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影视技术的迅速发展给体育纪录片创作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影视技术的沉浸记录、完美再现以及还原事件的能力为体育纪录片迈向更高艺术境界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如何恰到好处地使技术成为体育纪录片的加分项,在真实反映客观现实的基础上让观众产生正确的认知,丰富审美意象,拓宽想象空间,提升观众的审美境界,是创作者在体育纪录片技术化这条赛道上的必修课。虚拟现实、数字动画、3D成像、高速摄影等这些技术在体育纪录片的呈现中基于现实又打破了机械性的复制与还原,为体育纪录片拓展了更加多元的视觉表达和更加丰富的类型选择。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让本是体育大国的中国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体育纪录片应该肩负起记录时代变迁、社会发展以及传播体育精神的社会责任与社会担当。文章基于对影视技术发展规律性和必然性的考察,结合纪实美学,分别从体育纪录片的影像建构、声景转向、具身传播等维度探讨技术对体育纪录片的影响,并提出未来体育纪录片应借助技术的优势打开创作维度、拓展叙事空间,打破视听局限,让体育纪录片在更加多元化的呈现中赋有“超现实”的表达能力,为体育纪录片的未来发展及行业生产格局带来更多的可能。
关键词:数字技术;体育纪录片;具身传播;技术美学;沉浸感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09-0236-03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3年度河北省教育厅在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资助横向课题“后现代语境下我国体育纪录片具身性美学表达”研究成果,项目编号:CXZZSS2023174
影视技术的迅猛迭代对体育纪录片产生了颠覆式的改变。进入5G时代,VR、AR等新兴技术及8K转播、高速摄影、水下摄影等特殊设备被广泛应用于体育纪录片的摄制流程中。尤其是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使受众不再仅依赖视觉营造的沉浸感,而是注重身体感官在虚拟世界的交互作用[1]。
在新技术的影响下,体育纪录片影像不仅在呈现形式上由二维平面转向虚拟立体空间,而且借由设备硬件的更新迭代推动影像解析力不断提升。
(一)观影空间多元转向
观影空间的转向是媒体视觉传播变革的必然产物,丰富了“媒介—观众”的具身体验和触觉感知[2]。在数字技术与人工智能的推动下,借助数字虚拟技术打造幻象与现实结合的特定观影空间,从传统的屏幕观赏模式转向空间体验模式,进而丰富受众的具身体验,延绵影像的精神内核。随着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以沉浸性的全景呈现、临境性的事实叙述以及开放性的时空交互为代表的VR纪录片,既是对传统纪录片形式结构、内容叙事及传播策略的继承,也以异化重构的方式进一步拓宽了纪录片技术美学的边界[3]。
体育纪录片应当以科技为底色,促进纪录片拍摄方式升级[4]。目前,VR、AR等虚拟技术在体育纪录片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内容呈现与用户体验两方面。体育纪录片影像创作运用虚拟技术可以打破传统二维影像创作的局限,以视觉代入为主,辅以听觉等感受,实现与虚拟情境的互动[5]。
VR奥运纪录片《里约之路》,通过VR视频沉浸式展现运动员们的励志形象以及荣誉背后的故事。运动员们励志的形象通过VR技术进行全景呈现,不仅为观众提供了一种可以借鉴的榜样原型[6],更是让观众享受了一场沉浸式的视听盛宴。体育纪录片在技术的加持下展现了技术美学的视听表达,增强了受众对体育文化与体育精神的认同感。
(二)影像真实不断跃升
纪录片与生俱来的记录功能决定了影片的真实感至关重要,而影像真实则受到技术与艺术的双重影响。近年来,影视技术的快速更新对体育纪录片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现代影像技术的发展一直以“复制现实”为基础使命。像素、感光度、帧率、色彩等方面的技术演进,首要目的是更好地记录和还原真实世界中的视觉形象[7]。
体育文化纪录片《大约在冬季》,凭借航拍摄影、高速摄影、微距镜头、运动相机等新兴设备,捕捉到高空雪道、百米跳台、旋转冰刀等极限运动画面,将体育运动的激情状态与震撼瞬间真实生动地呈现出来,为观众提供了全新的视觉体验。
除摄制设备的更新外,影像传输技术标准也在不断迭代。数字摄影机问世后,体育纪录片逐步实现拍摄、制作、播出全流程的4K与8K普及。高分辨率、高帧率、高动态范围等新技术标准增强了影像复刻现实世界的能力,为体育纪录片影像的精神内核呈现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影像画面在借助高新技术进行多元呈现的同时,声音具身化的呈现方式也在不断完善。近年来,体育纪录片的声音表达已不再仅满足于同期录音对现场的真实还原,而是愈发注重声音景观的塑造。
“声音景观”这一概念将文化地理学、人类学的视角纳入对人类感知与文化记忆的思考中,是纪录片研究值得关注的理论思路[8]。借助数字声音技术,全方位包裹和冲击观众的身体感官,为其带来深度沉浸体验[9]。由此,声音景观的塑造不仅唤醒了受众身体环境感知,也丰富了体育纪录片的文化艺术内涵。
(一)由单一到融合
声音是人类感受与认知世界的重要方式,声音景观首先便是基于人的具身性设置的[10]。影视作品通过声音还原现场感,将观众带入沉浸的环境之中,使其思维活动完成“大脑—身体—环境”这一闭环,从而得到具身化的审美体验。
鉴于此,体育纪录片声音的技术工艺与创作理念不断完善。在真实立体的同期声基础上愈加重视声音的后期制作,发挥ADR配音、Foley拟音、BG环境制作、音乐编曲等各部门的优势,塑造更具质感与冲击力的声音景观,从而将声音技术的聚焦点由影像画面转为具体的人。
与传统纪录片观影时所主张的静观与反思不同,声景转向中的纪录片更加关注审美主体的身体感知。1953年, Cherry率先提出“鸡尾酒会效应”,该效应是指人的听觉具有选择能力,即在同时存在众多声音的背景下,人仍能听清楚自己想听到的声音[11]。
纪录电影《冰上时刻》的声音创作就是运用“鸡尾酒会效应”的体现。例如,在影片中不仅有场馆内比赛的同期环境音,还有诸多后期部门配合制作的运动员的喘息声、球杆敲击冰面的砰砰声、烘托节奏的音乐音效等声音。
这些人声、音乐、音响随着镜头语言的变化而变化,镜头由远及近切换,后期混音根据其主次关系对声音的空间感进行处理,由模糊到清晰,突出听觉重点内容,更加符合人的生活听觉习惯,让观众仿佛置身其中。
(二)由生活到艺术
声音来自每个人真实生活的物理空间,是现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12]。因此,“声音景观”并非纯粹的“听到”,其核心在于声音与人的身体感官互动,且被人们所感知与理解,它始终与人发生互动并映射人的行为、思想、情感等[13]。体育纪录片的声音愈加注重人文性,强调人的自身感知与理解,并由对生活的客观还原延伸到对艺术的呈现。
声音天然具有中介性作用,聆听即可进入某一特定场景。“声音景观”概念的出现使声音的中介作用得以更大的发挥,声音已不仅仅是纯粹记录还原现实,而是与事件、社会、时代结合,使精神与文化以听觉的方式得以呈现。
央视9套《篮球少年》《少年体校》等青少年体育纪录片在塑造声音景观时,格外注重突出孩子们稚嫩的声音、隐隐的啜泣声、器材摩擦声等具有标志性的声音,以此唤醒观众的听觉感知并寻求共识。与此同时,青少年体育纪录片声音景观中的标志性、风格化声音,也蕴含着青少年的梦想、青春的韧劲和昂扬的体育精神。
具身传播在体育纪录片中的应用可以理解为一场以人为核心的传播,它强调观众通过身体感知和互动体验来接收和理解信息。这种应用超越了传统的观看体验,能够激发受众的多重感官体验,产生情感共振,从而更加直观切身地体验体育纪录片的内容,赋予体育纪录片更大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一)观念改变与具身实践
传播观念的改变是数字时代传播的一种重要变化。传统媒体时代,体育纪录片的传播受限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低灵活度媒介,仅以电视台播出、媒体报道等形式单向传播,在传播的方式与渠道上较为单一。如今,受媒介传播工具进步的影响,体育纪录片的传播方式转向多元互动,更加注重以人为本。
具身传播观强调身体与媒介之间的实践关系。人的身体是最根本、最原初的媒介,知觉和语言是不可脱离人身体的。人类的一切传播活动都隐含着具身面向,人类从未有过真正脱离身体的传播活动[14]。
当今时代,影视技术的革新为体育纪录片的制作、观看及传播提供了全新的方式,让观众以身临其境的方式体验内容,即以具身实践的方式传播。例如,交互式纪录片、多屏幕体验、社交媒体互动、大数据个性化定制等技术的普及运用,观众不再是以旁观者的身份观看影像,而是以积极参与的姿态感受体育故事与体育精神。
(二)技术赋权与传播反馈
数字技术的发展推动媒介平台不断优化,体育纪录片的传播方式得以拓展。通过VR、AR技术可以塑造三维立体影像,打破时间与空间界限,让体育纪录片影像由观看变为沉浸式体验与具身式感受。
随着5G时代的到来,体育纪录片由过去的线性传播逻辑转向非线性多维传播,由单向的主体生产转向多元的互动式传播[15]。通过视频平台的实时弹幕交流、社交媒体图文视频发布互动等,进行实时互动交流,接收信息与传播信息合二为一,引导受众进行参与式传播。
技术导向下,体育纪录片的未来传播愈加注重精准度、个性化、针对性。数字技术通过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手段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从而洞察受众的偏好及特点,为未来传播提供方向指南。在视频平台后端,可以通过搜集分析近期热播影片的用户观看偏好、用户年龄段、用户消费习惯等,为未来体育纪录片的内容、样式等提供一定参考。
积极发挥互联网与大数据的优势,加大传播反馈力度,将受众需求前置考虑,进而创作出更加贴近受众喜好的影片,扩大体育纪录片的传播影响力,进一步弘扬体育文化的精神力量。
未来,数字技术与人工智能会继续助推体育纪录片新的技术变革,沉浸式智能化一定是未来影视发展的趋势。数字技术为影像创作带来了巨大改变,也向观众展现了体育纪录片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制作手段从传统到数字,类型题材从单一到多元,交互方式从封闭到开放,受众体验从被动到主动,创作者与观众在新技术条件下双向奔赴并无限靠拢,在传播中丰富体育纪录片的精神内涵。
参考文献:
[1] 李佳佳,郑子霞. VR技术在社交领域的具身传播与未来构建[J].传媒,2022(4):51-53.
[2] 李国聪.多屏传播语境下观影空间的转向与重构[J].当代电影,2023(1):110-115.
[3] 张烨.沉浸·临境·开放:虚拟现实纪录片的技术美学[J].电视研究,2020(10):80-82.
[4] 王靖恪,顾春先.我国体育纪录片的特点、问题与创新路径[J].青年记者,2022(16):93-95.
[5] 孙瑜,王圣祯.互动仪式视域下VR视频传播策略探究[J].传媒,2022(3):93-95.
[6] 李金宝.体育影像传播[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3:58.
[7] 梁君健,杨茹珺.破壁与融合:当代纪录片创新发展的技术动因研究[J].中国电视,2021(12):83-90.
[8] 陈树超.纪录片的声音景观与地域听觉文化构建:以《海上福建》为例[J].东南传播,2021(1):144-146.
[9] 孙健,张书端.数字时代中国纪录片的声景转向及其具身传播趋势[J].编辑之友,2022(3):69-74.
[10] 韩晓晔.具身消费与情感交互:声音景观视域下的中国广播剧[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55(6):26-35,170-171.
[11] 徐晓轶.慢镜头视角下的电影声音设计分析与研究[J].现代电影技术,2023(8):21-26.
[12] 刘嘉.无形的力量:短视频传播中的声音实践[J].中国电视,2024(1):92-96.
[13] 聂佳.系统作为方法:电影声音景观研究[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3(11):59-70.
[14] 张文娟.具身传播研究:一种作为观念的元范式变革[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56(6):80-89.
[15] 兰馨.从新生到裂变:中国体育纪录片的跨媒介传播进路[J].当代电影,2023(6):94-98.
作者简介 葛奕霖,研究方向:电视编导与制作。 邱琬婷,研究方向:电视编导与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