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背景下高校发展双创教育的路径探索

2024-08-15 00:00:00徐茜 姚宇杰
公关世界 2024年13期

摘要:近年来,双创教育作为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受到重视。大思政背景下高校发展双创教育更是成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形态,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其创新创业能力及政治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大思政背景下高校发展双创教育的价值、面临的难点,并且进行了双创育人的路径探索研究,助力高校人才培养。

关键词:大思政;双创教育;路径探索

引言

创新创业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1]。高校开展双创教育是适应新时代创新创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双创教育可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德才兼备的时代人才,对构建现代化教育体系有重要意义。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大思政”教育理念的提出,对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新要求[2]。优秀的双创人才不仅需要具备优质的创新创业思维与能力,还应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因此,推动双创教育与思政教育同向而行至关重要。

一、大思政背景下高校发展双创教育的价值

(一)思政育人的迫切需要

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具有系统性,在大思政背景下高校发展双创教育可以更好地进行优质教育资源整合。双创教育为思政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思政教育只有适应时代发展,才能更好地实现高等教育层面的提质增效。双创教育重视学生创新意识与创业素质的培养,其涉及职业道德、创业价值观、奋斗精神等,这些紧贴学生生活实际,将学生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紧密联系,可以在陶冶学生高尚情操的同时丰富思政教育的内容。双创教育具有极强的实践性,这一特质可以促使一些抽象的理论在实践教育中更易理解,学生在实践中能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在双创教育中挖掘思政原色既可以增强课堂吸引力又能提高育人质量,让传统的高校思政课模式焕发生机,拓展了思政教育的新渠道和新视野,进一步丰富思政教育内涵。

(二)双创育人的必然选择

在创新创业的浪潮中,高校承担着教书育人的任务。但是,一些高校的双创教育过多关注创新创业本身,一定程度上缺乏文化涵养。大学时期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展的重要阶段,思政教育能为双创教育提供思想保障[3],双创教育中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通过价值引领产生积极导向,能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思政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是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是学生创新创业的动力基础。高校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开发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双创教育,可以增强学生创新创业的自信心,培养出适应企业发展、社会进步的高素质人才,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当前大学生的就业难题。此外,思政教育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一套完备、科学的体系,能为双创教育提供指导。通过尝试跨学科的教学理念、方法,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挖掘知识、提高素质,实现合力育人。

二、大思政背景下高校发展双创教育的难点

(一)双创文化氛围缺失

文化逐渐成为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校园文化建设更是高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以助力学生健康成长,为大思政背景下开展双创教育提供必要的条件。在当前校园文化中,双创文化氛围缺失,偶尔会忽视双创文化对学生的教育熏陶作用,对创新创业鼓励不足。且一些双创文化活动形式单一,缺乏独特的文化氛围。作为校园文化的受益者和缔造者,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力难以被激发。此外,一些高校缺乏双创基础设施,学生在进行双创活动时会受到活动场地的限制,从而影响双创育人工作的开展。

(二)未精准定位学生需求

大学时期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时期,只有及时准确把握学生的需求,才能实现良好的育人效果。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让学生接触到大量的信息,其已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这就对教师授课内容以及发挥课程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双创课程不能及时将最新、最热、学生关心的内容作为教育素材,那么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将会大大降低。目前,一些高校的双创教育课程往往采用大班化教学方式,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受关注度降低,且学生拥有不同的专业背景,过于泛化的教学内容并不能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由于未对双创价值有充分的了解,一些学生会模糊创新创业与就业之间的关系,将其简单定义为就业的一种形式,未能充分理解双创教育的本质,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双创的育人效果不理想。

(三)未充分发挥协同效应

双创教育旨在通过一系列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和提升创新能力,培养社会责任感。高校思政教育应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强调通过价值引领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双创教育逐步受到重视,思政教育更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两者有时只是简单地叠加或拼凑知识,课程之间耦合程度较低,会出现思政教育、双创教育“两张皮”的问题。例如,出现了一些重视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却忽视对学生价值引领的情况;或者是在双创课上生搬硬套地加入思政元素,二者的结合未能很好地发挥协同效应。

(四)实践育人效果不佳

社会实践是对理论知识的应用,实践是双创教育的重要环节。当前,一些高校的双创教育对实践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重形式轻内容”的现象,导致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发展有限。此外,双创教育基地资源不充足也成为制约双创教育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一些高校的实践基地仅涉及线上实训平台,环境建设有待加强,只能满足少部分专业学生使用。有时未能很好地实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一些创新创业成果未能很好转化、落地,并应用于实际,实践教学的效果不佳。

(五)师资队伍建设不足

在推进双创教育发展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极为重要,授课教师是否能扎实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否能恰当整合好双创教育资源与思政教育资源,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程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双创教育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更是注重引导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双创教育是一种跨学科的综合性培养教育模式,现行的双创教育往往难以兼顾多学科融合育人。目前高校的双创教师主要是各专业教师、辅导员等,大多数仅是接受过短期的课程培训。这部分教师有很强的理论基础,但是缺乏丰富的创新创业实战经验,深入把握行业发展的能力不足。教师队伍中会有一定数量的企业工作人员作为兼职教师,这部分老师有丰富的实战经验,但是在双创教育中融入思政元素存在短板,未能起到良好的价值引领作用。同时,一些高校的双创课程缺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在课堂中着重强调创业策略与技巧,忽略了人文素养的培育,课程中涉及的思政内容较少。

三、大思政背景下高校发展双创教育的路径探索

(一)加强文化育人

校园文化具有互动性、渗透性和传承性等特征,能为学生成长成才、滋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因此,做好校园文化建设至关重要。在图书馆、教学楼、宿舍等地定期做好双创文化展,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基础,传颂弘扬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展示文化风貌,建设好文化空间。与办学理念相结合,在校园张贴双创文化海报、标语等,打造好独具特色的文化标识。定期举办各类双创活动,例如,开展双创知识宣讲、邀请优秀企业家与优秀校友举行创新创业事迹分享会等。积极征求学生意见,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普及双创知识。提供文化展示平台,利用校园网站、视频号、公众号、微博等媒介,做好有关双创文化的报道和宣传。成立专门服务学生双创教育的工作机构,积极建立实践社团,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依托“一站式”学生社区,帮助学生解决创新创业中的问题。高校文化育人需要立足校园、面向学生、走近社会,根据自身的培养目标,将双创人才培养与地方优秀的特色文化结合,让学生沐浴在浓郁的双创氛围中。

(二)充分了解学生

高校在实施双创教育时要及时了解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学习需求及想法,结合学生的专业特色、性格特征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考虑到学生间的差异,做好不同年级段的双创育人规划。低年级段注重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知识培训,帮助其快速转变身份,做好未来的目标引导和职业规划。中年级段注重团队构建、项目竞赛参与,提升学生的实战能力。高年级段做好学生求职就业发展,拓宽学生就业面,让系统性双创教育培养贯穿学生的求学生涯。导师制是一种个性化、交互式的教学方式。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与兴趣爱好,采取双创导师制,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构建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教师于一体的教学管理体系,设计相应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进一步推进双创教育的个性化、精准化、具体化发展。近年来,学生逐渐习惯运用网络平台和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双创教育应关注学生需求,紧紧抓住这一契机,依托互联网技术如微信、腾讯会议、钉钉等,将双创教育、思政教育对接,解决学生学习与成长中的各种问题。

(三)促进课程耦合

双创教育不仅重视思维训练、能力培养,而且重视价值观塑造。双创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需要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贯彻。思政教育不是双创课程的附属品或总结升华的工具,高校需要科学地构建进阶式课程体系,以创新创业课程、就业指导课程为载体,从课堂上讲授的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等挖掘丰富的思政素材,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思政课程中也可以向学生介绍创新创业发展的知识与案例,让学生在讨论中提高分析、思考能力,提升综合素质。课程教育可以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打破学习的时间、空间限制。在线上学习中,可以通过观看双创知识视频、线上讨论、交互式课件等进行教学,进一步巩固双创知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在线下的学习中,打破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式,加强校企合作、深入专创融合。以指导与实践相结合、企业家与教师共授课的方式,采取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四)强化实践育人

双创教育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加深学生对专业的了解。从活动竞赛、教学平台、实践基地等角度出发,深入构建双创实践教育体系。积极打造双创主题特色活动,定期举办各类双创知识讲座、双创作品成果展及双创主题的学术论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创新创业大赛。做好赛事保障,为学生聘任校内外经验丰富的双创导师,定期跟踪、训练重点项目,让学生在了解更多创新创业知识的同时,促进双创项目成果落地。在这些活动和竞赛的内容中可以加入思政元素,评价维度可以添加思政教育维度,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学平台和实践基地能为学生双创实践提供丰富的资源和更多的机会。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堂资源,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情境模拟等学习方式让学生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实验室实训学习,利用一些软件系统进行创业过程模拟,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同时,与地方紧密结合,进行校企合作,签订产学研共建协议。学生可以依托校外企业建立工作室独立创业,或者参与公司的企业运营、研发等工作,从探索中感受企业的经营方法,在思考中切身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五)完善师资建设

双创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优质的专业师资,选拔校内专业教师、辅导员,聘请校外企业家、行业中的优秀人才,共同构建多学科背景的师资队伍,提高双创教育的管理水平和专业化水平。辅导员在组织、落实好双创教育工作的同时,借助这一契机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涵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双创教师们要积极开展创新创业课程、讲座等,以双创项目为依托,为学生提供一系列的创业指导。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学会识别创业机会、整合创业资源、提升创业能力。在师资建设上,需要为双创教师提供完善、高质量的培训计划,鼓励教师进企业参观学习,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与专业技能;持续加强教师的思政素养,促进思政元素在高校双创教育中的融合。建立健全考核和评价制度,尤其重点关注师德师风方面的考核。抓好师德师风建设,教师要以身作则,坚决遵守师德师风,用个人道德情操影响和教育学生。

结语

大思政背景下开展双创教育,一方面可以打开双创教育发展的新局面,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另一方面,可以带动社会创新、促进经济发展。但是双创教育中的思政建设以及两者的协同育人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问题与瓶颈。高校应该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积极探索双创育人模式,通过系统化、规范化、个性化的培育,更好地塑造学生、促进学生发展,担负起创新型人才自主培养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吴荣华,胡振宇,温泉.基于校友资源整合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5(05):81-83.

[2]王勇凯.“大思政”背景下大学生“双创”教育模式探究[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18,32(01):51-54.

[3]蓝颖,徐小军.大思政视野下“非遗”融入大创项目路径探索[J].改革与开放,2020(13):8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