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转型升级 推动提质增效

2024-08-14 00:00陈葆谢晓斌罗健
发展 2024年5期

工业园区是实施强工业行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主阵地,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扩大对外开放的“排头兵”。大力发展工业园区,对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开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期,围绕全省实施强工业行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对天水市工业园区发展情况进行调查,着重就如何推动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作了初步探讨。我们认为,要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论述、对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发挥产业基础优势,全力推动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天水实践新篇章。

一、坚持问题导向,正视困难挑战

近年来,天水市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按照“产业园区化、园区专业化”思路,大力推动工业园区建设,引导工业企业和项目向工业园区集聚。截至2023年底,全市规划建设各类工业园区19个,规划面积15.81万亩,建成区面积3.05万亩;入驻规上工业企业128户,2023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12.17亿元,分别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总数和总产值的63%,80%,有力支撑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作为工业园区龙头的天水经济技术开发区,202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7.31亿元,同比增长6.53%;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125.17亿元,增长8.7%;在商务部组织的全国230个国家级经开区考核中位列第52名,在西部48个国家级经开区居第6名,全省4个国家级经开区第1名。

虽然全市工业园区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为天水市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仍面临一系列困难和严峻挑战。

一是发展规划相对滞后。工业园区建设和产业发展缺乏统筹谋划和统—规划,大多数县区工业园区由原来的乡镇企业示范区低水平发展而来,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严重滞后,部分园区发展定位不精准,产业培育重点不明确,存在重复建设、同质化竞争现象。

二是发展动能还需增强。工业园区人驻企业大多为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占比不高,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缓慢,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难度大,产业集中度较低,产业链不完整,集群效应不明显。

三是土地供需矛盾突出。受特殊地形制约,尤其是随着城区工业企业出城入园的推进和招商引资项目的落地实施,天水经济技术开发区及秦州、麦积工业园区可用土地严重不足,受有限的用地资源与紧缩的用地指标双重挤压,工业园区用地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出现项目落地难现象。同时,部分入驻园区企业投资强度低、效益差,产品市场前景不容乐观,经营难以为继,存在土地闲置甚至成为“僵尸企业”。

四是基础设施还不完善。长期以来,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主要依靠政府投资,投融资渠道单一。近年来因市县区财力有限,对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欠账较多,供电、供气、供水、道路、排污、垃圾处理、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不配套,影响企业正常运营和创业创新积极性。

五是建设资金严重不足。工业园区普遍存在融资渠道不畅、建设资金不足、企业流动资金紧缺、融资压力较大等困难。同时,招商引资难度较大,工业园区招商引资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明显,市场化新型招商引资方式运用不够,引进的产业链项目、大项目、高新技术项目不多,已落地的项目建设进度缓慢,发展后劲不足。

二、坚定发展信心,抢抓战略机遇

工业园区发展既遇到诸多困难挑战、面临巨大压力,也迎来难得战略机遇、多重政策利好。

一是产业重塑催生新机遇。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国家实施工业强国、网络强国、制造强国、科技强国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统筹抓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超前布局,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推动汽车换“能”、家电换“智”、家装换“新”,支持居民旧房换新及二手房实施旧房装修、局部改造。这些都为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要乘势而上、奋发有为,把战略机遇转化为推动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任务书、路线图。

二是扩大开放开辟新空间。我国坚定不移实施高水平对外开放,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扎实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行动方案》,扩大市场准入领域,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扩大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和外资项目清单,拓展外资金融机构参与国内债券市场业务范围,支持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适应标准化国际贸易规则,对外贸易培育新动能、拓展新增长点,扎实推进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抢抓全球电子行业回暖、装备需求上升机遇,开拓海外市场,拓展中间品贸易;用好共建“一带一路”重大机遇,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推进对外开放质效提升。扩大对外开放为工业园区利用外资、招商引资、扩大出口,带来无限生机、开辟广阔空间。要与时俱进、主动出击,争创对外开放先行区、“排头兵”。

三是未来走势指明新方向。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工业园区呈现这几个趋势:高质量发展成为主要目标,发展再提质、改革再深化、能级再提升,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打造了新引擎;招商引资为重要抓手,招商引资成为各地加快发展的重要手段,开启全员招商引资战役,更加重视“云招商”,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平台赋能,实现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工业上楼时代来临,应对城市用地紧张挑战,工业企业从研发、设计、生产均在楼宇进行,将扁平式厂房汇聚到高楼层垂直空间,从而集约利用土地、实现产业协同升级;产业集聚程度提升,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各类生产要素不断向立体集聚,并且相互协作,迅速涌现新模式新业态;主题化特色化发展,在产业用地进一步调控限制下,主题和特色园区成为新的发展路径,特定产业资源高度密集,上下游交易更加便利,推动供应链需求集成、人才资源流动、技术研发接力,形成企业经营和产业发展的规模效应;园区数字化智慧化,工业园区加快数字化转型升级,有序推进基础设施共建、产业数据共享、治理服务协同,引导园区从管理向服务角色转变,构建虚实融合的产业集群数字化生态;低碳化成标配,在“双碳”战略背景下,零碳产业园将成为绿色工业的新引擎,以绿色低碳为特征的生态园区正在成为主流趋势;融入城市群都市圈,作为城市群都市圈主要产业承载空间、产城融合主战场的工业园区,通过空间联动,利用“通勤圈”+“功能圈”+“产业圈”,促进各类发展主体一体化,实现产业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共同塑造最强产业链,深度融入城市群都市圈产业发展体系;国资民企抱团共建,随着工业园区赛道逐渐进入深水区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强强联手、抱团发展,将有效降低项目风险、提升竞争力;融资路径日趋丰富,作为国内大循环重要基础的工业园区,随着经济基本面的逐渐修复,运营主体可通过挂牌上市、银行贷款、债券发行、信托保险等方式拓展融资渠道,同时,国有、民营和外资等各类主体参与园区产品研发、产业培育、机制创新,盘活工业园区资源。要超前谋划,强化举措,推动工业园区步入高质量发展轨道。

四是区域战略赋予新使命。近年来甘肃实施“工业强省、产业兴省”战略,甘肃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构建“一核三带”“两中心”(天水、酒泉区域中心城市)发展布局,实施“四强”行动,做好“五量”文章;以“1+N+X”政策措施为抓手,实施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专项行动;抓住新型工业化关键,着力实施“六大行动”,补齐短板、拉长长板、锻造新板,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做好“配套成链、聚链成群、集群成势”这篇大文章,不断塑造老工业基地新优势;扎实开展“引大引强引头部”“优化营商环境提质增效年”“三抓三促”行动。这既是对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要求,也是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主要任务。要不辱使命,扛牢责任,争当推动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派、实干家。

三、锚定发展任务,推动转型升级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为此,工业园区必须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根本任务和奋斗目标,在持续推动转型升级上下功夫、见实效。

一是向新而行,着力打造科技园区。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园区高质量发展和转型升级的关键,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围绕实施高新技术、高成长性、高附加值企业培育壮大行动,加快培育一批知名科技型企业,引进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小巨人”企业、隐形冠军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把工业园区作为科技创新的主战场,科技创新平台向园区布局,科技项目向园区倾斜,研发经费向园区投入,引导龙头企业、高校院所、专业机构把孵化场所、众创空间、中试基地、验证平台建设在工业园区,加强仪器设备、创新数据资源开放共享,打造工业园就是科技园的良好生态。充分发挥各类科技创新平台的作用,加快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促进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一线,把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增量”。

二是扩绿固底,着力打造绿色园区。加快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做强绿色制造业,发展绿色服务业,扩大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绿色低碳产业链和供应链,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加快形成科技含量高、资源能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实现生产过程清洁化、资源利用循环化、能源消耗低碳化、产品供给绿色化、产业结构高端化;推广绿化美化工程,建设园林化工厂、生态化园区,推动工业园区向绿色转型。

三是数智赋能,着力打造智慧园区。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围绕产业数字化,加快培育智能化工厂、数字化车间,建设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园区;运用先进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改造;积极推进中小企业“上云用数”“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深入实施人工转机械、机械转自动、单台转成套、数字转智能工程;围绕产业数字化,巩固提升集成电路封测产业,大力发展信息技术服务业,做大做强智能终端产业;加快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运营管理等智能化改造应用,推动工业园区向智能化发展。

四、积极探索实践,创新发展机制

创新发展机制是推动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和强大动力。要积极学习借鉴外地成功经验,紧密结合当地实际,积极探索有利于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机制。

一是创新管理机制,推行“一区多园”模式。按照“原有隶属关系、管理体制、日常统计、财税征收渠道等均保持不变”“市县区统筹协调、分级管理、一县一特色、功能互补、一体发展”的思路,对县区工业园区加挂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牌子,享受经开区优惠扶持政策和综合管理权限,与经开区共享科技创新、信息等资源,经开区负责业务指导,统计数据同步报送经开区汇总。

二是创新运营机制,推广“管委会+开发运营公司”模式。鼓励国有企业、社会资本、第三方运营机构等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支持有实力的开发建设主体对园区资产重组、调整优化股权结构,引入民营资本参与园区运营或工业园区特色产业包干经营。

三是创新合作机制,推动“飞地园区”发展。依托国家级、省级工业园区,深化与山东、天津、福建和央企的全面合作,结合“津陇共振兴”“鲁企走进甘肃”等活动,经开区及县区工业园区谋划建设“飞地园区”,持续推进“甘肃资源+东部企业”“甘肃基地+东部总部”“甘肃制造+东部研发”“甘肃产品+东部市场”等多元合作模式,实现东西合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收益分成、互利共赢,增强工业园区发展动能。

五、强化要素保障,增强承载能力

推动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各类要素强有力保障。要全面落实扶持工业园区发展的政策措施,在强化要素保障上持续用力、协同发力,不断提升园区综合承载能力。

一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大工业园区“七通—平”等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推进通路、供水、供气、供电、供热、排污、垃圾处理等公用基础和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建设。

二是强化各类资金投入。将工业园区重点基础设施项目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在政府专项债券指标分配中给予重点倾斜。支持县区申请园区基础设施补短板国债项目。推动政银保企常态化长效化对接,金融机构按照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原则,加大信贷投放规模,创新推出金融产品,提升金融服务能力。鼓励社会资本运用特许经营、PPP等模式,在工业园区建设基础设施和标准厂房、中小企业孵化园等公共服务设施。

三是强化土地集约利用。按照国土空间规划,确保工业园区用地计划。落实重大项目省级统筹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政策,强化重点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用地保障。落实入园企业退出制度,严格清理圈而不建、圈而缓建、圈而少建项目和“僵尸企业”,及时收回土地“腾笼换鸟”,进行二次开发,提高园区土地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