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千百年实践当中总结出的思想观点与看法的结晶,具有极高的思想价值。当代大学生从小接受的传统文化教育都是碎片化且不成体系。高校思政课堂是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理应承担起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推动传统文化在当代青年中更好地学习与传承。用好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使当代青年有更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为国家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思政课堂
引言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工程,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所包含的精神与价值为大学生的成长提供了指引方向。高校肩负着培育时代新人的根本任务,高校思政课堂作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主要课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堂极为重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堂一方面有利于更好传承与弘扬我国的文化,使学生们更好地培育爱国主义情怀;另一方面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被学生所接受,能够坚定文化自信使其发挥育人功能。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堂的必要性
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堂是时代所需,是落实文化育人的关键举措,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一步,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重要一环,将二者相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一)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荣誉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5000年形成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与礼仪制度的结晶,是宝贵的民族文化瑰宝。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当前国家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重视度不断提高,主要是其具有核心价值内容。青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力量,是民族的希望。青年强,则国家强,大学生又是青年中掌握先进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大学生应主动扛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旗。高校思政课堂是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堂十分必要,大学生是传承民族文化,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坚力量[2]。因此,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应该加强传统文化方面的教育,增强当代青年的文化自信,民族荣誉感。
(二)有利于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忧患意识
大学生应该具备坚定的爱国主义情怀,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他们自身的内在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岁月的长河里,涌向了无数的爱国文化,都是可以增强大学生爱国情怀的很好的素材。从古至今,爱国志士数不胜数,从岳飞的《满江红》,再到杜甫的《春望》,再到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无不体现了他们的家国情怀,只有将自己同祖国的安危放在一起,人生才有意义。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崇高气节的民族,在国家危难时刻,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只为自己的信仰,历史上,涌现了无数的爱国将士,苏武牧羊,19年受尽折磨,从不屈服。“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王昌龄,不畏艰险,抛家舍业,奋不顾身。正是这些先辈们的英勇无畏、舍生取义,才换来现在和平美好的生活,将这些优秀的事迹融入高校的思政课堂,有利于爱国主义教育,能够增强大学生的忧患意识。世界虽安,忘战必危,要时刻牢记先辈们的英勇事迹,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要求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他们的发展关乎着中华民族的复兴和国家的强大。高校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场所,需要培育出符合时代发展的后备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要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就必须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中华优秀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的许多精神值得大学生们学习与思考,包含指导人们怎样与自然和谐共生、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等思想,为大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对其发展具有积极引导的作用。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现在社会高速发展,这就要求新时代大学生需具备很高的道德水平,所以教育发挥立德树人的作用愈发突出。先立德,后树人,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德治国的国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非常看重道德修养、君子的品行,其中很多精神值得新时代大学生学习。高校可以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挖其中内涵,与思政课堂充分有机结合,融入大学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促进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培养德才兼备的专业性人才。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堂的困境
近些年,各所高校都在尝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堂,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在推进过程中仍有一些问题。
(一)外来文化冲击
随着网络信息化时代的来临,给外来文化在中国传播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传播路径。网络对现代的青年人影响很大,各种各样的信息铺天盖地,价值取向,文化形态,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国当代青年。外来文化的传播使很多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不够了解,对本土文化认识浅显[3]。网络里一些不良的文化正在侵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不断对大学生的思想防线带来挑战。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大学生更加热衷于追求新奇的西方文化,而忽视了经典而又优秀的传统文化。当代大学生接受新鲜事物能力比较强,许多外来文化受到当代大学生的追捧和喜爱,这些外来文化不断地充斥着他们的生活,潜移默化地改变着青年们的价值观念,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外来文化的影响下,一部分大学生过度追求奢靡生活,不思进取,攀比心极其严重,崇洋媚外,缺乏了本民族的文化自信,影响其正常进步。
(二)大学生对传统文化重视程度不够
就当前社会发展的速度而言,越是发达的地区生活节奏越快,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变得浮躁起来,很难耐心去学习传统文化。现在大学生学习的目的大多数为了学分,而去学习他们认为有用的专业课技能,却忽视了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原因是传统文化的学习往往需要大量的时间,现在的大学生认为这样浪费了时间而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学习也就慢慢变的功利起来,认为只要学好专业技能就能有一个好工作,而忽视了精神层面的建设,他们所忽视的正是支持他们进行工作的精神动力。另外,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程度不足。受时代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认为其不够先进,从而重视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受就业压力的影响,课余时间更多地选择考取一些职业技能证书、参加技能培训等,在有限的时间内大学生很难参加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久而久之他们对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致就降低了,实践的兴致也随之降低。
(三)高校课程设置比较单一
就高校的课程设置上而言。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过程中,高校的教育模式显得过于陈旧单一,主要依赖课堂教学来实现这一目标。这种教育方式过于强调学生对经典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而忽视了传统文化本身所蕴含的精神价值。尽管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相关课程已经开设,但由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和立体,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相对片面浅显,甚至成为一种装饰品。高校的师资力量不足,大部分教师都是通过讲授一些理论知识来进行授课。在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缺乏灵活性,缺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与国学相关的广泛普及讲座,校园内传统文化氛围的塑造不够浓厚,未能有效提升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缺乏足够的精力去讲授传统文化知识。在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并未覆盖所有院系和专业,而是更倾向于涵盖文科类或特定专业领域。同时,大部分高校都将学生选课的标准限定为学习成绩好、综合素质强等方面。尽管部分高等教育机构提供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选修课程,但并非所有大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而且这些选修课程的受众范围有限,其覆盖面和广度并不十分广泛。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堂的几点途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堂是传承文化的重要举措,可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二者有机融合,可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一)坚持正确思想引领,抵御外来文化影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堂必须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引领方向。在接受外来文化时要用科学辩证法,辩证地去处理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避免学生在接受外来文化和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全盘吸收或者全盘否定。辩证地去学习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也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客观的定位,吸收更好的文化融入思政课堂,使大学生能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热爱传统文化。
(二)优化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老师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实施者,是知识的传播者,学校应该重视传统文化的师资队伍建设,重视思政老师的传播传统文化的功能,培养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教师,着重打造创新型教师队伍。学校应多组织开展传统文化培训讲座,以提高教师的文化修养,教师理论水平的高低影响着教学效果,只有教师做到终身学习,勤于思考,才能做到理论的更好输出,因此教师的文化积累不可忽视。师资队伍应该年轻化地建设,目前,很多高校呈现出老年教师多于中年教师,中年教师多于青年教师的局面,这样的师资队伍虽然有丰富的经验,但面临后继无人、生产力下降的情况,为了避免此类事情发生,应重视培养青年教师的队伍建设,为了更好的文化传承。
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多方面的建设,学校在思政课堂的建设中应多加入传统文化的元素,充分利用本土资源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引领的关键资源,展开深入挖掘。本土文化中所凝结的文化氛围与价值观念会对生活在其中的人有深入的影响,合理运用,可以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能够更好地引领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4]。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应该设计和其专业相关的传统文化的思政课堂,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其以后工作生活能够更好地传播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三)开展传统文化思政教育实践活动
教学实践是高校思政课堂的重要环节,在实践中学生们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理论,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应用中去。目前,许多高校都相对忽视了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实践活动这一重要环节,导致传统文化的传播发展受限,导致传统文化不能很好地融入思政教育中。针对这种现象学校应该多开展各类教育实践活动。首先,学校应该注重思政课的校内实践,开展专题讲座、知识竞赛等,让学生参与进来,从实践中学习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其次,思政课堂应发掘当地的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与其有机地结合,还可以适当地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请当地传统文化传承人和学生进行互动等。最后,注重课堂与社会相结合。利用学生业余时间,开展社会实践,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主题,对优秀的小组进行表彰。
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与时代精神美德的完美融合,凭借其深厚的底蕴和深刻的哲学思考,为后人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和思考,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塑造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和智慧的形象,成为永不停歇的民族精神之魂。这种教育方式过于强调学生对经典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而忽视了传统文化本身所蕴含的精神价值。因此,大学生在当今时代必须肩负起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资源、不断推动传统文化精神持续发展的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总而言之,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堂是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J].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2019(00):3-13.
[2]单敦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路径研究[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2,41(10):103-105.
[3]陈迪哲,王儒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课堂路径探析[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2,6(05):168-172.
[4]李楠,吴鑫玥,许珊,等.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2,43(23):195-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