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一倾听,旨在让孩子们自由自主地进行探究、发现与学习。教师通过倾听和记录,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带着问题一边倾听一边思考,在倾听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调整策略、解决问题。通过一次次的回顾,教师可以纵向观察、横向比较,挖掘幼儿的兴趣和能力,发现每一个了不起的儿童。
一、学思结合,思维碰撞
1.倾听实践
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带着问题一边进行一对一倾听、一边思考总结,就会发现每个年龄段的幼儿都能给自己带来不一样的收获。小班阶段的倾听记录以照片、文字为主,具体方法为当场拍照并录音,活动结束后把照片打印出来,并根据录音进行誊写;中班幼儿虽然能通过绘画进行表征,但在讲述的过程中语言是断断续续的,角色会发生混乱,一会儿是第三视角,一会儿是第一视角;而大班幼儿的表征能力相对较强,能完整地把游戏过程绘画下来,对于表征内容的叙述也相对完整,能清楚地讲述游戏中发生的事件。
2.思考探讨
(1)倾听的时间。一对一倾听的时间可以在上午和下午展开。在上午,教师可以在晨间来园、自主点心、过渡环节中与幼儿进行一对一倾听;在下午,餐后、起床后、餐点后或者离园之前教师也可以和孩子交流分享。其实,一日生活中的每个环节如集体教学、互动游戏等,教师都能展开倾听。
(2)倾听的内容。目前,倾听的内容主要源于两个板块:一是生活环节,如值日生、观察劳动等;二是游戏环节,包括角色、区域、户外以及晨间体锻等。
(3)倾听的方式。主要有文字记录、视频照片、手机备忘录、录音四种方式。录音可以在后期转换成文字,手机备忘录可以记录关键词,照片和视频则可以结合幼儿的表征记录用作补充。
(4)倾听的对象。“一对一”中的一个“一”是老师,另一个“一”可以是一个孩子,也可以是一组孩子,如同一区域游戏中的幼儿、当天的值日生小组等。“一”还可以代表一个班级,比如:游戏环节结束后,教师和全班孩子一起交流分享游戏中的发现或趣事。
(5)倾听挑战。一对一倾听中的挑战分为两方面:一方面,幼儿在语言发展、表征能力等方面个体差异大,且容易出现“话”“画”不匹配的情况;另一方面,教师也面临重重挑战:“倾听”过后是否需要继续观察?对于“倾听”到的内容是否需要回应?如何做出回应?如何利用“一对一倾听”真正促进幼儿成长?
3. 回顾反思
“一对一倾听与记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也是一个在积累中发现幼儿进步和成长的过程。
(1)观念改造:鼓励幼儿发出自己的声音。一方面,倾听是一种认知活动,教师在接收到幼儿表达的信息之后,需要对这些信息做出分析、理解和回应,才能真正了解每一个幼儿的特点并支持其成长;另一方面,倾听也是一种情感活动,通过倾听,教师能够走进幼儿丰富多彩的内心,幼儿也能从自身表达被重视的过程中获得自信,师幼双方因此能在理解与共情中建立起相互信赖的关系。
(2)多元工具:支持幼儿发出不同的声音。“马赛克方法”认为,倾听不仅仅局限于口头语言。为了获得儿童尤其是低龄儿童的看法,这一方法设计了观察、访谈、儿童拍照、地图制作、幼儿园之旅等多种研究工具,每一种工具获取的信息都可以形成一片“马赛克”。通过使用多种工具并组合获取的信息,就能够“拼出”有关儿童想法及经验的完整图画。
(3)记录解读:理解幼儿发出独特的声音。通过幼儿的表征,我们能够了解到他真正的兴趣,并通过不断交谈与倾听找到促进他下一步学习的时机,从而避免完全以“教师的计划”替代“幼儿的学习计划”。 对于幼儿来说,表征本身就是一种记录,可以帮助他们去回顾自己的观察和经历,这个过程中也包含着幼儿自己的反思与学习;对于教师而言,幼儿的表征以及基于表征的对话为教师进一步了解幼儿的思维过程提供了桥梁。
二、互学相长,优化调整
教师虽然在倾听的过程中做了很多努力,但还是遇到了不少问题。比如:倾听占用的时间太久,容易造成幼儿等待;幼儿表征能力有限,存在不会画、不愿意画、画面与表述不一致等问题;幼儿之间个体差异大,有的幼儿每天都愿意进行表征,有的幼儿则相反,既不肯画,也不愿意说……
针对这些问题,不同年龄段的教师从自身实践出发,提出了不同的策略。
1.幼儿等待时间长
大班教师:手机录音可以有效减少幼儿等待的时间,其使用方法简单易学,幼儿可以自己操作,录音也能及时回放,便于幼儿进行自我反思。
中班教师:游戏时可以引导幼儿表征,游戏后教师可以组织集体讲述与展示讨论。在集体讲述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使用手机进行录音。
小班教师:手机录音既缩短了倾听时教师的手写时间,也便于其及时关注班内其他幼儿的情况。
2.幼儿表征能力局限
大班教师:在各个区角放上空白的表征记录纸,方便幼儿随时记录。
中班教师:收集一些数码相机、旧手机放在班级区角,供幼儿自主取用。
小班教师:教师要扮演好“倾听者”和“记录者”的角色,鼓励幼儿随心涂鸦。
3.幼儿之间个体差异大
大班教师:如果有幼儿不愿意开口,教师应该尊重他。教师可以记录下当天的日期,若干天以后,或许幼儿突然就愿意讲述了,这个从不愿意讲到愿意讲的过程也是一份珍贵的资料。
中班教师:当幼儿陈述完毕后,教师一定要及时回放录音。幼儿听到自己的表述就会发现问题,其他不愿意开口的幼儿也会受到激励。
小班教师:暂时不说不等于不会说。教师要相信幼儿,静待花开。
三、追随儿童,生发游戏
卢梭指出了观察的另一个目的,即在观察行为发生的当时、当下去了解儿童的“所见、所思、所感”。教师每月要进行一次回顾,把同一名幼儿的表征记录在一张表格里,通过纵向观察,挖掘每一个幼儿的兴趣与能力。
1.生发游戏故事
在中班的自然角里,幼儿对新朋友小乌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最近表征的都是小乌龟的家、小乌龟如何进食……从帮助小乌龟搬家、为小乌龟准备粮食、增添绿植等活动中,幼儿不断地挖掘自身潜能,努力解决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在“尝试→思考→再尝试”的过程中,幼儿展现出了“儿童自主学习”的魅力。
2.融入区域游戏
在一场亲子活动中,每个幼儿都制作了小汽车,为了让他们能够欣赏彼此的成果,我们打算把小汽车摆放在教室的各个地方。但是,在“一对一倾听”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幼儿更想把小汽车摆放在建构区。这个想法让我们很惊喜,的确,将小汽车摆放在建构区不仅会让幼儿更加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更会鼓励他们更多地参与建构游戏。
总之,教师要善于使用最基本、同时也是最重要的方法和策略观察幼儿、倾听幼儿。为了见儿童所见、知儿童所思、感幼儿所感,教师要用心、用情、用行动,努力去看、去听、去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