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给跨文化传播带来了新机遇。近年来,广西广播电视台作为中国与东盟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通过采取一系列创新性的跨文化传播策略,包括多语种节目制作与译制、文化作品译制与共享、跨文化内容创作、全媒体推广以及国际传播与文化交流等,有效推动了中国文化在东盟的传播。
文章详细探讨广西广播电视台面向东盟的传播实践,深入分析其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面临的文化差异、新媒体应用、资源与合作、受众需求、可持续发展和专业人才等多方面的挑战,并针对这些挑战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启动文化研究项目,举办文化交流活动;充分利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提高传播内容覆盖面;积极探索多方合作新模式;充分发挥技术赋能作用;注意融入可持续发展理念;大力培养国际传播人才。文章旨在为地方媒体更好地创新跨文化传播内容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东盟;跨文化传播;广西广播电视台;内容创新;国际化与本土化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09-0033-04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1]。在此背景下,探讨跨文化传播的内容创新策略,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东盟是中国周边外交的优先方向。广西作为中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和窗口,拥有“一湾相挽十一国,良性互动东中西”的独特区位优势,对深化中国与东盟的交流合作具有重要作用。广西广播电视台作为广西极具影响力的主流媒体,扮演着中国与东盟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本文以广西广播电视台面向东盟的跨文化传播实践为例,深入剖析其内容创新策略,指出其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当前,国际传播环境诡谲多变。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虽极大地丰富了文化传播渠道,提高了信息传递效率,但文化差异、意识形态差别、信息不对称以及技术应用不均匀等问题也愈发显现。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开展有效的跨文化传播,至关重要。
广西广播电视台在面向东盟的跨文化传播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创新策略,充分体现了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与尊重。
(一)多语种节目制作与译制
广西广播电视台国际广播频率“北部湾之声”以普通话、粤语、英语、泰语、越南语5种语言播出,每天为东盟国家听众提供最新的经济、时事、文化、教育、生活等资讯[2],为广西参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搭建对外信息传播交流平台[3]。
北部湾在线新媒体采用中、英、越、泰、缅等语言发布,全面介绍中国的政治、经济、体育、旅游和文化等领域,为东盟国家提供丰富的资讯服务[4]。
广西广播电视台启用中国—东盟译制中心。该中心可与其在东盟多国设立的译制工作站内外联动,为云端联合译制提供技术保障[5],显著提高了影视内容的可访问性和受众的广泛性。
通过上述实践,广西广播电视台有效桥接了语言差异,加深了东盟国家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认可。
(二)文化作品译制与共享
广西广播电视台先后与柬埔寨、老挝、缅甸、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的主流电视台合作,开设《中国剧场》《中国电视剧》《中国动漫》《多彩中国》等固定电视栏目。这些栏目成为东盟国家观众了解中国文化、中国发展新面貌的重要窗口[6]。
这些栏目常年播放中国优秀电视剧、动画片、纪录片等译制作品,如电视剧《红楼梦》(1987版)、《你好,乔安》《山海情》《创业时代》《下一站婚姻》,动画片《西游记》《愚公移山》《喜羊羊与灰太狼》《哪吒传奇》以及纪录片《守护与开放——广西百年红色印记》等,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文化在东盟的传播。
(三)跨文化内容创作
在跨文化传播中,纪录片是承载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体现人文价值和社会观念的载体[7]。
广西广播电视台先后与东盟各国主流媒体联合制作了一系列涉及人文历史、经贸往来、生态保护等多个领域的纪录片[8],为观众呈现了深刻的文化、历史与发展洞察(见表1)。
合拍纪录片的方式不仅扩展了中国与东盟文化交流与合作的范围,而且增进了双方友谊,促进了共同发展。
(四)全媒体推广
为进一步拓展跨文化传播覆盖面、提高传播效能,广西广播电视台整合对外传播中心、“北部湾之声”对外广播频率、国际频道、北部湾在线网站、中越双语期刊《荷花》以及多语种海外社交媒体账号,构建起集广播、电视、网络、杂志于一体的全媒体传播矩阵。
2023年,广西广播电视台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Facebook、YouTube、Twitter、Tiktok等开设的账号及泰国、老挝、柬埔寨头条新媒体上,推送“‘东盟伙伴’看中国式现代化媒体行”、《WHY CHINA何以中国》全球直播、“广西故事讲述官”“葡语新闻官员与记者广西行”、成都大运会等主题主线报道的相关视频、图文、海报,内容涉及广西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成就。这些作品一经发布就吸引了海外受众广泛关注,大幅度提高了广西广播电视台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
(五)国际传播与文化交流
广西广播电视台通过与东盟各国主流媒体和文化机构共同策划、制作和推广文化活动,增进了理解,加深了友谊。
例如,与越南广宁省传媒中心合办中越双语期刊《荷花》、共同主办“同唱友谊歌”中越歌曲演唱大赛;与老挝国家电视台联合主办“四海同唱,丝路共鸣”跨国文化活动;与东盟各国机构合作,组织策划“同唱友谊歌”“中泰歌会”“同一个月亮共一片爱心”中秋节大型跨国友谊活动、“澜湄‘双城记’青年文化交流活动”、《中国剧场》《中国动漫》推介会、中国-东盟电视周等重大外宣品牌活动。
近年来,广西广播电视台面向东盟的跨文化传播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面临文化差异、新媒体技术应用、资源与合作、受众需求以及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挑战。下文详细剖析这些挑战并提出对策建议,旨在帮助其提升跨文化传播活动的有效性和持续性。
(一)挑战
1.文化差异挑战
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才能在包容“不同”中寻求“共同”,在尊重“差异”中谋求“大同”[11]。
在面向东盟开展跨文化传播时,文化差异是广西广播电视台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不同国家的观众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度和接受度受各自文化背景的影响。如何在尊重和保留文化特性的基础上有效传递中国文化,是广西广播电视台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这不仅关乎中国文化的有效传播,更关乎中国文化影响力和国家形象的塑造。
2.新媒体应用挑战
新媒体的广泛应用给跨文化传播带来了更多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特别是在海外媒体资源的有效开发方面,由于缺乏足够的本地化策略和市场洞察,导致海外媒体资源利用率不高。此外,对海外社交媒体平台的运用不足,导致海外社交媒体平台未能充分发挥作用价值,进一步限制了跨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3.资源与合作挑战
在跨文化传播中,人力、资金、技术等资源短缺,是阻碍跨文化传播的重要因素。这些资源的短缺给需要广泛合作和高度技术支持的大型文化交流活动带来严峻考验,极大地阻碍了项目的顺利进行和创新实施。
4.受众需求挑战
伴随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受众对跨文化传播内容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特征。对于传播者而言,这一需求的变化给他们带来不小的挑战,要求他们生产更多更具特色的内容。
5.可持续发展挑战
在全球化背景下,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主动担当大国责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迫切需要[12]。可持续发展理念已经成为全球共识,在跨文化传播中融入可持续发展理念势在必行,这对媒体开展跨文化传播提出了新挑战。
6.专业人才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13]。随着全球化加速,跨文化传播领域要求人才不仅要有较高的新闻敏感性、具备丰富的新闻专业知识,还要精通多种媒体技术。然而当前,受多种因素影响,广西广播电视台在引进、培养这类复合型人才方面面临较大困难。
(二)应对策略
1.启动文化研究项目,举办文化交流活动
面对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可通过建立有效的跨文化通信,深入研究东盟各国文化特征,来确保跨文化传播内容准确,使+nq9MkhbVaSShqmzm2ThDg==东盟国家观众易于、乐于理解和接受。
具体来说,就是启动并强化东盟文化研究项目,聘请专家为传播内容的生产提供指导和建议;举办具有针对性的文化交流活动和设立专栏,深入传播中国文化,减少东盟国家受众对中国文化的误解和偏见,促进中国与东盟各国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与尊重。
2.充分利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提高传播内容覆盖面
面对新媒体应用方面的挑战,可充分利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如Facebook、YouTube、TikTok、Instagram、Twitter等,应对诸如对新媒体资源特别是海外媒体资源开发不够,过于重视自身媒体渠道建设而对海外社交媒体平台利用率低的问题[14]。可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上利用短视频或直播等形式,传播具有中国地方特色的文化内容,吸引更多年轻用户关注,以加强与东盟国家年轻一代的文化交流,进一步提高中国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3.积极探索多方合作新模式
要应对资源短缺挑战,积极探索与政府、民间组织及商业伙伴的合作新模式,不失为一种好的策略。可通过发起或参与创建面向东盟的文化交流专项基金,来支持文化交流项目的策划和执行;通过加强与东盟国家主流媒体和文化机构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发和推广中国-东盟文化项目;激励更多组织和个体参与到文化交流活动中,共同促进文化交流互鉴。
4.充分发挥技术赋能作用
面对新媒体时代受众需求的变化,可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算法等新兴技术来为受众画像,精准分析和把握受众的需求、特点,从而为其提供定制化内容;可运用增强现实(AR)和虚拟现实(VR)技术,提供沉浸式的文化体验;通过智能化的内容推荐系统和内容监测平台,实时优化传播策略和内容质量,增强受众的互动体验,并持续收集反馈以改进内容。充分发挥技术赋能作用,不仅能拓宽传播内容的覆盖面,还能有效提高传播效果。
5.注意融入可持续发展理念
在创新跨文化传播内容时,应注意融入可持续发展理念,如开设大量关于环境保护和社会公益的节目;发起或参与旨在促进社会进步及环境保护的公益项目;与政府、企业及其他社会组织合作举办可持续发展相关活动。
6.大力培养国际传播人才
当前,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已经成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核心问题,而国际传播人才的跨文化传播能力培养,是提高国际传播效能的关键[15]。应加强国际传播人才的引进与培养,通过定期组织培训、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体制机制等,确保人才能够熟练应用新媒体技术,适应传播环境的变化。
广西广播电视台在面向东盟的跨文化传播中,通过采用多语种节目制作与译制、文化作品译制与共享、跨文化内容创作、全媒体推广及国际传播与文化交流等策略,有效促进了中国文化在东盟的传播。
面对文化差异、新媒体技术、资源与合作、受众需求、可持续发展与专业人才等方面的挑战,文章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展望未来,广西广播电视台将继续积极主动地与世界各国展开合作,不断优化跨文化传播的内容创新策略,为促进文化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唐爱军.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EB/OL].光明网-光明日报,[2024-03-28]. https://news.gmw.cn/2024-03/01/content_37176531.htm.
[2] 人民网.广西北部湾之声用中国文化传播国际友谊[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24-03-28]. http://www. scio.gov.cn/dfwx/gsdt/gx/202207/t20220721_245793.html.
[3] 蒋海军.基于“一带一路”背景下对广西媒体对外传播的研究[J].媒体融合新观察,2019(5):33-35.
[4] 北部湾在线·新媒体网站简介[EB/OL].北部湾在线·新媒体,[2024-03-28]. https://www.bbrtv.com/about/aboutus/.
[5] 中国—东盟译制中心正式启用[EB/OL].中国日报中文网,[2024-03-28]. https://gx.chinadaily.com.cn/a/202212/13/WS6397eee-3a3102ada8b22665f.html.
[6] 广西广播电视台走进老挝跨国迎新活动圆满举行[EB/OL].中国新闻网(广西),[2024-03-28]. https://www.gx.chinanews.com. cn/kjwt/2023-12-27/detail-ihcwfzpa8052215.shtml.
[7] 刘芳.中国纪录片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以《西去东来》为例[J].视听,2017(12):32-33.
[8] 蓝云剑,罗慧钧.坚定文化自信 讲好中国故事:广西广播电视台以精品纪录片创作推动文化宣传的探索[EB/OL].新华社研究院,[2024-03-28]. https://xhinst.net/zgjz/journalism/journal/2024 0201/19435931_%E5%9D%9A%E5%AE%9A%E6%96%87%E5%8 C%96%E8%87%AA%E4%BF%A1--%E8%AE%B2%E5%A5%BD%E4%B8%AD%E5%9B%BD%E6%95%85%E4%BA%8B.html.
[9] 黄宇鑫.合作与对话:广西广播电视台与东盟国家合拍纪录片研究[D].南宁:南宁师范大学,2021.
[10] 嘉豪.中柬合拍纪录片《永恒的朋友》讲述第32届东运会背后的故事[EB/OL].柬中时报,[2024-03-28]. https://cc-times. com/posts/22027.
[11] 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人民观点):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不断开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 [EB/OL].人民网-人民日报,[2024-03-28]. http://opinion.people.com.cn/n1/2024/0222/ c1003-40180959.html.
[12] 数字碳中和白皮书[R/OL].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2021),[2024-03-28]. http://www.caict.ac.cn/kxyj/qwfb/bps/202112/ P020211220632111694171.pdf.
[13] 姜联众.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际传播重要论述的五维意蕴[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61(3):55-62.
[14] 段龙江.我国跨文化传播的困境与优化路径[J].人民论坛,2021(14):99.
[15] 季芳芳.提升传播人才跨文化传播能力[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09-23(003).
作者简介 杨洲,编辑,研究方向:新闻业务(广播电视应用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