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工科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省思

2024-08-15 00:00:00杨雪
公关世界 2024年13期

摘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工科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旨在从思想层面进行引领,不仅契合课程思政要求,还能帮助工科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目标。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职业生涯规划实践指导不足、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缺失思政元素、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育人力度不足等问题未能解决。由此,有效融入路径包括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整合课程内容,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培养专业师资力量,营造职业生涯育人平台;革新教育形式,落实个性化思政育人模式。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工科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自动化专业

引言

自动化专业是对不同类型自动化系统与装置实施控制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专业,以自动控制理论为基础,我国很多高校都设有此专业,培养大批自动化专业优质人才,为国家智能制造的创新性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作为一门工科专业其发展势头并不如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等老牌工科专业迅猛,其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比率相对较低。基于此,为提升自动化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实效,就要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做好思想引领和就业指导。

一、为何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工科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

(一)课程思政的推动

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课程思政致力教育对象从实然状态转向应然状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课程教学相融合,挖掘思政元素,完善课程体系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校中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工科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依托,在课程中做好思政建设,就要破解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实效和时效不佳的现实问题,做到靶向供给与精准供给相结合。

(二)树立正确就业观的需要

就业观是“大学生群体或个体对职业选择、获取和从事的根本看法和观点”[1],涵盖学生“了解就业—选择职业—成功入职”的所有思维过程。现在工科大学生基本是“00后”,他们自信独立理性且为互联网的“原住民”,善于通过网络搜集就业信息,了解就业行情,能快速获取所需职位信息,通过网上平台投递简历找寻合适岗位。但随着就业形势严峻,竞争压力增大,部分“内卷”反而导致“躺平”化上升,除了部分学生选择“稳就业”之外,“缓就业”“慢就业”的人数比例持续上升。由此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尤为重要,务必将就业认知、就业情感和就业行动3个因素达成一致。另外正确就业观的形成有助于学生知晓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就业人才与现实中人才需求的差距,在职业选择中牢牢把祖国需要摆在首位。由此,在培育工科学生形成正确就业观的过程中,就需要遵循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和方法进行。

(三)职业生涯规划目标达成的要求

人的职业生涯包括5个阶段,即成长阶段(0—14岁);探索阶段(15—24岁);确立阶段(25—44岁);维持阶段(45—60岁);退出阶段(60岁—退休)[2]。大学生处于职业生涯探索阶段(15-24岁),主要任务除了学习还要考虑就业,因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以“学业+就业”两者相融合。基于此,工科学生制定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要在了解自身的情况下,以对社会发展充分认识为前提,确定职业方向,保证本人学业得以完成,为就业创业做好准备。思想政治教育以思想引领为核心,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相互影响依存,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渗透思政元素,能够培育学生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激发学习内驱力,在“拔节孕穗期”扣好职业生涯规划的每一粒“扣子”。

二、融入困境: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工科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呈现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职业生涯规划实践指导不足

以C高校制定的《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例,以下简称《培养方案》,方案中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归于通识必修课,课程名称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与法治》《形势与政策》等,这些课程的学习无疑丰富了工科学生内在知识体系,但是理论学习的丰沛,始终需要在指导实践中发挥作用。现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多是大班教学,出现“大水漫灌”的情况,尤其是工科学生对于偏文科的课程往往会出现听不进、不想听的状态,致使理论层面学不扎实,加上思想政治课程中对职业生涯规划处于理论指导,缺乏实践支持的局面,使思想政治教育难以融入工科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

(二)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缺失思政元素

对于工科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一般在低年级入学后进行,如C高校《培养方案》中,开学第一学期安排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16学时,1学分;第二学期安排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32学时,2学分;第六学期安排了《大学生就业指导》,8学时,0.5学分,从大一到大三,均有关于职业生涯教育的课程。不过现有课程体系中,职业生涯教育主要围绕就业准备、人岗匹配、简历准备、求职心理等方面进行细化指导,而对工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重视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就业观等,缺少细致的教导。更重要的是高校会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相关课程分配给学生工作部门、辅导员或由专业教师兼任,并且对任课教师缺少专业培训和考核,从而导致教师们照本宣科,缺乏高水平指导。

(三)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育人力度不足

现阶段,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思政教学中间存在AB面,也就是“两张皮”现象。师资方面,高校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师多缺乏广泛的就业实践经历,另外学校会邀请优秀校友、企业专家进行就业规划讲座,但也是表面的理念讲述,并不能达到理想效果。课程设置方面,就业育人极具实践价值,致力培养广大学生顺利走出校园融入社会,但是职业生涯教育的发展始终依赖课堂,教育主体及资源也仅仅局限学校内部,更甚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缺失“社会—企业—高校”的协同交流,育人课程体系与就业实践缺少内外联动。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内容涵盖“生涯与职业意识、职业发展规划、提高就业能力、求职过程指导、职业适应与发展、创业教育”等方面[3],但课程目标定位存在偏颇,功利性占据顶层,在具体教学安排中过于重视求职指导,忽视培养学生职业意识和远景目标。在课程创新中,过度追求新方法、新载体,试图用“伪创新”掩饰内容滞后,用时髦的词汇掩盖育人方式守旧,违背就业育人的本质。

三、如何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工科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实路径

(一)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树立正确就业观

课程思政是以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为抓手开展的教学活动,其核心内容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回归教育本位”[4]。结合课程思政的育人要求,要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融入更多思政元素,将课堂中隐性思政元素充分挖掘,成为显性的教育资源。如讲述职业选择时,可以将国家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与工科学生自身发展倾向相结合,激发爱国热情和家国情怀,促使他们主动将小我融入大我。同时可以选择身边案例,如自动化专业毕业的优质校友,通过他们的职业成长和就业倾向,为在校学生起到榜样示范作用。最后要立足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特点,遵循科学的知识逻辑,遵循工科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授课各环节,使得思政元素所包含的育人价值转化为学生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工科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目的是在讲授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正确的就业观教育。

1.培养学生形成正确就业认知

就业认知不仅包含学生对就业形势的认识,还包括对自我的认知,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精神内核,帮助学生精准定位就业方向,培养良好职业精神。

2.帮助学生做好就业准备

就业准备包括身体素质准备、心理状态准备、知识能力准备等,鼓励学生勤加锻炼拥有良好体魄,提升专业知识储备和专业技能,保持健康就业心态,避免就业从众和同质,强化挫折教育。

3.促使学生养成良好就业价值取向

就业价值取向是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对职业价值定位、衡量、抉择的倾向性体现。现在学生就业选择求稳与功利并存,考编、考公、考研比例居高不下,愿意支援西部建设、参与乡村振兴的少之又少,敢于创新、创业的更是凤毛麟角。由此,在建设工业强国的道路,需要教导工科学生认识发展中的短板,鼓励他们将所学专业知识用于乡村建设、支援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二)整合课程内容,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对于现有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材,内容偏于陈旧,用于教学的课件,也跟不上社会发展需求,由此高校可以结合自身特点,组建专家团队,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设计贴合本校定位的课程内容。如C高校的《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显示自动化专业,毕业生要能够综合应用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交叉学科知识,分析和研究智能制造自动化技术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能够从事自动化产品的设计开发、系统集成、运行维护和技术管理等工作,并能针对工作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基于培养目标,就可以按照专业要求制作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内容,促使自动化专业学生的职业发展朝着目标前进,而不是只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作为公共课,对所有专业学生实行一刀切模式。在精准指导的基础上,让学生学有所得、学以致用,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思想引领和价值指导,否则只能是注水课,得不到重视。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应包括“生涯意识唤醒、理论知识掌握、实践能力培养”等[5]。思想政治教育着眼于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以思想引领为重点,培养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就是将思政育人落实到工科学生职业发展规划之中,在实际教学任务中加入理想信念、榜样事迹、家国情怀等内容,促使学生能够以更高视角理解职业生涯规划,营造更具感染力的课堂氛围,实现教书与育人融会贯通。

(三)培养专业师资力量,营造职业生涯育人平台

拥有专业的思政教师才能进行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熟悉专业发展,例如,自动化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才能提升职业生涯规划实效。由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相互融合时,就需要两种教育皆精深的师资力量做支持,能在思想政治课堂中穿插职业生涯规划知识,也能在职业生涯规划讲堂中进行思想引领。基于此,需要高校重点培养此类教师,组织定期培训,提升教师理论知识水平,强化思想道德素质和能力素养。教师个人要革新教育理念,修身立德,积极创新,不断学习,成为学生思想的领航人。

职业生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育人方面有着一致性,营造职业生涯育人平台能够提升精准程度,弥补大班授课中师生互动较弱的缺陷,对于该育人平台的建立可以依托工作室,定期组织主题交流、专题讲座、个人咨询等活动,提升学生对职业发展路径定位的匹配度。同时该平台要完善评价反馈机制,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的形式,问询学生对课堂教学、实践成果、互动交流的意见和建议,教师以及职能部门及时整改完善,以此来提升教学质量,助力学生职业发展。

(四)革新教育形式,落实个性化思政育人模式

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需要革新教育手段和形式。

1.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

强化思政教育的育人功能,必须牢牢依靠课堂教学主渠道,将相关教育内容、理念融入职业生涯规划课堂中,促使工科学生更好坚定政治方向,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现状,运用专业知识提升自身技能。

2.充分利用第二课堂优势

学校可开展多种职业规划主题的活动,例如,举办职业规划大赛、简历制作比赛、面试模拟等活动,帮助工科学生展示自我,提前找准职业方向。同时发挥社会实践的价值,通过实习实践促使工科学生了解经济发展形势,不断匹配适合的岗位,明确职业目标,从而合理规划职业发展。

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落脚点在于个性化,表现为教育对象的针对性、教育方案定制化、教育方法创新性、教育成效精准性。对于教育对象的职业发展规划,要以某一个体或者个性化问题为依托,进行教育方案定制,形成一生一档、一人一案、一事一策以便进行跟踪指导,教育方法上避免系统灌输,而要侧重于问题的解决,由此会在教育成效上更加精准以及更易于把控。

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工科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够促进工科学生提高自我认知、熟悉专业发展方向、提前拟定职业愿景,同时在思想领域保持崇高的政治信仰和职业精神,承担起建设工业强国的重任。由此,以职业生涯规划为抓手,创新思政教育形式,强化思政教育的落实,实现两者融合,达成工科学生高质量就业。

参考文献:

[1]李健.新时代大学生就业观培育优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23.

[2]张晓红.基于浙江新高考改革背景下思想政治学科中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效策略[D].华东师范大学,2022.

[3]邵頔.高校职业生涯教育课程思政的意义、困境与实践路径[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3(04):36-41.

[4]胡景娟.“课程思政”视角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革的思考[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03):44-46.

[5]白雪,李青山,梁朋.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路径研究[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2,41(06):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