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绘本, 促进幼儿区域游戏的深入开展

2024-08-14 00:00:00华玉芬
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 2024年7期

区域活动是以幼儿的自主探究为渠道,以游戏为主要形式,通过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从而发展幼儿各种能力的非正式教育活动。可以说,区域活动可看作是集幼儿实践、发现、探索、提高的平台,用游戏的形式帮助幼儿获得不同领域的学习体验和自主发展。

陶行知先生主张“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上的需要而教育”。生活作为一种教育资源,不仅能帮助幼儿更好地实现知识与经验的构建,也能促使教师更合理地调整教与学的关系,提升活动的效率和质量。我们从幼儿爱游戏、爱阅读的天性和喜好出发,基于“生活教育”理念,调动他们在区域活动的积极性,帮助幼儿获得语言表达、逻辑思维和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发展。

一、阅读与建构区的融合

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有着他们常见且熟悉、能引发彼此对生活的情感共鸣的内容,如幼儿喜欢的动物、玩具、游戏、物品,乃至了解的故事人物、熟悉的场景、标志、标识、游戏音乐、音效等。这些内容可用作生活素材,往往通过不同组合的场景安排,调动幼儿的生活经验,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与认知发展。

案例1:建构区里的《我的地图书》

大班幼儿喜欢挑战各种新奇游戏,也非常有创造力。在集体阅读绘本《我的地图书》后,幼儿就对地图的设计、创意、造型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这天,自主游戏开始时,晓晓拿着《我的地图书》和辰辰讨论起来:“你说按照这个地图,我们幼儿园的游乐场是不是也能建得更好一些?这边加个网球,旁边摆上长椅,玩累了可以休息,也可以让观看比赛的小朋友有坐的地方,更方便点。”“是的。如果在场地边再设一个玩沙池,就更好了。这样小班小朋友也可以玩了。”说着,两人便拿出笔和纸,商量着设计幼儿园中的游乐园地图。完成后,幼儿便开始建构起来,一边建构一边做进一步完善。指导教师留意到他们讨论地图的过程,将一稿、二稿、三稿通过照片形式保留了下来。在最后的幼儿游戏自评过程中,教师随机展示了游乐园地图的产生过程,并请幼儿借助照片介绍设计想法。结合幼儿的讲述,教师展示出生活素材包,鼓励幼儿结合游戏经验再次完善,通过加入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标志、标记、图标等符号,地图一下子丰富具象了。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引导幼儿体会标识、文字符号的用途……让他知道标识可以代表具体事物。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幼儿体会文字的用途。”本次活动教师以过程图引入评析,帮助幼儿更好地回顾游戏,厘清游戏经验。而图片标识、场景设计等有关“生活教育”的素材的介入,不仅提升了阅读活动在建构区的深入开展,也唤醒了幼儿的生活经验、推动区域游戏的深入开展。

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由阅读活动引发的自主创意建构,为幼儿提供了认知经验的前期准备。受绘本《我的地图书》的启发,幼儿自发地讨论起来:“怎么建得更好?可以让更多小朋友同时玩起来?”在建构过程中,幼儿结合问题和萌生的新想法不断调整,最终为幼儿园中的游乐园开辟了娱乐区、休闲区、健身区、竞技区等不同区域,也达成了初建规划。这次游戏让幼儿在快乐、愉悦的氛围中体验到了探索的乐趣,提高了他们的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阅读与生活区的融合

案例2:生活区里的《不一样的小豆豆》

五月,幼儿园里的豌豆成熟了,我们在生活区也同时投放了豌豆荚,幼儿拨呀、数呀、黏呀,玩得不亦乐乎。这天,我将绘本《不一样的小豆豆》投放到生活区,欣欣阅读后惊呼:“呀,豌豆变身了!好好玩的样子。”大家都凑过来瞧,“用羽毛装扮自己吗?真是一个大胆的想法!”“还有条纹,看起来更不一样了!”“用草做一个长鼻子,有趣!”幼儿积极讨论着,分享着对豌豆的创意想法。听完大家的讨论,梓梓提议把《不一样的小豆豆》放到创意坊:“我们也来给豌豆变身吧!”“好呀!好呀!”其他幼儿也加入进来。有的准备了毛根,有的整理了彩纸、硬卡纸、马克笔,有的收集了花边、羽毛、各色圆珠……于是,一场豌豆的“不一样的人生”拉开序幕!笑笑用花边和羽毛装扮的豌豆套娃一经展出,立刻吸引了大家。乐乐用彩纸、玻璃纸、手揉纸装扮的“豌豆秀”被打包成生日礼物,送到了娃娃家。结束后,教师先请幼儿回顾交流,分享游戏经验。再播放游戏精彩片段,引导幼儿就“游戏亮点、有效互动、成功经验”进行讨论分享,幼儿兴奋地分享着各自的创意设计,在愉快的氛围中,幼儿的游戏经验也得以丰富。

在该案例中,教师结合幼儿对豌豆的生活经验投放了相关主题绘本,引发了幼儿的阅读兴趣,促使幼儿探讨起“豌豆变身”的话题,这也较为符合大班幼儿逐新趣异的心理特点。商量好后,他们便开始搜材料、找配饰并装扮豌豆。幼儿通过创意装扮游戏将故事生动地延续了下去,他们在游戏中尽情地发挥着创造力与想象力,感受着创作的乐趣,同时也收获了自信心和成就感。这一颗颗独具特色的“豌豆”何尝不是每一个生动鲜活、各有个性的幼儿呢?

三、阅读与游戏场的融合

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生活教育是“整个生活的教育”。他认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应用生活教育元素助推阅读区域活动的深度开展,能够充分调动幼儿视觉、听觉和感觉,让区域活动更加满足幼儿的发展需要。

案例3:阅读区里的《一封奇怪的信》

三月,我们开展了“感恩母亲节”主题系列活动,并在阅读区投放了“爱”的主题绘本。晨间活动时间,月月选了一本《逃家小兔》边看边讲,看完之后又去换书。当她发现书柜里有几张散落的书页时,便小心翼翼地把它们整理好,压平、按书页顺序逐一排序:“第一页、第二页……还差一张封面。”月月喃喃自语着。彤彤说:“封面在这里,这本书的名字叫《一封奇怪的信》。”看到封面后,月月问:“为什么叫奇怪的信?可能藏着惊喜?难道信不都是写在纸上装在信封里吗?”带着这样的疑问,幼儿开始了阅读,直到读完最后一页,他们才明白,所谓的“信”其实是一颗恐龙蛋,“送信”即“护蛋”。了解完这个故事后,幼儿开始自发地模仿起“寄信——寄蛋、送信——护蛋”的过程。之后,幼儿还提出要给故事配背景音乐,于是在音频资料库中,他们选择了舒缓、轻柔的纯音乐作背景,有了音乐,幼儿表演得更自然了……

在这个案例中,幼儿从阅读前讨论“为什么叫奇怪的信”开始,带着问题深入走进绘本故事,探寻“奇怪的信”究竟是什么。教师通过观察,了解到幼儿对绘本阅读的兴趣后,便引导幼儿以细节阅读、情感体验等方式,深入了解故事情节,鼓励幼儿以动作、语言等方式展开表演,再配上舒缓音乐作背景,使幼儿通过“小心翼翼地抱着、细心地照顾、轻轻地放在柔软的肚子上”的动作感受到作为母亲所具有的强烈责任心和“无私的爱”的付出。通过阅读及延伸的表演游戏,幼儿对“奇怪的信”的秘密有了更深的领悟,也在生活化的表演游戏中对“爱”的理解与表达有了更真切、更直观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