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2024-08-12 00:00:00王海威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9期

摘要:短视频快速发展,不仅丰富了人们的娱乐方式,更推动了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行业的进步。大学生作为互联网“原住民”,是短视频平台的主要用户。短视频在大学生群体间的流行,深刻改变了高校大学生获取信息和社交的方式,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在此背景下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一方面,短视频对高校传统学生管理工作产生了积极影响:创新了高校学生管理方式、促进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另一方面,随着短视频的发展,短视频内容审核和发布监管机制不健全、网络的虚拟性、大学生心智不成熟等问题,同样也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诸多消极影响:如虚假内容引发的高校网络舆情、内容碎片化阻碍大学生对事物全面思考、恶意内容造成的校园网络暴力、错误思潮冲击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在此背景下,文章提出以呼吁引导短视频平台加强自我管理为导向,以主动协同网信部门、公安机关形成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治理短视频环境为保障,以全面提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新媒体素养为抓手的消极影响应对策略,旨在使短视频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发挥更大优势,同时消除短视频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的消极影响,以提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整体水平。

关键词:短视频;高校;学生管理;网络暴力;意识形态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09-0143-04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4年度沈阳市大中小思政一体化研究课题“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的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DSZ-2024-214

短视频在创造巨大商业价值的同时,也引领了信息传播的新潮流,在新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是新闻的制造者和传播者。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12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10.53亿[1],由此可见短视频巨大的用户规模。大学生作为互联网用户的主力军,活跃在各个短视频平台。通过短视频平台,大学生能够开阔视野,缓解紧张的学习压力。然而,短视频快速发展,也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问题。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如何帮助大学生树立规范使用互联网的意识,教导学生合法、合理地使用短视频,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网络观念,是当前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短视频概述

短视频是指视频长度按秒计算(一般不超过5分钟),主要依托移动智能终端,可实现快拍和快编,适合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并能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实时分享和分屏观看的一种新型视频形式[2]。《2023年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显示,截至 2022年12月,短视频用户规模达10.12亿,人均单日使用时长超过2.5个小时,已成为国民触网的首要应用[3]。

二、短视频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积极影响

(一)创新高校学生管理的方式

传统高校学生管理方式缺乏有效的信息传播和沟通,管理效果和效率都有待提高。短视频创新了高校学生管理方式,高校可以通过短视频发布需要实施的管理细则,拓宽了管理渠道的同时也提高了信息的传播效率。另外,高校也可以通过短视频宣传近期在学生管理方面的工作情况和所取得的成果,从而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使学生管理工作持续取得进步。

(二)促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和学生的沟通

以往学生管理工作者与学生的沟通大多以一对多的形式完成,学生管理工作者将学校各项制度传达给学生,学生按要求完成。学生出于对教师身份的尊重,担忧提出质疑会被批评、不喜欢当面表达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很少与教师就学校各项管理制度进行沟通。然而,在新媒体时代,学生更乐于在短视频平台发声。高校管理工作者可通过短视频的评论留言和私信功能,及时与学生进行互动和沟通,进而掌握大学生对目前学校各项制度的看法和认同度,并作出调整。

三、短视频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消极影响

(一)虚假内容容易引发高校网络舆情

短视频低成本、高效率的发布方式,隐藏着短视频平台的内容审核不严和监管机制不健全的问题。这导致部分短视频用户发布未经证实的内容,夸大或歪曲事实成为普遍现象。这些信息涉及民众生活的各个领域,可能扰乱正常的生活秩序。个别短视频用户为了追求热度以获取更多的关注和收益,随意编写轰动性标题并故意夸大事实,甚至散布虚假信息和谣言。对于大学生而言,短视频平台为大学生提供了广泛的信息发布和获取渠道,大学生相对于其他年龄段人群,在社会经验和判断力方面相对欠缺,对信息真实性的辨别能力不强,更容易成为虚假信息的受害者。

(二)内容碎片化阻碍大学生的全面思考

新媒体时代,人们的信息领域会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由于大数据技术的应用,短视频平台通过推荐算法向用户推荐其偏好的内容,因而引发“信息茧房”效应。用户在海量信息中只选择感兴趣和悦己的主题,排斥或无视其他观点与内容,如同“作茧自缚的蚕”[4]。大学生群体因年龄、生活环境、兴趣爱好相仿,所以极易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交圈来分享相似的观点,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个人对多样性观点的认知和理解。短视频用户由于缺乏专业的调查和准确的信息来源,其发布内容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无法得到保证,容易出现误导和不完整的报道。另外,一些短视频用户甚至以“网络判官”“键盘侠”自居,并且习惯性地站在自己的角度和立场传播符合自己观点的信息。这种选择性报道可能会扭曲事情的真相,对信息获取者产生误导,信息碎片化的报道往往会引发恶性的“蝴蝶效应”。

(三)恶意内容容易造成校园网络暴力

网络暴力不仅突破了道德底线,而且是一种违法行为,但目前对于“网络暴力”的界定,我国法律没有明确的规定,学界也未达成统一定论。网络暴力是在虚拟网络空间里,通过引导或自发组织的群体性言语欺凌,损害特定对象的隐私权、名誉权继而对行为对象进行精神折磨的暴力方式[5]。与传统社会暴力行为相比,利用自媒体手段实施网暴行为非常便利,成本极低,任何人都能轻松发起,几乎没有任何条件及时间、空间的制约[6]。目前短视频平台中存在大量不良“网红”,这些“网红”为了吸引关注获得点赞量,甚至以“吵架”和“骂战”的社交方式互动。一些短视频用户可能因为个人恩怨和矛盾,利用短视频平台针对他人进行谩骂侮辱、造谣诽谤、侵犯隐私等行为,这些行为严重损害了他人名誉,甚至可能造成受害者“社会性死亡”、精神失常、自杀等严重后果[7]。

(四)错误思潮冲击高校意识形态教育

1.弱化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感

数亿网民广泛参与短视频的生产与传播,推动了传播主体和传播内容向多元化格局发展,冲击着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性,使得公众易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取向变得迷茫[8]。特别是对于大学生和未成年群体,他们面对各种各样的意识形态话语,极易迷失方向,形成极端意见。另外,短视频平台的推荐算法虽然可以加快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但同样也能造成短视频用户陷入“即时满足”的娱乐化漩涡,并沉浸在浅思维的情感中。当推荐算法被娱乐化内容所覆盖后,就会使得用户不再对事物背后真相进行主动思考,形成走马观花,寻求肤浅快乐、不求内在意义的意识取向,从而导致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感逐步减弱。

2.西方资本主义隐形渗透危害主流意识形态

在全球化日益加速的今天,西方敌对势力善于利用影视资源、社会事件、动漫游戏等内容,大肆宣扬资本主义社会的优越性,误导舆论,逐步西化我国青年群体的意识形态[9]。其目的是将资本主义等思想植入其他国家,以达到搅乱他国社会安定的目的。在短视频平台,一些目的不纯的短视频用户利用短视频平台管理漏洞,将西方国家的劣质思想文化在内容形式上加以修饰从而通过审核,这些劣质思想文化如同慢性毒药一样,对我国大学生的意识形态认同具有极大危害。

四、短视频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造成消极影响的原因

(一)内容发布门槛低,审核机制不健全

部分短视频创作者将获得收益作为第一目的,为了追求短期利益,而不顾及内容的真实性、客观性,随意发布未经证实的消息。另外,由于短视频平台竞争激烈,一些平台为吸引用户和流量,一味追求数量忽视质量,对平台内发布的内容和评论缺乏严格的审核。短视频平台作为网络服务提供者,对网络环境担负着监管职责。对于违反规定的网络用户,平台应视情节严重程度实施账号处置措施,涉及网暴的违法账号,对其注册人和实际控制人也需要及时调查追究责任,构建良好的网络互动生态[10]。

(二)网络虚拟性

和传统媒体相比,短视频平台的准入门槛低、操作难度小,内容短小精悍,参与的用户并非完全公开透明,具有相对隐匿性、复杂性等特征,信息的把关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被淡化[11]。这种匿名性和虚拟的距离感为短视频用户披上了隐形的保护衣,一些缺乏责任感、道德观念淡薄的用户,利用网络虚拟性用不负责任的言论攻击他人,对于造成的后果毫不在意,从而导致网络乱象。

(三)大学生缺乏正确使用网络的观念

短视频的兴起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充分迎合了大学生的表达诉求[12]。当前短视频平台存在“网红文化”“拜金主义”“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想,这些错误思想与短视频应用的初衷大相径庭。由于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还处于价值观养成阶段,再加上网络认知辨别能力不强,面对短视频平台中的错误观念,容易被虚假信息、错误观念所误导,极易做出错误行为,给网络环境甚至是社会安定带来危害。

(四)心理原因引发不良的网上行为

一些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性格较为内向,难以应对社交冲突和矛盾,习惯了长期依赖短视频对外社交,对社交场景缺乏真实的体验和情感交流,所以转向通过短视频社交随意发表意见和情绪。另外,由于学生平时学习、生活压力较大,心中积压的情感难以在现实生活中发泄,因此将目光转移到短视频阵地。对于看不惯、不喜欢的内容进行冷嘲热讽,甚至在评论区对他人进行恶意言语攻击,发泄心中的不满情绪。

(五)短视频行业监管不到位

目前,短视频平台的监管机制不完善,导致一些短视频用户往往可以轻易逃避法律约束。某些网络推手为了获取个人利益,利用舆论导向在短视频平台中制造一些舆论热点或话题,并进行各种恶意炒作和营销。通过各种手段引起其他用户的关注和参与,严重影响了社会公众对事件的认知和判断。短视频行业的规模庞大且分散,监管部门缺乏具体的管理规定和标准,相关工作难以覆盖所有短视频平台和内容发布者。这导致监管力量不足,使得短视频用户往往缺乏约束,容易出现网络乱象。

五、短视频对高校学生管理消极影响的应对策略

(一)引导短视频平台加强自我管理

引导短视频平台加强自我管理,平台自身要严格履行规章制度。首先,要建立健全的内容审核机制,尤其是对于大学生关注度高的话题要严格审核,从源头上发挥好风向标的作用。建立短视频行业准则,规范短视频发布机制、控制内容传播的范围,对于违反准则的短视频平台予以责令整改、内容限制等处罚。其次,要从源头上提高发布门槛,等到视频已经发布再去审核,终究是亡羊补牢。对于涉及学生、校园的视频要设置审核等待期,审核通过后方可上传平台;平台要改进技术,通过算法推演,借助视频图像检索技术,对于异常画面及时预警,启动人工复审。

(二)探索参与主体多元化的短视频治理模式

1.网信部门加强短视频平台管理,重视科技手段应用

网信部门要借用传统媒体审核机制,要求短视频平台提高审核和管理标准,对不良内容及时处理。建立信息监管机制,及时收集短视频相关热点话题和舆情线索,强化网络舆情事前预警,做到防微杜渐、防患未然。同时建立健全短视频领域不良信息预防机制,加强短视频平台的管理。利用现有技术手段建立网上监测平台,对于涉及敏感内容进行实时监控和处理。不断完善更新违规信息数据库,准确识别和筛选发布、转发、评论区的内容。利用算法识别技术和人工审核限制发布不适宜公开传播或涉嫌虚假发布、煽动情绪、鼓吹对立的信息,将容易引发次生非理性舆论的不当言论扼杀在摇篮中[13]。

在网络平台利用人工智能、算法识别、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时,第三方可以提供协助监管,帮助网络平台的法制轨道进行技术改造,做到对网络不良信息的准确识别、精准判断[14]。

2.公安机关要严厉打击短视频领域的违法犯罪行为

公安机关打击短视频领域违法犯罪行为,是确保社会秩序和网络安全的重要举措。公安机关可以加强对短视频平台和从业者的管理和监管,确保其合法经营、规范运营。对于传播信息异常的短视频平台和从业者,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整顿。对网络谣言、虚假信息以及恶意造谣传谣等行为,公安机关要及时介入处理,促进短视频领域的健康发展。

3.高校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和网络法治教育

高校要充分认识到短视频环境下大学生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可以开设网络道德教育和网络法治教育相关课程,帮助学生了解网络行为规范和相关法律法规,鼓励学生通过参与实践加深对网络道德和法治的理解。另外,在校园网或在线教育平台上,丰富网络道德教育资源,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并思考合理利用短视频的问题,帮助学生树立合理使用短视频的意识,使学生成为网络正能量的传播者和维护者。高校要借助短视频平台,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法律宣传工作,公开网络暴力典型案例,使民众明确网络暴力的危害,增强防范意识,引领短视频领域的文明风尚。

(三)加强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的新媒体素养培训

短视频环境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复杂度高、综合性强、任务量大,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高校要高度重视学生管理工作者新媒体素养培训。学生管理工作者新媒体素养提升培训可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熟练使用新媒体的能力。新媒体使用培训是新媒体时代学生管理工作的基础课,随着短视频应用的快速发展,各类短视频平台的传播方式、互动方式各有不同,学生管理工作者必须熟练使用,才能顺利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第二,使用短视频获取信息的能力。学生管理工作者应拓宽获取信息渠道,丰富获取信息方式,在海量数据当中快速、准确、全面获取关于学生管理的信息。第三,信息辨别能力。信息传播碎片化会导致信息传播的去逻辑化,大众面对这些碎片化信息很容易先入为主,只知其片段而不知其全貌,甚至这些信息片段有时也并不是真实的[15]。学生管理工作者应具有辨别信息本质的能力。

六、结语

短视频平台绝非法外之地,依法整治短视频领域的乱象,净化网络生态,是高校回应社会关切、践行以教育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必然要求。规范使用短视频对大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它不仅涉及法律法规、信息真实性和社会责任感,还关乎大学生群体形象的塑造、学业管理、社会未来发展等方面。通过规范使用网络短视频,大学生可以更好地应对新形势下的挑战,充分发挥短视频对自身学习、生活的积极作用,从而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4-03-22.

[2] 葛在波,谭咏文.媒体型短视频的兴起及发展策略[J].青年记者,2020(21):55-56.

[3] 张争,万晓琨,袁延丽.短视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39(4):4-6,25.

[4] 张省,蔡永涛.算法时代“信息茧房”生成机制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23,46(4):67-73.

[5] 石经海,黄亚瑞.网络暴力刑法规制的困境分析与出路探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4(4):78-89.

[6] 高媛.自媒体网络暴力行为的法律规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9(2):8-12,38.

[7] 孙道萃.网络暴力犯罪:一个刑法的规范分析[J].中国应用法学,2023(5):76-85.

[8] 林冬芳.短视频场域下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现实境遇及提升策略[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5(4):117-125.

[9] 宋泽芮,张泽一.短视频领域的意识形态风险研究[J].新媒体研究,2022,8(19):6-11.

[10] 路鹃,张君昌.技术路径下网络暴力治理的共治模式探究[J].青年记者,2023(15):86-88.

[11] 何杰,张玉容.智媒体视域下短视频网络舆情的新特点与新引导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3,14(15):48-51.

[12] 王肖.大学生短视频热现象的原因分析、潜在风险及应对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21(1):93-97.

[13] 曹正,何佳,张华春.网络非理性舆论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影响研究[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5(4):101-110.

[14] 魏丹.互联网时代网络暴力行为的治理难题及对策[J].互联网天地,2023(10):38-42.

[15] 叶阁泽.人工智能时代主流意识形态风险的多样表征及化解[J].理论学刊,2023(6):62-69.

作者简介 王海威,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