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视角下提升地方综合年鉴质量的策略研究

2024-08-12 00:00:00刘方圆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9期

摘要:本研究从编辑的角度深入探讨提高地方综合年鉴质量的策略,强调该出版物作为具有官方地位的年度文献的重要性,目的是提高整个编纂和出版阶段的标准和要求,确保年鉴准确反映区域特征和年度亮点。本研究采用的方法包括对整个年鉴制作过程(从数据收集和框架设计到写作和出版)进行全面检查,从而提供质量保证策略。这些策略包括在框架中强调本地和年度特色,早期编辑参与以提高内容质量和数据准确性,坚持严格的三重审查和更正流程以保持政治、历史和语言的完整性,以及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以提高印刷和装订质量。人工智能的应用为简化编译和出版过程提供了一种新颖的方法,可以通过自动化某些任务,提高准确性和一致性。技术结合编辑团队的专业知识,能产生协同效应,提高出版物的整体质量。此外,还建议对年鉴编辑团队进行专业培训,以便与出版编辑合作,建立一支高水平的编纂团队。研究构建了一个全面的框架,通过编辑创新和技术进步提高本地综合年鉴的质量。采用这些策略,年鉴不仅可以作为准确的历史记录,而且可以作为政策制定和教育的工具。本研究为实现年鉴出版的卓越性提供了路线图,有助于保存和传播区域历史和文化。

关键词:地方综合年鉴;编辑;校对;出版;人工智能

中图分类号:K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09-0217-04

一、引言

地方综合年鉴是系统地、全面地记述一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年度资料性的文献,是了解一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自然等方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参考资料,提供了该地区各方面的信息。年鉴是政府部门负责编纂的,其内容具有权威性,为了确保年鉴向读者提供的信息全面、真实、准确、可靠、有效,年鉴的质量把控尤为重要。本文从编辑的角度研究如何提升地方综合性年鉴的质量,包括前期组稿环节编辑提前介入、出版环节“三审三校”把控质量、培训组稿人员和编辑人员、应用校对软件和人工智能,以及把控印刷装订环节的质量等。

二、从组稿环节入手,编辑提前介入,提升年鉴送审稿质量

(一)制定清晰、科学、有序且彰显特色的框架结构

编纂一部高质量的年鉴,先要确定框架结构,应该做到层次清晰、分类科学、归属得当、编排有序,且能彰显地方特色、年度特色。年鉴的主编或执行主编应该协同编委会人员,在前期打好基础,在坚持上一卷基本框架的同时,根据年度特色或者改进之前卷次的不足,作出调整,如设置特色类目,对一部分类目、分目作出升格或者降格处理。框架年鉴编纂路线图能够指导编纂人员完成年鉴的资料收集、资料整理、资料选用和加工,以及全书统稿等工作[1]。

编纂一部高质量年鉴,应重点突出地域特色、时代特色,避免千篇一律和照搬照抄。在创新的同时,立目上也要依据有关规定,如不用“社会团体”立目,以“人民团体”和“群众团体”立目,同时注意有些组织不属于该范畴的要放到其他相应的类目中,一些年鉴中经常误把社科联列入“群众团体”中;又如,以“XXX人民代表大会”立目,不用“XXX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当国家机构变动和最新法律法规出台后,年鉴也要作出调整,如“消防”不再属于“军事”范畴,应放到“应急管理”中记述;目前很多年鉴在“统战工作”中依然设“港澳台侨统战”,根据最新的《统战工作条例》,“统战工作”中应该单独设“港澳台统战”及“海外统战和侨务工作”。类似这些问题,编者每年在组稿制定框架结构环节就应该重视。

创建一个结构完整清晰、编排科学有序、年度地域特色突出的框架结构,需要年鉴主编及编委会人员精细规划,需要根据年鉴要达成的目标、受众的期望以及涵盖信息的广度等,进行深入研究。还要平衡内容的全面性、清晰性、逻辑性、特色性,确保每个部分都合乎逻辑。同时,要保证结构有一定的灵活性,可以根据各部门提供的资料、图片、表格等,对条目记述内容、统计数据等各种类型的信息进行调整。在记述准确的基础上,要保证类目、分目和条目标题表述规范、用词简洁明了、对仗工整,既能反映本质,又能高度概括内容,让人一目了然,还要尽量统一表述体例[2]。

(二)组织培训,精准把控,提升专业水平

培训至少包含四个方面。一是明确当年年鉴编纂框架,各供稿单位和编纂单位、出版社讨论是否对当年篇目设置作出调整,作出哪些调整,以及如何调整。二是与出版社编辑一起,总结上年年鉴中的问题,提炼经验,在当年卷次的年鉴中弥补不足,进行提升。在出版环节中,一些年鉴每年出现的问题都是相似的,编辑和校对往往重复同样的工作,留给精细打磨、润色提高的时间很紧张。出版社编辑应该在每年年鉴编纂完成,或者下一年度年鉴编纂工作开始前,与编纂单位、供稿单位一起,总结上年年鉴中发现的问题,就如何修改对编稿人员进行培训。编稿人员可以面对面与出版社编辑沟通遇到的问题,做到提前介入。同时,建议为年鉴拟定编纂规范、行文通则,供供稿单位、组稿单位学习、培训,从源头提高组稿的基础质量。三是进行写作技巧方面的培训。除了收集有效资料,年鉴主编的统稿能力和写作能力也很关键。应该邀请有经验的年鉴主编进行培训,组建一个编写团队[3]。四是进行设计原则和布局美学方面的培训。打造高质量年鉴,可读性非常重要,应邀请专业且有经验的排版设计师、地方志系统专家进行培训。根据地域特色和年度特色,研究如何对卷首彩页、图片、表格、正文等进行布局,在视觉上吸引读者,增强可读性。这些举措可以提高编辑团队的组稿能力、写作能力、设计能力,从而形成专业的地方年鉴编写方法。

(三)注重内容编写和版面设计,提升整体质量

1.彰显地方特色,突出年度特色,提供关键信息

年鉴有统一的体例,篇目设置参照的标准也基本相同,因此只有突出地域特色,才能使一地年鉴更加亮眼。同时,年鉴具有连续性,如果千篇一律便没有特色,因此聚焦年度大事、要事,在年鉴中反映该地年度的重要成就,彰显年度特色十分重要。突出地方特色,包括展示文化遗产、当地地标、当地特色产业、重大事件和著名人物,等等[4]。例如,一些地方年鉴利用卷首彩页展示了十年间该地区各项事业的发展,通过图片对比展示伟大变革,讴歌新时代取得的伟大成就,既突出了地域特征又彰显了时代特色。再如,玉屏箫笛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贵州省玉屏侗族自治县有“中国箫笛之乡”的美誉。2023卷年鉴不但在卷首彩页中专题展示了玉屏箫笛制作技艺及保护与传承现状,还对箫笛进行了升格处理,单独设置了一个类目突出地域特色,让读者耳目一新。

2.精选、优化照片、图表,实现内容可视化

要提升本地综合年鉴的质量,需要策略性地关注内容构成和版面设计。这项工作的核心是选择性地优化照片和图表,使内容可以更直观地呈现出来。

当地的综合年鉴通常以最初的彩色页面展示图像。该部分致力于展示过去一年中各行各业发生的重大事件、显著成就等。这种视觉表现不仅能丰富读者的体验,还能生动展示这一年的亮点。

照片和图表的有效结合削弱了文字描述的单调性。高分辨率的图像、具有清晰层次结构的表格是实现这一目标不可或缺的工具。它们使内容更易于访问和理解,从而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书面材料,这在当今以视觉为导向的世界中尤为重要。

将这些视觉元素整合到年鉴中时,使它们和文本内容保持平衡至关重要。照片和图表应以视觉解释和补充叙述的方式伴随文本。文本和视觉之间的协同作用确保了信息的流动,使读者能够轻松地将视觉数据与相关的书面内容联系起来。照片应反映它们所描绘的事件的重要性,与年鉴的主题存在关联。同样,照片和图表必须精心制作,以易于理解的格式呈现数据。复杂的信息可以通过结构良好、信息丰富的视觉辅助工具进行访问。

配色方案、排版和布局等设计元素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选择这些是为了增强可读性和美感,创造出视觉刺激,保证外观连贯和有条理。例如,可以使用颜色引起人们对关键区域的注意,而排版应便于阅读和理解。

3.制定编纂规范,统一写作体例,提高写作能力

编写人员应对供稿单位提供的资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不能照搬照抄,要核查资料,从源头把好政治观、史实观和文字关,为读者提供真实、可信、准确、全面的地方信息,为编修志书积累准确的资料[5]。在组稿环节,出版社编辑应提前介入,介绍标点符号、计量单位用法,新华社禁用词,宣传口径,以及以往年鉴中常见的问题,将容易犯政治性差错的、史实性差错的、文字差错的、容易让读者产生歧义的内容在编写环节提醒到位,包括涉及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的正确表述,涉及“只做不记”工作的处理,涉及统计口径不一致问题的处理等。

例如,《XX年鉴(2023)》在送审稿中出现了容易让读者产生歧义的内容。该地近两年在搞“大搬快聚富民安居”工程,2022年底时进行村级行政区划调整,撤销了10个行政村的建置(村名随之撤销),但是撤销公布的文件于2023年1月发布,经编辑部讨论决定放在2024卷年鉴中记述行政区划调整,本卷行政区划依然使用截至2022年底的数据。而由于村建置实际上已经撤销,村名已经不存在,在概述的行政区划的表格中只列仍存在的有村名的村。这就导致概述与后面的乡镇街道所列数据对不上。这种情况虽然编者心中有数,但却可能让读者产生歧义,应该在适当处进行说明[6]。

还有年鉴中经常出现体例不一致的问题,如时间连接有的用一字线,有的用波浪线;时间范围表述形式不一致;同一活动或者会议的名称前后表述不一致等等。出版社编辑应该与年鉴编写人员一起针对国家没有规定但年鉴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制定统一的编纂规范,这不但能够提高年鉴组稿的基础质量,还有利于年鉴的统稿人员在有限的时间内高质量完成统稿工作。年鉴编写不要求辞藻华丽,也不要求文字功底深厚,只要有章可循,统一步伐,再加上润色,质量自然会提升[7]。

三、出版环节传统审校引入人工智能,精准把控年鉴质量

(一)传统“三审三校”高站位把关,精细加工

在“三审”过程中,初审、复审、终审都要注意把好年鉴出版的政治关、史实关、质量关,特别是涉及政治、民族、宗教、党史、军事的内容,要进行重点审核,避免出现政治性差错、史实性差错、意识形态领域问题,这是底线[8]。同时,要对年鉴的文字、语法、标点符号、数字用法、量和单位、版面格式等进行全面精细加工,使内容更完善,体例更严谨,引用资料更准确,语言文字更流畅,逻辑更严密,达到消灭差错、润饰提高、规范统一的要求。在年鉴的出版过程中,每个校次的核红和校对由专职校对人员负责,同时结合校对软件消灭文字差错[9]。

(二)设置质量管理体系,提升编校质量

年鉴稿完成“三审三校”后,要进行印前编校质量检查,根据《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合格的图书编校差错需要低于万分之一。中国地方志小组办公室对全国精品年鉴的要求是,编校质量达到国家对优秀的图书的质量要求,差错率不能超过万分之零点五。出版社质检部门应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聘请图书编校质量检查专家进行质检。质检专家一般是图书出版领域,尤其编校方面的行家里手,具有权威性。年鉴的内容是通过语言文字进行传播的,如果出现编校差错,轻则降低年鉴作为官书的水准,重则违背了与年鉴准确反映一地情况的宗旨。出版社编辑和年鉴编者应该重视图书质检,认真贯彻质检专家反馈的意见,以抽查的十万字为缩影,举一反三,进行全书核查,进一步消灭各类编校差错,提升年鉴的编校质量[10]。

(三)引入人工智能,全方位提升质效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应在传统编校人员“三审三校”的基础上,引入人工智能软件,快速对年鉴文本进行检查纠错,以减少错误。目前常用的校对软件,如黑马校对、方正审校等,是基于人工智能算法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开发的,并且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提高而不断优化[11]。人工智能软件不仅能够识别和纠正常见的错别字、语法错误、标点符号错误、是否重复等,而且能够根据分析结构和语义判断句子是否通顺,还能根据文本类型,进行特定领域的深层次差错提醒和校对,如年鉴中涉及的人名地名、朝代纪年、最新的政策法规、特定性政治用语的表述、意识形态领域的敏感问题等。人工智能软件的引入可以帮助出版社优化“三审三校”流程,提高编校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年鉴有地方“小百科”之称,记述的内容涵盖各个领域,编辑只有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发现年鉴中的各类问题。如果编辑能够通过AI进行定制,通过人工智能转化年鉴现代语文体的行文体例,那么年鉴编校质量将大大提高。很多传统编辑逐字逐句消灭的文字差错,人工智能可以高效、准确地处理[12]。

再如,年鉴中涉及大量统计数据,有合计、比增等,其在不同篇目之间交叉出现,容易出现前后不一致、计算错误等问题,从而降低年鉴的可信度。如果依靠编辑逐一核对、计算,工作量十分庞大;而利用AI进行数据验证,能大大提高效率,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随着AI的不断进步,它在年鉴编纂出版中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因此,将AI应用于年鉴编纂是一项具有前瞻性的举措,能为年鉴的发展带来积极影响[13]。

四、提高设计印装质量的策略

(一)采用先进的印刷技术

印刷质量对年鉴的整体外观有直接影响。利用高清胶印或数字印刷等先进的印刷技术,可以显著提高图像和文本的清晰度。编辑应与印刷商密切合作,选择符合年鉴设计和预算的纸张类型、油墨质量和印刷技术,确保所有页面的打印一致性对保持专业外观至关重要。

(二)选择合适的装订方式

装订方式的选择会影响年鉴的耐用性和可用性。应根据年鉴的大小和社区的预期使用情况考虑是完美装订、螺旋装订还是精装订。例如,精装可以提升年鉴的寿命和感知价值,而螺旋装订更适合频繁使用的年鉴。关键是要选择一种符合年鉴目的和受众需求的装订方法[14]。

(三)在印刷和装订中采用环保做法

环境可持续性越来越重要。编辑应考虑环保做法,如使用再生纸、大豆或植物基油墨以及可生物降解的装订材料。这不仅能减少年鉴的环境足迹,也能引起具有生态意识的读者的共鸣。此外,在年鉴中强调这些环保做法可以提高其声誉和吸引力。

(四)实施严格的质量控制

为了确保版面、印刷和装订的质量,实施严格的质量控制流程至关重要。这包括在生产过程的各个阶段进行定期检查——从最初的设计草稿到最终的打印校样。要与设计师、排版员和印刷厂密切合作,及时解决任何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15]。此外,还应该注意吸取优秀年鉴印刷装订方面的经验,注重交流学习。

五、结语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将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年鉴的编纂和出版工作中。编者和出版社编辑能利用人工智能软件,通过个性化定制,消灭差错,提高质效。希望本文的研究对年鉴质量的提升有一定的帮助。在年鉴出版周期短、任务重的情况下,应发挥工匠精神,出版高质量精品年鉴,为人民出好书,出精品。作为一名从事地方志出版工作的编辑,笔者希望能够通过高质量的地方综合年鉴,全面客观地记录新时代、认识新时代、讴歌新时代,向世界展示我国新时代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要利用年鉴记录好新时代、服务好新时代,促进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陈仁礼.关于地方综合性年鉴定位和提高编纂质量的几个问题:在第十六次城市年鉴研讨会上的总结[J].年鉴信息与研究,2006(5):4-5,61.

[2] 王世伟.地方综合性年鉴的编校原则[J].新疆地方志,2019(2):36-38,41.

[3] 唐剑平.地方综合性年鉴框架设计的基本原则[J].江苏地方志,2014(5):65.

[4] 杨光复.论地方综合性年鉴的个性化[C]//创新与发展:云南省年鉴论文选.昆明:云南省年鉴研究会,2003:6.

[5] 王守亚.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办好地方综合性年鉴[J].年鉴信息与研究,2006(3):1-5,61.

[6] 冉向阳.略论地方综合性年鉴应发挥的作用[J].年鉴信息与研究,2004(4):21.

[7] 陈怡,黄伟.精益求精雅安年鉴编纂质量持续提升[N].雅安日报,2022-08-27(002).

[8] 杨定国.地方综合性年鉴与企业年鉴的比较分析[J].年鉴信息与研究,2007(2):8-13.

[9] 张佃鲁.谈地方综合年鉴创新[J].新疆地方志,2009(4):22-23.

[10] 杨彩霞,沈松平.由《北海道年鉴》《神奈川年鉴》看日本地方综合性年鉴的编纂特点[J].新疆地方志,2021(3):28-32.

[11] 许家康.论年鉴编纂出版转型:以地方综合性年鉴为例[J].广西地方志,2015(4):5-11.

[12] 王佩平.树立创新意识办好特色年鉴[J].年鉴信息与研究,2001(1):13-15.

[13] 张辉.谈年鉴框架设计与年鉴特色[J].新疆地方志,2003(3):36-37.

[14] 陈兰凤,王娟娟.树立创新意识 办好特色年鉴[J].新疆地方志,2003(4):55-57.

[15] 郑棻.把握时代脉搏体现地方特色[J].年鉴信息与研究,2005(4):41-42.

作者简介 刘方圆,编辑,研究方向:出版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