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肢联动康复训练结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改善效果

2024-08-13 00:00顾铭星
大医生 2024年14期

【摘要】目的 探究四肢联动康复训练结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改善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训练,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四肢联动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患者上下肢运动功能、神经功能、平衡能力、生活质量。结果 训练后,两组患者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下肢FMA、Berg平衡量表(BBS),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训练结束后1个月,两组患者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四肢联动康复训练结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训练应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效果较好,可改善运动和神经功能,提高平衡能力和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四肢联动康复训练;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训练;脑卒中;偏瘫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2665.2024.14.0008.03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4.14.003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急性脑血管疾病,好发于中老年人群,以头痛头晕、意识障碍等为主要临床表现[1]。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脑卒中死亡率逐渐下降,但部分患者仍会遗留不同程度的运动、感觉障碍,导致肢体出现偏瘫[2]。四肢联动康复训练、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训练均属于整体性训练方式,其中,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训练是通过刺激肌肉与关节的本体感受器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动平衡及步态,该技术强调多关节、多肌群的协同作用,具有全面性、科学性、有效性的优点[3]。而四肢联动康复训练可通过持续、规律的训练,增强患者肌肉力量和耐力,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4]。基于此,本研究探讨四肢联动康复训练结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改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字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58~76岁,平均年龄(67.45±3.12)岁;病程1.30~3.89个月,平均病程(2.43±0.80)个月;体质量61~75 kg,平均体质量(68.12±6.33)kg;脑卒中类型:脑梗死31例,脑出血9例;患肢位置:左侧21例,右侧19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60~78岁,平均年龄(68.12±2.78)岁;病程1.07~3.78个月,平均病程(2.56±0.46)个月;脑卒中类型:脑梗死30例,脑出血10例;患肢位置:左侧22例,右侧18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⑴符合《中国各类主要脑血管病诊断要点2019》[5]中脑卒中的诊断标准,且经临床检查确诊为偏瘫;⑵脑卒中偏瘫后初次接受康复训练;⑶生命体征平稳,具有基本躯干控制能力;⑷年龄<80岁。排除标准:⑴存在严重心、肺等脏器功能障碍者;⑵存在精神疾病或认知功能障碍者;⑶存在严重骨质疏松或骨折者;⑷既往存在脑部肿瘤、脑外伤病史者。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训练:⑴康复训练师全面评估患者运动功能、感觉功能、肌肉张力等,并依据评估结果制订患者个性化康复训练计划。⑵语言指令、视觉引导、徒手接触的配合应用。通过简洁的语言指令,指导患者进行运动训练,帮助其更好地集中注意力,提高运动的准确性、流畅性;通过镜子、视频等工具为患者提供视觉反馈,使其明确自己的动作姿势,帮助其纠正错误动作,形成正确运动记忆;通过握法、按压、推动等动作接触患者的皮肤暴露部位,如手、足的掌面或背面,激发患者本体感受。⑶抗阻力运动。患者取合适体位,通过弹力带、哑铃或康复治疗师徒手提供阻力,训练患者肌肉力量,可根据其表现与能力适当提升阻力。⑷被动与主动运动。通过手法接触、牵张、挤压偏瘫侧肢体,帮助患者完成被动运动,以增加关节活动度,提高肌肉柔韧性;同时指导患者进行主动运动,包括肌肉收缩、放松、协调运动等。⑸给患肢施加最大阻力,进行对角线模式的全程运动,或维持等长收缩的前提下,使患者能承受最大外力,促使患侧上肢瘫痪肌肉的收缩强度增加,肢体活动范围加大,配合深呼吸、肌肉放松训练等,缓解患者肌肉紧张,减轻疼痛。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四肢联动康复训练:训练前,告知患者及家属仪器设备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等,指导患者调整把手与座椅距离、椅背角度、拉杆旋转等,确保患者处于舒适状态,避免过度拉伸。使用绑带固定患者的患侧手脚,启动四肢联动康复训练仪(湖南瑞哈博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湘械注准20222191002,型号:AL280-S),依据患者个人情况选择合适的阻力、运动模式,如模拟步行、力量训练等。初始热身时选择缓慢、平稳的训练,同时监控患者步频、代谢当量、载荷等数据,持续训练约10 min。热身结束后,依据患者的自身反应和设备反馈适当调整训练强度与模式,持续训练约30 min。然后在5~10 min内,将训练强度逐渐降低至无,帮助患者安全地脱离训练器,并观察患者身体状况。

两组患者均训练1次/d、6次/周,持续训练6周,训练结束后1个月进行随访。

1.3 观察指标 ⑴上、下肢运动功能。于训练前后,使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6]评价两组患者上、下肢运动功能。上肢功能包括屈肌协同运动、伸肌协同运动、手指灵活度、腕稳定性等10个维度,共33个项目,分值0~66分;下肢功能包括协调能力与速度、反射亢进、伴有协同运动的活动等7个维度,分值0~34分,分值与患者运动功能呈正相关。⑵神经功能、平衡能力。于训练前后,分别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7]、 Berg平衡量表(BBS)[8]评估两组患者神经功能、平衡能力。前者包括11个项目,满分42分,分值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质量呈负相关;后者包括无支撑站立、闭眼站立等14项功能性活动项目,满分56分,分值与患者平衡能力呈正相关。⑶生活质量。训练结束后1个月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使用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9]评估两组患者生活质量,采用5级评分法(1~5分),满分245分,分值与患者生活质量呈正相关。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运动功能比较 训练后,两组患者上、下肢FMA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平衡能力比较 训练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BBS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训练结束后1个月,两组患者SS-QOL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脑卒中偏瘫患者感觉、运动、认知功能会受到不同程度损伤,导致关节活动度受限,双下肢肌力减弱,从而影响运动及平衡功能[10]。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涉及多个方面,故更加需要科学、有效、全面的康复训练。

本研究结果显示,训练后,两组患者上肢FMA、下肢FMA、BBS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训练结束后1个月,两组患者SS-QOL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提示四肢联动康复训练结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训练可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与运动功能。分析原因为,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训练强调多关节、多肌群的系统性运动训练,有助于增强患者关节的运动性、稳定性、控制能力;该技术还能通过手的接触、语言口令、视觉引导影响运动模式,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与执行训练任务,提高训练效果,进而提升肢体运动能力[11]。此外,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训练有独特的螺旋对角运动模式,可有效帮助患者放松肌肉,进而缓解疼痛[12]。而四肢联动康复训练是一种通过协同训练四肢来促进偏瘫肢体功能恢复的方法,其兼顾患侧和健侧肢体的活动,可促进肌肉力量和协调性的提升,有效改善偏543fceee93c57ad82cbe00973eaacfa110d6fd7a4301135e30d8149e613ce1d4瘫患者的步态、平衡能力等。上述两种训练方式相结合,发挥协同作用,可进一步改善患者运动功能。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训练可通过关节的挤压、牵引等动作提供本体感觉刺激,帮助患者感知和控制肢体的位置和运动,增强患者运动能力,提高其神经肌肉系统的反应速度和准确性;该技术还可调整感觉神经的异常兴奋性,通过特定的刺激方法,如牵张、挤压等,刺激大脑皮层活动,使神经系统更兴奋,从而增加蛋白质含量,促使患者损伤的神经部位实现快速恢复[13]。而四肢联动训练则能通过刺激脑部神经元的连接和再建立,促进神经重塑,帮助患者恢复学习和运动技能、日常生活技能等;另外,四肢联动训练时患者足底皮肤触、压觉和踝关节的本体感觉输入会被激发并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皮质和反射途径的特异性反应,促使脑组织通过结构和功能的调整与重组,来恢复和代偿失去的功能。本研究结果显示,训练结束后1个月,两组患者SS-QOL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患者经四肢联动康复训练后恢复运动功能,包括肌肉力量、协调性、平衡能力等,能够独立地进行日常生活活动,如行走、坐立等,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同时,该训练还能通过运动带来的愉悦感和成就感,改善心理状态,增加参与康复训练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四肢联动康复训练与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结合应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可显著改善患者运动与平衡功能,恢复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应用。但本研究纳入样本量较少,后续研究需扩大样本量、开展多中心的研究继续探究。

参考文献

吕郑茜,赵洋洋,张水亮.基于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的康复训练在卒中恢复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民康医学, 2024, 36(2): 70-73.

Wang W, Wang D, Liu H, et al. Trend of declining stroke mortality in China: reasons and analysis[J]. Stroke Vasc Neurol, 2017, 2(3): 132-139.

周玉静,陈芳,刘秋怡,等.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对脑卒中下肢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0, 17(16): 68-70.

练汝华.四肢联动康复训练应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效果分析[J].数理医药学杂志, 2022, 35(7): 1091-1093.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国各类主要脑血管病诊断要点2019[J].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9, 52(9): 710-715.

胡国金,孙秀丽,张义发,等. Fugl-Meyer量表在脑卒中镜像治疗中应用及与FIM量表相关性分析[J].临床荟萃, 2019, 34(2): 116-119.

KWAH L K, DIONG J.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J]. J Physiother, 2014, 60(1): 61.

王惠娟,张盛全,刘夏,等.动态平衡仪与Berg量表用于评定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3, 28(4): 339-343.

egris N, Devilliers H, Daumas A, et al.French validation of the Stroke Specific Quality of Life Scale(SS-QoL)[J]. NeuroRehabilitation, 2014, 2(1): 17-27.

吴雪娇,彭广卫,沈小花,等.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和下肢机器人对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和自动态平衡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23, 38(12): 1677-1682.

陈兰英,段艳芹,杨辉,等.持续性被动康复训练联合中药离子导入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及满意度的影响[J].西部中医药, 2021, 34(6): 123-126.

徐雪迪,赵凯,陈岩,等.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技术联合肌内效贴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J].康复学报, 2023, 33(2): 121-126.

夏雪,王立娟,马文静.个性化护理联合神经肌肉本体促进技术在提升脑卒中急性偏瘫患者运动能力中的价值[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20, 15(z1): 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