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直升机父母”

2024-08-14 00:00:00
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 2024年7期

1990年,美国儿童发展研究学者福斯特·克莱因(Foster Cline)和吉姆·费伊(Jim Fay)首次提出“直升机父母”一词,用来形容高度控制型家长,他们像直升机一样在孩子头顶盘旋,为子女寻求机会,代替孩子做决定,帮孩子解决问题。

斯坦福大学新生教务长朱莉·里斯科特·海姆斯在著作《如何让孩子成年又成人》中,介绍过这种父母出现的背景:全民对儿童安全意识的增强以及“成就文化”——父母们越来越重视孩子的安全、学业成就以及自尊的提升,近乎是在按照儿童成长清单来培养孩子。

书中对这种“直升机式的家长”有生动的描述:

他们为自己创造了各种角色,既充当孩子的私人教练,也扮演类似高级经纪人的角色,如:观察者、打理者,往往还是中间人。在孩子与其他成年人的所有交往中,他们作为第三方深度介入,有时还表现得咄咄逼人。他们从不缺席,要么亲自出场,要么通过手机远程参与;他们执着于充当孩子的眼睛、耳朵,帮他们预测问题,为他们提供文件、材料,在他们需要提问或回答问题时进行干预。他们不信任制度和权威,也不相信孩子能解决好自己的问题。简而言之,他们不相信任何人。

从短期而言,这种深度介入的养育方式能带来收益,具体表现为孩子更安全、把握机会更精准,以及结果往往会大概率按照父母的意愿发生;但长期来看,“过度介入的养育方式严重损害了孩子的心理健康,使得他们无法在父母和独立做决定之间达到平衡。”从而会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以及社会适应问题。

朱莉接触过大量的家长和刚刚成年的学生,基于上千人的访谈,她发现在过度养育中长大的孩子,哪怕年龄上已经成年,却算不上充分发展的成人,他们缺少基本生活的能力和自己的判断力,往往期待着父母的指令,不断左顾右盼,也带来以抑郁症为主的精神疾病的高发。

看起来是深沉的爱和呵护,其实不仅毁了孩子,也意味着父母本身就是病人。

有些家长是欲罢不能,“陪着孩子”已经成了本能。这已经不只是我们如何做父母的问题,更是有关我们是谁的问题。而我们的孩子虽然在时间的意义上已经长大成人了,却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我们“陪着”。说真的,有时父母乐得“陪伴”孩子,是因为孩子的需要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目标和意义,无论这种需要是实际存在的,还是他们感知到的,抑或是制造出来的。过度养育也很可能让我们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孩子在过生活,而不是在过自己的生活,这无论对我们还是对孩子,都不健康。

2007年《家庭心理学》(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列出了“成年的主要标志”,主要有以下几点:

1.接受行为的后果,承担责任。

2.以平等的成人身份与父母相处。

3.财务上独立于父母。

4.不受父母与他人影响,自己决定信念和价值观。

不论是教育者,还是被教育者,迟早要学会的一课就是脱离父母,成为一个独立的人。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他成为可以独立生活的人,而不是受你庇护——这不是爱,是控制。

(本文摘选自公众号“蓝小姐与黄小姐”,刊出时略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