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生命”的“亲”体现的是幼儿从内而外的对生命的好奇、喜爱和探索欲。对于小班幼儿来说,眼前的世界充满未知,所以他们什么都想知道、什么都想摆弄,但又往往因为生活经验及认知不足、注意时间短、缺乏深入理解信息的能力等,而无法对事物展开深层次的探究。此时,成人需要围绕幼儿的兴趣点或疑问,开展能引导幼儿一步一步深入探秘、解决问题的项目活动。所谓“项目活动”,即幼儿在教师的支持、帮助和引导下,围绕某个他们感兴趣的 “课题”或认识中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在合作研究的过程中发现知识、理解意义、建构认知。
一、捕捉兴趣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也明确指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以及游戏活动和任何偶发事件中所隐藏的教育价值,深切把握教育时机,对幼儿展开积极的引导。”兴趣是幼儿主动探究的动力源泉,更是教师开展各种教学活动的重要前提。小班幼儿对所有事物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他们的热情消退得快,注意力很容易被新鲜事物快速吸引。由于缺乏相应的总结表达能力,他们也无法将自己的疑问或发现准确地描述出来。“亲生命”课程旨在促进幼儿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教师也可以近距离走进自然、走近幼儿,捕捉幼儿的兴趣,组织适宜的活动,让幼儿在与大自然的互动中收获成长。
以小二班的调查问卷“我看见的动物”为例。问卷中记录了幼儿在动物园看到的动物种类、观察的时间、说过的话等内容。教师根据回收的问卷,筛选出幼儿普遍观察时间较长、提出问题较多的几种动物,然后让幼儿投票选出最想了解的一种动物——长颈鹿。在后续的探索中,幼儿的探索欲望十分强烈,而且每次都会有新发现。
幼儿的兴趣不仅在活动对象的确定上十分重要,在活动过程中也尤为重要。“发现问题”后,如何“解决问题”是项目活动的重点与难点。有时活动持续时间较长,或难度较大,也会减少幼儿的探索欲。此时,“兴趣”便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些在教师眼里天马行空的解决方案往往能让幼儿重燃斗志。作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教师应以幼儿为本,站在幼儿立场,为幼儿的探索提供最大的帮助。
尊重幼儿的兴趣也体现在教学形式和策略上。《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应当“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 。游戏是幼儿获取直接经验的有效途径。结合小班幼儿喜爱游戏、注意力不易集中、思维尚处于具体形象阶段等特点,相比于在室内阅读相关图册、观察相关视频等被动接受型活动,走进动物园进行实际探究是更符合幼儿的学习方式。案例中,小二班共进行了三次动物园实地考察,每次都带着新的问题。以“长颈鹿为什么叫长颈鹿”为例。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幼儿去动物园观察长颈鹿的外形,现场绘画记录下自己的发现。回来后,幼儿围绕长颈鹿的脖子进行了讨论:“他的脖子像滑滑梯。”“我都看不到他的头了。”“我觉得他要摔倒了。”“长颈鹿宝宝的脖子是什么样的?”……在最后的“长颈鹿介绍员”活动中,幼儿一下子就能说出长颈鹿的特点。基于幼儿兴趣开展的活动,让幼儿更加愿意去探索自然生命的奥秘,通过自主观察获取直接经验,并且在不断产生的新问题的引导下深入探究,从而实现深度且自主的学习。
二、教师适当介入
小班幼儿各方面都处于懵懂且发展迅速的阶段,教师的适当介入能帮他们更加有效地聚焦问题并有目的地观察。我们经常采用“布置任务”的方式引导幼儿去发现,如“我们来看一看……你有什么发现”“如果我想……可以怎么做”等。后来我们发现,这样的方式虽然可以让幼儿快速明确自己需要思考的方向,但他们依然是被动的学习者,下次遇到类似的问题依然难以深入探究。而如果教师作为参与者,和幼儿共同探索,去发现更深入的问题,便有机会潜移默化地引导幼儿主动去关注类似的细节。
第一次动物园实践活动,幼儿和老师、家长一起,来到了红山森林动物园,近距离观察长颈鹿朋友。
艾莎:长颈鹿身上是花的。
姐姐:它的脖子像滑滑梯。
瑶宝:长颈鹿有好多耳朵。
弟弟:长颈鹿的脖子长长的,腿也长长的。
一一:它的舌头好长,一下子就把树叶卷进嘴巴了。
说着,一一伸出舌头学了学长颈鹿的动作,一旁的泽泽和宁宁也一起学了学。
教师:你们看,长颈鹿走路好稳呀!
葫芦娃:它的尾巴一直在一甩一甩的。
接着,他们又发现长颈鹿的屁股那里的肌肉一直在抖,耳朵也时不时动一动等特点。
以上案例中,我们发现,幼儿一开始自由观察的时候,观察到的多是长颈鹿外形上的特点,如身上的斑纹、长颈长腿、头上长角等。这也符合《指南》中提到的3~4岁幼儿观察事物明显特征时的特点。在之后的观察中,一一首先发现了长颈鹿吃东西的动作,并且模仿了出来。抓住这个机会,教师引导幼儿观察长颈鹿走路的动态特征,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发现。在接下来的讨论中,他们还发现了长颈鹿身上其他的动态特征,如肌肉抽动,这体现了他们细致的观察能力。在幼儿迟迟没有新发现的时候,教师把握住幼儿模仿的时机,适时地进行语言或者动作的暗示,引导幼儿观察长颈鹿的其他特征,使幼儿获取全新的视角和思维方式,发现更多更细微的细节。在发现幼儿讨论到有意思的地方时,教师也可以适当提示,让话题进行下去,引导更多幼儿加入话题,深入学习。
三、支持自主探索
《纲要》指出,幼儿园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 。小班幼儿的知识经验较浅,有时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此时就需要教师留心观察,抓住幼儿在活动中偶尔产生的有价值的对话,进行提炼升华,从而产生适合幼儿探究的“真问题”。如案例中第二次去动物园的记录:
这天中午小雪又不愿意睡觉了,我和她说大家都要睡觉的,小朋友、小动物、小花小草都要休息。小雪突然说:“可是长颈鹿不用睡觉。”我说:“长颈鹿也要睡觉的。”小雪提出异议:“我没有看见啊。”一旁的瑶宝听了说:“我妈妈说长颈鹿都是站着睡觉的。”康康补充道:“我看它们趴在地上睡的。”
那么长颈鹿到底是怎么睡觉的呢?它们真的会站着睡觉吗?我利用下午的时间组织幼儿讨论了这个问题,大多数幼儿认为,我们是躺着睡的,长颈鹿也应该是躺着睡。事实到底如何?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再次来到了动物园一探究竟。
在以上案例中,幼儿将自身的生活经验迁移,去设想长颈鹿的睡觉方式,教师及时抓住了这一教育契机,鼓励幼儿大胆做出猜想并记录下来,然后组织幼儿带着问题再一次走进动物园。整个过程自然地发生,但如果教师没有注意到幼儿的讨论,没有细心倾听和及时思考,这个有价值的问题就会溜走。
有了问题自然要去解决,但小班幼儿的探究能力还处于萌芽阶段,需要教师的鼓励和引导。对此,案例中也有详细描述。
孩子们来到了动物园,等了很久很久也没有看到长颈鹿睡觉,不少孩子已经不耐烦了。周沫问妈妈:“妈妈,长颈鹿怎么不睡觉啊?”妈妈回答:“不知道啊,我也不了解长颈鹿,我们来查查看吧……长颈鹿应该是站着睡觉的。”康康在一旁着急了:“可是我真的看到它们在地上睡觉的!”这时,教师说:“哎呀,我们都不了解动物园的长颈鹿,那谁会知道它们是怎么睡觉的呢?”瑶宝提醒大家:“饲养员叔叔知道,他们天天在一起。”接着,在老师和家长的鼓励下,几个幼儿手拉手找到了饲养员。通过饲养员的讲解,大家知道了在野外的长颈鹿是站着睡觉的,因为野外很危险,站着睡觉逃跑很方便;而动物园的长颈鹿没有这个担忧,所以是趴着睡觉的。饲养员还翻出了长颈鹿趴着睡觉的照片给幼儿传看。有些幼儿被它们头扭过来趴在屁股上的睡姿逗笑了,纷纷扭着脖子试图模仿。
回到幼儿园,我们一起总结并记录了长颈鹿睡觉的方式,以及解决类似问题的办法。在后续的动物园活动中,不少幼儿也陆陆续续见到了趴着睡觉的长颈鹿,还拍来了照片。
由案例可见,对于这个问题,幼儿一开始只能依靠自己的观察,当观察不到结果时就会气馁。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他们去寻找其他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案例中的“求助”,求助身边的人、求助网络力量、求助了解这个问题的人。通过这次探索,幼儿掌握了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学会了求助。这对小班的幼儿来说,是一次里程碑式的进步。
在“亲生命”课程的引领下,“亲亲我的长颈鹿”主题活动给幼儿提供了充分接触自然、与动物亲密对话的机会,幼儿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能力、绘画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均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对生命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也有了更深的理解。通过一次次的探索,幼儿体会着成长的乐趣,获取了深度学习的机会,发展了各种技能。同时,他们对自然生命发自内心地喜爱。在爱的基础上,才会有长久的探索欲和与自然界接触的愿望,这又为亲自然生命与亲自我生命的融合提供了条件和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