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步入数字经济时代后,社会经济体系发生显著的变化,教育领域所受的影响也极为明显。为顺应社会的发展趋势,满足数字时代人才培养的需求,高职院校应积极开展专业转型升级工作,积极引入先进的教育理念,重塑教育生态,丰富教学方式,推动专业的数字化改造。但从如今的高职院校专业发展情况来看,还面临着较大的困境,必须积极突破这些困境,才可实现专业的顺利转型。基于此,本文对数字经济时代高职院校专业转型的必要性进行探究,指出数字经济时代高职院校专业转型面临的困境,提出高职院校专业转型的方向及路径。
关键词:数字经济时代;高职院校;专业转型
引言
近些年,高职院校的发展步伐不断加快,招生人数逐步增加,院校规模也日渐拓宽,已成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在教育领域中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数字经济时代下,社会经济不断转型发展,教育产业也需顺应时代趋势,加快转型发展步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本就是为了产业发展服务,因而更需要结合产业的发展需求对专业建设进行改革,才可保障培养的人才和市场需求更为匹配,真正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助力。尤其是产业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众多企业也提升对人才数字化素养方面的要求,专业建设朝着数字化方向升级已是必然之趋。
一、数字经济时代高职院校专业转型的必要性
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得以缓解,数字经济已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力量。以数字经济赋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促进专业建设的数字化转型,是一项极具意义的工作。
(一)顺应社会发展需求
数字化时代下,信息来源更为丰富,海量的信息充斥着整个网络生态,这些信息资源价值若要有效发挥,就需要专业人才进行深入挖掘。而在此背景下,智能经济形态的重要性愈发明显,成为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数字技术的创新发展,也相应地提升对高职专业人才的要求,除了要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外,还应提升数字素养。如今各行业和数字技术的联系更加密切,要求从业者掌握数字技术,才可提升岗位胜任力,高职院校也随之需要改变专业发展格局。所以,高职院校为顺应社会发展,应对专业开展数字化升级转型。
(二)紧跟企业数字化转型步伐
当前众多企业都在积极开展数字化转型工作,工作场景也随之不断变革,高职院校也应结合此特性,利用数字技术进行专业的改造。结合新岗位要求来调整课程内容,通过新工作场景来转变教学场景,借助数字化技术促进专业融合。高职院校在今后应紧跟时代的发展,形成数字化意识,积极开展专业数字化改革实践活动,从而为专业和课程的转型提供良好助力。
(三)优化专业布局的必然要求
为促进高职院校专业布局的优化,使其为社会经济提供更好的服务,应合理地增减专业内容,对于非本校优势产业应适当地缩小招生规模。而市场已经相对饱和,学生具有选择意向、专业布点相对复杂的专业,应着重开展数字化转型工作。只有做好专业调整工作,优化专业布局,才可更好地适应数字经济时代的发展需求。
(四)促进学生顺利就业
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对岗位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尤其是业务处理能力方面。大部分企业都选择优先招聘有经验的人才,而招聘应届毕业生的意愿偏弱,这都给毕业生的就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专业设置过程中,注重融入数字技术相关内容,可使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得以提升,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胜利。
二、数字经济时代高职院校专业转型面临的困境
数字化转型可促进产业融合,推动企业转型发展,强化企业竞争力。同时,数字技术可促进人才理念的变革,其在专业转型中的作用极为明显,已是专业建设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但从如今高职院校专业的数字化转型工作实施来看,还存在不少阻碍,导致转型工作无法顺利开展。
(一)理论知识过于老旧
数字经济时代下,基础知识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创新性愈发明显,而要让更新后的内容快速进入高校课堂,需要经过较长的时间[1]。高校专业理论知识有着明显的时滞性,学生接受的大多都是几年前的知识,甚至部分是几十年前的理论知识,尽管这些知识在当下依然适应,但和新时代的新观念存在差异性,对于学生的发展会造成不利影响。
(二)实践模式过于单一
高校的实践课程通常都是课内外两种形式,无论是哪种实践课程,都有诸多问题。实践活动模式过于单一,且大多都浮于表面,学生很难在实践过程中获得对应的技能。加之实践课程内容并未开展系统性规划,内容相似度很高,使实践效果不尽如人意。此外,数字化时代强调学生需掌握数字化技能,此方面的实践课程开发不到位,学生的数字化技能普遍较弱。
(三)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高校专业课程的设置围绕培养方案进行,尽管各专业都会结合每年的实践状况来调整培养方案,但通常改变不会很明显。而当前社会经济系统有了显著的变化,高校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整却相对滞后,依然是理论课程占据较大比重,实践课程相对单一,并未纳入职业规划相关内容,更未将行业最新发展动态纳入课程中,学生数字素养培养的内容更是少之又少。
(四)缺乏创新性培养内容
数字经济时代下,人们有着更多获取知识的途径,知识加快传播速度,各类业务与岗位都应进行创新,创新能力已成为专业人才的重要衡量指标。但如今高职院校普遍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与批判思维,在教学活动中创新性内容的融入偏少,甚少开展创新性教学活动,这和对创新性要求很高的数字化时代显然不匹配。
(五)评价方式不科学
开展学生的考评工作,自在对其知识技能掌握情况进行检验,但如今高职院校各专业的评价方式过于单一,学生在整个评价活动中都过于被动,考评局限于出勤率、书面作业、卷面考试等,过程性考核在最终的成绩中占比较低。很多教师不理解过程考核,打分过于随意,大多数学生分数都较高,难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欲望,难以展现考评工作的价值。
三、数字经济时代高职院校专业转型的方向及路径
数字经济时代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尤其注重人才的数字技术掌握状况。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高职院校也应顺应社会人才需求,积极开展专业数字转型工作,探索切实可行的数字化人才培养路径,确保培养的人才和社会的需求高度契合。
(一)对接行业发展新态势
现如今,数字经济已是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众多行业的岗位已呈现智能化特征,需要对接岗位需求来开展专业设置工作,促进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保障人才的供给质量。基于此,高职院校必须和新经济、新职业相对接,对产业、专业、行业进行科学分析,促进专业的全面升级。(1)与新经济相对接[2]。结合各行业模式的数字化改造情况,和数字经济等形态相对接,为经济发展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2)与新业态相对接。新业态具有智能化、定制化、体验式等特征,其在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融合的助力下,实现健康发展;(3)与新技术相对接。对接区块链、大数据等数字化技术,为多业态的融合提供良好助力,产生了众多复合型岗位,也相应地提升对数字化人才的要求;(4)与新职业相对接。商业模式的变化为职业结构调整提供助力,出现的各种新职业,为专业课程转型升级提供有效助力。
(二)注重树立开放思维
数字经济时代下,社会所需的人才应是跨界融合型,和工业时代的人才需求不同。高职院校应结合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树立开放化的思维,结合数字经济发展来设定新的办学目标,借助数字化思维重塑教育体系,若是未朝着此方面来调整,便无法将数字资源在高职教育中的价值发挥出来。同时,高职教育的调整若缺乏开放性思维,便难以适应新的教学环境、新的人才培养要求,现代化教育体系的建设也将无从谈起。因此,高职院校必须以开放思维来塑造教育体系,提升教育活动的开放性,为跨界融合型人才的培养奠定良好基础。
(三)改造专业教育生态
以往的专业教育生态已不符合数字经济时代的要求,当下主要需要高端研究型、成果转化型、应用型、技术技能型等人才,尤其是技术技能型人才占比很高。而高职院校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核心场所,其肩负着很重的人才培养责任。技术技能人才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专业、课程、教材都是非常重要的载体,教师应将数字思维贯穿于专业建设、课程教学等各环节。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要理论联系实际,应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避免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状况。同时,推动先进技术进专业、进课堂,构建良好的沟通平台,为职业教育和数字经济的衔接提供助力,基于此大力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四)注重重塑教材和教法
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发展状况,以及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开展教材、教法的数字化转型已是必然之趋。(1)高职教师应转变老旧的观念,引入先进的教育成果及教学理念,调整学生的能力结构,促进综合素养的提升。应注重数字化思维的建构,创新教育方法、提升教学水平,营造数字化教育场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数字化体验;(2)专业教材应和新科技产业相对接,创新教学模式[3]。教材体系应由单一体系转变成跨界融合,融入数字化内容,加快教材内容的更新速度,使其突破更新滞后的困境;(3)教法需要对接数字化内容,教学目标应对接教学标准,数字化技术应对接教育规律,旨在更好地为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服务,保障人才真正具备数字化能力,可更好地应对新时代的工作挑战。
(五)打造复合型教师队伍
高职院校专业转型升级,必然需要优秀的教师队伍作为保障,只有教师能力素养和数字经济时代要求相契合,才可培养出更多和社会需求相匹配的复合型人才。数字经济时代提升对教师专业能力与素质的要求,所以教师必须转变理念、及时更新知识体系。(1)应掌握专业前沿知识。教材中的理论知识通常具有滞后性,这和理论知识原本就较为严谨息息相关,但数字技术时代下的社会系统会快速变化,这些变化难以在教材中及时体现,就需教师及时在课堂中引入专业前沿知识,才不会导致学生和社会脱节,可对行业的发展有更清晰的认知;(2)教师应进入企业了解岗位需求,及时传递相关信息给学生,为学生职业规划提供良好助力,使学生毕业后可更为快速地上岗工作,减少适应的时间;(3)注重提升学生的竞赛意识。高职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与技能较为全面,可参与的竞赛种类相对较多,在竞赛参与过程中学生可对掌握的知识技能进行反复实践与巩固,还可接触更多前沿的理论,促进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也可拉近师生间的关系,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不断提升;(4)教师可在课堂中引入科研内容,让学生有更多接触科研的机会。教师教授的内容中融入科研内容,可用通俗的语言精准地讲解,使学生对前沿内容有一定了解,还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形成走学术研究道路的想法,发挥自身在学科发展中的价值。此外,为确保对学生形成有效引导,教师应该多和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并及时发现学生遇到的学习难题,最为关键的是了解学生对职业的看法,从而为学生提供针对性指导,保障其核心竞争力获得有效提升。
(六)加强创新能力培养
数字经济时代下,社会经济不断发生变化,在此趋势之下,人才的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看到成绩,需在专业知识融会贯通的情况下获得灵感,为创新活动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4]。若要使学生创新能力得以提升,需要制定系统化的创新能力开发策略,开设创新类课程,促进学生掌握基本的创新理论和方法。同时,应注重创新氛围的营造,引入学科的前沿知识,增加热门词汇,利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安排学生完成创新任务,使学生的创新意识被有效激发,从而有效锻炼自身的创新能力。
(七)营造数字化学习环境
若要使专业建设的数字化转型开展得更为顺利,数字化基础设施的优化是必不可少的一环。近些年,已有不少高职院校积极引入智能技术,打造了众多的智慧教室,机房设备也在不断升级,但各高职院校如今不断扩大招生规模,现有的智慧教室已机房远远不够,且不同学校间的差距较为明显。部分传统实训室设备更新速度缓慢,和数字化教学需求不相匹配,从而影响了专业教学转型。若要使实训教学内容和数字化教学需求更为匹配,提升数字化管理效率,就应加强教学软硬件设备的优化。除了要营造良好的教室环境外,还应加强计算机、平板电脑等终端设备的配置,加快专业智能设备的升级换代[5]。此外,学校还需要积极和数字领军企业合作,共同打造校中厂,由校企联合营造教学软硬件环境,使得数字化人才培养需求获得更高程度的满足。
结语
综上所述,数字经济发展步伐不断加快,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在持续发生变化,若是继续沿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显然很难培养出和时代要求契合的人才。高职院校需要紧跟数字时代的发展趋势,提升专业建设的数字化意识,促进专业的数字化转型。需要注意的是,专业数字化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一项涉及众多内容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充分利用各方力量,形成强大的专业转型推动力量。同时,需要紧密结合产业发展需求,顺应数字化发展格局,加强智能化设备的建设,赋予教学活动数字化特征,积极引入行业前沿知识,培养出具备专业能力、创新水平的复合型人才,展现人才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胡伟.数字经济时代高职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问题与路径[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23(01):70-75.
[2]陈垣.数字经济时代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路径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4,(02):9-12.
[3]荣宁宁,唐烨.数字经济背景下高职产教深度融合协同机制创新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23,25(11):8-12+18.
[4]王栋.数字经济时代下的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以江苏农牧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质量与市场,2021,(21):67-69.
[5]杨欣斌.数字经济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转型的探索与实践——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教育家,2021,(17):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