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职院校“浸润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实践探析

2024-08-15 00:00:00张风帆
公关世界 2024年13期

摘要:民办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推动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特点,构建 “浸润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能形成多维多互动多融通的育人合力,有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本文通过解析民办高职院校学生思想特点和行为规律,以嘉兴南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索民办高职院校“浸润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民办高职院校;“浸润式”;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路径

引言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提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2019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中提到“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民办高职院校学生思想特征鲜明,传统的思想教育模式亲和力和有效性不足,“浸润式”思想教育模式通过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学生学校生活的课程、生活、实践、管理等各个方面,通过“潜移默化”使思想政治教育“入脑、入心”。

一、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特点

为了更清晰、准确了解民办高职学生的思想特点和行为规律,以嘉兴南洋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为研究对象,向2021—2023级学生共发放和回收了6639份有效问卷,同时通过访谈了解到学生具有以下特征表现[1]:

(一)思想主流积极健康、民族自豪感强

问卷显示,民办高职院校学生思想主流呈现积极健康的良好态势,学生民族自豪感强,具有正面的价值观和公民意识。98.27%的学生对于作为一名中国人,感到自豪;对于个人未来的发展而言,69.83%的学生认为思想品德比知识更重要,28.27%的学生认为知识和思想品德一样重要;43.3%的学生同意、19.84%的学生基本同意“没有理想,就谈不上享受生活,有了钱也没有意义”。

(二)社会责任感不足,常以自我为中心

部分民办高职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对于社区服务和公益活动缺乏正确地认识,参与的积极性不高。问卷调查显示:对于公共场所的不文明行为,72.62%的学生选择离开,仅19.72%的学生会上前制止,如果发现有同学违反校规,50.04%的学生会选择视而不见;34.84%的学生认为“攀比”风很正常。7.84%的学生不参加或不乐于参加学校组织的社区服务或公益活动,22.93%的学生有时参加。在与学生的谈话中也发现,部分学生过分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较差,甚至有学生表达因为在校时间短离校后也不会联系,所以无需与室友或班级同学建立良好关系的想法。另外还有部分学生觉得自己是因为高考失误,才来到民办高职,对于学校和班级缺乏认同感[2]。

(三)学习能力弱,易产生自卑心理

民办高职学生入学成绩较低,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大部分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容易产生自卑心理。问卷中发现,在导致成绩不理想的原因中,有59.96%的学生觉得自己原本的学习程度就不好,42.57%的学生认为书本知识太难理解,48.32%的学生容易受到外界影响;32.28%的学生因为自己的学习成绩不理想而感到受挫;44.41%的学生当意识到自己在某方面比不上别人时,会感到自卑[3]。

(四)自控力差,容易沉迷网络

部分民办高职学生缺乏明确的人生目标和职业规划沉迷于网络。13.09%和14.19%的学生选择用“无所事事、随波逐流”或“浑浑噩噩、没有规律”来形容自己目前的大学生活状态。63.4%的学生表示自己经常、随时上网。在走访学生寝室时发现,大部分的学生在寝室的休闲娱乐活动主要是上网聊天、打游戏或者刷短视频。

二、民办高职院校探索“浸润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必要性

从对嘉兴南洋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进行的问卷中可以看出,民办高职的学生个体的矛盾性和多面性的特点更为突出,所以在对于民办高职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更需要注重方式方法,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显性思想道德教育是指利用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模式直面地对大学生开展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题教育、专题报告等课堂教学形式。民办高职学生对于这种思想教育模式普遍参与性和积极性不高,更有甚者会因为学习过于枯燥乏味而产生厌烦情绪。而隐性思想道德教育指广泛地吸收并运用隐性教育资源,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间获得某种思想或经验的教育方式。“浸润式”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涵盖课程、生活、实践、管理等多方面,突出教育环境的创设性,强调教育主体的全员性,重视教育效果的持久性,这种“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更能得到民办高职学生容易接受,更有兴趣学[4]。

三、民办高职院校“浸润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实践

(一)课程滋润抓牢思想主阵地

课程思政要遵循教育规律,要“以生为本”,尊重学生成长特点,既要回应学生成长的个体性诉求,也要关注其社会性需要,在教学中有效融入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道德,激发学生主体自觉和同步共振,促进学生个体性生长与社会性发展相统一。

嘉兴南洋职业技术学院依托“行走的思政课”,围绕思政课的主要内容,结合实践教学基地设计“不忘初心坚信念”“人民城市为人民”“凝心铸魂兴文化”“美丽乡村展画卷”等大思政课实践教学路线,深挖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与学生感兴趣的时事热点相结合,通过课程思政的滋润,引导学生以更开阔的视野和更前沿的思维去认识、了解中国和世界。

(二)文化养润提升学生文化自信

民办高职院校可以依托地方、行业来打造多种校园文化,引导学生在文化活动浸润中,将感知、内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己任。根据学校自身的校园文化、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形成校歌、校徽等标识文化体系;创设校园内富有人文意蕴的环境文化;形成高职特色的展现企业精神、工匠精神的校企互融文化;开展丰富、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不断丰富高职学生的精神文化内涵,拓宽学生的文化知识视野,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增强学生的内心动力[5]。

例如,嘉兴南洋职业技术学院利用杨槱展馆发挥育人功能,将学校名誉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船舶设计专家杨槱先生的家国情怀、为造船事业奋斗终生的故事通过展馆展示给学生;举办“高雅艺术进校园”“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利用嘉兴当地红色资源,以沉浸式红色情景剧的形式使学生参与其中,此种形式新颖且深受学生喜爱。

(三)网络微润提升传播覆盖率

以微信公众号、抖音、微博作为网络思政教育的媒介,搭建网络思政平台。以学校团委开设面向学生群体的“青春南洋”微信公众号为主要网络平台,开展在线“红色”活动、朋辈宣讲领学活动、南洋青年说活动等,用学生自己的语言来阐释创新理论,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意识,正确看待时事新闻。推送心理健康相关网络推文、学生制作的心理微视频等,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减少学生不良情绪的出现。通过网络微润的渗透,能做到有效地吸引大学生的网络需求,实现占领学生思想“主阵地”,抢占校园舆论“制高点”,让思政教育随时在线[6]。

另外可以通过“互联网+”共建思政教育资源库,教师可以对优质教学视频进行整合,将教学视频资源进行剪辑加工,通过互联网平台,以学生喜欢的短视频的形式播放,这种做法既符合当代学生的媒体使用习惯和思维方式,也使教学方法变得更有趣起来。

(四)模范感润传递朋辈正能量

为优秀学生搭建平台,提高模范学生显示度,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榜样力量和导向作用,形成榜样文化,以先进带动后进,最终实现全面育人。嘉兴南洋职业技术学院国教与康养分院制定《学生成长手册》,全过程记录学生成长与培养,通过“五个一”任务清单,在学习与实践中巩固思想认识,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归属意识;实施责任田制,一名学生干部、优秀学生对接一名同学、一个宿舍、一个班级,以点带面,充分激发学生干部和优秀学生的先锋模范作用,帮扶落后学生。同时借助网络平台和宣讲会等形式,对优秀学生事迹进行宣传,打造朋辈榜样,以先进模范力量正向激励和引导学生成长成才。

(五)实践悟润真正做到学有所用

以“社会实践场”作为“浸润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阵地。从高职教育培养人的目的来看,更要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才能更好地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实用型人才。在校内课程教学时可有意识融入“职场礼仪”“安全生产”“办公室管理”等职场中所需要的基本素质和职业能力。在设计校外实践项目时,要注意从学生专业出发,通过暑期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企业顶岗实习等实践活动,组成“理论—实践—能力”一体的模块化实践体系,在强化学生自身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自我认同感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特别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针对民办高职学生设计校外实践项目时,要注重学生的获得感,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性,重建学生自信心。例如,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在参与嘉兴市福利院社会服务项目中,利用专业知识设计适合孤困儿童学习课程,在与孤困儿童的接触中既强化了专业技能,也提升了学生敬佑生命、甘于奉献的职业精神。

(六)管理孕润培养学生自主能力

以人为本是“浸润式”思政教育模式的基本核心理念,因此,民办高职院校在管理理念、服务、工作等方面都要更具有人性化、思政化和便捷化。通过思政工作室的建设,将“浸润式”管理理念融入日常教育、管理和服务中。学生工作管理人员要做好表率,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规范言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综合素养,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参与到自主管理和自主服务中来。例如,通过建设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学生干部、楼层长、寝室长共同参与到社区的管理和服务中,锻炼其处理事务、人际交往、性格养成、职业素养等综合能力。同时一站式学生社区也改变了原有寝室管理的功能,将管理人员从单纯的寝室治安管理、水电维修和卫生清洁向社会化功能转变,要求管理人员充分发挥对学生的学业辅导、心理疏导、兴趣引导、就业指导等管理职能,见图1。

结语

民办高职院校在构建“浸润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时要整合所有校内外资源,做好环境创设,营造“浸润式”校园氛围,要注重学生的体验感和获得感,避免“浸润式”思想政治教育陷于“形式化”,要进行及时反馈和合理的评价。“浸润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涉及学生在校生活的各个方面,需要多方合力,切实提升课程滋润的认知力、文化养润的内生力、网络微润的渗透力、模范感润的感召力、实践悟润的创新力和管理孕润的自主力。

参考文献:

[1]陈宇翔.创新方式,拓展途径,积极探索思政课实践育人有效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7,(11): 54-55.

[2]刘爱萍.高职院校“浸润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路径探析[J].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1(04):85-88.

[3]陆书.高职院校构建浸润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有效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8(02):108-111.

[4]林漫森.大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推进”浸润式”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策略探析[J].畅谈,2021,(15): 199-201.

[5]唐明生,徐宁敏.新时代民办高职院校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及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索[J].现代职业教育,2022,(7): 16-18.

[6]庄岩,田长永,王秀丽.高职院校“浸润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探索与研究———以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系为例[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5):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