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质化对影视行业可持续性发展的影响和挑战分析

2024-08-12 00:00:00宋玉涵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9期

摘要:近年来,影视行业迅猛发展,每年都有大量剧目涌现,极大地满足了观众的观影需求。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影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备受各方关注。然而,其在发展过程中,同质化现象愈演愈烈,主要表现在人物塑造、情节设置、故事走向、影片风格、传播营销等方面。同质化问题不仅会削弱影视行业的创新力,让观众对影视剧市场失去信心,还会造成市场恶性竞争和资源浪费。

鉴于此,文章深入研究同质化对影视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和挑战,并提出应对挑战的策略建议:一是创作者在创作实践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要深入生活,从实际出发,打造生动的故事情节和鲜活的人物形象,充分引发观众共鸣;二是创作者要将创新理念贯穿作品创作的全过程,在题材、情节、人物等方面着力挖掘新鲜内容,以保证作品的竞争优势和艺术价值;三是在传播阶段应利用全媒体平台进行宣传,进一步扩大宣传范围和力度。

关键词:同质化;影视行业;可持续发展;创新理念;影响和挑战;对策

中图分类号:J9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09-0246-03

一、引言

所谓同质化,就是表示不同特征的个体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其内在本质特征变化逐渐趋于一致的过程[1]。典型特征是重复相同类型的出版产品,内容高度可替代[2]。

在“内容为王”的时代,影视剧想要脱颖而出,必须挖掘有新意、有深度的题材和内容,生产能够满足观众需求、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需注意的是,满足观众需求并不代表一味迎合观众,根据观众某一时期的爱好大量生产同质化内容,这样不仅无法让观众产生审美愉悦感,还会阻碍行业创新发展。

鉴于同质化现象在影视剧发展过程中愈演愈烈[3],文章对同质化现象的成因、具体表现,以及同质化对影视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和挑战展开深入探究,并提出规避同质化、推动影视行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建议。

二、同质化现象的成因

(一)技术依赖

大数据是科技发展的杰出产物。近年来,影视剧创作者越来越重视大数据提供的观众收视行为分析。利用大数据,可以分析受众的观剧行为(暂停、回放、快进等)、评论、搜索请求等,帮助推导观众期待的剧本桥段、演员与导演、剧本类型等[4]。此外,利用大数据还可以精准把握热点话题,及时了解观众的观看喜好和关注方向,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内容生产。

但是,科技的发展具有两面性。过度依赖新技术会让创作者缺乏独立和个性化的思考,趋同化地生产同类型、同题材、同风格的作品。

(二)行业竞争激烈

目前,中国是世界第一大电视剧生产国和消费国,有着庞大的观众群,而且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该群体会越来越庞大,观众的影视消费需求将不断攀升[5]。也正因如此,越来越多的创作者涌入影视市场。在行业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许多创作者会采取较为保守的模仿的方式来追求平稳的收益[6],不愿冒险尝试新作品。周而复始,便使同质化现象愈演愈烈。

三、影视剧同质化的具体表现

(一)题材同质化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越来越多鲜活的女性形象出现在荧幕上[7],有关“她题材”的剧目日趋丰富,剧情多是女主经历重大创伤后实现逆风翻盘。从2011年《甄嬛传》大火到后来的《芈月传》《陆贞传奇》《三十而已》,这类群像大女主剧目不断涌现,凭借强调女性力量获得了数量可观的受众,但究其内核,并未发生明显变化。

(二)情节同质化

情节作为影视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验一部影视剧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早在1990年,维亚康姆公司(viacom)总裁雷石东就提出了“内容为王”。他指出,“传媒企业的基石必须而且绝对必须是内容,内容就是一切”[8]。然而纵观当下,我国部分影视剧并未跳脱出一些固有的情节,如男女主从欢喜冤家到终成眷属、反派角色洗白、主角的悲惨童年、大团圆式结局等。这些情节陈旧老套,观众一猜就中,无法满足其猎奇心理。此外,观众在观看剧目时大致会经历“新鲜—愉悦—持续愉悦—厌倦”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传播效果慢慢消解的过程。如果出现情节大量相同的情况,这个消解过程还会加快[9]。

(三)人物同质化

人物同质化表现在人物性格、人物经历、人物行为、人物造型等方面。比如,古装剧的男主大多都是为了拯救苍生。2022年霸屏的《苍兰诀》《星汉灿烂》《沉香如屑》的男主均拥有以下共同点:实力强、地位高、深情专一。不可否认,这样的人物设定非常受欢迎。但从侧面来看,当荧屏上充斥着大量类型化作品时,观众不得不被动接受这些同质化角色,造成审美的趋同心理。观众由于趋同心理对同质化角色产生的喜爱与认同,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人物同质化现象[10]。一旦人物设定发生变化或角色不完美时,就仿佛跳出了观众观看的“舒适圈”,让他们感到无所适从。

四、同质化对影视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和挑战

(一)影视行业缺少能动性和活力

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的多样性决定了艺术视角的多重性,而艺术视角的多重性决定了影视题材的多元性[11]。知名导演詹姆斯·卡梅隆认为,创新是电影艺术的生命线,是推动我们不断前进的动力。影视剧市场是开放、包容的,创作者拥有广阔的创作空间,完全可以跳脱出固有的创作思维和模式,发挥主观能动性,为行业注入新鲜血液。但当下的同质化问题似乎已经将“出车祸”“失忆”“婆媳矛盾”等一系列戏剧冲突,变成了观众的固有印象。

(二)观众审美疲劳,极易对影视剧失去信心

在影视行业中,观众的地位和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消费主体,他们是否愿意为产品买单,是影视剧创作时考虑的核心问题。观众对产品的接受程度和评判结果,也是创作者获得收益的直接来源。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观众文化水平提高,观众越来越追求有内核、有价值的内容,特别是对于原创作品和创新创意作品,总会抱有更高的期待和关注度。创作者一味遵循“羊群效应”,显然是行不通的[12]。此前,王家卫导演的《繁花》大火,该作品创作理念、审美风格独特,充分展现了影视美学,让观众直呼该剧将电视剧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着眼于当下,同质化问题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影视剧市场,在这一问题的笼罩下,影视剧市场出现恶性竞争。大量同质化的影视剧作品使观众产生审美疲劳,进而对影视剧市场失去信心。一旦观众对国内影视剧市场失去信心,不排除会将注意力转移到国外影视剧市场的可能,这极不利于我国影视剧行业的发展。

(三)引发恶性竞争,造成资源浪费

无论是在电视剧、电影还是综艺领域,一旦某档节目获得了认可,该领域下的创作者便会争先恐后地效仿。但是,观众的数量和市场资源是有限的,为了在众多同类产品中吸引到更多资源,恶性竞争愈演愈烈。比如,一档节目上线时采取的各类宣传,如明星助力、线下路演等,都是为了争夺观众和市场份额所采取的营销手段。为了吸引观众注意,有些创作者甚至会采取虚假宣传、恶意诋毁同行等不正当手段,这不仅违背了行业规则,损害了行业形象,还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秩序。

除此之外,在同质化问题的笼罩下,还会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一是人力资源的浪费,大量人力不断投入重复的工作中,无法发挥主观能动性,固定的创作模式埋没了真正的人才;二是技术资源的浪费,包括摄影、录音等技术的使用,制作影视剧的设备成本高,同质化问题将导致大量的技术资源集中在相同的方向,实为极大的浪费。

五、规避同质化、推动影视行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一)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在创作影视剧作品时,实事求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特别是对于起关键作用的编导来说,在策划和制作时应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确保内容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虽然影视剧的真实是一个相对复杂的概念,但即便是在部分虚构故事和人物的情况下,也应呈现真实的情感和社会现象,这样才能引发观众共鸣。换言之,虽然行业鼓励创新创作,但创新必须建立在合理的想象下,所呈现的内容必须符合实际。

当前,部分创作者在创作时并未进行考量和实践,忽略了内容的真实性,所创作的影视剧作品夸张、失真、不符合实际,不仅削弱了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还损害了行业声誉。

因此,创作者在创作影视剧作品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走好全媒体时代群众路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贴近群众服务群众。

(二)提升职业素养,培养创新思维

影视行业需要复合型人才,包括政治素质、艺术素养、专业素养等,并且要求创作者时刻将创新理念融入创作过程。因为“一个好的创意,胜过一千个平庸的镜头”。

近些年,不少创作者做出了“反同质化”的努力。这些努力近似文艺理论中的“陌生化”。“陌生化”由俄国形式主义文艺批评家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用于影视剧中就是指对原来形成美学定式的各种元素做的排列组合变化,产生“陌生化”效果而出现新意[13]。简言之,就是在原有基础上加入一些新奇的东西,便会得到不一样的效果。

对于影视剧编导来说,在编制过程中要善于进行自我剖析,增强创新意识,确保作品能够满足观众需求,引发观众共鸣[14]。

不过,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创新思维也不是瞬间拥有的,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去实践。在创新创作的基础上,必须以事实为基础,努力实现真实性和艺术性的平衡。

(三)促进跨界融合,实现资源共享

所谓融媒体,就是充分利用媒介载体,把广播、电视、报纸等既有共同点,又存在互补性的不同媒体,在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15]。

融媒体的诞生给影视剧的传播提供了更丰富的手段和渠道。借助互联网,影视剧可以与各类产业相融合,全方位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影视剧的跨界融合不仅为剧目内容和商业价值赋予了新的意义,还一定程度减少了同质化问题的发生。

此外,通过跨界融合,还可以加强与媒体的联动,利用媒体传播优势更好地进行营销推广,实现资源共享。在此过程中,及时了解观众对影视剧的评价与反馈,进而对作品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与优化。

六、结语

影视产业作为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可持续发展备受各方关注。融媒体时代给影视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背景下,影视行业应积极应对同质化问题,努力寻求突破与创新。一方面,创作者应深入挖掘多样化的题材和内容,打破常规的创作模式;另一方面,相关职能部门要发挥引领作用,鼓励行业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的竞争氛围。

参考文献:

[1] 王祥,姜万川.广播电视媒体节目内容同质化探析:以重庆本地频率频道播出节目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20(15):203-205.

[2] 张铭芳.浅析华语电影的同质化和反同质化[J].西部广播电视,2018(18):86-88.

[3] 侯琳琳.国内影视同质化现象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5.

[4] 郭小平,陈虹虹.论大数据时代的电视变革[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36(11):96-98,106.

[5] 胡智锋,周建新.中国影视行业如何形成世界级竞争力[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5(19):80-87.

[6] 易前良.电视类型与节目创新:电视节目同质化现象的理论透视[J].理论与创作,2006(3):110-113.

[7] 毕磊.热播女性叙事电视剧传播动因及特点[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39(7):164-165.

[8] 倪洪江,潘祥辉.“内容为王”与“王的内容”:新媒体环境下纸媒“生死劫”再思考[J].传媒评论,2014(2):13-16.

[9] 苏芝双.对电视节目同质化现象的再思考[D].南宁:广西大学,2012.

[10] 卢伟敏,江颖婧.热播IP电视剧中角色同质化现象的文化分析[J].中国电视,2017(9):82-85,1.

[11] 乌兰.影视艺术专题的多样性及教育功能[J].电影文学,2012(19):157-158.

[12] 彭沩.论当前国内电视节目中的同质化现象[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

[13] 赵卫防.当下内地电影的反同质化策略及“台湾动力”[J].当代电影,2012(2):17-19.

[14] 荣亚峰.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节目的创新性编导探究[J].西部广播电视,2018(21):148-149.

[15] 李玮.跨媒体全媒体·融媒体:媒体融合相关概念变迁与实践演进[J].新闻与写作,2017(6):38-40.

作者简介 宋玉涵,研究方向:广播电视编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