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对基层治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为重点。党中央始终将乡村治理与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作为“三农”重点工作统筹推进,全国乡村治理水平显著提升。本文以华亭市东华镇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工作为例,从不同角度、多个层面梳理近年来东华镇乡村治理实践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挑战,为高质量推进乡村治理提供可参考的“东华样本”。
一、镇情概况
东华镇位于华亭市城郊,全镇辖4个社区、8个村,总面积84.13平方千米,总人口20629人(其中:农业人口11774人,非农业人口8855人),工农业总产值11.3亿元,粮食总产量稳定在8500吨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1万元。区位优势明显。东华镇东、南接安口镇,西连西华镇、马峡镇,北邻策底镇、砚峡乡,距平凉市55公里,距宝鸡市150公里,距省会兰州市350公里,是华亭市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商流的中心区域。镇域内交通便捷,344国道、平华路、华石路穿境而过。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全镇现有东升集团、银泽实业、西阜实业、三兴生态4户集体企业和宏源牧业、金恒农牧2户农业龙头企业以及18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先后建成黎明川现代农业示范园、东华镇现代化平凉红牛养殖基地、黎明川蔬菜交易批发市场等产业实体。文旅资源富集。坚持农文旅融合发展导向,精心打造“魅力东华·五彩田园”文旅品牌、“黎明川-裕光”精品一日游旅游环线。境内秦腔、曲子戏、木偶戏等传统艺术资源丰富,其中曲子戏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年来,东华镇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全国乡镇企业东西合作示范区、2024年全国“四季春晚”示范展示点,全省乡镇企业示范区、全省发展乡镇企业“十强乡镇”、全省民族团结示范乡镇等荣誉称号。
二、乡村治理中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东华镇积极探索党建引领乡村治理路径,突出搭建治理构架、延展治理脉络、凝聚治理合力、优化治理支撑的工作导向,把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群众优势切实转化为乡村治理优势,村民的幸福感、安全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
(一)精心搭建乡村治理构架,坚持组织领导“纵向到底”。镇党委始终把乡村治理作为夯实基层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抓手,谋全局、抓统筹,强保障、促落实,强化上下联动,把党的领导贯穿乡村治理全过程。一是党的组织覆盖到底。按照“三个一”(建强一套体系、凝聚一股合力、探索一批措施)工作目标,坚持镇党委书记带头抓,包抓领导联系抓,支部书记具体抓的工作格局,构建“镇党委-支部-网格”三级组织体系,建立“问题、任务、责任”三张清单,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机制。二是队伍建设优化到底。全面推进村级干部能力“优化提升”工程,围绕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等方面,2023年累计举办专题培训班8期,组织村集体经济论坛6期,开展“擂台大比武·能力大提升”等活动12次,将新思想、新理念传递到村干部、网格员、调解员等治理末梢,持续激发村社干部干事创业热情,推动基层党组织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三是网格治理联动到底。在8个村大力推广“十户联体”网格化治理模式,建立“党委牵头、班子成员联村、村组干部联户长、中心户长联群众”的三级联动体系,实现“组织建在网格上、服务群众家门口、问题化解庭院内”。在4个社区全面推行“一网十员”网格化治理模式,落实“一线巡查、信息收集、任务分办、协同处置、结果反馈”五步工作法,年累计协调办理群众急难愁盼问题213件。
(二)全面延展乡村治理脉络,推进联系群众“横向到边”。始终坚持组织引导、群众主体、社会协同工作思路,精准精细化联系服务群众,不断提升工作效率和服务效能。—是做好民情民意收集处置。依托村级微信群、网民留言板、党建引领乡村治理信息化平台、基层小微权力“监督一点通”平台,发挥基层政策宣传员、矛盾纠纷调解员、村民事务代办员“三员”作用,构建“民意收集—分析研判问题处置跟踪反馈总结提升”五步闭环处置机制和“红黄蓝”三级预警督办模式,年累计收集民情民意76条,督办解决矛盾纠纷64件。二是用好议事说事协商机制。推行“民事直说”工作法,依托党群服务中心、人大代表之家、政治协商议事室等阵地,建成群众议事说事阵地24个,接待议事群众253人次,调解矛盾纠纷30余件。设立党组织书记“固定接访日”,明确12名党组织书记为抓信访、维稳、纠纷化解等工作第一责任人,变“被动化解矛盾”为“主动解决问题”。三是抓好帮办代办志愿服务。以“我为群众办事”实践活动为抓手,组建12支党员志愿服务队,开展“帮办代办上门办”服务事项。全面推行党组织书记定期访民、镇村干部常态联民、党员志愿者及时帮民的帮扶机制,制作便民联系卡,建立“微心愿”台账,安排全镇128名干部与145名特殊困难群众开展结对帮扶,年累计办理民生实事83件,推动便民服务直达快享,实现乡村治理“制度化”与“人性化”的有机统一。
(三)持续凝聚乡村治理合力,深化多元主体“三浩融合”。始终紧扣“以民主为根本,以法治为保障,以德治为依托”的基层治理规律,激发群众参与热情,不断提升治理效能。一是激活自治动能。在落实村级“四议两公开”制度基础上,创新推广议事协商“六步”法(即村“两委”征询意见谋事、村级议事会商事、党员大会审事、村民大会定事、村务公开栏亮事、村务监督委员会全程监督评事),丰富村民议事协商形式,提高村务诀策的科学性、民主性,保障村民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以“村规民约”为基本规范,有效发挥村民理事会、红白理事会、乡贤参事会、道德评议会作用,引导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二是强化法治保障。继续以主动创稳为主基调,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严格落实“六位一体”管理模式,创新推行“三帮四定”工作措施(即帮教育、帮维权、帮困难“三帮”措施和定人、定时、定点、定责“四定”机制),持续深化“一村一法律顾问”服务制度,引导村社干部群众遵法、学法、守法、用法,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浓厚氛围,全面助力法治乡村、平安乡村建设。三是融入德治力量。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2023年组织开展“最美家庭”“五星文明户”等评选活动2期,选出模范人物26人、先进事迹8个,持续放大示范引领效应。在刘家沟等8个村实施积分制量化管理模式,通过发布“红黑榜”、积分兑换等方式不断加强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始终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
(四)不断优化乡村治理支撑,加快城乡品质“提档升级”。紧紧围绕“全域推进、全面振兴、逐村规划、一村一策”乡村建设思路,不断提升服务便利度、环境舒适度、设施完备度。一是全面推进民生服务保障。瞄准农村医疗、养老、教育等事关群众生产生活的核心关键,开展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农村“长者食堂”建设、农村小学改造提升等项目,为群众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服务。加快推动健康乡村建设,累计创建健康单位1个、健康餐厅(酒店)1所、典型示范健康村(社区)2个,整合各村(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建成“健康小屋”10座,患病、贫困户家庭医生签约率99.4%,重点人群签约率100%。二是持续推进人居环境整治。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以和美乡村建设为抓手,纵深推进农村“三大革命”,2023年新建农村户用卫生厕所173座。每周五组织镇村干部群众围绕主次干道、背街小巷、农村“六堆”等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志愿活动,年累计清理生活垃圾2500吨,整治乱堆乱放230处,发布环境卫生“红黑榜”12期。健全完善“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的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农村垃圾收集点覆盖率达96%。三是协同推进农村三产融合。紧盯“一产增效、二产升级、三产提质”目标,全力打造黎明川“农文旅”融合发展,加快推动资源要素跨区域有效配置,先后建成千头红牛养殖基地、黎明川蔬菜交易批发市场、裕光村无动力乐园等项目,初步形成了以“牛果菜旅”产业为主,果蔬、食用菌等特色产业为辅的“4+X”融合发展格局,持续带动周边经济发展,着力推动乡村建设与乡村治理深度融合、同频共振。
三、当前乡村治理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一是乡村人口流失持续加剧。一方面,东华镇地处“城乡结合部”,以经济、就业、宜居、教育、医疗为导向的人口流动波动较大,人口流出较为明显。另一方面,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乡村人口结构变化显著,农村“空心化”“老龄化”带来一系列留守问题的同时,也陷入乡村治理青年人才流失的困境。
二是乡村社会结构深刻变动。随着镇域经济社会_陕速发展,传统农村社会也在不断进行解构、转型和重构。—是乡村利益群体多样化,出现了乡村企业经营管理者、土地承包经营大户等。二是城乡人口双向流动,导致城乡之间“两栖人”存在,乡村治理面临的传统“熟人社会”已逐步转型为熟人与陌生人共存的复杂社会。
三是乡村传统观念不断变化。在城市文明、工业文明和商业文明的冲击下,乡村社会的传统思想观念、生活状态、思维方式都在潜移默化中发生改变。村民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更高要求,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有了更高期盼,但参与公共事务决策主动性、积极性不足,对政府主导的乡村治理依赖度高,乡村自治缺乏内生动力。
四、乡村治理的对策建议
一是深化党建引领,夯实乡村治理组织基础。始终坚持党的核心领导地位,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要全面加强党支部标准化建zbwoxQTQkUxNVt8m6GIGAg==设,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严肃整治乡村“微腐败”现象,持续加强村“两委”成员作风建设,常态化开展廉洁警示教育。更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任人唯贤”的选人用人标准,拓宽引才渠道,不断优化乡村治理人才源头储备。要完善村干部考核激励机制,坚持正向激励和反向倒逼相结合,绩效工资和实绩考核相挂钩,持续激发村干部干事创业热情。
二是坚持群众路线,筑牢乡村治理群众基础。人民群众是乡村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根本力量。要坚持“四下基层”优良传统,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充分相信群众、坚决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真正服务群众。要激发村民主人翁意识,健全完善协商议事民主运行程序,广泛动员村民参与农村社会治理各项事务,提高村民依法行使各项权利的积极性。要顺应村庄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势,根据发展现状、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人口分布等客观条件和村民生产生活的主观意愿,选择适合村庄发展实际的治理方式。
三是打造富民产业,强化乡村治理经济基础。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催生乡村治理内生动力的重要抓手。要聚焦“地域相邻、村情相近、产业相似”基础条件,探索“联村抱团”“镇级联营”“结对共建”等模式,实现以强带弱、联体融合、共同发展。要鼓励镇域内专业合作社、村办企业及其他经济组织发展,积极探索优化营商环境的有效举措,吸引优秀人才返乡创业,吸引村民就地就近就业。要健全集体经济组织与群众之间科学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确保发展成果惠及群众。
四是加快智慧赋能,完善乡村治理信息基础。加强基层智慧治理能力建设,是信息化应用于乡村治理的具体实践,也是乡村治理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要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依托镇村两级综治中心平台,将信访维稳、矛盾化解、民生服务等事项纳入其中,实现各村(社区)、各基层站(所)间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要建立吹哨报道机制,依托网格化乡村治理责任体系,构建“吹哨报到”智慧平台,形成“群众点单、各村吹哨、办公室接单、镇纪委督办”的全过程闭环服务管理流程,打破“重复派单、分散指挥”的传统治理模式,不断提升乡村治理的精细化、精准化水平,推动“治理”向“智理”的有效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