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幼儿逻辑发展的师幼共读实践与思考

2024-08-14 00:00:00孙笑笑
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 2024年7期

师幼共读是指教师与一个或者一组幼儿在亲密、融洽、和谐的氛围中一起阅读绘本,共同讨论书中的内容,并通过朗读、讲解、绘画、游戏、表演等有效的互动而展开的轻松愉悦的阅读活动。儿童在共读过程中,会从文字、图片和故事情节中获取信息,并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推理等来建构对故事的理解,从而发展逻辑思维能力。笔者以幼儿园开展的师幼共读活动为契机,在实践中不断尝试、反思,整理出在绘本共读中促进儿童逻辑发展的策略。

一、儿童逻辑的发现:关于是否需要降落伞

近期与10名幼儿共读了经典绘本《托比的降落伞》,结束之后,蕊蕊意犹未尽地和好朋友诺诺继续聊这本书。我悄悄走近,惊讶地发现她们能够按照故事发展的先后顺序讨论故事情节。

蕊蕊:开始的时候,托比从来没有离开过他的降落伞,下床、吃早饭、刷牙、荡秋千、玩跷跷板……不管干什么,他都离不开降落伞。

诺诺:是啊,开始的时候他多么胆小啊,做什么事情都要带着降落伞,担心自己遇到危险会受伤。

蕊蕊:可是,托比救小猫亨利的时候很勇敢,那么高的梯子,还摇摇晃晃的,他都爬上去了,最后成功地营救了小猫。

诺诺:可是为什么托比后来告别了降落伞呢?

蕊蕊:因为他变得勇敢了,不再需要降落伞保护了。

诺诺:可是降落伞是个很有用的工具啊,下次遇到其他危险,他还可以用降落伞帮助别人。而且,他自己爬到很高的地方时,不也可以用降落伞降落吗?

蕊蕊:可是,你不觉得每次出去玩的时候都背着降落伞会很累吗?

诺诺:可能背着有点重,但是遇到危险的时候它就派上用场了。

蕊蕊:可是亨利在一天天长大,有些小时候看上去危险、有挑战的事情,会变得更加简单的,所以他不需要降落伞了。

……

完整地倾听幼儿关于绘本的细节发现和看法,我忽然领悟:师幼共读能够带给他们的绝不止阅读兴趣与习惯的培养,更重要的是逻辑思维的发展。《托比的降落伞》中,托比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需要进行判断、推理和决策,这恰恰就像幼儿面对问题时一样,需要有直面问题的心态,需要有条理、有秩序和有逻辑地思考。

二、儿童逻辑的深入:关于降落伞与勇气

逻辑思考的意义在于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更好地理解事物、分析问题,并作出正确的决策。通过观察和倾听,我意识到儿童逻辑的存在,为了让他们更加深入地去探讨降落伞与勇气之间的关系,我再次组织了共读活动,和幼儿一起探讨书中的人物和情节,引导他们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

教师:早上,蕊蕊和诺诺两个人讨论了“托比需不需要降落伞”这个话题,你们有什么看法吗?

欣欣:我觉得不要降落伞的托比更勇敢,我喜欢勇敢的托比。

甜甜:我更喜欢每天带着降落伞的托比,到哪儿都背着降落伞,多可爱呀!

磊磊:我觉得背着降落伞就像有个保护盾一样,可以保护自己不受伤,挺好的呀!

琪琪:当他足够勇敢、厉害的时候,即使没有降落伞也可以不受伤。

康康:我觉得需要降落伞,因为降落伞可以帮助托比战胜恐惧。

蕊蕊:战胜恐惧有很多方法呀,比如给自己加油、唱歌。

欣欣:蕊蕊说得对,托比站在高高的树上,用“加油!没什么好怕的”来给自己打气,就这样,他战胜了害怕。

教师:再次读了绘本之后,我觉得,不管托比带不带降落伞,他都因为救了亨利变得勇敢了。托比以前要靠降落伞来帮助自己战胜恐惧,现在的他学会用语言鼓励自己战胜恐惧,真的很了不起。

再一次共读《托比的降落伞》,感觉和初读的时候完全不一样。初读的时候,我和孩子们都不熟悉绘本内容,所以在跟着作者走,跟随作者的画面、文字,走进绘本,理解故事内容。重读的时候,我和孩子们聚焦关键问题展开思考与对话,在共情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经验和感受去思考。我们在倾听、表达的过程中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体现了多视角、多维度的儿童逻辑。

三、儿童逻辑的迁移:关于战胜恐惧的方法

通过师幼共读,幼儿详细讨论了人物角色的性格特点和行为表现,进而对故事情节进行分析、推理和总结,梳理出对故事主题的一套理解。同时,绘本中的语言表达和形象描写也能够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一步提高其思维能力。共读时,幼儿多次谈及“害怕”“恐惧”“勇气”等字眼,我便带着他们继续探讨,通过提问、追问,引导他们从现实生活和自身体验出发,去思考和应对自己的“恐惧”。

教师:孩子们,你们有害怕的事情吗?

妮妮:我怕黑,晚上不敢一个人睡觉。

康康:我害怕妖怪,我就担心《西游记》里的妖怪从书里面跑出来把我抓走。

欣欣:我小时候害怕打雷的声音,经常被吓哭。

蕊蕊:我害怕打针,每次感冒去医院,我最怕的就是打针了。

诺诺:我妈妈说我小时候怕剪头发,但是我现在不怕剪头发了,就是怕高,我不敢坐过山车。

磊磊:我害怕蟑螂、蚯蚓、甲虫……这些黑黑、小小的东西。

教师:原来每个人都有害怕的东西,笑笑老师最怕的就是迷路,找不到家。我们回头想想,托比是通过什么方法战胜恐惧的?

欣欣:托比对自己说“加油!没什么好怕的”。

睿睿:我觉得是友谊让他战胜了恐惧,他要救他最好的伙伴——小猫亨利,所以就算梯子摇摇晃晃,他也勇敢地爬了上去。

诺诺:对的,他还把他最心爱的降落伞给了亨利,真是太勇敢了!我觉得是勇敢战胜了恐惧。

教师:托比通过语言来鼓励自己,最终战胜了恐惧,那你们有哪些战胜恐惧的方法呢?

康康:我的方法就是每天把金箍棒的卡片带在身边,假装自己是孙悟空,就不怕了。

教师:你的方法和托比一样,托比的是降落伞,你的是金箍棒卡片。

妮妮:我晚上睡觉要抱着我的小抱枕,就不会害怕了。

磊磊:我每次看到害怕的昆虫、动物,都会跺脚喊“妈妈”,好像这样害怕就会少一点。

教师:哦,磊磊,妈妈可以帮助你战胜恐惧是吗?

磊磊:是的,妈妈真的神奇,无论遇到什么危险,只要妈妈在我身边,我就没有那么害怕了。

幼儿感到恐惧,有生理原因、心理原因,也有社会原因等。因此,在师幼共读中,教师紧紧围绕这一话题,引导幼儿深入探讨战胜恐惧的方法,在对话与思维的碰撞中,让幼儿去描述恐惧、正视恐惧,有条理地说出各自战胜恐惧的方法,最终帮助他们学习从容地应对恐惧。在一次次与生活、与自我、与经验的深度对话、联结中,折射出具有挑战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儿童逻辑。

四、师幼共读中的儿童逻辑建构策略初探

儿童逻辑思维的建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师幼共读是一种帮助幼儿发展逻辑思维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富有启发性的故事书籍来组织共读活动,引导幼儿深入理解故事情节,讨论其中的逻辑关系。教师可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励幼儿自主思考,从而锻炼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提高他们的判断力和分析能力。这些能力将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笔者在多次师幼共读中,探索出以下几种策略:

1.双向提问——指向儿童逻辑的合理性

“双向提问”是绘本共读中促进儿童逻辑发展的有效路径,“双向”既是一种互动,也是读者之间的一种观点和思维方式的碰撞。教师可以借助提问来引导幼儿思考故事情节的逻辑,比如在故事中托比决定把降落伞给亨利时,教师可以用“为什么托比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如果你是托比,你会怎么做”这种问题来激发幼儿更仔细地观察、更深入地思考,从而更好地理解故事。同时,我们也在共读中营造平等的氛围,鼓励幼儿提问,比如当他们有看不懂的画面或者觉得不合理的情节,可以大胆质疑、认真挖掘线索并推理,寻找故事发展的合理性,从而不断地建构思考逻辑。

2.迁移启发——指向儿童逻辑的现实性

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从故事中找到与自身经历相关的元素,鼓励他们将这些元素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如在共读《托比的降落伞》时,教师引导幼儿讨论托比的恐惧,启发他们勇敢地说出自己恐惧的事情,共同思考、分享面对恐惧的方法,并总结出让自己变得坚强、勇敢的策略。通过这样的引导,幼儿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故事中的逻辑关系,还能进行迁移与应用,从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3.分析比较——指向儿童逻辑的辩证性

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对比故事中角色的行为与思维方式,帮助他们了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和行为方式”和“同一个人在不同情境下也会有不同的反应和思考方式”,并从中学会如何接纳、理解和尊重他人的观点。比如:托比在救亨利之前,无论走到哪里都要背着降落伞来保护自己,可是当与自己整天形影不离的亨利遇到危险时,他的思维方式明显有了变化。共读到这个转折点时,教师可以稍作停顿,引导幼儿推测接下来可能发生的事情:“当朋友遇到危险,还在那么高的树上,你觉得托比会救亨利吗?”“如果会,他会怎么救?”当读到托比成功救下亨利之后,也可以停下来,让幼儿继续猜测托比可能会发生哪些变化。这样的边读边分析,可以有效地发展幼儿逻辑的辩证性。

4.思维地图——指向儿童逻辑的归纳性

思维地图是一种可视化的思维工具,可以很好地帮助幼儿理解和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在共读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绘制思维地图,将故事中的人物、事件、时间等元素进行分类和归纳,从而把握故事情节的主线和支线,帮助他们更好地理清故事中的逻辑关系。如在绘制《托比的降落伞》思维地图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幼儿将主人公托比的经历作为主线,以时间为行进路线,逐渐添加各个时间段故事的支线——主人公遇到的不同事件及其心理活动。这样一来,幼儿的思维不再是零散的,而是有了一定的条理性和归纳性,这对于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是非常有益的。

*本文系盐城市“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幼儿园‘师幼共读’的实践研究”(2022-L-06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