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指导课程的平台构建与开发策略

2024-08-12 00:00:00蒋静沙莎
江苏教育·班主任 2024年6期
关键词:家校协同家庭教育课程体系

【摘 要】为了让学生在实践中充分学习、体验、领悟,提升自主品格,学校和家庭要形成育人合力,通过搭建家校共育互动平台、开发家庭教育指导系列课程等方式,提升家校协同育人效果,助力学生自主品格的成长。

【关键词】自主品格;家庭教育;课程体系;家校协同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4)24-0049-03

【作者简介】1.蒋静,江苏省镇江市润州区教师发展中心(江苏镇江,212000)心理教研员,高级教师;2.沙莎,江苏省镇江市润州区教育局(江苏镇江,212000)教育科副科长,德育教研员。

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教育者需要为学生创造机会,设置挑战性的任务,让其在实践中学习、体验、领悟,从而发展自我管理、学习策略、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自我反思、资源利用、合作交流、适应性和灵活性等能力。家校协同育人是当前教育领域中一种重要的育人模式,构建家校共育互动平台,开发家庭教育指导系列课程,有利于提升家校协同育人效果,助力学生自主品格的成长。

一、搭建家庭教育指导课程平台

1.构建家校共育生态圈

家校共育指导站、家长委员会工作室、家校共育网络学习平台等三个阵地的构建,有利于推动家校共育生态圈的形成,进而形成协同育人共同体。家校共育指导站的构建,需要学校通过整合教育资源、打造师资队伍、进行家庭教育专业引领、组织指导服务、评价评估监测等方式,发挥枢纽作用;家长委员会工作室在规划家委会办公制度的基础上,为家长提供“驻校办公”策略,规范家长驻校办公时的言行,从而加大对学校实施教育教学的监管力度,同时有利于提升学校的公信力;家校共育网络平台的建设,旨在通过开发“家庭教育百微课程”,为家长搭建便捷的平台,使其了解家校共育活动,学习家庭教育理念和知识,进行同伴间的互助。

2.开展家校共育活动

家校共育互动平台正是通过一个个可见可用的活动载体,形成多样化的教育基地,培养学生“自我价值、勇于担当、自主学习、友善合作、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的自主品格。

一是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研究,促进教师整合型发展。学校组建班级导师团队,引导教师学习家庭教育理论,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实践活动,提升与家长、学生的沟通合作能力。

二是开展德育主题节、主题日活动,开展家长讲师团进校园活动。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为本班学生开设科普讲座,或者分享励志故事,激励学生克服困难。邀请家长参与活动,既能建起学校与家庭间、教师与家长间、家长与家长间沟通的桥梁,又能促进良好亲子关系的形成,让教师、家长群体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实现质的飞跃。

三是拓展家庭教育服务空间,建设“联盟型家庭教育基地”。学校可以挖掘校外教育资源,如与图书馆、博物馆、志愿者服务中心等多家单位集体签约,共建实践教育基地,实现从松散型合作共建到紧密型基地群建设,再到联盟式基地发展的目标。同时,成立亲子课外社团,为学生、家长和教师的三方互动提供全面支持与服务。

四是实施“驻校社工”家庭教育社会化服务,提供特需家庭个案指导。有些家庭同时需要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的支持。链接 “驻校社工”,有利于对特殊和特需家庭提供一些政策性的支持,组建支持小组,由他们提供社工专家、教育专家、心理专家和医疗专家的资源,提供个案帮扶服务,帮助逆境、困境中的学生及其家庭提升应对挫折的能力,形成“小实体、多功能、专业化、大服务”的局面。

二、开发家庭教育指导系列课程

1.设计家庭教育指导课程体系

家庭教育指导课程体系的开发以“理论—实践—反思”为主线,以“达成目标、行动载体、研究成果”三个维度为行动研究的脉络,面向教师、家长、学生精心设计体验活动,进而确立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方案和课程评价。(见表1)

2.优化家庭教育指导课程实施方式

其一,“德育模拟课堂”案例探索课程。面向教师搭建“案例探索式”培训平台——“德育模拟课堂”,开展教育心理学、情绪管理、人际沟通、家庭教育指导等主题的教育案例分析活动。一是收集来自家长、教师在家庭教育和指导中遇到的问题,通过情景再现、支招讨论、问题点评等方式,指导家长以更合适的态度、情绪、角色实施家庭教育;二是提升教师家庭教育指导、与家长沟通、特需学生问题解决等能力,带动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同时推动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课程分为“学会等待”“学会合作”“学会放手”“学会陪伴”“学会指引”五个模块,每个模块由两个主题组成,用案例分析的方式呈现出来。

其二,“七点‘伴’讲堂”家长学习课程。面向家长群体开展情绪管理、亲子关系、学业指导、生涯规划等方面的知识普及性讲座。一个个鲜明的学生成长问题案例,向家长科普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宣传家庭教育的方法,为家长指明方向。课程有“自我修炼”“了解孩子”“学习引导”“品格培育”四个模块,分别呈现“赢在家庭教育的起跑线”“改变孩子从改变自己开始”“理解孩子的成长”“彼此相爱,智慧相处”“良好习惯缔造健康人格”“低龄段儿童专注力的培养”“谁的冰山在晃动——谈谈情绪管理”“自信的孩子一生幸福”等八个主题的内容。

其三,“拥抱乐生活”亲子课外社团课程。学校可以在春节、元宵节、母亲节、父亲节、重阳节等,充分发挥联盟型家庭教育基地等校外资源的作用,打造“拥抱乐生活”亲子课外社团课程。课程可以设计“传承与展望”“阅读与思维”“艺术与修养”“故乡与远方”四个模块,每个模块两个主题,搭建“亲子职业体验”“亲子家居整理”“亲子影评会”“家庭亲子书房”等活动体验平台,促进良好的亲子关系,助力学生健康成长和自主发展。

其四,“成长少年说”实践课程。学生成长过程中会面临一些共性问题,学校鼓励学生用信件投递的方式将困扰自己的事情表达出来,再由具有相同经历的学长、有经验的家长和专业的心理教师根据来信的内容有针对性地给予答疑解惑。这既保护隐私,又能通过广播节目、公众号传播,将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传递给有需要的人。课程以学生主体参与为基础,调动家长、教师等所有参与者的智慧,做到激活内驱、主体共建。

其五,“书伴读计划”家长自主互助课程。学校可以统一为班级购买家庭教育类的著作、刊物,根据不同年龄段的需求分发给各年级、各班级。由班级家委会组建线上家长读书群,组织学习小组定期开展线上阅读,促进家长们主动学习,根据自己最有感触的话题,开展集中讨论、反思、解惑,呈现同伴互助学习的过程。该课程根据“习惯培养”“家务劳动”“时间管理”“批评艺术”“陪伴成长”“青春期沟通”六大类家庭教育文章的选读,以家长论坛的形式,鼓励家长表达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想法、做法,结合班主任导师、家庭教育指导师的观点,形成有效的经验分享。

学生健全的人格发展、正确的价值观念的培养和知识体系的完善,需要学校、家庭进行合作与互动;基于学生的心理年龄、实际需求设计具有承接性和连续性的教育内容,促进学生的潜能得到自由、全面、和谐、持续发展,为培养学生自主品格成长服务。

猜你喜欢
家校协同家庭教育课程体系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辅导员(2017年18期)2017-10-16 01:14:48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利用博客平台 强化班级管理
甘肃教育(2017年5期)2017-04-10 05:23:29
家校协同PK“蒙式教育”
信息化环境下家校协同发展教学策略的探究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考试周刊(2016年85期)2016-11-11 02:41:12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考试周刊(2016年85期)2016-11-11 02:29:50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 22:14:38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