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儿童指的是在生理、心理、情感或社会互动方面与正常儿童有所区别的儿童,他们往往在社交互动和沟通方面存在困难。“手工疗愈”为特殊儿童的心理疏导提供了机遇。“手工疗愈”是艺术治疗领域的一个新兴分支,即通过手工制作,将抽象的情感体验反映在作品中。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玛克利特·南姆伯格首次提出“艺术治疗”这一概念;20世纪40年代,艺术治疗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相较于传统的干预选择而言,艺术治疗采用手工课程实践的方式对特殊儿童进行干预,以促进其认知与情绪管理能力的发展。目前,我国对手工疗愈的研究尚显不足,专门探讨艺术治疗媒介种类及其可行性的理论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很多特殊教育学校虽然设置了手工课程,但对这一课程的重视程度仍有所欠缺。
一、特殊儿童的特点
特殊儿童发展遵循儿童发展的一般规律,如顺序性、阶段性、互补性等,但不同类型的特殊儿童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特殊儿童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言语、行为、人际交往这三个方面。
1.言语发育迟缓
由于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有限,特殊儿童可能难以深入理解他人话语中的意义,这使得他们在与他人交流时经常感到困惑和挫败。在尝试表达自己的想法时,他们往往难以找到合适的词语或使用合适的语法,这使得他们的语言输出变得不流畅或不够准确。在语音、语调和节奏方面,也存在发音不够清晰、语调较为单一、缺乏正常的起伏和变化等问题。
2.行为方式刻板
特殊儿童在行为和习惯上会展现出固定性和刻板性,他们可能会固守某些习惯。例如,在吃饭时,他们会要求坐在熟悉的位置上、使用特定的勺子才能开始进餐。这是因为他们的神经控制力较弱,导致他们对于喜欢的事物产生了过高的专注,一旦认定了某样东西,他们的注意力就很难被其他事物所分散。这种专注度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他们在某些特定领域的学习和发展,但在日常生活中,这种过度的专注和坚持可能会给他们带来一些困扰。
3.人际交往障碍
特殊儿童在左脑发育方面往往存在不完善之处,这导致了他们在情感认知上会产生偏差。所以,他们难以与同龄人进行正常的社交互动。由于左脑与情感、认知和社交功能密切相关,因此这种发育上的不完善也影响了特殊儿童在理解他人情绪和想法方面的能力。他们可能较难理解他人的情感信号,也较难体会他人的需要。此外,特殊儿童在社交规则方面的认知也存在缺陷,如不懂得分享、排队等基本社交规则,这会进一步加剧他们的社交困境。
二、手工疗愈之于特殊儿童的特性
作为一种独特而富有成效的疗愈方式,手工疗愈对于特殊儿童群体而言具有显著意义。对于注意力缺陷、发育迟缓和智力障碍的儿童来说,手工疗愈通过创造性的方式引导他们表达情感,进而提升他们的注意力广度、情绪调节能力和动作发展水平。在普通学校中,手工疗愈作为一种心理防护手段,同样能够帮助那些有机能失调困扰、但尚未被定义为病患的儿童,有利于他们缓解压力、提升自我认知,从而更好地融入学习和生活。作为一种创新治疗方式,手工疗愈拥有不可替代的特性,它为特殊儿童的疗愈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和途径。
1.材料多样化
手工疗愈中的材料可以是生活中的任何物品,可用的材料数不胜数,如中国传统技艺扎染所需要的材料就是生活中常见的皮筋、棉签、碎布头等。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需求,每个儿童适用的手工形式和材料都不同,因此教师可以在此过程中不断锻炼儿童的自主选择能力。另外,在疗愈过程中,多样的材料刺激能够调动特殊儿童的活动兴趣,进而激发其学习欲望。
2.意识多元化
每个儿童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拥有各自独特的思想。受到意识多元化的影响,特殊儿童的行为会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比如有的儿童可能对色彩较为敏感,而有的儿童则更喜欢通过触觉来感知世界。即使在使用相同的材料、由同一位老师指导的情况下,每个儿童制作出的手工作品也会有所不同。因此,手工作品更能够彰显特殊儿童的个人意识流动过程,表现他们的内心世界。
3.效果可视化
手工疗愈重在手工制作,相较于二维的绘画疗愈,手工制作成的是三维的立体事物,更有利于提升特殊儿童对于空间的认知。空间认知能力的提升有助于他们更有效地理解事物的本质属性。手工疗愈是有形的疗愈,同样的制作步骤产生不同的手工作品,直观地表现出他们当时的情绪与想法,这种可视性对特殊儿童的帮助极大。
三、手工疗愈在特殊儿童教育中的应用案例
1.干预对象
笔者选取了T市某特殊儿童康复中心的儿童16名,其中男、女各8名,年龄为4~9岁。这些儿童大多在言语、行为和社会交往方面存在障碍,但无明显语言障碍与其他精神障碍、遗传疾病等,由其主要监护人自愿报名参加。笔者将16名儿童依据年龄进行分班,每班设置8人,(1)班儿童的年龄区间为4~6岁,(2)班儿童的年龄区间为7~9岁。
2.干预目标
以丰富安全的材料作为切入点,通过对各种材料的折叠、弯曲、绘画、揉捏、按压,引导存在心理障碍的特殊儿童在手工制作过程中勇敢地展示自我,锻炼手部精细动作,提高其对颜色、造型的认知与制作过程中的愉悦感,从而促进他与教师、伙伴之间的交流。
3.课程设置
结合儿童、教师的时间安排,课题组设置每周开展三次线下活动。面对面互动能极大地提高特殊儿童在手工过程中的专注程度,如果遇到碰到难以理解的步骤,助教老师可以立即提供帮助,避免儿童产生消极、畏难情绪。每次课程都要依据儿童已有的基础经验开展,课后教师需要总结、分析其动手能力情况和行为,及时调整手工疗愈的内容、方式,落实到每一环节。
4.干预方法
考虑到特殊儿童的特点,我们设计了一份适合他们的评估表,名为“手工制作中特殊儿童的心理体验”。该表沿用了Wong-Banker面部表情疼痛量表,能够表现特殊儿童在手工制作前后的不同情绪。特殊儿童或其监护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主观评分。
5.案例分析
唱唱(化名)6岁,全程参与了为期8周的手工疗愈。
(1)理解表达方面。在前几次的课程中,唱唱想告诉老师他很喜欢画画。他说:“老师,我很爱画……图画,每次画的时候都……很开心。”虽然老师能理解他的意思,但这种不流畅的表达方式可能会让唱唱感到沮丧。此外,在语音、语调和节奏方面,唱唱也存在一些问题。他的发音模糊,导致助教老师有时难以理解他的表达。通过多次手工训练,唱唱的语言能力得到了提高。现在,他已经能够很好地理解他人的话语、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语音、语调和节奏也变得更加自然、生动。
(2)行为探索方面。在第一节课上,唱唱不愿意动手,无法专心融入课堂。在后续活动中,唱唱没有那么排斥手工制作了,大体上能跟上步骤,刻板行为和频繁走动也在逐渐减少。从他制作的手工作品可以明显看出,他的动手能力和想象力得到了提升。在手工制作过程中,他的专注时间变长,控制手指运动的能力也有明显进步,能够运用手指完成各种精细动作。此外,其手眼协调能力、注意力、自信等方面都得到了明显改善。
(3)人际交往互动方面。最初,在与老师和同伴的交流中,唱唱表现得较为拘谨和被动。随着时间的推移,手工制作活动中,唱唱与助教老师的互动逐渐增多。他不仅表现得更为主动积极,而且在遇到问题时,也能勇敢地向老师寻求帮助。更令人欣喜的是:唱唱开始与同伴合作完成作品了。这不仅提升了他的团队协作能力,也增强了他与同伴之间的友谊。这些变化都反映出唱唱的内心世界正在积极调整,他正在慢慢融入集体,享受与人交往的乐趣。
6.初步结论
(1)班儿童的情绪变化较大,总体上分值较低(这是因为课程时长较短,偶尔缺课会影响后续效果)。(2)班儿童的整体状况较为稳定,缺课人数较少,整体分值相对于(1)班来说较高。这表明年龄较大的孩子在接受疗愈时效果更为显著。
手工疗愈有效促进了干预对象注意力、创造力及语言能力的发展,鼓励他们积极、大胆地抒发内心的真实情感,让他们的才华和个性得以充分展示,同时逐渐提升了他们的社交能力,使其逐渐学会与他人沟通、交流,从而建立良好的友谊。
四、手工疗愈在特殊儿童教育中的应用效果
1.手工疗愈有助于培养特殊儿童的注意力
手工疗愈可以点亮特殊儿童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借助手工制作来表达情感,让情绪不易受控制的特殊儿童平复情绪,进入一种轻松愉悦的状态,从而改善其行为。手工制作需要细致观察,这不仅有助于提高特殊儿童的观察能力和细节处理能力,也有助于特殊儿童持续集中注意力,进而提升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他们的耐心和毅力,让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更加坚定和勇敢。
2.手工疗愈有助于提高特殊儿童的创造力
特殊儿童通常对操作活动有着天生的喜爱。手工疗愈活动所选取的材料比较容易操作,教师再配合简单的动作教学,如折叠、弯曲、塑造、粘贴等不强调过多方法的技巧,鼓励特殊儿童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创作。当他们对手工制作方法有了认识,他们的意识范围就会有所扩展,想象力、创造力也能得以施展并最终反映在作品上。这些特殊儿童的作品不仅仅是简单的物体或形状,更是他们内心世界的真实反映。每一件作品都蕴含着他们的情感、思考和创意,是他们与外界沟通的桥梁。
E676yhHAgHXreBsMGijnd5TnWBVZ034PZgC31ppNg6c=3.手工疗愈有助于改善特殊儿童的行为和社交
首先,手工疗愈能够改善特殊儿童的一些行为问题。通过手工疗愈,他们可以专注于创作过程,从而转移注意力,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而且,手工疗愈的过程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和步骤,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自律性和秩序感,从而改善他们的行为问题。其次,手工疗愈有助于特殊儿童提升社交能力。在手工活动中,特殊儿童与其他孩子一起合作完成作品,既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也促进了彼此之间的交流互动。通过共同创作和分享作品,特殊儿童能够学会与他人沟通、协商和分享,建立更健康的社交关系,慢慢消除胆怯、自卑的心理,从而变得自强、自立,实现身心的健康发展。
特殊儿童的教育需求是独特且多样化的,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他们置于普通的学校环境中接受教育,而应当为他们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教育内容和方式。不仅要符合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也要有效地促进他们的全面进步。手工作为一种独特的表达形式,具有疗愈心灵的神奇力量。在制作手工作品的过程中,我们无意识地将内心深处的冲突、焦虑等情感投射到创作中,并通过各种形式将它们外化。正因如此,将手工疗愈应用于特殊儿童的教育中,可以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发展途径。教师需要耐心地关注特殊儿童,从他们的兴趣和特点出发,设计合适的手工活动,从而促进特殊儿童的健康成长。
*本文系2023年山西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星愈手作小屋”(项目编号:TYX2023047)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