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首先阐述“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的背景与意义,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体制机制和评价体系四方面论述“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目前面临的问题。提出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岗课赛证”融通设计思路以及综合教育模式的培养途径。通过“现代学徒制”订单班的实践,验证了其培养路径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高职;船舶与海洋工程;“岗课赛证”综合育人
引言
随着船舶行业产业结构大幅调整以及产品技术水平不断跃升,为船舶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撑,大力培养船舶行业急需的专业人才和技能工人。另一方面,船舶行业也存在着学生“求职难”和企业“招工难”的问题并存,人力资源供给和需求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突出。本研究旨在厘清新阶段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岗位要求、课程体系、技能竞赛和技能证书这4个要素之间存在的内在的逻辑关系。培养一批德技并修、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较强的就业创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技术型人才。
一、船舶与海洋专业“岗课赛证”综合教育模式的目前面临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方案主要从学校出发,较少考虑企业
船舶与海洋工程行业为重工企业,学生安全意识比较淡薄,管理增加难度;船舶与海洋工程行业建造出来的产品成本较高,企业对于生产有时间节点的限制,企业的设备数量有限,学生作为新手,出错率较高,且出错成本高昂;基于以上原因,在目前的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等条件下,企业很难愿意接受大批量的学生作为实习生。目前的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主要考虑学校,学校是学生培养的主体。现阶段很难实现学校和企业“双主体”联合育人。因此目前人才培养方案主要从学校出发,较少考虑企业[1]。
(二)目前的课程体系难以实现“岗课赛证”的综合育人
目前学校是育人的主体,学校也是育人的主要场所,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课程主要在学校完成。企业教师主要承担实训内容,且由于船舶与海工行业建造周期的限制,企业人员时间紧任务重,难以协调时间和精力完成学校教学任务。无相关政策支持和激励制度也是企业教师完成学校教学任务的原因。学校任课老师的工作重点在学校,很难真正进入到企业岗位进行实践操作,对于企业先进的技术了解和掌握有一定的难度,很难做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真正对接。学生所用的授课教材主要有学校任课老师编写,教材的编写需要时间同时也需要实践经验,导致教材跟企业生产脱节[2]。
(三)“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缺乏体制机制
“岗课赛证”作为一个综合船舶与海洋行业、教育、人力资源管理等多个领域的育人模式,实施和运转离不开法律和操作层面的体制机制。从中国法律层面来看,《劳动法》《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就业促进法》等法律条文中缺少有关学生企业实践的法律地位、合法身份与基本权益、校企双方责权利等重要事项的明确规定;在教育部出台的相关文件中也缺乏相应规定。从操作层面而言,至少有多个方面的管理制度缺失:(1)培养单位的资格标准及其进入培养过程的认定程序;(2)校企双方共同建立和实施学生培养方案的相关文件;(3)有关校企合作企业以及行业相关单位对于学生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在就业时的评价标准;(4)学生培训、职业技能大赛以及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学标准,包括教育培训的具体内容以及教育过程的监督、教学条件的保证、教学效果的评价等。导致高职院校和相关船舶与海工企业、教育和政府部门既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又缺乏基本的规范的操作流程。
二、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岗课赛证”融合思路
为开展“岗课赛证”的综合教育,岗位、课程、比赛、证书4个方面必须融合,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具体的融合思路,见图1。4个方面融合的最终目的是为全面提升学生技能和素质。在船舶行业大幅调整以及产品技术水平不断跃升的背景下,企业人力资源需求随之发生改变,作为学校需要研究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时要充分考虑船舶海工行业相关岗位能力的要求,根据船舶与海洋工程所面对的职业标准和行业标准要求重构课程体系;对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技能等级标准、考核内容,船舶与海洋工程各类比赛的评分标准等融入学生成绩考核之中。通过综合评价,反馈意见及时更新完善人才培养方案[3]。
三、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岗课赛证”的综合育人模式培养路径
(一)完善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根据“反向”的设计思路设计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首先开展广泛的专业调研,分析船舶与海洋工程高职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岗位和其他就业岗位以及未来的就业岗位的岗位胜任力,再编制毕业要求以此撰写人才培养方案[4]。
1.广泛开展专业调研
通过现场考察、座谈、网络等多种形式,以就业为导向,充分了解船舶与海工行业的人才需求情况,掌握市场动态,分析学生就业岗位需要的知识目标、知识结构状况,确定专业教学改革思路、培养目标,全面推动专业建设和推进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升级。
2.定义船舶与海工行业绩效标准
绩效标准简单地说就是能够鉴别工作中表现优秀员工的指标或者规定。定期进行企业调研,了解企业发展动态明确企业的岗位标准和用人标准。结合船舶与海工专业高职学校毕业生在10—20年的跟踪调查,了解学生的就业质量以及工作岗位、职业发展动态。从多家企业中收集信息,从而综合分析出船舶海工企业如何界定船舶与海工行业中船舶与海工专业的优秀员工标准,创建船舶与海洋工程技术专业岗位胜任力框架。
3.编制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是在学生毕业时应该实现的知识、技能、特质、能力等各方面应达到要求,是毕业生3—5年后实现毕业目标的有效支撑。毕业要求的编制要反映专业特点,并且要与本专业的岗位胜任力一致,还要具体、详细、可实施、可评估。充分利用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地处南通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到2023年年底南通有327家规模以上企业,南通船舶协会办公地点设在此校。每年利用协会活动积极联系企业,实时了解企业的岗位要求,将企业对于岗位要求编入毕业要求之中。
4.撰写人才培养方案
对现有的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改。把爱岗敬业、安全教育、团队协作融入教育全过程,遵循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与高职学生特征。将“岗课赛证”综合教育的基本理念和内容要求融入技术技能培养全过程,根据行业需求预测和学情分析分层制定培养方案,合理制定培养目标、招生计划、课程体系、学时安排、教学过程、考核方法和毕业要求等,以完善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构建基于“岗课赛证”融通的课程体系
岗位胜任力是构建课程体系的依据,课程体系是达到岗位胜任力要求的支撑。以实现专业培养标准所要求的学习效果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具体的教学方法为指导,实现学生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同步提升,并支持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培养标准的实现。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构建课程体系时,融入船舶与海工相关的岗位知识技能要求、技能大赛项目内容与技能等级证书考核要求,形成合理的课程之间逻辑架构。教学内容结合船厂从实习工到专业技术工人培养过程中所需技能和知识,且直接对接企业生产任务,让所学即为所用。学生根据实习岗位分为小组教学,教学进度根据学情分析进行科学合理地调整。
(三)多方配合协同发力达成“岗课赛证”的教育模式
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岗课赛证”的综合教育模式需要船舶与海工企业、船舶与海工相关院校、研究所、政府部门和行业有关机构协同发力,多举措地通过科学顶层设计和体系化推进。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校企双方必须建立校企公共的教学合作平台,以缓解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间育人问题,并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师资标准和学徒标准等规范性指导文件。
(四)“岗课赛证”的综合育人模式多元评价体系
从单一的课程成绩评价到多角度的评价(如毕业生评价、教师评价、学校评价、企业专家评价等)“岗课赛证”融入综合育人模式积极效应和正面效能。通过比较一般的教育模式和“岗课赛证”融入综合教育模式,在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内涵素养、学识技能、就业质量等方面产生的辐射效应及取得的实效,在进行系统研究后给予有效性综合评价,为后续的改进措施提供实证依据。
1.构建课程实施前、中、后全过程评价体系
教学的目标、内容、评价方法和方式与工程师岗位能力、技能证书要求、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技能大赛相匹配,对课程内容的重构。学校专家、企业专家、竞赛组委会和技术证书机构等组成的多角度评估共同体,对课程体系目标、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资源和课程标准等作出了不同主体角度的评估,以掌握不同要求所指向的课程标准,以防止高职课程与船舶与海工行业需求脱节。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注重过程评估,建立以学生为主体全教学过程的评估体系。
2.建立良好的反馈机制
通过学科评估、毕业生问卷调查、船舶与海工企业调查等收集多方信息,了解以“岗课赛证”为载体的综合育人模式最终效果,从而依据分析和反馈有针对性地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全方位提升学生知识与职业技能,使学生素养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四、“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实例验证
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积极与扬子江船业集团、新时代造船等多家企业签署“现代学徒制”订单班的合作协议。新生进校先进入企业了解企业文化、工作岗位以及岗位需求,学生对企业进行基本认知。通过对企业的了解开学初与企业签订就业协议。后期对学生进行“三层六段厂校一体”工学交替人才培养。将学生学习技能和技能分成3个层次。学习技能分为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岗位技能,素质分为基本素质、职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层层递进。六段即校企“双主体”共同育人,将学生3年分为6个阶段,几个阶段交替在学校和企业之间联合培养。在学校以学生身份学习理论知识,在企业即为学徒由企业师傅带领下进入真实岗位参与生产实践操作。学生的成绩由理论课程考试成绩和顶岗实习操作成绩。有课程学生毕业可直接上岗进行生产,实现企业、学校和学生三方满意[5]。
目前学校已有“现代学徒制”订单班毕业,毕业后的就业率为100%,通过企业走访和毕业生问卷调查,学生在学生与工人之间的角色转换轻松完成,学生对于职业发展规划极其明确。学校通过校企联合培养,教师团队的科研能力大大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大大增加。2023年学校荣获“在通高校服务地方经济贡献奖”,充分体现了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教融合方面获得社会认可。船舶与海工企业面对自动化生产模式日新月异以及产业结构的升级,对高等级技能工人的需求,通过校企合作联合培养,极大缓解了劳动力市场供给不足的矛盾[6]。
结语
综上所述,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需要不断完善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建立基于“岗课赛证”融通的课程体系,加强产教融合与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最后还需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对实施“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进行评价,并及时收集多方反馈信息及时调整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达到进一步提升学生素养水平的目的。“现代学徒制”订单班培养模式验证了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的可行性和正确性,值得同类型学校的借鉴。
参考文献:
[1]程智宾,李宏达,张健.岗课赛证融通培养模式的价值追问、学理依凭和实践创新[J].职教论坛,2021,37(11):68-74.
[2]刘双平.“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教学改革研究[J].华东纸业,2022,52(02):101-103.
[3]陆雪萍,冯子芳.“岗课赛证”四维融通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例[J].教育观察,2022,11(31):84-86+120.
[4]徐建群,侯婷婷.高职财经类专业“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探究[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23,32(05):63-67.
[5]何玉冰.高职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J].商业会计,2023,(20):109-113.
[6]张天彤,杨培义,余建勇.高职院校岗课赛证有机耦合育人模式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3,(18):134-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