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字化时代,大学生网络不正当行为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文章采用文献研究法,从媒体治理视域出发,对大学生网络不正当行为的现状、媒体在其中的作用以及有效规制的对策展开深入研究。首先,文章对大学生网络不正当行为的现状进行详细分析,发现网络欺凌、不当言论、侵犯隐私等问题层出不穷,对大学生群体乃至整个社会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而媒体治理在这一过程中能发挥关键作用,通过对不正当行为的曝光和舆论引导,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推动相关机构采取有效措施。其次,文章深入剖析媒体在规制大学生网络不正当行为中扮演的角色。媒体作为信息传播和社会监督的平台,能通过报道等形式引导社会对网络不正当行为形成一致的道德评价,从而推动社会共识的形成、法律和规章的制定。最后,文章提出一系列媒体对大学生网络不正当行为的规制对策,包括明确的网络行为规范、舆论引导、监督曝光等,有望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治理网络。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时代,媒体在对大学生网络不正当行为的规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聚焦媒体手段,提出科学合理的治理对策,能创造更加清朗、和谐的网络空间,并有效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推动高校和谐、稳定、健康发展。
关键词:媒体治理;大学生;网络不正当行为;规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09-0048-03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2年度太原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专项课题“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规制的对策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2TYSZ09
当前,互联网飞速发展,大学生作为数字时代的主力军,其在网络空间中的行为日益引起关注。然而,与网络的便捷和快速传播相伴而来的是一系列网络不正当行为,包括侵犯他人隐私、传播虚假信息、网络欺凌等,其对校园稳定、社会治安造成了不良后果及影响。新媒体作为社会监督的重要力量,其在规制大学生网络不正当行为中的作用备受关注,在此背景下,高校迫切需要从媒体治理视域出发,对大学生网络不正当行为的规制进行重新审视。
数字化时代,网络平台及社交媒体高度发达,大学生的网络不正当行为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趋势,并表现出复杂而广泛的形式[1]。数字时代到来后,网络欺凌等现象在大学校园中频发,对被害人的身心造成了严重伤害。另外,大学生发表不当言论、侵犯隐私等问题也屡见不鲜,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通过非法手段获取、传播他人隐私信息等行为,对个体权益构成了巨大的潜在威胁[2]。
网络不正当行为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互联网的虚拟性使一些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产生脱离实际的错觉,社会观念的多元化和宽松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不正当行为。大学生正处于认知尚未完全成熟的阶段,个体心理不够成熟、对网络行为后果认知不足等,都是其产生不正当行为的原因。另一方面,媒体在规制大学生不正当网络行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媒体报道中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包括核实真实性的难度、平衡报道的压力等,表明媒体在规制大学生网络不正当行为中亦面临复杂的挑战。高校与相关部门应对大学生网络不正当行为予以高度重视,并相互协调、戮力同心,加强对科学合理的网络规制手段的研究,以维持校园环境的和谐稳定[3]。
媒体治理作为媒体生产中发挥监督功能,产生积极舆论导向及作用的一种整治媒介路径(所有媒体都需要履行监督和传播两项职能),在规制大学生网络不正当行为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作用主要体现在舆论引导、问题曝光、推动社会共识形成等方面。
(一)舆论引导者
媒体治理通过舆论引导,引起社会对大学生网络不正当行为的高度关注。舆论的形成和引导是媒体治理的一项重要职责,通过深度报道、评论分析等手段,媒体能够引导公众对网络不正当行为形成一致看法,推动社会对不良行为的强烈谴责[4]。这能够增强社会对网络道德标准的认同,为有力规制奠定社会基础。
(二)问题曝光者
媒体通过曝光问题,增强社会对不正当行为的警觉,在揭示大学生网络不正当行为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如通过详细的报道和真实案例的呈现,有效提高社会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度,形成一定的威慑力,从而起到预防作用[5]。
(三)社会共识推动者
媒体报道也有助于推动社会共识的形成。在工作过程中,媒体须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多角度报道,进而促使社会对大学生网络不正当行为形成一致认知,使社会成员明确对网络不正当行为的态度[6]。该共识的形成有助于构建网络道德标准,为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强化网络素质教育,增强学生网络文明意识
当前,互联网高速发展,大学生作为互联网的主要使用群体,其网络素质的提升显得尤为迫切。网络素质教育不仅仅要教会学生如何使用网络及媒体工具,更要引导他们养成正确的网络行为习惯,增强其网络文明意识,使其主动维护网络安全等,继而达到规制网络不正当行为的目的。
网络素质教育应从强调网络道德和法律法规方面入手,依托新媒体平台展开集中讲座、线上座谈会等,告诫学生网络并非法外之地,其言行在网络上也受到法律法规的约束,使之自觉遵守网络规范,文明上网。网络素质教育也应囊括安全教育、文明教育等。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病毒攻击、个人隐私泄露等问题层出不穷。因此,网络素质教育须教会学生如何保护个人信息和隐私,如何防范网络安全威胁,增强网络安全意识,并借助微信公众号、抖音等,使学生意识到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容易出现不文明、不道德的言论和行为,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学会如何在网络上文明交流,尊重他人,继而共同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二)制定学生网络行为规范,推动网络法治建设
在治理大学生网络不正当行为的过程中,制定明确的网络行为规范是首要环节。明文规定什么是不正当行为,有助于大学生了解哪些行为是不可接受的,网络中应该如何发言,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其形成正确的网络行为观念[7]。
同时,规范的建立应伴随着相应的惩戒机制,即对违规行为采取处罚措施,以提高规范的执行力度。针对网络不正当行为,尤其是涉及网络犯罪的行为,如网络诈骗、网络盗窃、网络敲诈等,需要完善相关法律,切实提高对此类行为的打击力度。不正当行为的成因与网络的虚拟性有关,因此健全的在线身份认证制度也不可或缺。媒体治理部门应要求大学生在网络平台上使用真实的身份信息,提高网络行为的透明度,并追溯和核实网络不正当行为的责任主体。在制定规范的过程中,也应广泛征求大学生、教育专家、社会团体等的意见,确保规范的公正性、科学性和可行性。要依托媒体广泛宣传网络安全、法治观念,提高大学生对法治的认识,使其遵纪守法,逐渐形成正确的网络行为观念[8]。
(三)聚焦舆论引导及正面宣传,营造和谐网络氛围
舆论引导和正面宣传的目的在于营造正面、健康的网络文化氛围,并引导大学生关注积极向上的网络行为,增强其认同感和归属感,使其更自觉地遵守网络行为规范。因此,在媒体治理视域下,高校也应发挥引导、宣传作用,树立典范,提高大学生对网络行为规范的认同度,以进一步推动网络空间的和谐发展[9]。
在校园内部,高校可以尝试通过深度报道和正面宣传,塑造一批在网络空间中表现良好的大学生典范,这些正面典范可以是在学术研究、社会服务、创新创业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果的学生群体,要以其优秀事迹激励其他大学生,起到带头作用[10]。在此基础上,各类正面形象活动的开展也应同期进行,如引领大学生参与网络公益、网络文明主题演讲、网络行为规范宣传等活动,或者举办网络创作比赛、网络行为规范知识竞赛等,加深大学生对网络行为规范的了解,激发其积极参与热情[11]。在宣传方面,大量的媒体传播工具得到了广泛运用,为大学生网络行为宣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高校要充分发挥校园媒体的作用,借助校园广播、校园电视台、校报等媒体,在校园范围内开展网络行为规范宣传,并制作趣味视频、校园海报等,以生动有趣的形式向大学生传递正确的网络价值观。当前,社交媒体平台深受大学生欢迎。高校可以此为切口,利用常见的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抖音等),发布有关大学生网络不正当行为规制的宣传内容,并以短视频、图文并茂的帖文形式激发大学生的兴趣,传递网络行为规范信息[12]。还可以创建关于大学生网络行为规范的微博账号或公众号,定期发布相关文章、案例分析、活动通知等,推送有价值的网络育人内容,逐步加深大学生对网络规范的认知。
(四)汇聚多方力量,强化媒体监督功能
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平台,具有较强的舆论引导力。可以通过强化其监督功能,切实提高媒体对网络不正当行为的敏感性、客观性和深度报道能力,进而大幅提高舆论对大学生网络不正当行为的监督力度,形成更加广泛的社会共识,有力推动规范的形成[13]。媒体监督功能的强化仅靠高校单方面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协同社会、政府多方力量。
高校首先可以在网络媒体平台设立专门的举报渠道,方便公众对大学生网络不正当行为进行举报,以进一步扩大监督范围,引入更多社会力量参与监督工作。社交媒体是大学生网络行为发生的主要平台,因而需要作为重点监测对象[14]。要在社会力量监测的基础上,引入先进的监测技术和工具,及时发现并曝光不当言论、网络欺凌等问题,遏制不正当行为的发生。其次,强化媒体监督功能还需要相关机构的介入,以形成强大合力。高校可以与相关机构建立合作机制,打通信息共享渠道,提高监督的全面性和及时性,如尝试由具有相关专业背景和经验的专业人士组成专门负责网络不正当行为的监督团队,负责深入调查、收集信息,确保网络不正当行为得到监督。应建立档案库,并从中选择典型案例进行深度追踪,揭示问题的发展过程和解决路径,引导社会更全面地认识问题[15]。此外,媒体需要坚持独立、客观公正的报道原则,避免在报道中出现主观、片面的言论,对大学生的个人声誉造成不良影响。
媒体在大学生网络不正当行为的规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通过深入挖掘问题成因、加强正面宣传及曝光不正当行为,引导社会形成共识,推动相关部门制定有效对策,引领大学生网络行为良性发展。相信在媒体治理部门及高校的共同努力下,网络空间能变得更加清朗、和谐。
参考文献:
[1] 杨凤娇,陈飞扬.大学生社交网络礼仪认知与行为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23(2):199-213.
[2] 吕金洲.微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剖析[J].许昌学院学报,2023,42(6):154-156.
[3] 徐科技,杨治菁.网络时代’00后大学生心理行为引导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23,9(20):105-108.
[4] 赵青.全媒体时代学生网络舆情管理危机与机遇[J].国际公关,2023(18):176-178.
[5] 罗科峰.“00后”大学生参与网络公共事件的动机、行为特征及应对策略研究[N].山西科技报,2023-08-29(B07).
[6] 董爱民.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发展路径创新研究[J].人生与伴侣,2023(27):80-82.
[7] 李霞,张慧慧.全媒体时代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策略[J].西部广播电视,2023,44(13):63-65.
[8] 刘美.自媒体视域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23.
[9] 冯静雯.新媒体时代高校利用互联网环境展开学生教育工作的研究[J].公关世界,2023(6):120-122.
[10] 余行,董玥.自媒体时代下高职学生网络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方法[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3(4):175-176.
[11] 单文盛,谭金敏,袁瑞含.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课程的现状分析[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2,18(8):88-89,92.
[12] 元航.网络新媒体在大学思政教育中的应用[J].中外企业文化,2022(2):204-205.
[13] 王巾雄.自媒体时代高校学生网络思政路径探析[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18):75-76.
[14] 贾超然,单晓红.“微传播时代”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研究[J].榆林学院学报,2021,31(2):119-124.
[15] 韩雪莹.新媒体时代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研究[J].科教导刊,2021(8):89-91.
作者简介 张玮,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党建、 “ 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