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阈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英语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效路径研究

2024-08-15 00:00:00杨建峰 胡月朦
公关世界 2024年13期

摘要:大学英语专业课程不仅肩负着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任务,还承载着培养具备良好品德和才能的英语人才的重要使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既是文化强国目标下文化教育的需求,也是深化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的必经之路。本文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论述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英语专业教学的重要意义及课程特点,并具体探讨了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英语专业教学的有效途径,旨在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实现英语课程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课程思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英语专业;有效路径

引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青年大学生坚定中国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大学英语专业教学应以传授语言知识和道德教育为主要目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专业课堂,以融盐于水的思政熏陶,有机融合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升和人格塑造4个方面。本文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探讨如何发掘其中的中国家庭教育观、古典文学著作、科技创新、古典建筑、悠久历史、社会责任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政元素,并有效地开展教学实践,为大学英语专业和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启示和借鉴。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英语专业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提高学生文化自信的需要

许多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不足,导致在跨文化交流中可能表现出自我认同模糊或自我贬低的趋势。这种现象尤其在英语专业的学生中更为突出,因其接触外来文化的机会较多。因此,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英语教学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中国文化,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还能通过中西文化对比的方式,培养学生辨析和理解文化差异的能力,避免盲目崇拜西方文化,形成更加坚定的文化认同。这种教学模式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使命感,鼓励他们勇敢地承担起用英语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讲述中国故事的责任和使命[1]。

(二)符合英语专业大学生现阶段思政教育的需要

当前,“课程思政”的理念在高校教育中愈发受到重视,要求在专业课程中深入探索思政教育的渗透与实践。在此背景下,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英语专业教学,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术视野和文化背景,也为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平台。深度挖掘传统文化在英语专业课程中的应用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提升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还可以引导他们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思考传统文化背后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观,培养他们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因此,将传统文化融入英语专业教学是促进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重要举措,有助于培养具有综合素养和国际视野的优秀英语专业人才。

(三)提升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需要

现代大学英语教学的高阶目标在于促进中西跨文化交流,培养能够为此提供支持的专业英语人才。传统文化作为国家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与西方文化存在明显差异。通过在英语专业教学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和特点,从而增进对中西文化差异的认识和理解。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跨文化交流的环境,还能够提升他们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和交际技巧[2]。

二、《高级英语》课程的特点

《高级英语》课程对英语专业三年级的学生开设,是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核心的专业必修课,教学中主要教材为《现代大学英语精读5》和《现代大学英语精读6》,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教材依据大学英语专业课程的定位,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知识与技能、人文知识与修养、思辨能力及道德价值观念这4个方面的技能。《高级英语》教材坚持题材的多样化,课文涉及记叙文、议论文、小说等不同文体,涵盖政治、历史、经济、科技、伦理等多个领域,既有利于教师从跨学科的角度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政育人元素,又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道德情操、创新技能和人文素养。结合当前课程思政背景,《高级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将语言知识技能的培养与人文知识的传授紧密结合,尤其是提升学生对种种社会热点问题广泛的兴趣和关注,开阔他们的眼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并逐步使学生了解探索各类知识的基本方法。学生在阅读和欣赏这些名家作品时,教师在讲解中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精神、中国家庭教育、古典文学著作、科学创新、古典建筑、悠久历史、社会责任等思政元素,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还有益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与国际视野、人文与科学素养、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语篇分析与欣赏能力等;进一步帮助学生克服非此即彼的简单思维模式,学会如何思考,提高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与独立思考能力,实现外语课程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的有机统一[3]。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专业教学的有效路径

当前,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大学生接触的西方文化越来越多,在英语教学中大多涉及英美文化,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所欠缺。本文将致力于从补充和完善教学大纲、重新构建教学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等方面来改变这一状况。

(一)补充完善教学大纲、重构教学课程内容

补充完善教学大纲、重构教学课程内容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的基础步骤。在高级英语课程中,应以现有教材为基础,遵循跨文化交际原则,对课程进行适度调整,同时引入一些介绍中国文化或中西方文化比较的课外学习资料。这一举措有助于解决现有英语教材中中华传统文化匮乏的问题。通过这样的调整,英语专业学生不仅可以提升英语水平,为未来学习和研究国外科技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也能够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文化自信心。这种教学改革不仅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还能够培养他们更全面的国际视野和文化意识,为其未来成为有价值的国际人才奠定良好基础。

1.深度挖掘《高级英语》教材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高级英语》课程选用的教材为外语教学与研究版社出版的《现代大学英语精读5》《现代大学英语精读6》。教师要依据修订版的教学大纲,根据教材内容进行主题分类整理,深挖和解析教材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搜集和制作与教材主题相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图片、课件、视频、微课、慕课等学习资源。《现代大学英语精读5》第二版的课文中涵盖以下主题:“Who Are You and What You Are Doing Here”学习教育观及自我成长;“Two Kinds”家庭教育观;“Goods Move, People Move, Ideas Move. And Culture Change”全球化及其影响;“Professions for Women”女性职业及自我价值实现;“ Love Is a Fallacy”爱情观;“Al Gore's Nobel Peace Prize Acceptance Speech”世界和平等。《现代大学英语精读6》第三版的课文中涵盖以下主题:“ The Merely Very Good”科学精神;“A Rose For Emily ”爱情观、社会变迁;“What Is News?”新闻观;“The Museum”历史文化;“Housewifely Arts”家庭生活;“Beauty”美的认知等。在学生学习这些课文的同时,教师要求学生分组查找一篇与每单元主题相关的蕴含中华优秀文化的英语文章分享给全班同学自学,以扩大学生阅读量。阅读时,要求学生划出体现主题的词汇、句子、段落等,并根据内容做出总结、谈感想。学生从单词、词组、句法、语篇等不同层面感知中西方文化,为学生比较中西方文化做好铺垫,从而有益于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2.融入中西方文化异同的对比理解

在《高级英语》课堂上,应选择与西方文化既有关联又可以形成鲜明对比的内容为切入点,以此激发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异同的感知,提高其对中西文化的比较意识。例如,《现代大学英语精读6》第三版 Unit 1 “The Merely Very Good”的主题内容是优秀的物理学家罗伯特·奥本海默、保罗·狄拉;诗人斯蒂芬·斯宾德和W. H.奥登。教师引入中国物理学家钱学森、邓稼先、李政道、杨振宁等;诗人李白、杜甫、苏轼等。文中有讲到奥登关于描写月亮的诗歌,教师引入中国著名诗人描写月亮的诗歌:李白《静夜思》《月下独酌》《关山月》;苏轼《春宵》《阳关曲·中秋月》;李商隐《霜月》《春江花月夜》等。学生在自己学习和老师补充讲解的知识中,对中外物理学家和诗人进行对比,学习他们的成就及科学创新精神,欣赏中西方描写月亮的美好诗句,了解诗歌创作的异同。再如Unit 2“A Rose For Emily”的主题内容是“美国南北战争背景下,北方先进工业文明及城市化逐渐融入南方,南方没落贵族家庭关系及爱情观、阶级观念、种族歧视、人情冷暖等文化现象”。教师适当引入受中华传统文化和西方文明影响的徐志摩和张幼仪的爱情故事,让学生自己讲故事,并讨论两个故事中Emily和张幼仪的差异,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下张幼仪正确的家庭观、爱情观及人生观,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此外,在课文主题升华部分,教师适当加入中华文化中含有励志意义的诗句,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等名句,让学生作为英汉对照翻译练习或者用自己的话表达对诗句的理解。学生从价值观的角度对中西方文化进行对比,辩证地看待其中的异同,实现良性的中西方文化交流,达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标。

(二)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

改革与拓展教学模式和方法是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的关键。高校英语教师要不断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英语专业课堂教学中的教授模式和方法,改变传统的线下授课模式,根据教材设计特色,以学生为中心,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授课模式进行教学。教师通过雨课堂、智慧树平台给学生分享与课堂知识相关课件、视频、微课、慕课等学习资源,让学生自主学习及预习课堂所要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个体活动、小组讨论活动、项目分配等方式组织线下课堂教学,准确地定位教与学的角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融入一些反映中西方文化异同的英汉互译成语、谚语、寓言小故事,组织小型英语辩论赛等;课下开展演讲、配音、讲好中国故事等英语趣味性第二课堂活动,通过课上课下联动把中西方文化认知与语言学习有机结合在一起。只有不断增强现代性和趣味性,通过知识点向情感、策略、文化等方面进行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会对学生产生更大的吸引力,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科素养协调发展。

(三)提高教师执教能力

提高高校英语教师中英双语语言文化执教能力是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的根本,高校英语教师应该重视并做好以下工作:

1.教师应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成为合格的中英双语文化传播者。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精神财富,对教师而言,深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不仅是一种学术素养的提升,更是扩展自己文化视野的重要途径。教师应该了解中国的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观以及它们在当今社会的意义和影响。只有通过系统地学习,教师才能准确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授给学生,激发他们的兴趣和理解。

2.教师应重视双语文化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运用多元化的教学途径和方法,引领学生接触和感受英美文化,同时逐步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活动、课堂讨论、小组项目等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同时,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使用文化视频、音频等资源,呈现生动形象的中华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3.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文化差异意识和包容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引导他们正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尊重并理解彼此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活动,引导学生探讨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和挑战,培养他们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思维。同时,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文化交流活动,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应对能力,为他们未来的跨文化交际打下坚实的基础。

结语

课程思政是一种开展思政教育的新型教学方式,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外语学习者承担着维护国家形象和文化安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高校英语教师应当秉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深入挖掘思政教学元素并融入英语专业教学的各个环节,真正实现思政教育的无缝对接和潜移默化。本文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结合课程的特点,探讨如何将中国家庭教育观、古典文学、科技创新、古典建筑、悠久历史、家庭及社会美德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政元素融入英语专业课堂教学实践中,同时传授知识、提升学生技能,进行德育教育,为国家培养具有高尚品质和扎实专业知识的外语人才。

参考文献:

[1]崔刚.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渗透[J].中国大学教学,2009(3):86-89.

[2]唐艳.“中国文化走出去”下大学英语教学融入传统文化的探究[J].现代英语.2021(12):103-105.

[3]徐锦芬.高校英语课程教学素材的思政内容建设研究[J].外语界,2021(2):1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