感:从社会认知到心理危险因素[J].心理科学进展,2015,23(03):489-495.
[4]胡瑞.医学生人际关系现状调查研究——以某医学院校为例[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35(11):162-164+168.
[5]吴翠萍,尚鹤睿.大学生助人行为的社会心理学因素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29(10):788-791.
[6]王海燕.高职院校单亲家庭学生亲子依恋与人际敏感的相关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2,38(11):49-51.
[7]李晓玫,姜英杰,于明阳,等.留守儿童心理虐待与攻击行为:心理弹性和人际敏感的链式中介作用[J].心理与行为研究,2022,20(03):353-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