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

2024-08-13 00:00:00王杨
大医生 2024年14期

【摘要】目的 探讨丁苯酞与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选取北海市中医医院收治的8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选例时间为2023年1月至12月。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阿替普酶组和丁苯酞组,每组44例。阿替普酶组患者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丁苯酞组患者接受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I)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钠尿肽(BNP)水平及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丁苯酞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阿替普酶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IL-6水平、TNF-α水平、hs-CRP水平、NIHSS评分、mRS评分、NSE水平、BNP水平均降低,且丁苯酞组均低于阿替普酶组;两组患者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丁苯酞组高于阿替普酶组(均P<0.05)。丁苯酞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阿替普酶组(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可提高治疗效果,缓解炎症反应,改善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丁苯酞;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急性脑梗死

【中图分类号】R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2665.2024.14.0011.03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4.14.004

急性脑梗死是由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的局部脑组织缺氧、缺血性坏死或软化,高发于中老年群体,病情进展较快,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1]。但治疗后部分患者仍会出现语言障碍、偏瘫等症状,会对患者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临床常采用静脉溶栓治疗该疾病,阿替普酶是一种新型溶栓剂,可激活纤溶酶原,促使闭塞血管再通,进行达到溶栓的效果[2]。但单一使用阿替普酶治疗对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效果有限,且存在血管再闭塞和颅内出血的风险。因此,需寻找其他药物进行联合治疗。丁苯酞是一种神经保护药物,可直接作用于脑损伤部位,恢复脑部血液供给,保护线粒体功能,改善患者神经功能[3]。基于此,本研究分析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选取北海市中医医院收治的8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选例时间为2023年1月至12月。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阿替普酶组和丁苯酞组,每组44例。阿替普酶组患者中女性20例,男性24例;年龄46~78岁,平均年龄(61.46±2.13)岁。丁苯酞组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21例;年龄45~77岁,平均年龄(61.32±2.15)岁。两组患者之间基线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北海市中医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⑴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4]中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⑵首次发病;⑶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⑴存在药物过敏史者;⑵存在溶栓禁忌证者;⑶合并颅内肿瘤、动静脉畸形、动脉瘤等疾病者。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营养支持、抗感染、血压稳定等常规治疗,保持血电解质稳定。阿替普酶组患者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按0.9 mg/kg取阿替普酶注射液(Boehringer Ingelheim Pharma GmbH & Co. K,国药准字SJ20160054,规格:20 mg/支),单次最大剂量90 mg, 1 min内静脉注射总量的10%,其余剂量于60 min内匀速静脉泵入。丁苯酞组患者在阿替普酶组基础上静脉滴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00041,规格:100 ml)100 mL, 25 mg /次、 2次d,共连续治疗7 d。

1.3 观察指标 ⑴临床疗效。痊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5]评分降低>90%;显效: NIHSS评分降低>45%~90%;有效: NIHSS评分降低≥18%~45%;无效: NIHSS评分降低<18%。治疗总有效率=(总例数-无效例数)/总例数×100%。⑵血清炎症因子水平。采集患者治疗前后空腹静脉血3 ml,用离心机以3 000 r/min的转速离心10 min,离心半径为10 cm,取血清送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⑶NIH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I)、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于治疗前及治疗后,根据NIHSS评分评估两组患者神经功能,分值0~42分,分值与患者神经功能呈负相关;根据BI评分评估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分值0~100分,分值与患者生活质量呈正相关[6];根据mRS评分评估两组残障程度,分值0~5分,分值与患者残障程度呈正相关[7]。⑷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钠尿肽(BNP)水平。于治疗前及治疗后,与⑵同样的方法获取血清,采用ELISA检测NSE、 BN水平。⑸不良反应(恶心呕吐、皮疹、头痛)发生情况。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恶心呕吐+皮疹+头痛)发生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IBM SPSS 2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量资料以(x)表示,采用t检验。 P<0.05b被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丁苯酞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7.73%,高于阿替普酶组的86.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IL-6、 TNF-α、 hs-CRP水平均降低,且丁苯酞组均低于阿替普酶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NIHSS、 BI、 mRS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NIHSS、 mRS评分均降低,且丁苯酞组均低于阿替普酶组;两组患者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丁苯酞组高于阿替普酶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2.4 两组患者NSE、 BNP水平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NSE、 BNP水平均降低,且丁苯酞组均低于阿替普酶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4。

2.5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丁苯酞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27%,低于阿替普酶组的11.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该疾病起病较

急,病情进展较快,可对机体产生明显的危害。临床常采用药物溶栓治疗该疾病,如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该类药物可有效改善患者脑循环,加速梗死病灶部位血液供应,降低对神经功能的损伤,但单一用药效果有限,且存在时间窗限制,影响治疗效果。丁苯酞属于新型药物,可提高线粒体磷酸腺苷酶和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性,促使患者能量代谢提升,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且不受时间窗限制影响[8-9]。卫晓红等[10]研究发现,丁苯酞注射液联合阿替普酶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侧支循环及脑血流的影响较明显,可有效控制病程进展,改善患者生理机能,促使病情恢复。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丁苯酞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阿替普酶组;治疗后,采用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IL-6、TNF-α、hs-CRP水平均低于阿替普酶组,与吕虎等[11]研究结果一致。分析原因为,阿替普酶可与血栓表面的纤溶酶结合,溶解纤维蛋白,破坏血栓;丁苯酞进入机体后可提高线粒体磷酸腺苷酶和氧化酶活性,以强化脑部能量代谢能力,控制病症进展。两者联合可改善钙离子紊乱的状况,降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快速恢复缺血细胞的供氧,促进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12-13]。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可有效强化患者脑部微循环,且能及时溶解血栓,达到预期控制病症的目的,效果显著。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丁苯酞组患者治疗后NIHSS、mRS评分及NSE、BNP水平均低于阿替普酶组;丁苯酞组患者治疗后BI评分均高于阿替普酶组。这提示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可有效改善患者血脑屏障,优化脑组织能量代谢,进而改善神经功能,提高其生活能力。分析原因为,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可激活血栓部位存在的纤溶酶原,控制血栓素合成,改善脑部循环,降低侧支循环阻力,减少对神经损伤;同时,还可抑制机体eNOS-NO-cGMP-PKG信号传导通路,改善脑血流灌注,降低神经细胞凋亡风险,促使患者恢复健康[14]。此外,丁苯酞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阿替普酶组,进一步说明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安全性较高,不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

综上所述,丁苯酞与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可提高治疗效果,缓解炎症反应,改善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且安全性高于丁苯酞单一治疗,值得临床应用。但本研究纳入样本量较少,后续将扩大样本量开展研究,以期获得更准确的结果。

参考文献

安惠娟.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神经内分泌因子及神经功能的影响[J].临床医学, 2023, 43(12): 105-107.

梁叠锋,骆超锋,关国宏.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 2023, 16(25): 22-24, 28.

朱胜华,蔡超群.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丁苯酞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北方药学, 2023, 20(6): 25-27.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J].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8, 51(9): 666-682.

KWAH L K, DIONG J.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J]. J Physiother, 2014, 60(1): 61.

薛凯文,刘翔翔,张泽宇,等.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量表反应性研究进展[J]. 康复学报, 2022, 32(4): 374-380.

张磊,刘建民.改良Rankin量表[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2, 28(5): 512.

吴政俊,何明方,王运锋.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效果分析[J].系统医学, 2023, 8(3): 111-114.

王亚美.用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治疗对其凝血功能及神经功能的影响[J].当代医药论丛, 2020, 18(9): 120-121.

卫晓红,宋艳玲,刘燕.丁苯酞注射液联合阿替普酶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侧支循环及脑血流的影响[J].山西医药杂志, 2019, 48(22): 2727-2730.

吕虎,范从华,王晓伟.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2020, 45(12): 1484-1488.

杨发艳.阿替普酶溶栓联合丁苯酞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炎症递质及凝血功能的影响[J].哈尔滨医药, 2022, 42(3): 52-54.

朱彤.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与凝血功能的影响[J/CD].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2, 6(11): 44-47.

郭文敏,郭喜玲,和红霞,等.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对神经递质水平和神经功能的影响[J].内科, 2020, 15(2): 156-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