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感官欣赏 个性化探玩 开放型展示

2024-08-14 00:00:00刘梦露
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 2024年7期

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在幼儿阶段的学习中,音乐活动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对于促进幼儿情感、认知、社会性等多方面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一、审视:大班音乐活动开展存在的问题

笔者通过实际观摩和实践摸底发现,部分大班音乐活动还停留在“教唱”“跟跳”等较为浅层的活动模式,活动内容千篇一律,活动过程“换汤不换药”,幼儿吸收与内化的程度较低。较突出的问题表现如下:

(一)欣赏目的散乱,过程途径雷同,幼儿缺乏立体多元的欣赏体验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用欣赏音乐片段来导入活动,对于音乐或视频所能传达给幼儿的内容缺乏深入研究。幼儿对音乐的欣赏以“听”“看”为主,缺乏立体多元的欣赏体验,对音乐内容的分析与理解不足,没有情感共鸣。

(二)教师提供的材料有限,幼儿无法真正实现自主探索

当下的音乐活动在材料的提供上,还是以各种乐器为主。其实对于幼儿来说,音乐材料的探索体验过程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当摒弃音乐活动的活动材料只有乐器这一想法,善于利用幼儿身边的低结构材料来支持幼儿的音乐活动,鼓励幼儿将“玩耍”与“探究”融为一体,主动、直接地探索和发现,让音乐真正出自“我手”与“我心”。

(三)展示途径单一,平台支架匮乏,忽略活动中幼儿的完整收获

毋庸置疑,展示的确是幼儿表现自身对于音乐主题理解最直观的方式,但教师提供的展示类型和平台有些不符合幼儿的兴趣爱好和年龄特点。一成不变的展示环境,陈旧的展示形式,难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并且,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愉悦体验和收获,才是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展示”。

二、践行:通过三类活动样态促进大班音乐活动开展

欣赏、探玩和展示是音乐活动中较为常见的三类活动样态,它们常常独立或者组合构成音乐活动中的重点实施板块。因此,笔者通过这三类活动样态来丰富音乐活动开展的组织形式(见图1)。

(一)多感官欣赏,多维开启幼儿初识音乐之门

欣赏,是幼儿最初接触音乐时常见教学策略之一。音乐欣赏对幼儿音乐经验的获得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可以引发幼儿对音乐元素的自主思考,激发幼儿参与音乐活动的兴趣。笔者鼓励幼儿利用多种感官,进行多维立体式欣赏,从而帮助幼儿进入音乐大门。

1.使用更具效能的图谱,让音乐被“有效看到”

图谱是音乐活动中常用的策略,教师在即时绘制图形图像谱时,可以将色彩和线条也加入图谱中,这样不仅将抽象的音乐具象呈现,帮助幼儿形成形象和对应色彩记忆,也能够让幼儿直观地理解旋律的走向和音乐的变化。更具效能的“可看”图谱,有利于幼儿在感官体验与音乐角色表达之间建立具象链接。

2.把握听辨黄金期,让幼儿“听得有趣”

笔者发现,大部分幼儿在最初能够带着较为饱满的状态和足够的耐心与好奇去欣赏目标音乐,笔者称之为“听辨黄金期”。此时,教师应该选取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方式解决教学活动中的重难点问题,帮助幼儿更为顺利地将欣赏进行下去。

例如在某目标指向“熟悉节奏”的音乐活动中,教师将节奏标识“X”变成了拿着材料找朋友的小人,借助游戏化的情景和童趣的形象辅助幼儿欣赏音乐,不仅增加了活动的趣味,提高了欣赏质量,还环环相扣地推动活动的进行,有效提升了幼儿的欣赏能力。

3.改变方式,让音乐“触碰得着”

每一名幼儿的欣赏能力和接受能力是不同的。因此,我们应当适时为幼儿提供充分的时间、材料和场域,供幼儿进行自主欣赏。

例如,幼儿对于音乐的产生充满好奇,我们可以设置触觉制造声音的环节,以填补幼儿的能力空白点。在尝试的过程中,幼儿打破了原有“音乐是乐器产生”的固化认知,体验不同的材料,音乐也不再虚无缥缈,而是可以触碰得到的自然表达,这一欣赏体验给幼儿的心灵感触也较为深刻。

4.亲身经历真体验,促幼儿“动觉增益”

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非常愿意使用肢体语言去表达内心想法。幼儿在欣赏音乐时,会自然而然地用动作表现对于声音的联想。因此,我们应当顺应幼儿的自发行为,增设亲身体验的环节,为幼儿提供可满足动觉感知的经历。

例如在一节感受水声的音乐活动拓展环节,幼儿先欣赏他人演奏的《水乐》,再由自己演奏,在丰富的感官体验中触动情感共鸣,生发自我欣赏。

(二)个性化探玩,叩开幼儿感知音乐之窗

“玩”和“探”都是幼儿认识事物的途径,是一种良性的学习方式。笔者希望音乐活动可为幼儿提供充分的探玩机会,激发幼儿对于音乐如何产生、如何变化的好奇,为幼儿提供个性化的支持,让每一名幼儿都能拥有自己对于音乐的体验,给予幼儿充分探玩音乐的空间。幼儿在多探、多玩之中,用个性化的方式感悟到音乐是充满乐趣的。

1.“玩得来”的材料——低结构、贴近生活

(1)低结构,“探”出不同

相较于专业的乐器,幼儿更喜欢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熟悉的和感兴趣的材料。在感受水声音乐的活动中,我们提供的探索材料是吸管、杯勺、洒水壶、蒸笼等生活中经常接触的材料,幼儿用起来得心应手,探索的兴致更浓。

(2)多尝试,“玩”出花样

根据一段时间的观察,我们发现在同一音乐活动中,幼儿对于材料的专注时间可以体现材料的吸引力和“可玩性”。例如幼儿在自主探索如何使用这些熟悉的工具材料制造不同的水声并且去还原音乐中水的音色时,这种“熟悉的陌生感”让幼儿的探索充满了游戏性和艺术性,激发幼儿玩出更多的花样。

2.“挺有趣”的过程——个别化,深度发展

(1)尊重不同,给予空间

大班幼儿已经拥有了一定的判断能力以及思考问题的模式,有的幼儿喜欢小组活动,有的幼儿则沉浸于自我思考。因此,教师应适当改变惯用的“分组”或者“个人”的模式,给予幼儿自主的选择权和思考空间,让他们有充分的空间享受探索材料带来的乐趣。

(2)发现亮点,深度支持

教师在幼儿探玩的过程中应当及时捕捉到幼儿的“闪光点”,发现、提炼过程中有趣的、有价值的实践经验,通过交谈等方式促进幼儿深度探玩,帮助幼儿将探玩的收获转化为可内化的情感,持续地支持幼儿个体探索,促进幼儿的深度发展。

3.“很自在”的空间——适当退位,生发自主

(1)支持退位,让探玩更自主

通过观察幼儿的行为,笔者发现幼儿的自主探索兴趣一直发挥着主动地位,能够伴随其探索工具、持续游戏,并且引发深度思考。教师作为观察者,应当克制自己“帮一把”和“推一推”的冲动,尽可能地让自己的支持退位,带着同步思考的眼光追随幼儿的探玩过程,给予幼儿自主的探玩空间。

(2)及时介入,让互动更高效

在探玩的过程中,幼儿可能会寻求教师的帮助和支持,这时就需要教师在退位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及时加入幼儿的探玩过程,根据幼儿的需求调整教师的角色,回归观察者或是参与幼儿的探索过程,把更多的自主时间让给幼儿自身,支持幼儿继续探索。

(三)开放型展示,引领幼儿音乐美育之路

要为幼儿创造能展现自己所理解的音乐的平台,聚焦于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需求,择取适合当下音乐活动的展示环境和场域,不仅局限于教室,还可以在自然角落。关注幼儿是否理解了音乐所传达的美,在过程中是否收获到了音乐所带来的独特的欣喜。

1.“自然”的展示场域,重视幼儿的真实需要

展示的场域是需要环境支持的,多样性的场域能够适应各种音乐活动的需要。要让幼儿沉浸在符合活动展示的场域中,耳濡目染地感知和熏陶,获得潜移默化的发展。幼儿的审美提升不应该也不会仅仅在教室中就能够完成,教师应当为幼儿提供更加灵活的展示场域,重视幼儿的真实需要,支持音乐活动的开展。

2.重视展示中的“哇时刻”,关注幼儿的情感提升

我们应当重视过程中能让幼儿发出“哇”的感慨的瞬间,重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收获,重视幼儿自我提升后愉悦的情感体验,他们将自己的内化经验通过展示的方式表达,从而获得满足感。这一身心愉悦的“哇时刻”,正是笔者看重的幼儿音乐活动的核心。

三、收获:样态实践促大班音乐活动开展的实效性成果

通过多感官欣赏、个性化探玩、聚焦型展示三类活动样态的实践创新,我们将常规的音乐集体活动转化成了有温度的、具有游戏性的、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艺术活动,使得音乐活动具备了“自主、创造、愉悦”等能够为幼儿带来乐趣体验的特性,让幼儿在活动中体验到精神成长性的、没有直接功利性的、以活动过程本身为目的的乐趣和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