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山东省民办高校新闻学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与实践

2024-08-15 00:00:00王立煌
公关世界 2024年13期

摘要:在新时代背景下,地方民办高校需把握时代发展机遇,加强新闻学专业建设,提升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彰显院校办学实力,为社会输送复合型新闻人才。本文基于人才培养视角,聚焦于山东省民办高校,分析校内新闻专业建设现状,挖掘地方民办高校新闻人才培养潜藏问题,创新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路径。我国地方民办高校应深挖地域优势,明确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优化新闻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增强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效果。

关键词:山东省;民办高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

引言

在我国,新闻传播有利于快速传播信息,实现信息内容融合,满足人民群众信息需求,兼具多元社会正面影响力量,因此,我国地方民办高校应重视新闻专业价值,加快院校新闻专业改革。然而,以山东地区为例,在我国地方民办高校内,新闻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仍旧存在一定问题,主要体现于课程设置、培养目标等方面。在此背景下,探索地方民办高校专业建设路径,创新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方法,具有现实与理论双重意义,值得深入思考与实践。

一、山东省民办高校新闻学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

(一)培养目标不合实际

在我国山东省民办高校内,新闻专业教育改革力度不强,人才培养体系尚未完善,教师缺乏明确培养目标,习惯于以宽泛视角,看待院校专业学生成长,并未良好适应时代发展,开展育人目标改革,难以高效完成新闻专业育人目标[1]。(1)在山东省民办高校内,院系间培养目标存在同质化问题,并未结合专业特色,体现出人才培养目标eAbG9ERm++Os+R/lMxgoyA==差异,致使培养模式高度相同,扼杀了学生创新活力,限制了学生个性发展。(2)在新闻院系内,教师并未明确培养目标,难以严格落实多项育人策略,致使实际育人效果较差,仅重视课堂知识讲解,忽视了职业精神培养,致使学生缺乏批判思维,难以延伸出良好新闻服务意识。(3)在新时代背景下,民办高校应重视复合型人才培养,部分院校专业教师却并未调整目标,仅教授单一新闻技能,致使学生难以迎接时代挑战,自身职业发展受到限制。

(二)课程设置尚未完善

当前在我国山东省民办高校内,部分院校课程设置尚未完善,并未结合新闻学专业特质,调整专业课程内容,致使学生成长速度放缓。(1)分析山东省民办高校新闻专业课程设置,可发现多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设置较少。因必修课程过多,挤压了学生自主选择空间,难以丰富学生新闻知识,致使部分院校学生新闻知识结构相对单一。可见,在我国山东省民办高校内,部分新闻专业院系课程设置缺乏合理性,忽视了选修课程设置,限制了学生兴趣发展,降低了学生成长速度。(2)院校教师新闻专业教师更为注重理论教育,习惯于削减课程实践环节,致使实践课程学分大幅度降低。然而,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新闻人才能力要求已逐渐转变,新闻人才需兼具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若课程体系中缺乏实践课程,忽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将对新闻专业学生成长产生多重负面影响。(3)专业课程缺乏特色,课程内容亦相对陈旧,并未融入媒介融合、人工智能等前沿知识,易使学生专业视野受限,遏制学生眼界发展[2]。

二、新时代山东省民办高校新闻学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与实践

(一)明确培养目标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地方民办高校应高度重视新闻专业人才培养,全力加快教学改革,提升地方高校高等教育质量,全面培养在校学生能力与素养,促进在校学生快速实现社会化与职业化,全面展现新闻学专业文化价值,有效推进地方经济发展。

(1)在我国山东省内,民办高校应明确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充分体现新闻专业政治价值,加强学生思想指引,强化学生为社会服务意愿,坚定学生爱国信仰,树立正确专业培养方向。

(2)培养新闻专业学生时,需明确新闻学传播社会价值,指明新闻传播面向人民群众,应广泛结合人民群众信息需求,开展新闻传播服务,以良好新闻传播工作开展,保障人民群众利益,紧密联系国家与人民。在新时代背景下,新闻专业学生既是信息传播者,亦是信息接收者,因此,需兼具新闻专业素养与新闻职业道德,秉持以人为本理念,坚定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流价值观,强化人民群众精神意志,对社会形成正向价值影响。

(3)在山东省民办高校内,院校管理人员应结合当地经济状况,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分析地方新闻产业链条,把握当地新闻传播市场,广泛结合民生实际,吸引人民群众目光,形成新闻传播经济效益,改善地方文化产业构成,充分发挥新闻产业价值,推动地方传媒经济发展。具体而言,为提升地方高校新闻专业培养信息化水平,增强地方高校经济利益,提升山东省民办高校竞争力,实现民办高校革新进步,管理人员应把握传媒行业发展态势,细化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加强新闻专业学生信息素养,提升新闻专业学生专业能力,制定针对性培养方案,尊重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掌握新闻知识,强化自身新闻技能,保持革新创新意识。

(4)优化专业培养目标时,应体现新闻专业独特价值,正确培养专业学生价值观,改善专业学生新闻态度,凭借多元系列课程,强化学生分辨能力,辨明不同新闻报道价值。具体而言,在山东省民办高校内,新闻专业学生应具有良好思辨能力,能够清晰梳理新闻事件,正确认知新闻传播必要性,以理性客观态度,思考新闻事件真实性,把握社会群众新闻兴趣,理清新闻事件传播社会影响。

(5)在我国山东省内,民办高校应明确自身办学定位,坚定自身办学理念,寻找院校人才培养特色,基于院校办学特色,构建新闻专业课程体系,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提升地方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针对性。一方面,山东省民办高校应把握自身特色,贯彻文科建设理念,结合院校实际办学情况,细分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类型,优化新闻专业人才培养层次,打破传统高校育人模式,剔除机械照搬模式弊病,真正结合院校历史与环境,分析山东省新闻专业生源情况,紧密结合当地社会发展实情,完成院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任务,多维度突出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特色[3]。另一方面,在我国山东省内,民办高校应全面分析新闻专业大类特点,构建新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增设多个人才培养维度,如就业、素养、知识等,细分多元二级专业,包括广告学、传播学等,保证二级专业区分度明显,全面体现不同二级专业特色。

(二)优化课程体系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地方民办高校应加强课程建设力度,结合新闻学专业特质,打造复合型课程体系,实现跨学科融合,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1)在我国山东省内,民办高校应整合不同学科,实现专业课程有机组合,打破不同专业壁垒,高度关注社会现实,全面培养学生能力素养,发挥其他学科育人优势,切实打造复合型新闻专业人才,加快地方高校学科融合进程,展现地方高校新闻专业办学优势,精准把握新闻专业核心,实现地方高校特色办学前沿探索,创建地方高校特色融合育人体系。在此基础上,结合多元院校学科,如法学+新闻学,形成地方高校特色课程,转变传统地方高校育人模式,剔除知识碎片式育人模式弊病,增强不同课程内容联系。具体而言,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应加强课程知识连接,将社会问题作为课程教学导向,创建多元社会实践项目,多方整合教学资源,实现教学信息共享,减少教学资源浪费。同时,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引导新闻专业学生交流沟通,针对重点专业知识,实施新闻传播实践探索,促使学生强化自身逻辑思维,掌握多种新闻学传播方法论,基于不同探究维度,认知感受新闻专业课程体系,大幅度提升自身创新意识。

(2)在我国山东省内,民办高校应基于整体视角,持续优化新闻专业课程结构,明确多元课程关系,梳理课程关系矩阵。地方高校培养新闻专业人才时,需教授院校学生海量知识,单一课程难以装载庞大知识量,因此,院校管理者需结合办学特点,科学构建课程体系,实现学科内容有机融合。具体而言,山东省民办高校教师需精准把握课程特点,科学规划课程教学,明确新闻课程教学主题,结合班级学生认知倾向,制定个性化课程学习目标,提升班级学生能力素养。细分新闻专业课程要点,如国际视野、专业知识等,教授学生多元新闻观,讲解新闻传播史,锻炼学生业务能力,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创意传播,实现新闻内容数字化应用。

(3)在新闻学专业课程中,教材是关键教学工具,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技能,多维拓展学生能力,亦是教师开展新闻专业课堂的重要支撑。因此,在我国山东省民办高校内,高校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优化新闻学专业课程体系,提升新闻学专业教学质量,全面分析课程标准要求,在新闻课程中逐步渗透核心技能。具体而言,身处互联网时代,教师应增设新媒体教学内容,讲解新媒体操作技能,引导学生学习新闻网络营销,增强新闻课堂实践,专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倾听学生内心想法,帮助学生梳理目标方向,鼓励学生结合自身想法,开展新闻课程实践,掌握多项新闻传播实操技能。

(三)树立职业理想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媒介融合格局已然形成,新闻专业应紧跟时代发展,加强新闻伦理教育,明确院校学生职业方向,将崇高职业理想深植于院校学生心中。分析我国新闻传播现状,可发现因信息技术高度发达,当前新闻来源日渐增多,出现多种不实信息传播,造成一定负面社会影响[4]。因此,在我国山东省内,民办高校应高度重视新闻伦理教育,培养院校学生形成崇高职业理想,提升院校学生社会责任感,引导院校学生积极肩负自身使命,发挥新闻媒体传播正面价值。

(1)应加强院校学生社会价值观,促使学生意识到新闻媒体作用,结合学生现实生活,坚定学生职业信念。具体而言,应全面分析新闻专业课程内容,点明新闻教育核心,展现新闻教育精髓,为院校学生设计多层次培养方案,在强化学生技能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职业精神,帮助学生明确工作岗位职责,坚定学生职业角色定位,引导学生全面感知新闻传播责任,意识自身所肩负的职业使命。在此基础上,引领学生梳理新闻传播过程,夯实学生专业知识基础,巩固学生新闻职业理念,赋予学生新闻传播灵魂,充分重视学生主体性,转变传统育人思维,避免将学生当做媒介工人,而应让学生结合自身思想,切实传播具有价值的新闻内容。

(2)在实际教学中,山东省民办高校教师应凸显专业特色,彰显新闻职业精神,为院校学生树立榜样,切实引导学生思想价值观。具体而言,教室可凭借多媒体设备,播放记者节视频录像,引导学生集体观看记者评奖节目,鼓励学生开展专题报告研讨,深度思考优秀记者思想品质,通过展现优秀记者事迹,全面强化新闻专业学生职业理想。在我国地方民办高校内,学生常存在自信心不强问题,难以科学规划自身职业路径,并未真正坚定新闻专业就业信心。在此背景下,强化学生职业理想,有利于激励学生发奋图强,抓住时代发展机遇,勇于承担新闻传播重任。同时,组织开展课下实践活动,引领学生参观报社,前往报社倾听职业前辈意见,全面认知新闻记者职业,激发学生内心热爱之情。辅以多元课后文艺活动,如诗歌朗诵、新闻竞赛等,鼓励学生阅读新闻专业相关书目,浏览收集社会热点事件,品鉴赏析优秀新闻作品,加快专业学生成长速度,帮助专业学生成长成才[5]。

(四)建立实践平台

分析新闻学专业特质,可发现其具有较强实践性,基于此,我国地方民办高校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创建优质实践平台,强化新闻专业教学实践保障,持续完善校内新闻专业教学设施,加强新闻教学硬件支撑,满足专业学生学习需求。

(1)在我国山东省内,民办高校新闻实践基地相对简单,多为校广播站、校报等,已难以适应时代发展,不符合当前新闻人才培育要求。因此,我国山东省民办高校应优化实践设施,增设技术实验室,配置摄像机与照相机,提升院校新闻设施建设水平。具体而言,在山东省民办高校内,新闻院系应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创建媒介融合基地,给予学生多元实践机会,锻炼学生媒体技能。在实践基地内,教师应引导学生转换身份,化身新闻采访记者,做好新闻网络编辑工作,整合新闻实践与理论教学,及时给予实践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新闻传播技能。

(2)在我国山东省内,民办高校可尝试与媒体合作,以新闻实习方式,锻炼学生业务能力,加快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在新闻实习中,院校学生可掌握多种新闻报道技巧,如标题写作、现实报道等,学会多元隐形技能,清晰了解新闻来源,明确负面新闻正确处理方式[6]。可见,广泛对接地方媒体,引导学生开展校外实习,对学生新闻专业能力增长大有裨益。

(3)民办高校应通过课外实践,有效拓展学生新闻专业视野,帮助学生理解我国新闻制度,提供多元就业渠道,加强院校学生毕业竞争力。可对接企事业单位,联系社会慈善机构,丰富学生实习内容,强化学生人文精神,促使学生真正思考社会问题,引领学生走出象牙塔,亲身感受社会现实,反思人民群众生活实际,以自身新闻专业视角,体察我国社情民情。

结语

综上所述,地方高校应把握时代发展特征,结合新闻专业建设要求,调整院校育人目标,优化专业课程教学内容,高度重视实践环节展开,以此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帮助学生跟上社会发展步伐,成为复合型新闻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齐虎,赵艺玲.地方高校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与实践——以乐山师范学院新闻学专业为例[J].传播与版权,2024,(07):8-10.

[2]李凌,魏超.高校新闻学专业“产教学研”融合创新教学模式研究[J].传媒论坛,2024,7(01):70-73.

[3]金佳林,任丹丹,胡珍平.新文科建设下民办本科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改革研究[J].传播与版权,2023,(18):95-98.

[4]涂曼子,李歆.高校新闻传播专业教学中提升新媒体平台作用策略[J].新闻前哨,2023,(20):69-70.

[5]徐健,郭亚杉.新文科背景下民族地区新闻学一流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以南宁师范大学新闻学专业为例[J].中国传媒实践教学研究,2023,(00):44-53.

[6]苏聪.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以山西省各高校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23,44(13):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