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实践活动,特别是对民办高校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对于民办高校师生有重要影响。目前,多数民办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存在问题,如高校对课程思政建设缺乏认识和宣传;缺乏完善的考核评价标准;缺乏具备专业化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的师资;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融合存在困难等。要解决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民办高校需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改革研究。首先,应树立正确的课程思政教育观,加强对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视;其次要全方位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教师的培训,促进学校教学工作与课程思政的有机结合;最后要制定完善的考核评价方案,达到民办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较好效果。
关键词:新时代民办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内涵式发展
引言
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此次会议的召开以及会议所传达的精神为全国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指明新方向,特别是对民办高校的思政教育也起到指引作用。“课程思政”的概念也在这次会议中衍生出来,即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借助高校开展的所有课程通过挖掘其思政元素,而达到全方位思想政治立德树人的目的。现阶段,我国的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虽然在组织结构和办学方式等方面有很大差异,但其育人目的相同,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
一、民办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重要性
课程思政是民办高校对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有效途径,是突破思政教育“孤岛化”难题的重要方法,是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重要举措[1]。课程思政的主要对象即高校大学生,主要受益者就是学生,国家的建设发展需要发挥青年人的力量。在课程思政的实践中,民办高校全体教师都在探索实现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致力于如何培养好学生,怎样培养更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生。这在一方面利于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对学生能力的提升有重要帮助;另一方面,由于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主力军,这就对民办教师的能力要求更高,促进了民办教师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另外课程思政建设中可以激发各专业课程教师加强对课堂建设的研究及专业知识能力,促进对课程思想政治元素的挖掘,促使民办教师综合能力适应新时代高校教师发展的需要。
二、 民办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主要问题
(一)民办高校对课程思政建设缺乏深刻认识和积极宣传
新时代下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新方向,即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由于课程思政具有潜隐性和融合性,需要高校在课程设置和教师教学中注重学科教学与思政教学的融合性。应在“大思政”格局下,结合本校办学特色制定课程思政有效落实方案,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方案做出整体规划,进而使得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事实上,目前一些民办高校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不够,缺乏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主要表现为:(1)民办高校对课程思政缺乏正确认识。这主要体现在部分民办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没有将本校自身课程建设特点与课程思政建设相融合,对于“大思政”格局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仅仅分割给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进行思政教学,几乎没有课程思政教学的实践;(2)民办高校对课程思政建设的宣传力度不够。课程思政建设特别是需要学生、教师、学校领导的积极参与,实现教育合力,达到思政教育效果。但在部分民办学校中,学校管理者缺乏课程思政教学重视,因此,思政教学的教育理念也就无法深入学生的观念中,在部分民办高校中效果也并不明显。
(二)民办高校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融合存在困难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出“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
能” [2]。民办高校要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应着力于各院系所有课程都参与,使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成德育教育目的的实现。但现阶段在一些民办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很少考虑课程思政建设,教师在各门课程学科教学实践中也缺少相应的交流与合作,很难形成教育合力。主要表现为:(1)民办高校在课程设置中主要突出本院校专业办学特色,课程培养方案中缺少德育培养具体目标,难以做到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交流,甚至形成“学科保护主义”现象。课程思政的落实,需要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相互融合,共同发挥育人作用,才能实现课程思政对学生的德育教育目的;(2)民办高校的教师缺乏课程思政的理念。课程思政的实践过程中教师是直接参与者,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民办高校教师由于对课程思政认识不足,简单地认为学科差异性大、难以落实以及课程思政占据了专业课程讲授时间,不仅增加了备课难度,而且加重了工作压力,因此甚至产生了排斥心理。在专业课程授课过程中往往采用单一、思政元素融合少的教学方式,达不到课程思政预期教学目标。
(三)缺乏具备专业化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的师资
课程思政的建设中教师发挥着关键纽带作用。民办高校要取得课程思政建设的较好效果,需要对教师能力要求不断提升。教师不仅要专业知识扎实还需具备思想政治教育能力素养,还要能够正确处理好“知”与“德”之间辩证关系,但是现阶段部分民办高校缺乏具备专业化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的师资。主要表现为:
(1)教学方式上,大多数民办高校教师授课以讲授式为主,缺少针对性、系统性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活动,仅仅依赖教师课堂上思政元素的随机灌输,很难做到深度互动和深入解读。
(2)部分民办高校教师在落实课程思政建设中,教学研究积极性不高,缺乏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性教学研究。无论是已经开展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还是在专业课程中融入的思政元素,教学内容上仅仅涉及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经典的讲授。同时在教学方式也较单一,仅是简单的重复学习,这也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这也打击了教师的积极性,课程思政的建设也很难在民办高校中落实[3]。
(四)缺乏完善的考核评价标准
多数民办高校在考核评价标准的设置上主要涉及学科建设及科研能力提升,在各学院课程思政建设评价标准及教师课程思政落实情况的考核存在很大的缺口。主要表现为:(1)民办高校各学院专业特色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也有很大差异性,民办高校在设置课程思政建设落实考核评价标准时无法制定具体合理指标,另外,多数民办高校对课程思政建设还是不够重视,缺少相应的有利于课程思政建设的激励措施;(2)多数民办高校对于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落实缺少参考标准,对于教师课程思政是否开展,如何开展以及开展的效果都没有予以详细的考核和评价,多数民办高校仅仅停留在对于课程思政的积极宣传,并没有具体的实践方案及考核、评价措施。课程思政建设完善的考核评价标准的缺乏,就使得在民办高校中很难将学科课程与思政理论课课程相融合形成 “课程承载思政”与“思政寓于课程”的立德树人格局。
三、新时代民办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改革研究
(一)民办高校应树立正确的课程思政教育观
课程思政建设得以在民办高校良好落实的前提是民办高校管理者高度认识课程思政建设重要性,能够做到思想引领,重视、并持续性地落实课程思政建设。做好民办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引领者,需加强与其他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的探讨、研究和交流学习,推进理论创新,并强化民办高校内部课程思政建设强度,从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到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落实。(1)教育理念方面,如组建民办高校内部课程思政建设领导小组,提出具体的课程思政在校建设方案,鼓励师生强化课程思政教学的理念,增强课程思政建设的学习强度[4];(2)教学内容方面,民办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涉及的教学内容应不仅仅是思政经典原著,还应该涉及政治、经济以及时事等内容,呈现教学内容多样化,从而增加教师与学生参与热情;(3)教育方式方面,民办高校专业特色强,多数以小班授课方式开展教学,课程思政建设应发挥民办高校教学特色,如各学院专业特色不同,班级人数少等,有针对性地开展适合学生的、有一定深度的教学活动。在落实教学方面,也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互联网教学,能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课程思政寓专业课学习中于思政元素教学的目的。
(二)促进民办高校教学工作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
民办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发挥专业课程教学与课程思政教学相融合的作用,民办高校管理者需制定有利于课程思政建设与其他专业课程建设相融合的育人方案,扩宽课程思政建设渠道,形成高校内部思政课程建设全覆盖的良好氛围,从而实现教学与思政兼容并蓄。首先,民办高校管理者在制定育人模式的具体方案时,需考虑到本校办学特色,在学校开展的专业课堂教学及具体实践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5],如,辩论赛、社会实践和工厂实习等。其次,在扩宽课程思政建设渠道方面,民办高校可以发挥第二课堂作用,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研究型学生社团,发挥教师与思政干部的指导作用,实现教学工作与思政工作的有机结合,培养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丰富校园文化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最后,在民办高校内部,形成课程思政建设全覆盖格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不同专业课教师相互交流,加强合作,具体分工从而避免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讲授思想政治理论内容重复,同时通过交流、合作也可以扩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路,增强教学趣味性,从而吸引学生,达到较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三)全方位加强民办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教师的培训
教师是各高校开展思政建设的主力军。民办高校全方位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有利于课程思政建设较好效果的实现,主要可以从课程建设、教师协同与资金、制度保障3个方面进行:(1)在课程建设方面,民办高校管理者为高校内部顺利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应协调各专业课程教师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相互交流教育思路,促进信息共享,积极鼓励各专业课教师结合本专业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6];(2)高校内部各门专业课教师之间也需加强交流与合作,形成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师协同,避免教育内容重复性,加强相互支撑性与融合性,从而减少学生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抵触情绪;(3)民办高校管理者还需在资金、制度等方面保障课程思政建设顺利开展。在资金方面,民办高校管理者通过成立课程思政建设领导小组、设立专项研发资金、成立课程思政建设技术保障资金等对课程思政建设予以大力支持。鼓励教师到课程思政开展较好的高校进行实地调研、现场考察学习。另外,在制度保障方面,通过设立信息技术课程思政建设保障制度,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强各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交流,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思政建设成效好的高等院校开展远程团队视频交流与合作,从而更好地统筹、规划民办高校内课程思政建设[7]。
(四)民办高校要制定完善的考核评价方案
完善的课程思政建设的考核评价方案可以促使民办高校将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落细[8]。一方面,民办高校根据各学院的特色结合课程思政设立各学院评价细则,这既有利于民办高校管理者了解各学院在课程思政建设取得的成绩,也能够促进各学院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不断交流与学习,对典型经验进行分享,通过科学评价实现统筹协调沟通;另一方面,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参与者,设立针对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教学评价体系。这既可以了解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的践行成效,也可以激励教师不断学习,增强思想政治素养,进而能够在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灵活地在专业课课堂上融入思政元素,最终实现民办高校教师思想上和行动上愿意参与课程思政的建设。
结语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创新举措,对于民办高校而言,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分析了民办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重要性的基础上,对现存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提出了加强民办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对策建议:加强理论研究,构建具有民办高校特色的课程思政理论体系;探索实践路径,形成具有民办高校特色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支高素质的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强化考核评价,建立科学完善的课程思政建设评价机制。总而言之,加强民办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校上下共同努力。民办高校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课程思政建设为抓手,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新的贡献。相信通过不断努力,民办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必将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解岩.理工类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内涵及路径探析[J].才智,2019(01):68.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光明日报,2004-10-15(1).
[3]邱仁富.基于问题逻辑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构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4):16-32.
[4]刘立丰,孙国徽.高职院校构建”课程思政”之路径探索[J].高教学刊, 2019(25):176-179.
[5]张利芳;韩丽红.关于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几点思考[J].科教导刊,2020(9):114-115.
[6]孙秋野,黄雨佳,高嘉文.工科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方案:以《电力系统分析》课程为例[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21(2):475-485.
[7]尹亚冲,孙琳琼.”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及其实践路径[J].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20(2):106-109.
[8]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 2017(1):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