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业是大学生步入社会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在就业前做好择业与职业生涯规划,明确好就业的方向,对不断探索其日后的职业生涯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中泰合作办学毕业生就业去向与职业生涯发展相关之研究,研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式,信度Cronbach’s Alpha系数0.905,效度分析,采用专家效度检定。研究工具采用SPSS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单因子变异分析。
关键词:中泰合作办学;就业去向;职业生涯发展
引言
中泰两国是亲密友好邻邦,1999年3月22日中泰两国政府联合签署了《高等教育合作谅解备忘录》,中泰两国高校开设了教育方面的合作。2007年,中国教育部与泰王国教育部签署的《关于相互承认中泰高等教育学历和学位的协定》,推动两国高校的学分互换互认,使中泰两国学生开始不断前往对方国家深造学习、进一步促进中泰两国教育合作的发展。中国学生赴泰交换学习人数逐年增加,每年具有泰国留学经验的毕业生人数也日益增多。为了了解赴泰留学生的就业情况,为此本研究以中泰合作办学项目高校为中心,对具有赴泰学习经验的毕业生进行调查,探索其早期的职业抱负和目的地,了解其就业去向和职业生涯发展,期望通过调查发现存在的问题,为中泰合作办学高校及赴泰学习的学生提出建议,并建议进一步提供改善学生们职业生涯发展的措施。
一、探索泰语专业赴泰留学毕业生就业去向与职业生涯发展相关ya6Yv5TB5wC7drJqbpxYmg==的意义
随着中泰两国教育交流日益增加,中泰两国高校互换项目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中国院校与泰国高校签署了合作备忘录。每年都有许多高校选派不少学生赴泰国交流学习。据泰国教育部统计,2022年中国每年赴泰学习人数每月千人,在泰留学生的人数达到3万人,其中也包括了中泰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对于中泰高校合作办学项目的模式主要是某些语言类院系进行合作办学为主,起初是泰国学生来华学习汉语语言文化,中国学生赴泰学习泰国语言和文化,其中有短期的语言文化交流项目,也有“2+1”或“2+2”或“3+1”学历学习项目,即高职高专学生在国内就读2年,第3年到泰国学习或大学本科院校学生在国内就读2年或3年,第3年赴泰国学习1—2年。由于广西、云南两地因地域与泰国毗邻的优势,因此这两个省份与泰国文化教育交流也是最早的地区,与泰国合作办学的高校数量居全国之首,每年赴泰国合作院校学习的人数也最多。现在慢慢地扩大到中国其他地区的高校和泰国高校之间的合作。作为东南亚发展较好的国家之一,以中泰两国地域毗邻的优势,泰国和中国在经济贸易方面的合作也日益增多,中泰两国在各领域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泰国市场对于既懂中文又懂英语或泰语,或是对既熟悉中国文化又了解泰国文化的人才需求很大。许多国内的大学在学生上学期间就为学生提供了赴泰学习、生活甚至实习的工作经验。使这些泰国留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也积累了工作经验。相对目前国内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去泰国留学毕业后可以选择在中泰两国的企业就业,或被泰国企业聘用后,可留在泰国工作,并能享受泰国的福利[1]。
因此,本研究结合中泰两国高校办学项目情况,探讨中国毕业生们在泰的留学经验是否会影响到其就业去向以及是否为其竞争工作岗位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以收集中泰合作办学毕业生就业去向和职业生涯的相关信息为基础,通过理论进行分析和实证考察研究,进一步探讨对于这些具有赴泰留学经历的学生们毕业后的就业去向和职业生涯相关因素,最终深入分析和研究哪些因素影响了不同背景的泰语专业毕业生。关于毕业生就业去向和职业生涯的研究不少,但笔者发现在前人的研究之中,针对海外留学生、泰语专业留学生或是中泰合作办学项目学生就业去向和职业生涯发展的研究甚少。因此,本研究希望从就业去向与职业生涯发展的关系,深入探索泰语专业赴泰留学毕业生的整体相关情况,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提出合理的建议,以促进具有赴泰留学经验的学生们对毕业去向的选择和职业生涯的发展。使毕业生能够正确地认识自身的条件,做好职业生涯规划[2]。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笔者搜集近几年国内外关于就业去向、职业生涯发展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归纳,并做出分析研究。
(二)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所用的量化研究工具为“职业生涯发展量表”,以问卷调查法进行实证研究,对学毕业生进行问卷发放调查,收集并调查这些毕业生在就业去向与职业生涯发展关系中的量化资料。由此统计分析以了解其现况,探讨不同变项之间的差异性、交互作用等。进行分析与讨论、归纳与总结,并提出建议。
(三)数据分析法
笔者通过回收问卷后,使用 SPSS22.0 进行数据整理分析。其中使用到描述性统计及单因子因素变异数和列表相依分析。
三、研究对象与数据收集
本研究设计以泰语专业学生赴泰留学毕业生就业去向与职业生涯发展关系为研究主题,目前中泰两国教育交流合作非常紧密,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院校的高校院系之间的合作都非常频繁,本研究对象主要是以云南、广西、海南、陕西4个地区高校有赴泰留学经验的泰语专业毕业生为研究群体。本研究对象为外语专业学生,女性比男性多。由于目前教育部对于各院校对赴泰留学中国学生的人数都不公开。鉴于研究者的能力及时间因素,本研究按照4个地区赴泰留学的人数进行测试,抽取115人,作为样本。
四、研究结果
(一)性别对就业去向和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
本研究在性别上并无显著差异,可见中泰合作办学毕业生们在就业去向和职业生涯发展方面并没有因为性别而出现不平等的现象。蔡年辉认为性别对硕士研究生就业去向不明显,只是就业地点选择上差异较大,回生源地就业的女生明显多于男生。因为女大学生在就业中对家人的依赖性较高,所以会利用家里的关系,在离家较近的地点工作。毕业生们在职业生涯发展上女性工作者在经济社会进程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女性管理者的职业生涯发展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3]。
(二)学历对就业去向和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
本研究在学历上有显著差异,毕业生的学历越高对个人性格越明确,然后根据兴趣爱好挑选就业方向,从职业生涯的角度而言,越了解明确自己的性格就越容易找到最合适自己的工作。李雯靓认为研究生学历者的社会地位与本科专业相比具有明显优势,具体表现在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工作占比最多的是研究生学历者,本科与专业学历都集中在企业;在收入方面,研究生的收入明显高于本科和专科学历者,但本科学历的工作收入与专科学历工资收入差距较小;由此可见,学历高的学生在工作满意度上也比学历低的工作满意度要高。
(三)国内毕业院校对就业去向和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
本研究在国内毕业院校上有显著差异,主要是云南、海南两地学生的工作与所学专业较为对口。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以及云南的地理位置的优势,中泰两国的经贸合作企业越来越多,因此泰语专业的学生在云南找到与专业对口的较多,而海南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留着泰国就业,因此从事的工作与专业也非常契合[4]。
(四)外语水平对就业去向和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
本研究在外语水平上有显著差异,外语水平好的同学与所学专业工作对口。徐沁妤、程梦洁、吴钰琪、李晶、李方秀认为外语能力在提高就业竞争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少行业都迫切需求外语人才。许多中泰企业对泰语语言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外语相当于一门技能,毕业生掌握了这门技能,固然在就业选择方面会比外语水平差的同学多,所以相对找到的工作与专业对口的也会多一些,也必然促进其职业生涯发展。外语水平好的同学在工作满意度方面也比外语水平差的同学满意度要高。
(五)在泰留学时长对就业去向和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
本研究在泰留学时长并无显著差异,本研究的毕业生在泰留学时长大部分在1—3年之间,而国内企业和单位在工作要求上只需具有国外留学经验,并没有注明时长,而学生们在泰留学的期间并没有对其职业生涯发展产生任何影响。
(六)是否是独生子女对就业去向和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
本研究在是否是独生子女方面有显著差异,本研究的是否是独生子女与工作对口及个人性格匹配度高。本研究中非独生子女的毕业生较多一些,非独生子女在工作与专业对口方面以及个人性格匹配度较高。越来越多的在泰留学的毕业生都了解自己,在就业方面都尽可能地找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根据个人性格爱好找工作[5]。
(七)就业去向和职业生涯发展之相关
本研究在就业去向和职业生涯的相关有显著相关,本研究的就业去向与是否专业对口、个人性格兴趣匹配度高不高、是否能明确个人的职业兴趣以及个人性格和能力、是否清楚岗位职责要求、是否有参加校内校外的活动经验和实习实践经验、是否有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否承受工作上的压力、是否能很快地适应工作、是否能用自己的方式开展工作,是否能在工作中体现价值、是否明确职业发展前景以及明确3—5年后的发展计划的相关程度高。霍兰德(John Holland)认为人的人格类型和兴趣与职业紧密相关。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能力或人格特征,不同人格特质的人总可以找到更适合自己的职业。当个体的人格特质和职业兴趣与某一职业要求相符时,就可以充分调动其工作热情,激发出其工作潜力,进而可大幅提高工作满意度及促进职业生涯发展。美国著名职业指导师埃德加· 施恩(Edgar·HSchein)教授认为,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是一个不断探索和不断持续的过程,在其不断发展的职业发展历程中,每个个体都会结合自己的能力、资质、偏好和需要等方面,逐步形成相对清晰的与职业有关的“自我概念”。随着对自我了解的不断深入,当自己面临职业选择时,就会越来越清楚自己更加偏重哪个方面,当必须做出抉择时,具有始终都不愿放弃或妥协的职业价值观。因此了解个人的兴趣性格,多参加实践活动,做好个人的职业规划都有助于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
五、结论
根据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就业去向与职业生涯发展受性别、学历、国内所属地区、外语水平、在泰留学时长,是否是独生子女之间的差异影响,由此得出以下结论:
(一)学历高低影响就业去向和职业生涯发展
学历越高,对于就业的影响就越大。在研究者所得的数据中显示,研究生的学历越高,对工作去向的满意度就越高。在专科生层面,对于就业去向的满意度就不如研究生学历者。学历在职业生涯发展上也有明显的影响,学历越高的在个人性格特征方面越明确。
(二)外语水平影响就业去向
外语水平越高,对其就业的影响较大。从研究数据中发现外语水平越好,对其从事的职业满意度更高一些。
(三)是否是独生子女影响就业去向和职业生涯发展
非独生子女对其就业的影响较大。从研究数据中发现非独生子女比独生子女的工作满意度会更高一些。而在职业生涯发展方面,非独生子女在工作与所学专业更对口,其工作与个人性格匹配度更高一些。
六、建议
中泰合作办学项目毕业生对就业以及职业规划认识不深,需要增强职业意识,充分了解未来的就业以及做好个人的职业规划以适应社会的需求。为此,笔者根据所调查的结论提出以下建议:
(一)提升专业能力是职业生涯发展的因素
大学生们对自我认识不清,缺乏实践经验和进修机会。因此,职业生涯发展需要学校重视起来。为了培养出就业质量高的学生,学校要积极主动建立和完善各种信息渠道,让学生能提前熟悉社会环境,了解什么是“职业”。让学生对职业生涯发展有初步的认识,并对就业选择有认识及有所准备,就业老师应根据学生自身情况来指导不同职业锚的学生,让学生对其职业生涯有所目标,做好职业定位,提高其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
(二)注重自身个性的特点,培养职业兴趣
大学生们需要了解个人的性格、需要、动机、兴趣、能力、理想、培养自己的职业兴趣。根据个人自身的这些特征去探索自己喜欢的以及适合自己的职业,并能长期工作下去。
(三)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们应提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重视个人的职业认知和职业定位,使自己的就业方向以及职业发展有所清晰。现实地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并且能胜任其工作岗位。让大学生们在就业选择中更加明智。
结语
综上所述,毕业生的就业去向直接影响到其未来的发展和生活,若学生们在毕业前能清楚自己的兴趣和能力,从而去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这将使学生的职业发展更加顺利,同时也会产生成就感及幸福感。
参考文献:
[1]李灵珠.中泰教育合作交流研究——基于2014—2019年5年时间的分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8):166-167.
[2]李福勇.管理类毕业生就业去向研究[J].纳税,2019,13(20):236-237.
[3]宋君卿,王鉴忠.职业生涯管理理论内在逻辑与操作模型[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4):116-120.
[4]侯春娜,骆思淼.农村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0,39(03):44-49.
[5]张雪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J].黑龙江科学,2023,14(13):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