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伦理融入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路径研究

2024-08-15 00:00:00刘志强
公关世界 2024年13期

摘要:慈善作为第三次分配方式的重要手段,是一种道德分配,其本质是伦理的。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建设,需要进一步发挥慈善伦理的作用。一方面在物质层面上通过慈善公益,扶贫济困缩小贫富差距;另一方面在精神层面上需要对传统慈善理念进行升华,实现慈善伦理与中国实际和中华传统文化的两个结合,构建现代慈善意识,营造人人参与慈善的氛围,并通过制度保障、技术赋能助力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建设。

关键词:共同富裕;第三次分配;慈善;伦理

引言

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要求。现在,在面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进程中,必须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缩小贫富差距,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但在此过程中仍需要解决诸多问题,如,城乡区域发展的拉大、物质精神不够协调发展、大众参与意识不足等问题,所以需要以慈善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第三次分配发挥作用,用柔性道德的力量来更合理地分配社会资源。因此,加强慈善伦理的研究,对于促进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建设意义重大。

一、慈善伦理与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何以可能

(一)慈善伦理与共同富裕目标一致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价值标准和奋斗目标,同时也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共同富裕产生于它的对立面两极分化之上,究其根本原因,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造成。资本积累的同时,也伴随着更多的贫困积累。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指出:“从长期来看,资本收益率(特别是顶级资本的收益率)明显超过经济增长率”[1]。慈善指的是那些自愿而不求回报、扶贫济困的道德行为。具体而言,指个人将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获得的合法财富,自愿捐助给有需要的社会弱势群体,是一种道德分配,其本质上是伦理的,它有着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公平正义、建设社会新风的社会功能。作为第三次分配方式,它与共同富裕两者在目标上有着内在的一致性,都是围绕对财富进行合理分配,缩小贫富差距,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公平正义展开。

(二)慈善伦理在推动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积极作用

回顾历史,不难发现共富理论中就包含着慈善伦理思想。“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要“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从国家发展战略的角度上看,慈善被寄予了更大期许。这种期许就是要发挥其更大作用来推动共同富裕,而在这过程中,慈善伦理要在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中发挥两大作用:

1.显性直接推动

慈善本身就具有扶贫济困的社会功能,无论是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还是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建设,都离不开慈善这一有效的支撑和补充。公益慈善可以帮助弱势群体,它能够推动共同富裕、助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慈善能以一种柔性力量参与财富的分配,弥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局限。因为初次分配依靠市场效率,更容易使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这与共同富裕蕴含的价值理念相悖。而再分配主要依靠政府的力量,相对直接,效率与公平难以兼顾。而作为第三次分配方式的慈善,依靠人们内心道德的力量,它与前两次手段共同形成刚柔并济的分配方式,从而更好地助力共同富裕。

而慈善伦理助力共富,看似“柔性”,其实效果并不低,以慈善组织为例,它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困难群体的需求,以更精准的方式助力共同富裕。在生活当中,一些突如其来的大病患者通过诸如水滴筹、微公益大病求助平台筹集善款,能够较快缓解燃眉之急,可谓雪中送炭。

此外,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建设属于国家治理中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必经之路,这一进程中既需要政府力量去主导,也需要社会力量来支持,从而形成政府、市场、社会三者的合力,其中慈善公益事业是社会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慈善公益事业随着国家共富战略的深入推进,应与政府密切协作,统筹发展资源,优势互补,从而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发展需求。在推进共同富裕中发挥令人瞩目的重要作用。特别是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志愿加入慈善公益的队伍。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就会大改变。人人汇聚成的慈善公益,必将助力中国共同富裕时代的早日到来[2]。

2.隐性间接影响

共同富裕示范区既有物质生活口袋的富裕,也有精神生活脑袋的富裕。2016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采用了大慈善的概念。慈善除了直接扶贫济困之外,更对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人的全面发展产生无比深远的影响。慈善伦理有着良好的道德感召力与教育功能,它会转化为雷锋精神、奉献精神等友善理念。现实生活中,一些见死不救的道德冷漠、触目惊心的公德缺失现象被曝光后,拉低了人们对文明社会的美好期待[3]。2024年3月热映的电影《第二十条》大火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大众希望对见义勇为这一善行在司法判决中予以支持。大家不希望活在一个见死不救、道德冷漠的社会中来。而慈善伦理给人以温暖的力量,使社会中多一些关怀帮助。让友善之风逐渐影响到周围的人,形成和衷共济、守望相助的良好社会风气。

与此同时,慈善捐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和贫富阶层心理对抗。慈善公益能够为社会弱势群体解决难处,有助于构建更为和谐的社会环境。生活宽裕的人们通过捐赠,使弱势群体可以感受到社会温暖和人间真情,消除穷人的仇富心理,所以慈善伦理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推动社会和谐。

二、慈善伦理在推动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中的创新

无论是狭义的慈善捐赠救助,还是慈善法中对慈善新的定义,都包含了善心、善举、善功的三者统一。慈善具有很强的伦理属性,一个人善举的背后必然受某种伦理价值观的推动。因此,要想让慈善发挥更大的作用推动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必须激发人的善心,产生慈善的意愿,并诉诸行动。然而,人们善心的激发,受到环境与民族文化传统的深刻影响。慈善伦理是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中逐渐产生的,慈善背后折射出不同文化的特点。因此,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慈善伦理能够给予共同富裕示范区更大支持,需要“两个结合”,这两个结合也是慈善伦理在当代的变革与深化。

(一)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慈善伦理应该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慈善伦理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通过慈善消除两极分化,缩小贫富差距,无论时代怎么变革,慈善方式怎么革新,慈善伦理都应该与中国实际国情相结合,更好地解决东西部地区间的发展差距,缩小收入差距,解决中国发展遇到的问题,同时体现发展的人民性。当然,对未来社会的展望中更是描绘出:“高尚的精神境界表现为自觉地为他人、为社会服务和奉献。人们不仅具有多方面的才能,而且也具有高度的觉悟,乐意为社会公共事业作出贡献”的未来图景[4]。慈善伦理中救济帮扶的理念与人们对未来社会的构想相一致。

此外,辩证唯物主义矛盾论里包含了矛盾的特殊性,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为社会问题和需求在不断变化,所以慈善组织应当密切关注社会发展的动向,灵活调整慈善策略,从而使慈善活动灵活精准地服务社会发展。

(二)与中华传统文化相融合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当代慈善建设之中。首先要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慈善一词源于西方文化语境。西方文化认为人生来有罪,做慈善就是赎罪,满足了上帝的旨意。这与中华文化做善事的文化理念不同。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慈善理念具有悠久历史,源于一种仁爱之心、恻隐之心和扶贫济困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中国古代思想家儒家的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儒家另一位代表人物孟子主张性善论。大家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帮扶来源一种善心,就是恻隐之心。再由人到国家和社会,就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便是一种扶贫济困的社会责任,也是中华传统文化关于友善的文化基因[5]。

但是慈善伦理这一社会意识来源于中国古代基于血缘宗法的氏族社会里,这一理念表现为许多企业家更愿意将自己的财富 留给自己的亲人、同事、熟人,局限于小范围内的爱心与慈善。这种慈善理念不能完全否定,但仅停留在狭窄“爱”的层面上,就使慈善的“温暖光亮”难以抵达共同富裕示范区中发展缓慢相对落后的地区,难以帮扶亟待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加之改革开放后,经济全球化使资本、贸易、生产全球化,亿万农民工来到大城市,我国传统联系密切、相互依赖、以宗族为中心的“熟人社会”,逐渐变为原子化的陌生人社会,市场经济大背景下,人们在行为选择背后多了一份利益考量,少了一份道德关怀。要想慈善公益更深地参与到共富示范区建设中来,最应该打破传统的“爱亲”的理念,以大爱之心构建陌生人的慈善伦理。由“爱亲”走向“泛爱众”,多一些善举,从而助力共同富裕。

此外,部分捐助者高调行善,有的出于求关注,还有别有用心。但这类高调的行善方式,缺乏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是平等意识不够的体现,中国自古就有不吃嗟来之食的典故,弱势群体也有尊严,崇尚平等意识也是当代中国慈善伦理观念变革中的重要一面。

三、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中慈善伦理的实现路径

慈善伦理应尽可能在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进程当中发挥重要作用。它可以更好分配社会财富、缓解社会矛盾、提高人们的修养。但慈善伦理作为一种道德理念,也就是社会意识,本身并不具备强制力,因此它的实现需要从3方面共同作用。从理念建构而言,需要对传统慈善伦理升华,增强个人自发的真诚行善意识,营造全民慈善的氛围;从制度机制而言,则依赖于法律法规、社会治理、组织建设等规制措施,强化慈善伦理的实现环境;从技术手段而言,需要互联网、大数据开发公益慈善新的模式,精准助力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建设。三者相辅相成,合力推动慈善伦理的有效构建。

(一)慈善伦理构建共同富裕中的全民慈善理念

要积极营造全社会共同支持慈善事业的浓厚氛围。日积一善,积善成德。形成大众扶危济困、守望相助的友善环境。一项调查数据显示,许多行善者认为:慈善是社会精英、成功人士的事情,自己的善举微不足道,久而久之就对慈善公益失去了信心和兴趣,所以在全社会营造友善、利他、奉献和谐的慈善理念,也有助于每个人更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夯实共同富裕的精神思想基础。推动每个人积极参与到慈善公益中,发挥共同富裕示范区主人翁意识,充分激发全民慈善的热情,彰显全民慈善的力量。

(二)慈善伦理支持共同富裕中的制度保障

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建设与慈善组织的发展都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但仅政府“大包大揽”的传统慈善管理还不够。政府高度行政化过度干预不利于慈善精准助力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建设。在现代慈善伦理中,政府应积极引导社会慈善组织的积极参与,明确政府、社会各慈善单元的伦理责任,进一步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政府做好管理者,要在法治建设、财政税收、慈善运行监督等方面行使自己的职能,致力于构建一个良好的慈善伦理环境,保证慈善事业的有序发展。

税收方面,加大激励力度,例如,税收政策对慈善公益事业的支持,对那些乐善好施的慈善个人或者团体因积极参与公共灾害事件给予激励。法律方面,对2016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修订,实现慈善伦理这一道德的柔性约束与法律硬性约束的统一。曾几何时,一句“用来慈善公益的钱去哪了?”刺痛了国人的心,极大地影响我国慈善公信力建设这一慈善事业的生命线,这关乎使用财富、分配财富,用来共富的资源流向哪里。解决好这一问题,要进一步强化立法引领、政策配套帮助人们增强防范意识,为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健康可持续的制度环境。与此同时加大打击假慈善的力度,让假慈善者对法有敬畏之心。

(三)慈善伦理为支持共同富裕中技术赋能

数字向善,科技赋能。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科技向善”逐渐被大众接受,尤其是互联网公益,比如水滴筹,它们为公益慈善事业助力精准扶贫、共同富裕提供了更广阔的渠道、更高效的方法。手指一点,就能精准帮扶那些有需要的人。特别是对于突如其来的重大社会卫生事件,慈善组织要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优势与时间赛跑,提高效率,推动形成更加健康、清朗、生机勃勃的网络公益生态,提高慈善公益助力共富的便捷性。

结语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要更好地分配财富让发展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全体人民。在此过程中,第三次分配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要更好地发挥这种作用,则需要从理念、制度、技术3方面发力,首先,构建全民慈善的伦理观念;其次,加强慈善伦理推动共同富裕建设的制度保障,发挥多方力量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将慈善文化建设和法治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物质与精神上的共同富裕;最后,通过技术赋能,不断开发公益慈善助力共富的新模式,拓宽参与渠道为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增添更多活力。

参考文献:

[1]托马斯·皮凯蒂.21世纪资本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2]周中之.共同富裕的慈善伦理支持[J].求索,2022(01):50-57.

[3]李源.面向共同富裕的慈善伦理:内在理路与实现逻辑[J].关东学刊,2022(02):40-47.

[4]伍余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19.

[5]周秋光,李华文.中国慈善的传统与现代转型[J].思想战线,2020,46(02):6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