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培育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基本要求的一项关键举措。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培育既面临新机遇也面临新挑战。各类思潮交锋与“人人都是麦克风”“照搬”现象与单一“灌输”的说教模式、信息化建设滞后与“素养鸿沟”现象等因素,致使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培育遭遇了多重挑战。高校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培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应在内容创新、形式创新、主体创新等方面开辟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培育的崭新路径。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提升路径
引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刻彰显了民族性和人民性的有机统一[1],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可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因此做好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培育工作十分关键。便捷性、数字化、虚拟性、交互性等特征促进了大学生主体性发挥,但是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培育工作在这种环境下也面临新挑战。高校在进行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时,必须把握时代潮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独特优势,引导大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培育的新机遇
(一)内容的丰富性与多元性有助于增强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接受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等核心思想理念和孝老爱亲、敬业乐群、见义勇为、自强不息、扶危济困等中华传统美德以及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等中华人文精神。在过去,高校培育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只能借助课堂教学和传统媒介等方式,这些方式传播范围小,大学生接触到的中华优秀文化信息时效性不强,认同培育效果不明显。新媒体环境下,新媒体承载和传播的信息流在新媒体技术的加持下变得更为庞大。从表现形式上看,不仅可以用相对静态的文字信息和动态的画面信息来呈现,还可以加入立体的声音信息来增强受众群体的体验感。例如,可以通过微博、微信、QQ、抖音、快手、B站等新媒体工具来获取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图片、文章、视频、游戏等信息;从信息来源上看,大学生不仅可以从政府的官方正式通知和公告获取,还可以从集体或个人发布的信息中获取;就信息内容上看,影视作品、文学作品和电视节目都可以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中国诗词大会》和《经典咏流传》这类电视节目,实现了将传统诗词经典与现代流行相融合。由此可见,新媒体搭载信息内容十分丰富多元。
践行的前提和基础是认知,要引导大学生自觉弘扬和践行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和核心必须有准确的把握。新媒体凭借其内容的丰富性与多元性,搭载了更为丰富的信息,进一步加深了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这在增强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度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形式的多样性有助于提升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参与度
在新媒体环境下,科技的快速发展带动各种电子设备更新换代更加迅速,使新媒体的载体的功能不断被开发与拓展,近几年随着无线网络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微博、微信、抖音、快手、B站等新媒体工具的广泛使用,使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变得更为多样化,大学生有了更多接触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信息的机会,例如,大学生可以通过央视网等新媒体工具来观看中国乡土故事纪录片《记住乡愁》,它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是一部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核心,以生活化的故事为依托,以看得见的传统村落为载体,以乡愁为感情基础的一部大型纪录片[2],它所产生的文化影响力触发了当代大学生的中国乡土情感。同时,新媒体凭借其独特的交互性优势,使得人们不仅可以通过各种平台获取信息后发表见解和阐述观点,还可以通过弹幕、评论等形式就某一观点与其他用户交流,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知识互补。新媒体凭借其形式的多样性和交互性,满足大学生对文化信息快速获取和互动体验的需要,有助于提升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参与度。
(三)媒介技术的推广应用提升了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可度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变革和5G技术的逐渐推广,人工智能技术趋于成熟并广泛应用于现实中,催生出语音识别、人脸识别和图像识别等智能硬件,使人与媒介之间的交互突破了传统的物理接触模式[3],人机交互的方式也转向了以人为中心,为实现体感交互和情感交互提供科技支撑,同时,在产业规模增长和产品市场化的推动下,广大的受众群体对于媒介服务的需求将得到充分地满足。大学生群体多数都是“00”后,他们从小就生活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年代,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们不满足于获取原始的文化信息,而5G、云计算、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带来的教育场景和教学方式的变革,如超高清显示和沉浸式体验等,大大提高了他们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在学习过程中更易引发他们产生 “共情”与“共鸣”,从而引导他们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可度。
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培育的提升路径
(一)内容创新: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
文化的传承在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当代大学生是继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主要群体,在新媒体环境下,教学环境有了很大改善,但如果缺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层次内容的支撑,就无法吸引大学生。要推动教育内容供给侧改革,以大学生为中心,满足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1.优化内容供给,制作契合需求的课程
内容永远是培育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核心要素,面对新媒体环境下西方思潮的涌入,高校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思想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进行深层次、多维度、全方位的挖掘,并根据社会和国家发展的需要对其进行新媒体技术赋能,实现传承基础上的创新发展,让大学生群体在课堂教学中真正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高校可以运用新媒体的便捷性及其传播资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等核心思想理念和孝老爱亲、敬业乐群、见义勇为、自强不息、扶危济困等中华传统美德以及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等中华人文精神制作成微视频、网课及精品资源在线共享课程,使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空间得到拓展[4]。例如,南京大学录制的《走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品共享课程。大学生可以在新媒体平台寻找契合自身需求的课程,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千年的魅力所在,在历史与现实的思考中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理念。
2.融入时代元素,提高学习积极性
新媒体具有形式多样的文化传播形式,高校可以借此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培育,比如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古诗词、重大节日等因素与游戏、动漫、音乐、线上竞赛这些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时代元素相融合,例如,鼓励学生参与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大学生可以通过央视影音APP参与节目互动,在与节目组的互动中提高他们学习古诗词的热情,引导他们高度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增强文化自信。
(二)形式创新:产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鸣”和“共情”
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方式方法的优劣,影响着培育的效果。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要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发展为契机,创新教学形式,通过联系现实和营造“沉浸式”的育人场域,引导大学生内心产生“共鸣”和“共情”,增强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
1.现实融入,引导大学生产生“共鸣”
新媒体凭借其独特优势,让当下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加快捷,能够更快接纳新鲜事物,因此,做好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培育工作,在课堂教学中简单地照搬照抄是达不到培育效果的,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加强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和对比,以贴近现实的语言向大学生进行诠释和解读,借助新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才能真正实现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以中秋节文化的教学为例,中国人特别重视血缘关系,中秋团聚的习俗满足了家庭和睦团圆的需要[5]。如果将中秋节团聚这一行为延伸到现代公民责任感体系中的家庭责任感,容易让大学生群体产生“共鸣”,这也是他们需要具备的重要素质能力和道德品质。
2.营造“沉浸式”场域,引导大学生产生“共情”
在新媒体环境下,尤其是伴随着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学生为核心的“沉浸式”育人场域正在不断进行构建和延展。这为彻底改观以说教形式为主的课堂教学的“呆板印象”提供了契机,例如,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堂教学可以借助“沉浸式”VR技术,利用智能化感知设备,使大学生能够沉浸在特定的传统文化场景和故事情节中,实现跨越时空界限的真实情境体验[6],达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场景中事物的触摸、互动和感知,逐渐产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近感和认同感。这一创新突破不仅能让当下大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沉浸式”教学中拓展知识面和完善知识结构,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主体创新:强化高校认同培育的主阵地优势
新媒体技术与教育的融合使教师、学生、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等教育场景的诸多要素发生了变革,在这一变革的强烈冲击下,高校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培育的主阵地,挑战和机遇并存,因此,高校可以通过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和培育大学生信息技术能力以适应时代的发展,更好地为大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培育工作服务。
1.提升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
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信息获取和知识背景都比以往提升了一个层次。传统的文化教育都只注重教师自身的人文精神和学识水平,而缺乏对网络素养、媒介素养、人工智能素养以及数据素养等信息素养的关注[7]。面对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和大学生的个性需求,首先,要加强对教师媒体意识的培养。高校要让教师认识到新媒体环境下利用互联网工具开展教学活动的独特优势,引导他们主动学习互联网工具的使用方法,提升信息素养,适应新媒体环境下教师加强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培育工作的要求;其次,要给教师提供信息素养提升培训的平台。高校可以通过开设课程、研讨会和开展教师入职培训以及增加高校交流活动来助推教师信息素养提升[8],例如,开设VR虚拟现实硬件操作课程,通过培训使高校教师VR技术运用水平得到显著提高;最后,引导教师投入新媒体的相关问题研究与实践。如何引导教师投入到媒介素养等信息素养的问题研究中去,高校可以通过项目立项等方式使研究专业化,进而不断提升他们运用各种新媒体软件的熟练度。
2.培育大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
新一代信息技术在高校的广泛应用,对大学生辨别、选择、使用媒介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大学生信息素养面临的新问题,应该从自身、学校和社会等多个方面来培育大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
高校培育大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中担负主要职责,首先,要引导大学生自觉把日常学习与信息技术能力提升有机联系起来,在日常学习和实践中提高对各种媒介的认识和掌握程度。例如,积极主动利用B站、抖音、新媒体工具学习媒介知识,也可以到高校、科技馆等地方场馆亲身体验VR技术等。通过各种自主学习方式,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新媒体环境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其次,开设相关课程。要深入调查,以现实需求为导向,针对性地开展信息技术能力培育工作,让大学生掌握新媒体环境下关于信息技术的新内容和新知识,掌握运用媒介的新技术和新方法;最后,要加强与社会组织机构合作,共建5G实训大平台[9],可以利用5G平台,为学生学习媒介知识、体验5G技术提供更多机会,在学习体验过程中提高大学生信息技术能力。
提升大学生信息技术能力,需要大学生个人、高校和社会三方共同努力,培养大学生利用有价值信息资源来进行信息获取、整合和创新的能力[10],以此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培育的实效性。
结语
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培育既面临新机遇也面临新挑战。高校应在内容创新、形式创新、主体创新等方面开辟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培育的崭新路径。
参考文献:
[1]沈湘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1(5):9-18+156.
[2]郝雨,刘凯.唤醒乡土记忆与传统文化自觉——评百集电视纪录片《记住乡愁》[J].当代电视,2016(05):13-15.
[3]孙巍,韦桂娥.社交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06):78-80.
[4]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1-26(6)
[5]黄永林,孙佳.博弈与坚守:在传承与创新中发展——关于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命运的多维思考[J].民俗研究,2018(1):34-41+153-154..
[6]秦晓华,邱耀立.论5G时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VR技术的融合[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5):64-67.
[7]袁磊,张艳丽,罗刚.5G时代的教育场景要素变革与应对之策[J].远程教育杂志,2019,37(3):27-37.
[8]李晓蕙.全媒体时代高校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的价值与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20(Z2):55-57.
[9]王晓蕊.5G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新问题与对策[J].编辑学刊,2020(6):94-98.
[10]吴砥,余丽芹, 饶景阳,等.大规模长周期在线教学对师生信息素养的挑战与提升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020,41(5):12-1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