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幼小共同体, 推动表里真衔接

2024-08-14 00:00:00宓玉燕冯亚莹
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 2024年7期

一、实施背景

2021年3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同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伴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我国的教育理念正逐步由“育分”向“育人”发展。在此背景下,“幼小衔接”与“小幼衔接”再次成为社会探讨的热点问题,但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是:在“以儿童为中心”主流思想的主导下,为何“小学化”问题屡“去”不止?

(一)现状分析——理念与行动“两张皮”

1.“公开”对话,理念认知呈积极态势

近几年来,我园就幼小衔接对家长展开了多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家长们逐渐认识到学习习惯、学习品质培养的重要性,幼小衔接正呈现家园一致、与国家政策相契合的方向发展。

2.“私下”问询,与实际行动背道而驰

教师在与个别家长的交流中发现,一些家长会带孩子参加拼音、奥数等各类培训班,甚至有家长提出要在大班第二学期每日抽出半天,带孩子参加校外拼音培训。

3.幼小衔接主体人群焦虑不堪

家长理念认知和实际行动的脱轨导致幼小衔接似乎总处于“表面文章”的尴尬境地。面对幼儿园和教师苦口婆心般的疏导,家长虽然表面配合,但却很难不被当前幼儿教育的焦虑心态所影响,被迫“卷”进这场激烈的竞争。

(二)问题剖析——深挖痛点难点

1.信息不对称,盲目生焦虑

当下,幼儿园与小学对各自的教育理念、具体的教育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等深层次的互动交流还不够。除此之外,学校的真实情况与家长道听途说得到的信息也有出入。家长宁愿相信亲朋好友的“诚意传授”,也不愿正确面对科学的教育理念。

2.未雨不绸缪,临阵才慌神

首先,幼小衔接本质上是核心素养的衔接,但习惯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长期积累得来的,而家长的认知未必同步。其次,幼小衔接需要高质量的陪伴,需要家长持续付出时间和精力,但很多家长无法长期坚持陪伴幼儿,往往在临近入学时匆忙选择一个培训机构,“应付”了事。

二、典型经验

(一)机制保障——建幼小共同体,筑牢协同育人基石

1.依托友好学校平台,建幼小衔接共同体关系

在行政层面创建友好学校,建立幼小协作共同体。如园所与附近的小学可以保持紧密联动,保证可以从课程内容、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上互相靠近。

2.从顶层架构到制度保障,全面推行联席机制

在幼小衔接共同体关系建立之后,幼儿园与小学高层应就双方责任与义务、协作内容及主要方式开展整体架构,确立联席基本面,成立不同层级联席群,形成办学理念与方向、衔接计划制订、衔接活动开展三个维度的联席团体,编织起内外纵横交织的幼小衔接组织网,形成简单易操作的相关制度。

(二)实践落地——落实点线面系统,推进幼小深度衔接

1.理念认同抓住重点

(1)衔接指向核心素养,并因不同的现实情况而有所侧重。幼儿园与幼小共同体内的小学可结合各自实际,共同确立培养核心素养的理念,并将这一理念传递给家长,指导其针对不同个体建立客观认知,共同帮助幼儿做好幼小衔接准备。

(2)走出衔接误区,适应重在“面对并解决问题”而非“没有问题”。面对新环境、新群体、新课程,遇到问题是正常的,这是幼儿逐步走向社会的必经阶段。培养核心素养的目的在于能够使幼儿积极应对并解决环境适应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2.课程融通夯实基本面

(1)层级递进嵌入目标。根据《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校园双方应相互协作,深度解析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学习准备这四个维度的目标,使之与幼儿园课程总目标匹配,并将其分解细化到各年龄段目标。

(2)网格设计架构内容。以幼儿园方为主,征求共同体内小学方提出的小幼衔接课程建议。从四个维度出发,网格化架构优化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将小、中、大班的持续发展串联成线,纵向推进,最终实现幼儿核心素养全面发展的基本面。

(3)贯穿三年系统实施。首先,时间上坡度递进。小、中、大班集体教学活动以低结构活动为主,教师可以5分钟递增活动时间,促使幼儿单位时间内专注学习时长呈坡度递进发展。逐步提早晨间入园时间,建立“按时入园不迟到”的时间观念,促使幼儿任务意识与自律能力的递进发展。其次,核心经验层层建构。核心经验聚焦某一目标,从幼儿入园开始便将其融入幼儿的生活与学习中,并在三年内系统推进,从量变逐渐达到质变。再次,重点阶段聚焦突破。在大班第二学期以项目活动或主题学习开启幼儿对小学生活的全面深入了解,基于幼儿聚焦的问题对小学环境、学习、生活增进了解。

3.双路径三线合一全面助力

(1)认知层面对话:推动多方论坛,实现过程性信息同频。通过“协同共话幼小衔接”论坛活动,家长能了解幼儿在校表现、入学需要做哪些准备、可以怎样准备等。与此同时,幼儿园通过拍摄幼小衔接视频、推送公众号信息等,达到多角度宣传和信息共享的目的。

(2)行为层面联动:多领域交流研讨,实现深层次教学衔接。我们曾在联席机制下开展过以下活动:宁波市省特级教师带徒音乐幼小衔接优质课例展评、慈溪市教研室语言领域幼小衔接课例研磨等,通过小学与幼儿园授课模式的双向交流与研讨,让小幼课堂逐步走向孩子真正需要的课堂。另外,联席机制下组织的“小学生共话体验小学生活”与小学生返园活动,以小学生与幼儿共同参与游戏和情感分享的形式,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心理建设与行为准备。这种小幼双向的交流互通活动,不仅让大班幼儿对小学生活充满了向往,也让小学生获得了成就感。

(三)评价检核——贯彻过程性跟进,推动质量提升

1.制定幼小衔接检核指标

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及《学前教育领域核心经验》系列丛书为理论支撑,结合有效衔接实践内容,梳理制定四大板块十六项指标的目标评价体系,根据不同的年龄段,从交往合作、诚实守规、任务意识、热爱集体四个方面做好社会准备的实践目标,并对每个指标予以描述,采用五个层级进行量化评价。

2.阶段性评价检核跟进质量监督

(1)过程性动态检核。将幼小衔接评价检核内容纳入小、中、大班每学年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中。另外,在例行的家长质量评估中,就评价检核同家长进行分析交流,以更好地制订下阶段家园协同目标与跟进措施。在大班的交流对话中加入小学教师视角,以更好地实现过渡阶段的协同目标制订及对应策略设计。

(2)短时性效应检核。这一类评价检核通常在一年级第一学期或第二学期期末进行。其目的在于监测“起点优势”是否在“帮助幼儿顺利适应小学学习与生活”中发挥作用,并分析它如何发挥作用,等等。该评价通常采用问卷或抽样调查等方式,从学生、小学教师、家长等多个维度获取信息,进行统计分析。

(3)长时段成果检核。这一评价检核在幼儿进入小学后更长远的时间段进行,例如三年级或六年级,以检验幼小衔接工作所指向的习惯、能力、品质等所能发挥的潜在教育价值及其对幼儿发展所能起到的长远效果。它不仅是对幼小衔接长远效应的检测,也是对幼儿园作为基础教育奠基阶段所能产生的积极作用的侧面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