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野

2024-08-14 00:00
发展 2024年5期

牢记使命嘱托 传承千年文脉 让古郡敦煌再续丝路华章

■朱建军

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以莫高窟等世界文化遗产为代表的敦煌文化足以连贯而系统地反映中华文明千年发展历史。

2019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甘肃考察首站就来到敦煌。他指出:“敦煌文化是各种文明长期交流融汇的结晶”“敦煌文化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溯源:漫漫丝路,一眼千年

敦煌,位于河西走廊最西边的一处绿洲,这里是尽头,也是起点。

敦煌不是静止千年的标本,而是“活”了千年的生命,艺术与文明沿着丝绸之路使东西文化相互感知与回应,敦煌作为重要的节点城市,触摸、承接了一切,并铸造了这座城市的千年传奇。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列四郡,据两关”,敦煌郡正式建立,标志着丝绸之路全线畅通。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在今新疆设置西域都护府,西域正式成为中国领地,敦煌成为区域政治、文化、商贸中心,宗教也经由敦煌东渐中原,呈现出“使者相望于道”“大者数百,少者百余人”的盛景。

在唐开元天宝前的100多年中,敦煌出现了“村坞毗连,鸡犬相闻,佛塔遍地,市场广大,家给人足,焉然富庶”的繁荣景象。《唐会要》记载:“元宵灯会,长安第一,敦煌第二,扬州第三。”唐代的敦煌进入了发展的顶峰。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由鼎盛走向衰落,吐蕃趁虚进攻河西,统治长达70余年。848年,张议潮率领沙州汉人反抗吐蕃,河西地区重现生机。嘉靖三年(1524年),明王朝下令闭锁嘉峪关,废弃瓜、沙二州。此后200年敦煌旷无建置,成为“风播楼柳空千里,月照流沙别一天”的荒漠之地。

清王朝收复嘉峪关外以西地区后,雍正三年(1725年),在敦煌建立沙州卫,并开始从甘肃各地移民2400户到敦煌垦荒定居,同时又迁吐鲁番、罗布泊大批兵民于沙州一带,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五里一燧,十里一墩,卅里一堡,百里一城”的防御体系,对敦煌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乾隆二十五年,改沙州卫升敦煌县,直至辛亥革命。由盛转衰的时代,国弱民贱的中华民族值此生死存亡之秋,有谁还会留意到敦煌——那个远悬于塞外的孤城?

1949年9月28日,敦煌和平解放,198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1987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立敦煌市。

敦煌,历经沧桑,几度盛衰,步履蹒跚地走过了两千多年漫长曲折的历程。悠久历史孕育的敦煌文化,使敦煌依然灿烂辉煌;遍地的文物遗迹、浩繁的典籍文献、精美的石窟艺术、神秘的奇山异水……使这座古郡愈发流光溢彩,使戈壁绿洲郁郁葱葱、生机勃勃,就像一块青翠欲滴的翡翠镶嵌在金黄色的大漠上,美丽辉煌、耀眼夺目。

守护:文物不言,自有春秋

敦煌境内保存着各级各类不可移动文物点266处,包括古遗址210处、古葬墓25处、古建筑16处、近现代建筑10处、石窟5处。莫高窟至今在1700米长的断崖上保存了735个洞窟,其中保存完好、存有壁画和彩塑的洞窟492个,壁画4.5万平方米、彩塑2000多身;玉门关虽经历了风雨剥蚀,但墙垣保存基本完好,是中国丝路关隘的代表;悬泉置遗址有距夸3500年的火烧沟文化遗存,是迄今为止发现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出土文物最多的一处汉魏驿置机构。这些文物遗存是敦煌文化的名片,是敦煌文化得以永恒传承的“活化石”,见证了敦煌的兴衰起伏,也见证了飞天儿女在敦煌的耕耘创造。

几代守护人呕心沥血,千年莫高窟“延年益寿”

敦煌文物不仅展示了古代工匠们的技艺,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审美观念,人类文化艺术圣殿莫高窟,正是敦煌文化的杰出代表,从壁画修复到文物数字化,敦煌的文化遗产正在永久保存。

自莫高窟藏经洞被发现后,英、法、俄等国的文化窃贼接踵而至,四万多件经卷书籍被骗取,大片壁画被剥离后带走,成为中国文化界永远的伤痛。直至1944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莫高窟长期无人管理的历史正式结束。几代莫高窟守护人积淀形成了“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

“莫高精神”也同样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敦煌儿士,竭.心尽力守护这处文化瑰宝。“文革”时期,红卫兵到达敦煌,莫高窟岌岌可危,敦煌人民众志成城、全力阻挡,并上报省政府,周总理得知消息后亲自签发了国务院“关于敦煌莫高窟第一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在“文革”期间一律停止对外开放,任何人不得冲击破坏,确有问题的待后期清理。”的文件,并紧急调遣当地解放军保护莫高窟,敦煌莫高窟终于有惊无险,免遭一场劫难,平安度过“十年动乱”岁月。

近年来,通过引进先进保护理念和高端技术人才,加强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合作,莫高窟进入科学保护和预防保护新阶段,形成了具有国际水平的“莫高窟经验”,敦煌石窟逐渐成为我国文化遗产有效保护的典范,这为“一带一路”国家乃至世界各国,提供了文物保护领域“中国方案”。

积跬步以至千里,文化遗产保护道阻且长

敦煌文化延续近两千年,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整的艺术宝库,是世界文明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研究我国古代各民族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的珍贵史料。

泱泱盛世,万古江河。方寸之间,一览千年。如何把敦煌文化这座艺术宝库传承下去?如何把丰富的文物遗存串联起来?如何让千年文物“活”起来、“潮”起来?如何把深厚的文化精髓挖掘出来、提炼出来?是一代又一代敦煌人、一批又一批敦煌文化爱好者必须共同面对的永久课题。敦煌将在文化遗产保护的土壤中不断探索,用心守护好老祖宗留下来的珍贵文化遗产,让文物活起来,把文脉传下去。

传承:千年古韵,光耀人间

敦煌文化作为中华文明同各种文明长期交流融汇的结晶,回应着时代的呼唤,人们从中探究着艺术创造的源起与流传,思考着文化创新的成因与真谛,实践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使命与担当。

传承永续,从敦煌文化到敦煌数字文化

20世纪80年代末,时任敦煌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樊锦诗首次提出“数字敦煌”。30多年来,一批又一批人才投入敦煌文化数字化发展,将青春和热爱献给莫高窟。

2016年,“数字敦煌”资源库平台上线,首次通过“互联网+”实现30个经典洞窟整窟高清数字化图像及全景漫游的全球共享。2022年,全球首个基于区块链的数字文化遗产开放共享平台“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上线,来自莫高窟等石窟遗址厦藏经洞文献的21类壁画专题、6500余份高清数字资源档案向全球开放。

数字敦煌,连通古今,永续传承。年轻的“莫高人”,与时偕行、推陈出新,为“敦煌文化”的保护传承注入“数智”力量,让敦煌文化走进更多百姓家。

以“匠心”守“初心”,用经典演艺传承敦煌文化

大型情景音画剧《千手千眼》通过音乐、舞蹈、多媒体等形式,创新讲述“妙善救父”的民间故事,呈现了具有鲜明敦煌特色、深厚人文情怀、独特艺术审美的视觉盛宴;大型洞窟式沉浸体验剧《乐动敦煌》运用五弦琵琶、排莆、莲花阮等民旋乐器及敦煌仿制乐器音色,演绎了胡旋舞、腰鼓与琵琶舞、迦陵频伽舞等多种敦煌舞蹈,展现了敦煌的古乐文化魅力,还原了元西域少年白歆追寻艺术的动人事迹;《又见敦煌》用艺术方法、史诗笔法再现张骞开辟丝绸之路、法显取经、玄奘取经、班超定西域等辉耀千年的敦煌人物;《敦煌盛典》通过声、光、影手法的完美结合,以山川为景、星空为幕,阐述了古丝绸之路墨丁和绿珠凄美爱情故事……

回眸千百年的敦煌盛景,重走万余里的丝绸之路,所承我的历史文化,所传承的文化精神,历久弥新、愈发鲜活。

怀虔敬之心,将文化基因融入城市建设肌理

时代更迭、环境变化、丝绸之路等带来文化融合,影响着敦煌建筑的丰富而多元,最终形成以民居建筑为基础,朝庙建筑、纪念建筑、祭祀建筑为补充的独特历史建筑体系脉络。

如今,敦煌从基础设施建设、建筑立面改造、特色艺术品安装、街头文化元素融入、文化标识牌匾设计等城市建设细节入手,充分展现敦煌文化魅力,全力推动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

以汉唐风格为主题,按照“一路一灯、一路一品、一街一景”的原则,实施城市街道建筑风貌改造,设计飞天、驼铃、宫灯、马灯、藻井等五大类特色路灯,城市夜景亮化愈发“秀外慧中”。运用敦煌石窟壁画中莲花砖、藻井图案、古币图案,雕刻城市文化砖,改造城区人行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长廊。以“九色鹿”小游园为例,在建设中充分融入敦煌莫高窟257窟的壁画《丸色鹿经图》文化元素,实现文化与城市建设的深度融合。诸如此类的文化植入使敦煌城市“移步皆是景,举目阅古今……”

今天,这座从历史深处走来的“丝路古城”,延续文明薪火,融入时代特质,古今“磅礴交响”演奏城市建设“盛世乐章”正当其时。

弘扬:五色交辉,八音合奏

敦煌有“华戎所交一都会”之称,孕育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国学大师季羡林说过:“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

源远流长的历史凝固了敦煌不朽的辉煌

敦煌情,是习近平总书记文化情怀的生动写照,更是面向未来的深谋远虑——“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跟随历史长镜头端详,黄沙漫漫、驼铃声声,古丝绸之路跨越无垠戈壁、漫漫荒漠,见证了不同民族、不同文明的相遇交融。

敦煌文化广泛吸收印度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希腊文明以及吐蕃、回鹘、党项、蒙古等少数民族文化,并融合了佛教、道教、伊斯兰教、摩尼教、袄教、景教等多种宗教文化,以生动鲜活的实例向世界阐释了敦煌文化具有兼容并蓄、相互尊重、博采众长、开拓进取和不断创新的包容形态,是人类文明交往中,中国对多元文化理性回应的真实写照和典型范例。

日新月异的时代赋予敦煌绚烂的荣耀

习近平总书记说:“文明交流互鉴是古丝绸之路留下的精神财富,民心相通应该成为‘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世界范围看,敦煌在中国,敦煌文化在世界,“人类的敦煌”是对敦煌文化价值最恰当的表达,是敦煌文化影响力最精练的概括。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敦煌成为传承中华文脒、增进民心相通、促进文明交融的前哨站和桥头堡。

公元609年,在甘肃河西走廊焉支山下,一场“万国博览会”盛大举行。如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永久落地敦煌并成功举办六届,是现实对历史辉煌而生动的映照。

2016年9月20日,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盛会在这里拉开帷幕,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发来贺信,并给予敦煌文博会很高的定位和极大的期待,60多个国家的8000余件文化珍品正式对外展出;近年来,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及国际组织的万余名嘉宾云集历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

2020年12月,敦煌市与绍兴市、日本北九州市、韩国顺天市共同当选2021年“东亚文化之都”城市,“东亚文化之都·中国敦煌活动年”在敦煌顺利启幕。

时至今日,敦煌与日本臼杵市、瑞典奥摩尔市等8个国家、10个国际城市保持友好往来,与曲阜市、德化县等15个国内城市缔结友好城市,“敦煌文化环球连线”先后走进5大洲13个国家,向国内外不同受众讲述“敦煌故事”,播撒友谊之种,丝绸之路“连心桥”越搭越宽、敦煌“朋友圈”越来越大。

敦煌文化以世界级的影响力、全民族的亲和力、跨时空的创新力,得到了全人类的欣赏与折服,敦煌的景深和气度演绎了人类文明赓续相传、生生不息的千古绝唱。

追光未来,汇聚文明和谐之光照亮千年古郡

敦煌,印鉴过往,也照耀未来。

2024年,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敦煌5周年,我们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牵挂、谆谆嘱托,秉持坚定自信、保护为主、守正创新、赓续文脉的使命,人人都做敦煌文化传承者,人人都是敦煌文化传播者,讲好敦煌故事、再铸“丝路传奇”、缔造辉煌篇章,让敦煌文化走遍世界、传播万里,让敦煌这座城市在千年历史长卷中赓续丝路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