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在小学三年级开始的课文练习中增加了“阅读链接”板块。但是,有一些教师可能误认为这些内容仅仅是额外的阅读资料,让学生自行阅读,没有充分利用其教学价值。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认识到这些“阅读链接”的重要性,需要深入挖掘其内容,找到与课文的关联点,思考如何将其有机地融入教学过程中,发挥其教学价值,帮助学生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课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由于某些课文内容与学生当前的生活年代存在距离,其中的一些知识可能会让学生觉得陌生,从而增加了学习难度。这些链接如果得到教师的充分利用,可以作为辅助教学的宝贵资源,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有效解决学习难题。
以《好的故事》为例,虽然它篇幅短小,但它以其独特的韵味和深远的意境,展现了鲁迅先生对人生现实与哲学的深刻洞察。然而,由于时代背景等因素的影响,文中的某些部分可能给学生带来理解上的困难。课后“阅读链接”中的冯雪峰的《论〈野草〉》和李何林的《鲁迅〈野草〉注解》,对文中的关键表达,如“何尝有一丝碎影”和“昏暗的灯光”,进行了清晰的阐释,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这些表达传达的怅惘和失望情绪,以及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心理。特别是“昏沉的夜”这一意象,在“阅读链接”的两篇文章中都有提及,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品味这些内容,有助于他们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又如,《为人民服务》这篇课文中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学生很难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教师可以结合课后“阅读链接”的《十里长街送总理》中的生动实例,组织学生讨论和分享他们对“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的理解与体会。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丰富了课堂内容,还锻炼了学生的理解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领悟课文的主旨。
以上教学案例中,“阅读链接”为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提供了扩展资料。教师在备课时应重视这些链接,把握这些资源与教学内容的联系,有效地将它们整合到教学中去,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轻松愉快。
统编教材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把它作为一项核心技能,通过专门的训练加以强化。从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开始,学生就要“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并且要“仔细观察”。在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学生需要“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例如,在《蟋蟀的住宅》一文中,作者突出了连续观察的重要性。无论是叙述蟋蟀建造家园的细节,还是描绘爬山虎逐步攀升的过程,作者都采用了连续观察的方法。此外,“阅读链接”选用的《燕子窝》一文,作者通过观察日记的形式,展现连续观察的方法——需对同一对象保持持续关注,观察其变化。在学习《蟋蟀的住宅》时,学生应结合“阅读链接”来了解作者使用的观察方法。比如,文中提到的蟋蟀住宅的隧道细节,就突显了仔细观察的重要性,这是学生早在三年级上册就开始学习的内容。整体而言,文章体现了作者对蟋蟀住宅长时间的持续观察。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使用“阅读链接”来深化对连续观察方法的理解,帮助他们从局部到整体认识事物,然后鼓励他们选择感兴趣的对象进行深入而持续的观察,记录下观察的发现。此外,教师还应组织学生开展练笔活动,鼓励学生将学到的观察技巧运用到现实生活中,锻炼观察能力。
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巩固和掌握连续观察的方法,并以适当的方式展现自己的观察成果,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能培养他们对生活的洞察力。
“阅读链接”是统编教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地扩展了课文内容,为学生提供了深入比较和分析课文内容的机会。“阅读链接”同样受到教材篇幅的影响,内容不是很多,教师可以引入类似精读课文的文本,既实现了主题阅读的拓展,也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主题思想和语言风格。
例如,在《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中,老舍先生描绘了北京春节期间的传统习俗。课文后面的“阅读链接”安排了《除夕》一文,展示了另一地域的春节景象,为学生提供了比较不同文化的绝佳机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分别阅读两篇文章,列出各自描绘的春节习俗和庆祝活动。接下来,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问题“两篇文章中描述的春节有哪些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作者用了哪些词语来传达节日的喜悦气氛?你更喜欢哪一种庆祝方式”,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以此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学会从不同角度去欣赏和分析文学作品。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讨论自己家乡的春节习俗,锻炼比较分析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增强他们的社会参与意识。
以上教学案例中,教师利用“阅读链接”资源,引导学生探究不同文化背景中的春节习俗,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资料,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对比不同作家的写作风格和技巧,有助于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综上所述,在开展阅读教学时,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地利用“阅读链接”,体现“阅读链接”的教育价值,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京市金陵小学语文教师。