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视域下应用型职业人才培养路径探析

2024-08-15 00:00:00张梦含 杨徽 蔡依琳 朱云洁 田正本
公关世界 2024年13期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新时期高职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提供政策指引,为学生应用能力培养提出更高要求。以创新创业活动实现要求为指导,优化应用型职业人才培养体系,是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本文简要分析创新创业与应用型职业人才培养的导向关系,明确人才培养的新型要求,提出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优化和保障体系内容,以此为相关改革提供参考,为创新创业稳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创新创业;应用型职业人才培养;路径优化;保障建设

引言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基本要求,是确保学生具备良好职业发展能力,能够实现个人与企业同步发展的重要支撑条件。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活动开展需要以创新创业为基本导向,明确人才培养新型要求、优化人才培养路径,为人才培养提供坚实保障。在高校应用型职业人才培养探索中,对人才培养路径进行多元探索,形成具有特色的培养模式,为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提供良好指引作用,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创新创业与应用型职业人才培养的导向关系分析

(一)创新创业实施成效

基于应用型职业人才培养为导向,为适应人才培养体系变革要求,全面提升人才培养成效,在高校发展中,将创新创业实施要求、实施方式和实施保障纳入学校《章程》和中长期发展规划,为办学内容优化和教学改革提供路线支撑。近年来,随着学校和社会层面在创新创业方面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创新创业项目运行取得良好成效。在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基地建设方面,依托学校和周边省市企业硬件条件,成立数10家涵盖旅游、建筑、电子信息工程、汽车工程、人工智能等在内的教育基地。在创新创业竞赛方面,连续多年承办“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训练营,多个项目团队获得竞赛二等奖及以上名次,并通过路演吸引相关企业注意力,成为企业关注和合作重点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形式上,除举办训练营、举办和参加职业技能大赛外,还鼓励师生群体积极参加“产教融合”暑假培训班,真正依托项目现场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二)创新创业的导向作用

创新创业视域下全面推进应用型职业人才培养体系优化,必须明确导向作用发挥与指引。创新创业体系中,创新属于特质层面,创业属于目标层面,具体实施则是以技术、产品、服务、品牌、商业模式、管理、组织、市场、渠道等各个方面为支撑的。对于职业人才培养而言,必须引导创业团队根据自身优势,选择其中一个或几个方面为突破点,在坚持开拓性与原创性原则基础上,通过项目开发运营获取效益[1]。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活动中,需要通过有效方式激发学生创新动力,确保团队具有坚实的技术应用基础,在政策指引和深度合作基础上,推动项目运营模式优化,逐步获得更高效益。应用型职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是长期性、系统性的过程,需要实现各个层面的支撑和完善,确保人才培养目标达成。

二、创新创业视域下应用型职业人才培养新型要求

(一)更加重视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培养

创新创业视域导向下全面推进应用型职业人才培养体系改革,需要明确学生职业发展能力培养,要求学生能够具备与专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综合素质,能够具备良好的技术应用和开发能力,能够尽快成长为企业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同时,综合职业素质还包括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确保学生具备良好的跨学科、跨专业能力,能够引导学生实现知识融会贯通,实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应当包括如下组成部分:(1)科学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通识等基本理论,在具体情境中的应用能力;(2)在专业领域中应用科学方式识别和解决问题能力;(3)以专业标准要求为指引,基于多视角分析项目计划、组织实施项目并进行针对性评估能力;(4)基于实践导向优化项目运行具体方式,提升项目运行质量能力;(5)跨学科、跨专业思考和改善能力;(6)团队协作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更加重视学生创造力培养

创造力是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所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同时也是提升学生职业应用能力的重要基础。创新创业项目运行特征,是与传统项目运行模式在某些方面存在根本差异,能够实现更高水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能够确保项目保持可持续发展,能够满足生态和经济双重评估要求[2]。学生创造力培养以完善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和实践教育为基础,因此在人才培养体系中,需要进一步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满足学生创业知识学习和专业知识结合要求,提升学生创业意愿。还需要全面推动实践教育基地建设,优化实践教育方式,为学生创造力培养和发挥提供广阔空间。

(三)能力本位导向更加突出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更加复杂,高职学生职业发展也呈现多样化特征,自主创业、自由职业也开始成为就职就业的重要形式,并为学生发展成长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相对于传统就业模式而言,创新创业对学生能力水平提出更高要求。以能力本位教育(CBE)理论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方式,在世界职业教育体系中都占有重要地位。能力本位导向更加侧重于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应当具备的能力目标进行细化分解,依托信息化教学平台、现代化教学手段、实验教学载体,全面、全时空拓展学生职业能力。创新创业全面推进背景下,应用型职业人才培养必须突出学生的能力本位导向,充分利用各个方面有利条件,完善学生基础知识结构,满足学生多样化职业发展要求。

(四)重构职业人才培养范式

创新创业视域下应用型职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必须摒弃传统教育体系桎梏,重构职业人才培养范式。例如,在某些高职院校创立之初,是由普通高校分化而来,人才培养依然是以科研偏好为导向,在教育质量评估、资源分配机制等方面,并没有遵从职业教育发展特征而调整,由此使得创新创业教育失去最为基本的保障[3]。因此要确保创新创业项目的高水平运行,确保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必须从学校整体改革入手,明确创业型职业院校发展目标,转变办学理念和发展观念,以学校组织结构变革为出发点,在不断优化学校治理结构基础上,构建以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职业教育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实现职业人才培养范式的重构。

三、创新创业视域下应用型职业人才培养路径优化

(一)明确应用型职业人才培养总体思路

创新创业的深度推广实施,为应用型职业人才培养提供明确的思路指引,需要高职院校以此为导向,系统推进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就当前多数高职院校发展现状而言,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应当遵循如下方面思路指引:(1)分析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经济社会环境,明确学校发展范式与环境运行要求的具体差异,将具体发展规划纳入学校章程和发展规划,提升应用型职业人才培养顶层设计水平;(2)对应用型职业人才培养职业能力目标进行分解,强化企业调研,加强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互动,分析现有人才培养体系的薄弱环节,结合学校发展实际,倒推体系建设时间节点,确保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有明确的导向支撑;(3)做好学生层面调查研究,重点分析不同生源结构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理解和参与意愿,分析学生在应用能力培养中应当关注的主要内容,确保人才培养重心与实际需求保持一致[4];(4)在具体执行层面进行优化,包括课程体系、学习模式等各个方面,逐步构建分层分类教育体系,推动培养成效不断提升。

(二)分解综合职业能力目标

以创新创业项目实施所应当具备的素质为指引,对应用型职业人才培养的能力目标进行分解,细化人才培养要求和实现路径,是实现人才培养体系优化应当关注的重点问题。当前高校创新创业运行水平不断提升背景下,综合职业能力目标应当包括如下组成部分:(1)基础能力。主要分为专业基础、科学基础、基本应用能力、认识和解决问题能力。专业基础是要求学生具备本专业领域相关的基础知识,初步形成专业知识体系;科学基础是要求学生掌握与本专业领域相关的自然科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应用能力是要求学生能够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典型工作场景中;认识和解决问题能力是要求学生能够依托专业知识识别、确定和解决本专业领域的典型任务。(2)项目实践能力。主要包括项目计划和简单规划能力;能够具备项目运行管理的一般能力;具备对相关实施问题的评估和解决能力。(3)应用操作能力。是指在学生要具备专业领域内,采用定性和定量方式推进具体工作,能够对应用行为进行反思,能够初步具备在跨专业范围内的协作能力。(4)社会交际能力。团队内部就专业问题沟通交流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协调人际关系能力。

(三)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

应用型职业人才培养以模块化课程为载体,结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需要明确如下要点:(1)在课程性质上,可以分为必修模块和限定选修课程,在前两期主要是以必修课程为主,后续学期根据专业发展特色增加限定选修模块,由学生根据专业方向和兴趣选择合适的课程;(2)就课程结构上而言,可以分为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深化课程、通识课程等,每一大类中又细分为不同模块。在课程模块设置完成后,基于信息化教学平台明确每一课程的名称、开设学期、所述专业领域及关联领域、学分、学习目标和要求、考试形式等[5]。通过完善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既能够满足学生专业知识技能学习要求,又能够为当前高校专业群建设奠定良好基础,相邻专业学生可以在第一学年选择同一模块内课程,更好地提升学生专业认知水平。通过跨专业模块课程学习,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跨专业能力培养要求,更好地适应创新创业项目运行要求。

(四)全面导入双元教学模式

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双元教学模式应用是提升教学成效的重要支撑,在具体实施中有两个层面含义:(1)指教学主体的双元化,学校和企业、教师和企业导师,都能够成为教学活动组织的主体,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根据企业人才培养能力设置对应的课程,并赋予合理的学分,只有在完成专业基础课程学习的学生,才能够申请学习企业课程。企业导师负责培养学生的职业实践内容,在学业完成后优先招聘具有企业学分的毕业生;(2)指学生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双元化,理论知识学习主要是由学校负责,实践能力培养则是由企业或第三方培训机构负责,在学生完成学习内容并通过考核后,即可获得“双证”,更好地满足创新创业全面推行背景下高职院校实践能力培养不足的问题。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而言,双元教学模式应用,能够为学生提供尽早接触社会的机会,积累本学科内的实践经验,激发学生创造力,为创新创业项目实施奠定良好基础。对于企业而言,则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未来员工,根据企业发展需要进行针对性培养,从而更好地节约人员招聘、新员工磨合和培训成本,实现企业与学校同步发展。

(五)构建分层分类教育体系

在应用型职业人才培养中,构建分层分类教育体系,由生源结构差异、学生性别差异、学生创新创业意愿、创新创业支持条件等各个方面实际差异所决定。高职教育百万扩招背景下,高职生源结构更加复杂化,不同生源学生在专业基础、学习能力等各个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在相关研究中显示,男女性别差异也会造成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有明显差异,不同性别各有优势和不足[6-8]。不同学年的学生对创新创业了解不同、职业技能应用和市场把握能力不同,创业意愿也有具体差异。家庭、政府和社会层面对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不同,同样会对学生创新创业参与积极性产生影响。因此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必须根据这方面的具体差异,设置相关的创新创业课程,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充分利用区域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为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结语

创新创业的深入推进,为应用型职业人才培养提供明确指引,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多方面问题,因此相关教育工作者必须在明确培养要求,深入转变培养理念基础上,构建完善的培养体系,强化保障体系建设,以此才能够真正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实现学生、学校、企业与社会的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淼,孙晓枫,籍亚玲.新工科视阈下的素质教育与创新创业融合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包装工程,2022,43(S1):323-326+340.

[2]卓泽林,龙泽海,徐星蕾.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及困境:一项循证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2(06):80-88.

[3]倪明辉,付百学.三链融合下应用型高校“众创空间+工作室”模式构建路径——基于黑龙江工程学院教育实践的思考[J].中国高校科技,2022(04):67-72.

[4]潘柏,刘钦花,金丹,等.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职业胜任力提升策略研究——基于江苏省中小企业雇主满意度的实证调查[J].江苏高教,2022(04):82-89.

[5]刘兴友,章亚东,丰贵鹏,等.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新乡学院为例[J].管理学刊,2022,35(02):136-145.

[6]盛振文.双创教育语境下应用型高校的发展范式及其策略[J].江苏高教,2022(03):58-63.

[7]岳秋琴,张伟,谷明信,等.“专本贯通”高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以机器人技术专业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20,41(29):11-13.

[8]郝佳.应用型高校人才创新实践能力提升途径研究——职业需求视角[J].职教论坛,2019(12):134-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